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是否可称为失败?

 左研智慧心学 2023-08-29 发布于广东

李小龙有过一个至理名言:“最大的错误就是你参与对结果的预测,你绝不应考虑你所进行的事业该成功或者失败。顺其自然,解开问题的钥匙就会在适当的时间出现。”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事业是成功还是失败,如何判断你现在是不是成功。我的答案是,你不但要看你现在有多少有型的资产,而且你应该看看你现在积累了多少无形的资产,而且这些资产将来对你的事业帮助有多大?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为了获得短期的利益而做了很多昧良心的事情,从现在来看你是成功的,可是其实你已经开始走向失败,甚至大败。

刘备真正创业从公元184年(24岁)开始,那时他应征入伍,桃园三结义并讨伐黄巾军,但是事业走得很不顺,直到公元207年(47岁),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刘备的事业才开始走入正轨,472423,也就是总共23年的时间里,刘备几乎都在原地踏步。

如果把东汉黄巾起义作为各路逐鹿英雄的一场考试的话,刘备同学一直都是后进生,最开始这个考题做得最好的是董卓和袁绍,接着曹操异军突起,一直占据榜首,而刘备同学,一直是差生,屡战屡败,地盘越打越小,在别的同学相继成为一方霸主的时候,刘备几乎是丧家犬,到处投奔人,等到47岁的时候,蜗居新野小城做城主,兵士少得可怜,连汉中的张鲁同学都比他混得好,如果时间定格在此的话,你很容易为刘备总结出这么五个字,失败,真失败。

刘备真的那么失败么?这二十三年他是不是白混了,是不是他干脆等找到诸葛亮再拼搏好了?浅见,这些都是浅见,让我告诉你刘备这二十三年不但没白混,他很努力的为赤壁之战这个人生事业的转折点准备着,而天道酬勤,赤壁之战是上天回馈给刘备的一场战役,赤壁之战必然爆发。

首先我们看看刘备这二十三年的成就:

1、从默默无名到天下皆知。我们举一个浅显的例子,看看这惊人的变化,当刘备刚起兵不久,有一次打仗救了董卓一命,董卓不但不感激,还藐视的问:“刘备?何许人也?”还有一次,北海孔融写信一封向刘备求救,刘备接了信竟然激动道:“孔北海竟然识得我刘备啊?”言语中相当的荣幸。可见刘备刚开始没什么名气,基本没人认得。

但是二十三年后,你敢说不认识刘备?你都不好意思在士人阶层混下去。或许辽东那种偏远的山村没人认识刘备,但是在曹、孙等士族官僚阵营中,无人不识刘备,我们看曹操阵营和孙权阵营评论刘备时听到最多的是一句话就是:'刘备,天下之枭雄也!’可见刘备此时已经是天下知名的'枭雄’了。从'刘备何许人也?’到'天下无人不识君’,我们看到的是刘备的名气和威望与日俱增。赤壁之战之前,刘备的粉丝已经遍布大汉天下,连偏远的益州的张松和法正,都已经对刘备神交已久,否则他们之后就不会谋划迎刘备,献益州的举动了。在那个没有it互联网时代,刘备同学只用二十多年时间就搞得天下皆知,粉丝遍地,不得不说是一种了不得的成就,'刘皇叔、刘豫州’这个品牌早已是金字招牌,如果刘备同学搁在今天做广告业的话,一定是个优秀的广告人。

2、刘备已逐渐成为抗曹第一人,刘备跑哪都是香饽饽,跑哪都会有人收留。刘备投袁绍,袁绍收留,刘备投刘表,刘表收留,刘备投东吴,东吴也不敢不收,为啥刘备人缘那么好,到处有人请吃饭?赤壁之战之前,天下诸侯皆惧曹操,为什么,跟曹操明目张胆对抗的都没好下场,吕布死了,袁术死了,董承死了,袁绍也死了,天下敢跟曹操公开对抗,而且还活得好好的,就只剩下刘备一人。刘备已然成为抗曹阵营的精神领袖。天下皆知刘备是曹操的死对头,抗曹势力需要刘备,也急需树立刘备这个高大典型,证明给世人看曹操没有那么可怕。抗曹势力需要对大家说,'曹操可怕么,你看刘备那家伙反曹这么凶,不也活得好好的!’

正因为如此,各路反曹阵营无可避免的要选择与刘备合作,因而他去到哪都是座上宾,我们可以看到刘备无论是投奔袁绍、刘表还是后来的东吴,哪怕他兵败只剩孤身一人,都受到了礼遇。

所以赤壁之战,刘备需要东吴,东吴也同样需要刘备。东吴最看重的不是刘备的两万残兵,基本上整个赤壁之战未见刘备的残兵起什么作用,东吴看中的,是刘备的政治价值。东吴要抗曹,需要刘备充当政治旗手,孙刘联合比孙家单独抗曹舆论上要优越很多,先不管真假,怎么说刘备也算是个皇叔呢。

所以刘备不能死,抗曹势力一定会力保刘备,就算孙吴不收留,其他诸侯也会收留刘备。

3刘备成功树立正直君子的光辉形象,倾倒了天下士子,复兴汉室的宣传语得到了一批士人和百姓的支持和拥护,从而使得本阵营能吸收大量人才。徐庶、诸葛亮、庞统、马良等人,不就是被刘备的声名所吸引,才来投靠的吗,要是刘备只是个无名之辈,诸葛亮会肯顷力相助?

刘备吸引诸葛亮主要有两点:

刘备树立的正直、坚韧、胸怀大志的正派'广告’形象完全符合诸葛亮及天下诸多士子心目中对'梦中英主’的期望。

刘备所大力宣传的'复兴汉室’这一广告理念得到了诸葛亮等士子的强烈认同。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诸葛亮为何宁愿跟随刘备也不愿投靠自己的亲戚刘表了。在当时可选的人来说,刘备的形象是最好的,曹操虽然战功显赫,实力又强,但是个人不注意小节,公众形象太差,对于诸葛亮这种标榜高风亮节的士子来说,是不愿投曹操这种人的,觉得失面子。至于孙权,确切的说当时孙权的名声还不如刘备,孙权是赤壁之战后才扬名的,之前也没什么优异表现,给人的感觉就一'富二代’,靠父兄基业吃饭的人,诸葛亮也自然不会去投他。而其他人就更不用说了。

刘备名声吸引天下士子,这点很重要,我们看到,后来刘备入川两大功臣,张松和法正,就是因为仰慕刘备,才吃里扒外,勾结刘备夺西川的(法正甚至连刘备的面都还没见过,就奔着刘备的名头,人家就下定决心把西川卖给刘备)。从而可以看出,刘备的名声在必要的时候,给他带来了人脉的支持,可见名声带来的好处多大。甚至东吴的鲁肃,也一直对刘备存有好感,孙刘联盟就是鲁肃一手促成。

4、刘备拥有出色的领导魅力,手下忠诚度很高。刘备集团是一个常与失败为伍的团体。连刘备本人都曾经有到处投靠他人的经历。一个老是失败,看上去没有什么前程的团体,却能牢牢的吸引住某些核心成员的心,像关羽那样任凭曹操如何高官厚禄,都不肯背叛刘备,证明刘备的人格魅力以及卓越的领导能力,常败之军很容易人心涣散,但是刘备集团却能安然度过,保持团队基本完整,还能吸收新鲜血液,非常难得。

5、刘备对事业的执着与坚韧古今都难寻。刘备到47岁都还蜗居新野小城,47岁在东汉时代是什么概念,是一只脚已经进鬼门关的年龄,因为古时的人寿命偏短。一个都随时下地府的老人,竟然还对创业雄心不死,在曹操基本统一北方,战胜曹操眼看无望的时候,还不放下自己的抱负,依然心怀憧憬,刘备这种毅力超强的人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是佼佼者。刘备的成功不是偶然,是必然。天道酬勤,上天不会亏待刘备的苦苦坚持。可以说曹操一生最头疼的敌人,就是刘备,其他的诸如袁绍,虽然强盛一时,但是一场失败就信心受挫,灰飞烟灭了,唯独刘备是打不死的小强,屡败屡战,数次被曹操打败,还敢数次挑战曹操,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曹操也最终承受不住,被刘备击败。

6、越不在乎得失反而越容易成功。对于刘备来说,即使是在新野小城最艰难的时候,也比以前编草席的日子强。刘备原来只是一个平民,对于他来说,能做一县之主,也已经是恩赐,所以他能承受大起大落,看得开,这点很重要,袁绍就是因为过不了官渡失败耻辱这关而被气死。

综上所述,刘备在赤壁之战之前,已经积累大量人脉和人气,这些无形的资产,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赤壁之战以及孙刘联盟的建立,刘备后来的入川,都让这些无形的资产变得有形起来。纵然蜗居新野未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也算不得一事无成。而且天道酬勤,天下局势也逐渐朝着向刘备有利的方向发展,赤壁之战爆发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些先兆。刘备苦苦等待的转折点,即将到来。

接下来我们顺势讨论一下为什么说赤壁之战是上天为刘备预先准备好的礼物?

答案有以下几条:

1、曹操必然要伐荆州,而且与刘表死不死无关。曹操向来不将刘表放在眼里,给他的评价是'自守之贼’,刘表活着还是死去,曹操一样照伐荆州无误。曹操伐荆州目的有俩,一是吞并荆州,二是干掉刘备。刘备已成为曹操眼中钉,曹操已经逐渐意识到刘备不是池中物,放任自流迟早被刘备做大,伐荆州目的是想彻底干掉刘备。

2、刘表的两个儿子是待宰的豚鼠(曹操原话:刘景升之子若豚鼠耳),不是被刘备宰就是被曹操宰,只是谁先下手而已。最后的结局是一人宰一个。

3、曹操集团下意识把刘备逼向东吴方向。当曹操轻而易举夺得荆州的时候,还不忘记老情人刘备,专门部署追杀刘备。对一个小城主竟然如此大动干戈,可见曹操集团对刘备的看重。

刘备有可能往三个方向逃走,西入西川,南奔南粤,东入东吴,其中西入西川是曹操集团最不愿意看到的,西川易守难攻,如果刘备入川,曹操也暂时奈他不何,甚至刘备还有可能取益州刘璋而代之(刘备同学后来也真是这样干的),所以不能放刘备入川,至于南粤,东汉时期对南粤的控制比较薄弱,如果刘备逃入南粤,有可能进一步躲去云南和越南,很难抓。所以曹操集团必然要封死刘备入西川和逃南粤的道路,至于东吴,与刘表是世仇,刘备算是刘表的人,东吴未必会接纳,如果东吴不放刘备过江,刘备可能被困死在江边,被曹操击杀。这样的部署合情合理,只是曹操集团的人都没想到孙刘世仇竟然也会联合。

4、东吴断然不会投降曹操。赤壁之战之前,其实后来的投降派张昭已经逐渐在东吴失宠,东吴新一代的主人其实更加亲近少壮派,而少壮派就是后来的主战派,领军人物是周瑜和鲁肃。张昭的失宠是必然的趋势,年青人更加喜欢年青人,孙权作为新一代的年轻领导人,当然更加信任年龄相仿的鲁肃周瑜,这跟战国时赵孝成王宁愿相信纸上谈兵的赵括也不相信老将廉颇一个道理,但是周瑜和鲁肃可不是赵括,周瑜三国名将,赤壁一战成名,无论演义中的周瑜还是历史中的周瑜,都是一个很有傲气的人,断然不会投降曹操。鲁肃是东吴发展战略的总设计师,他是东吴版三分天下的设计者,他为孙权设计的方案是天下三分,而不是投降曹操,所以绝不会支持投降。

5、东吴政令取决鲁肃。鲁肃才是孙权的第一宠臣,基本他的方案就是东吴的最终方案,纵然张昭一时忽悠孙权投降成功,鲁肃和周瑜也会让孙权改过来。

6、鲁肃一早意识到刘备反曹的巨大政治价值,这也是因为刘备自身努力让天下士人识得他, 其中包括鲁肃。鲁肃过江凭吊刘表不是一时计划,其早想与刘备合作已久,他也是东吴集团第一个倡导孙刘合作的人,且一直坚持始终。鲁肃是个优秀的政治家,远没有三国演义写的那么无能。

7、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孙权擦枪走火的一场战役,曹操原计划只是消灭刘备,然后撤军,并未有打算进攻东吴,曹操本该安抚东吴,告知东吴只是消灭刘备便撤退,但是曹操追击刘备过程中发了恐吓信给东吴,原意可能只是警告东吴不要收留刘备,但是不想刺激了东吴君臣的神经,变成一场遭遇战。

8、曹操本就是一个轻浮的人,容易得意忘形,之前因为这点也没少吃败仗,但是这次又犯,为赤壁大败埋下伏笔。过于轻视东吴是曹操的败因。

刘备的经历深刻告诉我们,只要功夫深,铁柱也能磨成针,只要一如既往的执着与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纵然一时看上去好像一事无成,但是量变总会积累成质变,事业转折的机会总会到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