分享

还写信吗

 zhb学习阅览室 2023-08-29 发布于上海

作者:蒋子龙

读仇润喜先生《信海游》,觉得现代人还写不写信,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本人也曾接受过这方面的调查:你现在还写信吗?当时的回答十分肯定,现在通讯手段无比发达,写信变得异常容易,无须跑邮局、贴邮票,自然要比以前写得更多了。比如,每天至少要发送十几封电子邮件,多者要几十封,手机微信、短信就更不用说了,随接随回,随时随地,简直难以统计。

调查者认为,严格地讲,电子邮件和手机微信、短信不算书信。古人云,人言为信。言,又为心之声。因此,书信是最诚实的心声。邮件及微信、短信里却有垃圾、谎言,防不胜防,满天飞舞。而且,无须写抬头与落款,可以一次发给许多人,完全不必遵循书信的格式。尤其是微信、短信,就更不能算书信了。人们所说的,是指严格意义或传统意义上的书信,用笔写在纸上。仔细想想,现在,一年还能写多少封书信呢?

我老实回答:几乎不动笔了,偶尔碰上特殊情况,会写上一两封……说到这儿,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书信似乎正在从现代人的生活中渐渐消失。其实,将要消失的还远不只书信,不是还有人说,“现在是读图的时代,图像要取代文字”“电子阅读即将淘汰纸质阅读”……仿佛电子时代,只要有电子这一样东西,就足够了;其他一切,皆可淘汰。对此,我却不很相信,尽管我的写作和生活已经离不开电脑与网络,但在网络上,我每日的阅读时间最多也就一个多小时,超过了就兴趣减退、眼睛疲乏。

我并不觉得电子图书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取代纸质图书;文字,更不会被图像所取代。淘汰一种强大的流传经久的社会文化,或许还有社会习俗,哪有那么简单?发现,不等于实现;出现,不等于普及。

或许,我是老顽固吧,无论如何都不相信中国的文字和用纸张印出来的书,会彻底消失。当然,也包括书信。仇润喜的《信海游》堪称是“书信大全”,其中列举了大量事实,以证明书信不会从电子世界中消亡。尽管现代社会变化迅速,不断有老东西消失、新东西出现,但是,作为一种悠久的文化现象,书信却不会那么轻而易举地说没就没了。

书信,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广泛应用,诸侯间联系频繁,多是持“书”往来。比如,献书、上书、下书与捎书……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书者,舒也。舒布其言,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三代政暇,文翰颇疏。春秋聘繁,书介弥盛……及七国献书,诡丽辐辏;汉来笔札,辞气纷纭。”历史上,有国书、家书、战书、讨伐书、谢罪书以及告天下书等。延续到今天,各种各样的“书”就更多了,例如,公证书、通知书、判决书、调解书等。

“信”,古时作“信使”解,指传送书信的人。宋人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考证:“晋人书问凡言信至或遣信者,皆指信为使臣也。”到南北朝时,“书”和“信”合并为一个词语。唐代,则具备了今人所说的书信涵义。今天的世界,尽管已经步入网络时代,但网络并不能完全取代真实的世界与现代人真实的生活。诸如网恋,纯属私人情感范畴的活动,最有条件可以“虚幻”一番。即便如此,当双方谈到一定程度时,一般也要见上一面,要真实地接触一下。其结果往往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见面之后,大失所望;另一种也是最好的结果,是换得一张实实在在的“婚书”。你看,又回到“书”上来了。

个人交往尚且如此,还用说那些重大活动和经济行为吗?有位平时经常通过电子邮件跟我联系的老朋友,有一天突然写来亲笔信,并要求我也用笔写封回信。他说:老发邮件感到朋友间越来越陌生、疏远,只有见到你的亲笔信,才会感到亲切,你的性格、说话的语气乃至音容笑貌,都可跃然纸上,也便于长久保存。他非常怀念以前那个阅读手稿的年代。

由此想起,从前每到年后整理贺卡时,因为太多没有地方放,便挑出那些用笔书写的贺卡保存起来。凡提前将祝福的话都印好了,甚至连名字都是打印的贺卡,没有传递对方多少真实的情感,便不再保留了。

近些年,还有更怪的事情。一位喜欢收藏的朋友跟我说,他在网上看到一封我1982年写给湖南文艺出版社编辑的三页信,要价上万元。他将信的照片给我看,确是我的亲笔。人说“物以稀为贵”,这与我的信写得好坏,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家出版社拒绝手稿。纽约一家出版社曾请专家论证过电脑打字和手写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创作在最辉煌的时候,电脑限制了想象力。”于是,这家出版社表示:“永远欢迎手稿。”这也让我对书信更有信心,相信它不会在可预见的未来从世界上彻底消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