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探讨

 流星雨刘鑫 2023-08-29 发布于浙江

农村老年人养老的探讨

核心提要: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时代,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农村老龄化的水平高于城镇,再加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导致的农村老年人“留守”“空巢”问题,农村养老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实行有效养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绝大部分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医疗、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综合利用率较低,服务覆盖区域和服务人群有限,服务内容单一 ,社会化专业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广大农村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农村老年人养老

作者简介:林马松,永昌街道老年人体育协会(老年人协会)秘书长。

农村老年人分布的现状

养老是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主题,特别是在农村更为突出。产生养老这个命题,是与国家实施的各项方针、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人口年龄结构明显改变。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公民实行计划生育,少生优生,家庭的年龄结构明显得到了改变,具体表现为老龄化现象突出。据永昌街道2021年底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达到了25.9%,进入老年化时代。而且老年人的寿命也逐年增长,重阳节90岁以上(包90虚岁)慰问的老人自七年前的140多人达到了去年的282人,以每年20人左右增加,百岁老人几乎每年保持在四五人之间。

2.劳动力分类结构得以明显改变。自从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分流现象明显改变,原来世世代代务农的农村人,在“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十字”方针政策指引下,逐步走向四面八方,于是产生了农村中的“三六九”现象,农村中只剩下一些老人、留守儿童、看家妇女,即所谓的“613899部队。”

3.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一部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走向城市,经商办厂,挖到了第一桶金,他们是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这部分人从离土不离乡,走上了城市和集镇,是农村的户口城市中的人。这部分人大多的带着夫妻儿女,住在城市或集镇,父母则留住在农村守着原有的产业。

4大中专毕业生逐年增加,在城市就业的人越来越多。这部分人大多在城市就业、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由于家庭的需要,把农村中的中老年人妇女吸收到城市家庭,当免费的“保姆”,让一些中老年男人留在农村,干着务农、务工的单身汉,造成老年人夫妻分居的不良现象。

5、在农村出生,在农村成长。世世代代在农村的农民,大多有怀旧的心理,叶落归根的意愿极强,上到一定年龄的老人宁愿蹲在农村的老家,也不喜欢那繁华的闹市,更何况两代人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生活节奏都有极大的区别,使原本老年化的现象在农村中更加突出。

笔者对我们永昌街道童山村的后屋与寺口两个自然村的39户农户常年居住在家人口进行统计,常年居住在家的人口有67人,其中10岁以下人口3人,2130岁的1人,3140岁的2人,41岁至50岁的4人,51岁至60岁的18人,6170岁的19人,7180虚岁的16人,8190以上的2人,61岁以上的老人占39人,占58.21%,实际居村人口老年人比例远比永昌街道总人口60岁以上老人占比29.5%高出近一倍。39户人家;其中独居老人计14户,占20.9%,这14户独居老人中,6080岁的8户,占57.14%81904户,占28.57%91岁以上2户,占14.42%。像永昌街道童山村后屋与寺口两自然村常年实际居住在家的人口分布情况,决不是单独的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

1.亲帮亲养老方式。所谓亲帮亲养老,就是将年迈的老人安排到有依靠的某儿女家养老,由有一定能力的经济能力的子女共同出赡养费,让年纪大而失去劳动能力的父母安度晚年,这是一批最幸福的老人。我老妈就属于这类严老方式,将老妈安置在单身生活的姐姐家,由我们五个兄弟给我姐姐3千元服侍工资和伙食费,医药费也又我们兄弟五人摊派。

2.两老捆绑式养老。这种养老最有亲情性,老夫老妻互相捆绑,相互照顾,这类老人的特点是双方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健康,加上子女给以比较充足的赡养费,吃用不愁,这类老人也是幸福的。

3.敬老院养老。每个乡镇街道都办有敬老(颐养)院,吸收了部分孤寡老人进入了养老院,由带有集体性质的养老机构安排他们的吃住,这批人也可以说是比较幸运的。这批人往往是无儿无女、无依无靠的人,家庭居住条件也比较差,入敬老院后却比有些有子女家庭的老人幸福。有一句顺口溜;“有儿值儿害,无儿靠大队。”

4.进入城镇养老机构养老模式。有一批赚到钱的农村人,经济条件比较好,则肯化钱让年老的父母或爷爷奶奶进入城市或农村条件比较好的养老机构养老,如百城康养、太平祝老年人休闲中心等。太平祝村老年人休养中心由本村爱心老板祝卫良与祝卸荣两人捐资300万元人民币建成,可供百余人居住,实行包吃、包住的全托服务。每三人一个房间,配有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和卫生间等设施,并享受健身房、开水间、阅览室、餐厅、洗滌室、休闲广场等公用设施。外村入托的老人每月交费1200元,本村的交费600元。目前,有外村入托老人15人,本村的26人,常年居住入托的老人达40人左右。

5.住在家,中晚餐吃在老年人食堂的养老方式。现在几乎是每个村都建立了老年人照料服务中心,办起了老年人食堂,曾经解决了部分老年人的用餐问题,可以说,这批人多少享受了国家政策的优惠,沾了一点光。  

通常有两种形式存在:

一种是联办形式,如兰溪市百城康养与乡镇街道相关村联办,由百城养康养统一制餐,再由制餐点专车送往相关村餐饮点。如永昌街道设立的西点——太平祝点,配送至双项、下畈、夏李、钱村、李塘等村级餐饮点,然而村级餐饮点又组织力量对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到户到人。此点目前配送到村的被服务老人达百余人。

另一种形式是村办餐饮服务,由村里直接组织食堂相关服务人员,统一采购餐饮材料,统一烧制,被服务老人一般由自己到村办点入餐,大多是供给中晚两餐。根据永昌街道孟湖片和钱村两片的实际情况,每点在30人左右。

综上所述:永昌街道通过村办食堂、百城康养与村联办食堂以及太平祝老年人休闲中心等形式的养老人员在一千人左右。而永昌街道总人口一般都保持在4.68万人,60岁以上的老人占四分之一以上,达1.17万人,所以说,被服务的老人数还是微不足道的,最重要的还是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模式。

                  农村老年人的薄弱环节

一是经济压力大。绝大部分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种地及力所能及的手工(如来料加工)自养,其次来自于子女的经济支持,但由于子女的经济支持有限,外出打工赚钱又很艰难的情况下,加上子女在外经济成本高的考虑,或是孙辈教育的考虑,老人也会自己出份补贴家用,因此经济压力还是很大。

二是日常生活照料缺失。出于农村经济基础差、社会保障程度低等因素,加之农村医疗机构简单,导致因病致贫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农村老年人不可避免会患上慢性老年性疾病,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只能是陷入“看病无人陪,看病无人管”的境地。假如晚年丧偶、独居生活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三是社会地位低,受歧视现象严重。老年人经济相对贫困化,在经济上对子女的依赖性增强,家庭地位下降,老年人得不到应有的精神慰藉,情感需求缺乏,老而无欢。

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老年人的社会交往范围逐渐减少,情感缺少依托,特别是丧偶、好友去世、自身体弱多病,体能减退与力不从心,对今后无所寄托的空虚和无奈,造成老年人心理上的过重负担。如果长期缺乏关怀,则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产生精神分裂症、忧郁症、老年痴呆等老年性疾病。

农村老人养老之我见

我国的国情是70%以上老年人居位在农村,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我国养老问题中的重中之重。

在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的今天,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村级公路硬化、休闲广场、道路旁路灯等公共设施遍及各个自然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随着上述设施的形成,老年人的活动空间不断扩大,每到夜幕降临时三五成群的中老年人外出散步、跳广场舞的,大有人在;多数自然村都设置和安装了步行机、秋千、摇摆机等体育设施,老年人的体质普遍提高;村村都有乡村医生,人人都参与合作医疗保险,社区医院医生每年下村为老年人体检、定期下村为老年人中的老病号测血糖、量血压等,减轻了老年人医疗费用的负担,常见病与多发病得以及时医治;农村三无人员(无子女,无生活来源,无自理能力)的部分老年人和农村的“五保”老人、低保户在乡镇街道敬老院得以安置,实行集体统一养老,吃、喝、拉、撒、住、穿、油盐酱醋柴都得以基本保障。

孝乃是家庭养老的思想基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传统养老观念一直是国人尤其是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传统的大家庭里父母养育子女成人,待自己年老子女成家立业后,子女便顺理成章的赡养老年父母。这种“反馈式”的家庭养老方式在中国已延续了几千年。传统的以家庭为载体、孝道为支撑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特殊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延续,不仅沉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转化为许多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内心情感。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给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加,家庭养老面临失去养老客观基础的困境。面对这种困境,家庭养老赡养功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子女数减少与现代化的冲击,以及子女与老年人居住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下,会有弱化倾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主要体现为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来源、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等方面赡养功能的弱化。首先家庭子女数的减少,核心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老年人的养老可以指望的子女数减少,增大了养老的风险。

家庭养老模式包涵“谁来养老”和“在哪养老”,要探究其家庭成员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大部分老年人在养老保障观念上倾向于依赖自己养老,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身份地位、户籍、近期是否患病、子女状况、是否拥有自有住房、年收入、经济收入来源等因素对老年人养老保障观念有显著影响,于是就产生政府实行一系列的集体养老模式,如敬老院、康养中心、照料中心等全托、半全托、睡觉在家吃饭在公共餐厅等模式。

在新形势下,农村老年人养老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重在宣传,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在宣传尊老、爱老的同时,老年人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在精神上树立一种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习惯。社会上有相当部分人认为:只有孤寡老年人、五保户老年人、“三无”老年人,才会进养老院,如果有儿有女的老年人进养老院,人们在观念上就认为老年人的子女不孝之类的。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家庭规模的缩小,供养资源的减少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认为只有儿子才是赡养人。一方面基于“传宗接代”的宗族观考虑;另一方面认为男子在体力劳动方面要胜于女子。随着女孩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子女就业率的提高,改变了人们只有儿子才是赠养人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女儿”也是赡养人的观念。

2)“独立养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主方向。在新形势下,新的养老模式不断产生,吸引了许许多多老年人对号入座,参与适合自己的的养老模式,成为新模式中的被服务者。

但必须指出,因老龄、体弱等因素,老年人不能适合独居,更不能“独立养老”,且守旧观念不能在短时间内如愿转变,也是一项难以解决的难题,如我老妈就是一个例子。我老妈去年91岁,我们姐妹兄弟共有7人,其中我们兄弟五个均居住在城镇,工作在单位,老妈的照料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原本想把老妈安顿在太平祝村老年人休闲中心或兰溪市区的敬老院全托养老,可是老妈就是一千一万个不同意。她的意思是家中大儿大女的,把他安排在敬老院养老,有失子女面子;叫她到我们五个儿子的新家庭养老,她又说对城镇生活不习惯;后来只好将她安排在比较空闲的大姐家,每月由我们付给大姐一笔高于敬老院的费用,才草草得以解决,一晃就是七年。去年因老年痴呆症、老慢支继发肺气肿伴心衰去世。像我老妈如此守旧观念极强的老年人,在农村中是蛮多的,能得以转变会有一定的难度。

3.加大国家投资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立长期照顾制度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的“五保”老人和“三无”老人实行国家供养制度的力度。我们永昌街道的敬老院已经有18年的办院历史,现有院民95人,由于居住房屋不足,其中常住的只有69人,而流动的则有26人,占27.37%。我们永昌街道有32个行政村,95人只是冰山一角,还有相当一部分符合条件的老人不能如愿入院。如果政府加大投入,还可以扩充相当部分的老人进入乡镇街道敬老院养老。像百城康养这样的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功能是比较健全的,但对于农村中经济收入较差的老年人来说,是不能跨入如此高门槛的,就是像太平祝老年人休闲中心收费如此低的养老机构也不能得以满员入住。因此,如果政府能够加大一点财政补贴,类似的服务机构也能成为农村老人香喷喷的向往处。

4)继续办好各级照料中心。让一部分低收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吃上廉价餐。

                 林马松

               手机号:18072478236

                    20236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