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偏远弱小的燕国如何跻身战国七雄的

 山东刘福新 2023-08-29 发布于山东
在春秋战国时期,北部偏远、实力弱小的燕国却有惊无险的渡过了险恶的春秋时期。并且一跃成为和秦国、齐国等大国并肩的战国七雄之一,全盛时期,疆域大大扩张,几乎将渤海变成了自己的内海。那么,曾经地狭人少、生存环境恶劣的燕国为何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呢?偏远弱小的燕国如何跻身战国七雄的
一、全盛时期的燕国是如何开疆拓土的
在整个春秋时期,燕国的疆域变化较小。尤其是和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比起来,燕国因为自身实力有限,没能实现疆域上的明显扩大。并且,燕国还因为山戎的威胁,一度需要迁都到临易(今河北容城)来躲避山戎的侵扰。到了战国时期,燕国和齐国之间互相攻伐,结果是互有胜负。比如公元前380年,齐国向燕国发动突然袭击,一举攻占了桑丘(今徐水县东南)。再比如公元前355年,齐国进攻燕国易水之地,燕国反击,大败齐国。到了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了子之之乱。对此,齐国趁机出兵攻占了燕国。也即在战国时期,燕国一度被齐国所消灭。正是因为这一经历,导致燕昭王奋发图强,为燕国地盘进入到全盛时期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288年(燕昭王二十八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和秦、楚以及赵、魏、韩等国共同谋划。经过数年的准备之后,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乐毅为上将军,率倾国之兵联合秦、韩、赵、魏五国伐齐,获得大胜,五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由此,这意味着燕国将疆域扩张到今山东省一带,或者可以说今山东省一带的绝大部分地区,都被燕国所占据了。
值得注意的是,仅仅攻下齐国70余城,还不能说是燕国疆域的巅峰。公元前283年,在乐毅率领大军死磕齐国即墨、莒这两座城池的时候,秦开率领燕军迎战东胡,燕军自西向东,由妫水流域(今延庆境内)向密云地区的渔水(今白河)、鲍丘水(今潮河)流域推进,一路斩关夺隘,迫使东胡一直退却到千余里外的今西辽河上游。
在秦开这位将领的努力下,燕国一下子拓地两千里,于是,燕昭王在广袤的新占据土地上陆续设立了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诸郡。其中,辽东郡治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辖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开原市以南。·辽西郡辖境相当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由此,这意味着今辽宁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都属于当时燕国的疆域了。
公元前283年前后,可以说是燕国地盘的全盛时期。彼时,燕国向东将疆域扩张到今辽宁省一带,向南将疆域扩张到今山东省一带,再加上燕国原本占据的京津冀三省市一带,燕国的整体疆域面积一下子在战国七雄中位居第三,仅次于秦国和楚国,而超过了齐国、赵国、魏国和韩国。偏远弱小的燕国如何跻身战国七雄的
二、贫弱的燕国长期处于灭国的险境
春秋无义战,当时战争频仍,兼并严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强国吃掉
燕国之始祖,乃大名鼎鼎的召公。召公姓姬名奭,因最初封邑食采之地在召(今陕西省宝鸡市歧山县城西南的刘家原村一带,故称召公或召伯。关于召公姬奭与周王室的关系,一曰:周文王之长子;二曰: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三曰:周王室之宗亲。召公生年不详,长寿,亡于周康王二十六年。召公经历了周朝武、成、康三世,居官数十载。燕国因分封而立国,第一任周武王灭掉商纣王后,建立周朝,封周王宗室、古圣王后人和功臣谋士为诸侯。其中召公奭与周公旦、太公姜尚位列三公。召公奭被封于燕,建燕侯国。
不可否认,地处偏远的燕国自然条件并不好,算是苦寒之地吧,国弱民贫、环境险恶可以说是燕国的真实写照。燕国西靠太行山,东部有大量的沼泽地,交通极其不便。南方是强国齐、晋,中部是平原,无险可守,除此之外,燕国还面临来着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可以说是四战之地。可见,燕国在建国之初就有着先天不足,在立国之后也多次因为强敌的入侵而亡国。偏远弱小的燕国如何跻身战国七雄的
而社会环境更差,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对燕国很不友好。西周建立之后,出于巩固周王室、扩张周朝疆土的需要,广封诸侯,其主体就是一些开国功臣和宗室子弟。据《荀子》当中记载周公时期的分封现象称:“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由此可见,姬姓是分封的主体,而燕国就是周王室的后代,但是燕国的封地在当时看了的确是有些"惨不忍睹",几乎在就是妥妥的"夷蛮之地",各方面都比中原诸侯国差一大截。召公的后人姬克则在史书中记载颇少,更多在燕国采取的是融合政策。燕国人后来多有北方气息,豪爽苍茫,大气磅礴,但却不擅战场,更似是守成之国,跟召公擅长于守内有关。《史记》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这即是说召公和周公两人更似是后世的文臣武将,召公为文,周公为武,一个主内,一个主外,两者相辅相成,可谓是缺一不可。但燕国有此先祖,则决定了燕国人的发展趋势。
召公有才有德有功,有有高贵出身,为什么被分封到偏远之地呢?这是为了防备殷商遗民。《礼记》载:“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周武王还没有正式即位就匆忙分封蓟国,这是为什么呢?说明周武王非常重视蓟国所在,还有就是殷商旧族所逃亡的方向正是蓟国所在。后来周人分封燕国,周天子亲族力量也在这个地区建立国家,但一个地区内是不可能允许两个强国存在的。因此燕侯克刚刚开始建设燕国之时,与蓟国之间的纷争必不会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的诸侯国实力日益强大,而此消彼长之下中央的周王室的实力却在走下坡路,最后周平王东迁后,中国步入了春秋时代。春秋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孟子也曾经说过"春秋无义战",在强国称霸的过程当中,必然会有一些小国遭殃。据《左传》当中记载唇亡齿寒的典故称:"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就可以看出当时有许多实力弱小的国家,在大国扩张或者称霸的战争当中遭受灭顶之灾。燕国在霸主齐桓公的帮助下北破山戎,日渐强盛,而蓟国逐渐衰落,后被燕国吞并,蓟城也成为了燕国的上都。也有一说,弱小的蓟国早已被山戎所灭,燕国赶走山戎之后,看到蓟国已亡,就占便宜,把都城迁到蓟城。这是燕国少有的牛气的时候,大部分时间,它都在为生存而挣扎。
在燕桓侯时期,孤竹国、山戎大规模入侵燕国,燕桓侯不得已出逃。《国语》当中记载称:"山戎孤竹 ,束马景从。"实力弱小的燕国无力抵抗,燕国全境几乎被占领,不得已迁都临易。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还遭受了齐国的入侵。齐宣王乘燕国内乱发兵,占领燕国全境,杀燕王及其子孙。由此可见,在燕国成长为战国七雄的路上可以说是历经坎坷,多灾多难。偏远弱小的燕国如何跻身战国七雄的
三、曾经的弱小的燕国是如何跻身战国七雄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燕国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弱国,在春秋时代,应该就是任强国宰割的"肥肉",然而时时并非如此,燕国不仅没有被吃掉,反而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到底靠的是什么呢?
首先,历代国君不懈努力,让燕国保持不败。燕国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历代燕国国君的不懈努力,一代代国君都非常注重燕国的建设与发展。当时春秋战国不仅仅是乱世,而且还是生产力大变革的时代。燕国国君正是看出了这一点,对内大力发展冶铁业,对外商业,据《史记》当中记载称:"东绾秽、朝鲜、真番之利。"燕国通过外贸来改善国内的民生,发展经济,有利的弥补了先天不足,为后面燕国扩张提供的经济基础。
在大变革的时代,改革自然是重中之重,燕国的国君还注重改革,特别是让燕国强起来的君王——燕昭王,重用人才,注重改革。在和齐国的战争当中一鸣惊人,奠定了成为战国七雄的基础。据《史记》当中记载评价称:"迫蛮貉,内措齐、晋,崎岖彊国之闲,最为弱小,几灭者数矣。然社稷血食者八九百岁,於姬姓独后亡,岂非召公之烈邪?"司马迁的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燕国之所以能够成为战国七雄,而不是湮没在历史的长河当中,和一代代燕国君王的不懈努力是分不开的。
其次,燕国熟谙纵横之术,借力打力,保全自身。燕国能在乱世当中保全自身立于不败之地,并且最终能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离不开燕国在其他国家之间游说,借力打力来巩固自己的政权。早期的燕国,主要面临困境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像孤竹国、山戎部落等,都是燕国的心腹大患。而燕国国力弱小,无法抵挡凶悍的游牧民族,只能依靠外力了保全自身。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燕国君看重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口号,顺势而为,借力打力帮助自己解决了山戎部落的威胁。据《武侯兵法》当中记载称:"若齐桓南服强楚,北服山戎,可谓善战者不败。"足可见燕国的智慧。燕国在假借他国之力,铲除了心腹大患山戎之后,大力发展国内民生,迅速的扩张自己的实力。同样的中原的形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此时的齐国对于燕国可谓是虎视眈眈,险些灭亡的燕国。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之下,燕国又积极的联合其他敌对齐国的势力,乘齐国内乱之际,发动战争。据《战国策》当中记载燕国谋齐的策略称:"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事实也是如此,齐国最终仅仅剩下两座城池,实力大衰。像这样的事件在燕国的历史上屡屡上演,燕国提供合纵连横,借力打力的方式,在消除外部威胁的同时,一步步壮大自己的实力。
再次,燕国地处偏远,伐燕不易。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燕国地处偏远是燕国的劣势,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恰恰也是燕国的优势。燕国位于周朝版图的极北之地,在当时的中原诸侯国的严重就是边远苦寒之地,而且还是一个保守游牧民族入侵之苦的地盘。所以,在春秋之前的一些强国即使想征服燕国也是鞭长莫及,简直就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燕国之所以能够躲过多次亡国危机,还是和燕国偏远的地地理位置有关。当时的强国秦国、楚国等几乎威胁不到燕国的存在,而相爱相杀的齐国也没有心思花费巨大的代价去占领燕国。多次入侵燕国也仅仅是掠夺一番之后就撤军。如果燕国地处中原繁华之地,恐怕战国七雄的历史就要被改写。偏远弱小的燕国如何跻身战国七雄的
四、挺过打过兼并的寒冬,燕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在经过多次战争,多次变革之后,燕国成功的成为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国家之一,据《三国志》当中记载燕国开疆拓土的历史功绩称:"后子孙稍骄虐,国人离志,燕乃遣将秦开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燕国向东向北扩张自己的疆域,极大的拓展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此外,燕国还和当时的赵、魏等国合纵挫败秦国的扩张。同时还打败南方的强敌齐国,一举收复了被齐国战领的国土,甚至还险些将齐国灭亡,由此可见当时燕国的实力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软柿子,是货真价实的强国。
那么燕国是如何一步步由偏远小国走向战国七雄的呢?这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历史往事?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的180多年的时间里头,天下的国家可不止这么七个。西南地区有巴国、蜀国;中原地区有鲁国、宋国、卫国;东南地区还有越国,这个曾经的霸主;河北地区还有一个中山国。
为什么这些国家不能够称之为战国呢?什么才是战国?所谓的战国,就是整个国家机器都是为战争而服务,一切国家资源都能够被高效率地调动到战场上去。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想做到就能够做到的,战国时代脱胎于春秋时代。春秋时代则是一个贵族分封的时代,国家的各种资源,都被大大小小的贵族们所把持。虽说贵族有被国家征战的义务,但到底会出多少血卖多少力?这就要视情况而定。但是很显然,没有几个人会为了国家去毁家纾难。一旦战争让他们的家族利益伤筋动骨,那么各种反战浪潮就会此起彼伏。所以,能够被称为战国的国家,无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把贵族阶级给撸掉,把他们的资源都集中在国家的手上,为战争而服务。能称为战国七雄,都是通过各种变法或多或少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但是上面提到的那些国家,他们是一点都做不到啊,所以他们是不可以被称之为战国的。
那么,燕国是怎么成为战国的?一言以蔽之,国耻家仇聚人心!其实在战国前中期,只有六雄,没有什么七雄。燕国跟上面那些难兄难弟是一个队列的,就是等着被其他战国吞并的存在。它最后能够跻身战国七雄的行列,还真有那么一点机缘巧合的意味。
公元前314年,燕国国内发生了一场内乱。当时的燕王听信了纵横家苏代的鬼话,学起古时代的尧舜禹,搞禅让制度,把自己的皇位禅让给了丞相子之。燕国作为当年周朝开国时三大巨头之一召公的后代,奉行的是礼乐制度,各级贵族有着明确的附庸关系跟义务,而附着在这些附庸关系上面的就是各自的利益。现在把领给换了,这些附庸关系肯定要变,大家的蛋糕肯定要受到侵犯。于是燕国国内就发生了内乱,但是丞相子之是一个狠人国内是老贵族们搞不定他。于是就玩起了引狼入室的套路,请了隔壁的齐国过来帮忙。殊不知,齐国早就对燕国的土地垂涎三尺,当时齐宣王派出了战国时期有名大将匡章出阵。这个匡章可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攻破函谷关的将领。只用了短短50天的时间,就把整个燕国给吞到肚子里了。但是当时齐国的军队主要是由雇佣兵组成的,纪律非常败坏。在燕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损害了燕国当地贵族的利益。他们这么一搞啊,导致了两个后果。那就是燕国当地的那些贵族、地头蛇恨死了他们,举国上下,那是同仇敌忾咬牙切齿要跟齐国算账。另外一个后果就是这帮贵族的势力受到沉重的打击,这给之后燕国的变法减轻了不少的压力。后来在燕国人民不懈的反抗运动中,以及外来势力赵武灵王跟秦惠文王的支持之下,齐国被迫退出了燕国的土地,赵武灵王迎立在韩国当人质了燕昭王回国继位。
这个燕昭王可是个深谋远虑之君,他很明智地利用这股对于齐国的仇恨情绪,打着为国家报仇的旗号,改革图强。因为贵族们跟齐国都有血海深仇,所以也愿意在改革上面做一定的让步,就算是一些过激的改革措施,可在举国上下的民族情绪高涨的情况下,他们也只能隐忍不言。
尤其是,燕昭王任命了一个厉害的改革操盘手,就是大名鼎鼎的乐毅。乐毅的第一条改革措施就是明奉法,审官断。也就是加强对官吏们的检查,以后不许再随便欺压百姓了。在改革之前,能够当官的全都是贵族出身,所以这改革是冲着谁来的就不言而喻了。第二是察能而授官,在过去当官,那是贵族的专利。平民百姓就是有本事,你也当不了官。丞相的儿子永远都是丞相,你别管他会不会写字,将军的儿子永远都是将军,你也别管他能不能拿动刀。第三条是循法令,奖罚不分庶孽。也就是说,不管是平民还是奴隶,不分高低贵贱,只要守法,一律有奖,只要犯法,一律严惩,没有特殊待遇。第四条才是要了贵族老命,那就在军事上进行改革,编制为燕国的新军。在以前,国家的军队都是各大贵族的私人军队。打仗的时候,国王发个号令,大家就拼凑一些私人军队,组成一支军团上阵打仗。这样的军队,军令统一,指挥调动,肯定是有问题的,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战争需求。现在乐毅这么搞,无疑大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削弱了封建贵族们的武装力量。也正因如此,燕国具备了成为战国的潜力,在后来的灭齐之战中大放异彩。
但是燕国的贵族们也不是好欺负的,他们为了阻挠改革办法,用了跟当年秦国的贵族一模一样的套路,那就是鼓动太子犯法。结果,燕昭王跟当年的秦孝公一样,丝毫不留情面,当着所有人的面把太子狠狠地揍了一顿。但这也导致了乐毅跟商鞅一样,被未来的领导给恨上了。燕国从上到下大大小小的贵族跟领导燕惠王,哪个不恨透了乐毅?后来齐国田单的离间计,之所以能够这么轻易就成功,就是因为有这么一层渊源在里面。甚至很有可能,都不用田单用离间计,他们自己都会把乐毅给赶走。
所以,仅仅从疆域面积上来看,燕国在公元前283年一度成为战国第三大国。不过,燕国的巅峰可谓转瞬即逝,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乐毅因为被燕惠王猜忌,因此投奔赵国,不久之后,田单成功恢复齐国,将燕国大军赶出了齐国,这让燕国的地盘也随之锐减。而这,意味着燕国疆域的巅峰,不过持续了短短的数年时间,这显然无法和秦国、楚国等大国相提并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