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晏殊词中不写金玉锦绣,却自有一种富贵气象,一般人模仿不来

 小话诗词 2023-08-30 发布于甘肃

如何评价北宋词人晏殊的一生?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清平乐·红笺小字》

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清平乐·金风细细》

晏殊的这三组千古名句是其富贵闲适的人生写照。

在宋代文人中,晏殊的人生、亦或说是他的仕途,要比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幸运很多,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晏殊仕途没有经历过太大的波澜,而且他14岁就以神童的身份进入了士大夫这一阶层,他的仕宦生涯将近五十年。

晏殊自小聪明,7岁就能写文章,被称为神童。他13岁那年,当时的工部侍郎李虚已非常欣赏晏殊的才华,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他为妻。

第二年,14岁的晏殊由工部尚书张知白举荐,得以目睹天颜,由宋真宗亲自面试。就此,晏殊得以步入青云。

多少莘莘学子寒窗苦读,熬白了头发,甚至有的学子终其一生的努力,也拿不到科举入仕的入场券。

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晏殊确实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

晏殊其人

晏殊出生在大宋抚州临川,也就是如今的江西进贤县文港镇,其实晏殊并不是出生在一个高官厚禄的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晏固只是县城里的一名基层公务员。

虽然父亲是一名小吏,但是他读过很多书,对子女的教育很重视,晏家是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

晏殊小时候就很聪明,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晏殊很早就开始接触文字,童年的晏殊浸染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所以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7岁的时候,晏殊就开始尝试写作,写出的文章得到了父亲的认可,这样晏殊的名声就传出去了。很多人都慕名前来看晏殊的文章,他们还给晏殊送上一个“神童”的外号,这是当时文化圈对晏殊写作能力的认可

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晏殊很勤奋,这得益于家庭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父亲的谆谆教诲

晏殊的成功,当然有别人从中相助的因素,但也是自身才华的外在表现,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吧,但归根结底靠的还是自己的实力

如果他只是一个平庸的孩童,李虚已又怎么会看得上家世寒微的他?就算推举到皇帝驾前,当时一起接受皇帝面试的也不仅仅是晏殊这一个“神童”,他又怎么能脱颖而出,深受皇帝的垂青呢?

14岁的晏殊,面对皇帝,表现得超乎寻常的沉稳老练,他和几千名进士一起参加“殿试”,面对由皇帝亲自监考的大场面,面对年龄比他大、阅历比他丰富的其他考生,晏殊表现出成年人的从容自若,丝毫没有怯场。

《宋史》记载:“(晏)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

宋真宗大喜之下,赐晏殊“同进士出身”。

这一个殊荣和其他科举进士一样,所以晏殊拥有了一张含金量很高的仕途入场券。

进入仕途的晏殊,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他的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智慧和眼界,这也是他在仕途上成功的关键。

如果还有一点,就是晏殊自身的性格

晏殊少年老成,深谙仕途之道,所以皇帝很放心地让他陪太子(即后来的宋仁宗)读书。然而,走到这一步,并非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当时在东官陪太子读书的并非晏殊一人,还有一个来自福建的神童蔡伯俙。

太子年幼顽皮,晏殊每每苦口婆心地规劝,而蔡伯俙却擅长献媚,事事附和太子。宫里的门槛很高,太子年幼个矮,迈起来非常费力,蔡伯俙就主动趴在地上,用后背给他垫脚。

又有一次,宋真宗查考太子的文章,太子要晏殊代做,晏殊推辞不允,蔡伯俙却抢着替太子代写文章。

后来,太子继位,就是宋仁宗。仁宗皇帝对晏殊倍加重用, 却打发蔡伯俙去当地方官。

蔡伯俙不服,诘问仁宗,仁宗道:“当时朕年幼,不分良莠,现在觉得治国一定要用正直可靠的人。”蔡伯俙听了,羞惭满面,无言以对。

从这一件事情上也可见,晏殊能一直仕途得意,也绝非偶然,他不谄不佞,忠实可靠,这是他最出色的个人品质,也正好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氛围。

所以无论是宋真宗还是宋仁宗,都很喜欢和信任他。

宋真宗对晏殊十分看重,有时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就写一个小纸条派人送给晏殊进行咨询,晏殊每次回复时,都把宋真宗原稿和答奏的纸张粘在一起,以示绝无外泄遗漏之虞。这样的谨慎干练,皇帝岂有不喜欢的道理?

晏殊的仕宦之旅

晏殊一生,没有太大的波折,其间虽然也有过几次贬谪,但都不是那种“伤筋动骨”的大挫折。晏殊历任朝中要员,就算到地方上去做官,也是靠近都城的大郡,没有远离过京师。

有一次,晏殊被外派到陈留去当官,送行的酒席上,歌女演唱的歌词中有“千里伤行客”一句,晏殊听后勃然大怒,愤然呵斥道:“我平生做官,没有远离过京师五百里以外的地方,什么'千里伤行客’,说谁是'千里伤行客’啊?”

所以,晏殊的诗词之中,少有浮沉难定、世路艰难的沧桑,罕见关河冷落、乡关何处的凄凉。

晏殊喜欢宴饮,每有客人来,热情好客的晏殊总是盛情招待客人,歌舞宴席成了极具娱乐与休闲的生活方式,他也总是以东道主的身份热情邀请宾客一同进入筵席歌舞的节奏和情调中去。

南宋词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饮宴,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

筵席上推杯换盏、高谈阔论之际,晏殊家的歌女就出来唱词演唱了。而等歌女们一曲唱罢,也就轮到了晏殊表演的时刻了,他让人取来纸笔填词。

正如晏殊在词中写的“一曲新词酒一杯”,等新词填好,然后交给歌女,让她们按谱演唱,所以晏殊的词大部分都是在酒宴间的遣兴娱乐之作。

晏殊是位温和娴雅的文士,徘徊踟蹰于小园香径之中,感叹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伤春惜春的情境而慨叹。

但晏殊的性格与《珠玉词》的风格却又有所不同

晏殊的脾气其实并不好。前面说过的一个歌女因为随口一句“千里伤行客”,他就直接绷不住,大发雷霆。而且晏殊被罢去宰相的职位,就是因为乱发脾气惹的祸。

有一次他跟随宋仁宗去“玉清昭应宫”时,晏殊突然发现自己的笏板居然没有带,如此重要的典仪上,没有笏板怎么行?

晏殊急得头上直冒汗,当那个丢三落四的仆人气喘吁吁地送来笏板时,晏殊抡起笏板就是一个嘴巴,打得那个仆人牙都掉了几颗。

就因为这事,马上有大臣弹劾晏殊,罢了他的宰相之职

晏殊虽是宰相,但打了身份比他低的仆人,竟然也获罪削职。其实并非如此,大臣是这样告状的:“殊身任辅弼,百僚所法,而忿躁亡大臣体……先朝陈恕于中书榜人,即时罢黜。请正典刑,以允公议。

弹劾晏殊的这段话大意是说,晏殊乃朝廷重臣、百官的榜样,这样暴躁是有失体统的事情。前朝(宋太宗时)有个叫陈恕的大臣,在办公场所用棍子打下人,当场革职,所以对晏殊也要治罪,以免大家议论,心中不平。

原来晏殊被免去宰相是出于维护朝廷的礼仪的需要,晏殊要是在自己家里,就算把仆人惩戒没有什么事,或者不是晏殊自己动手,让别人惩戒也没事。晏殊就因为这件事,被罢去了宰相,去了应天府(现在的河南商丘)上任。

不过,晏殊这次贬谪,为时不长,不久又回到京师,重新担任宰相。晚年的晏殊,虽不再担任宰相,但皇帝特意照顾,仍赐其宰相待遇随从、仪仗的排场上也一如既往。

晏殊病重期间,宋仁宗打算亲自前去看望,但晏殊多年为相,熟知内情,因为皇帝看望病危大臣时,往往随驾携带纸钱等祭品。

因为多数情况下,不是病情特别严重,哪里能随便惊动皇帝?皇帝来探望时,患病的大臣往往就去世了。皇帝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再重新准备祭品来吊一次丧?

所以就形成了这个惯例。晏殊觉得这事很晦气,所以就谢绝了皇帝的探望。然而,65岁的晏殊还是没有再从床上下来,就此溘然长逝于京城。

晏殊多年身居要位,门生遍布朝堂,尽是北宋的栋梁之才、股肱之臣,其中有著名的“一韩一范”。

“范”指的就是范仲淹,范仲淹是百代名臣;“韩”指的就是韩琦,韩琦是三朝宰相。

此外, 还有欧阳修、宋祁、富弼、王安石等,都出自其门下。也难怪晏殊的第七子晏几道才有资格骄傲地说:“今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

晏殊生前富贵、死后哀荣。宋仁宗亲自祭奠,谥其号为“元献”。

富贵词人晏殊

晏殊的词集名为《珠玉词》,《珠玉词》词风温润娴雅,字字珠玑

北宋文人吴处厚著有《青箱杂记》一书,书中多记载五代至宋初文化界的人文故事,朝野杂事、诗话及掌故,《青箱杂记》中对晏殊曾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描写:

晏元献公虽起田里,而文章富贵,出于天然。尝览李庆孙《富贵曲》云:“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公曰:“此乃乞儿相,未尝谙富贵者。”故公每吟咏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唯说其气象。若“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梨花院落溶溶月,杨柳池塘淡淡风”。之类是也。故公自以此句语人曰:“穷儿家有这景致也无?”

从同时代文人对晏殊的记载中可以知道,晏殊的词是有另一种富贵优游的境界的。

所以,如果想品味富贵娴雅的格调,领略最纯粹的文人士大夫气质,晏殊的词是不二之选

晏殊的词具有端庄、矜持、清雅的风格

其实从源流上来说,晏殊的词还是属于《花间》一脉,并没有脱离五代至宋初花间词的意象。

但不用说比柳永,就算和花间词的代表人物温庭筠、冯延巳等人的词相比,晏殊的词作格调也是超出花间词人的。

晏殊的词中,描摹女子情态的并不很多,他虽然也有“人别后,月圆时,信迟迟。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这样读来让人感到情思婉转的句子,但都写得十分纯净。

而且,晏殊的词作体裁范围不仅仅局限于闺情词中。“小园香径独徘徊”的清幽娴雅,“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淡淡感伤,才是晏殊歌词的主旋律

晏殊的词,字字婉丽优雅,确实是如珠似玉

不说“无可奈何花落去”与“落花风雨又伤春”这一类最家喻户晓的好词,就是“窗间斜月两眉愁,帘外落花双泪”和“海棠开后晓寒轻,柳絮飞时春睡重”之类的句子,也足以让人们在阅读时发出由衷的赞叹了。

晏殊的词,美丽优雅,伴着一丝淡淡的忧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度,在晏殊词中体现得最为完满。晏殊词中的忧伤,就像一位非常高贵有涵养的女子,遇到悲伤的事情时并不嚎叫哭骂,她只是眉间蹙,珠泪盈盈,此情此态,最令人感到惬意而舒适。

晏殊一生衣食无忧、官高权重,应该说没有多少别的烦恼。然而“公道世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晏殊和普通人一样,生活中也有超出认知的事情,也有挥之不去的烦恼。

晏殊也留不住这似水的流年,他的美好时光、流金岁月在一天天无情地消逝

因此,晏殊在歌词里一次又一次地流露出伤感的情愫,如《清平乐》中的“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破阵子》中的“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采桑子中的“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

晏殊借助歌词,一次次的沉思默想,一次次的感悟,进而更透彻地去理解日常化中的人生

晏殊的词作大多是宴席间的欢愉,但晏殊的词作中也有写愁的作品,只不过晏殊笔下的愁,是浅浅的忧伤,是淡淡的哀愁。

这些词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索,而对人生的思索是共情的,也就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

一曲新词酒一杯

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仅要表达出人们想说的,也要将人们想说却说不出的微妙情感表达出来。

晏殊正是这样一位词人,他的《浣溪沙》就是一首对人生、对生命进行诗意探讨的作品。原词如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地位尊荣,喜欢在家中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晏元献虽早年富贵,而奉养极简。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晏殊工作之余过着“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的歌舞助兴、诗酒消遣的生活,他还愁什么呢?

这首《浣溪沙》恰好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折射,透过字里行间的表达,我们会发现,原来词人的闲愁是对美好事物容易失去的惆怅,也就是对春光易逝的伤感之情。

开篇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词人以轻松舒缓的旋律、音韵协婉的曲调、朗朗上口的文字,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极具视听感的宴会现场。

欢愉的宴会现场让人心情舒畅,词人沉醉于宴饮上的歌舞和吟唱,这样的宴会现场和娱乐氛围激发了词人的情思,极致的视听体验和享受激发了词人的情思,他现场填词一阕,为宴会助兴。

可是接下来的一句“去年天气旧亭台”,字里行间似乎又隐隐地透出词人内心的一丝伤感。原来是词人回忆起了去年的一场宴会,去年的今天是多么的欢乐和热闹,可是岁月匆匆流逝,如今却要独自一人来感怀曾经美好的时光。

词人抬头看着美丽的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词人不禁感慨:明天还会再来,可是美好时光却是匆匆而逝,一去不复返了。

晏殊对夕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恰如其分地透露出内心的伤感,使他的主观情感同夕阳这一自然现象相互融合,交织在一起。

晏殊以“夕阳”为中心,情、景、理,融为一体,表达了人的生命短暂与自然宇宙永恒的困惑与无奈。

在低喃浅唱中流露出词人几分闲适的清静和时光易逝的人生迟暮感,也给读者带来了几许感伤、无奈与惆怅。

下片主要是在写春天即将过去,百花争艳的场景即将消逝,随之而来的是遍地落红的暮春场景。

词人为什么对落红这样敏感呢?原因很简单,在晏殊的眼中,百花代表的是春日里美好的事物,可是随着春天的渐行渐远,美好的也将转瞬即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暮春时节,繁花即将落尽,是季节更替、时光流逝的自然现象,词人虽然触景伤情,但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燕子秋去春归,又飞回到往年筑的巢中。

当词人看到飞回庭院的燕子时,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可是美好的日子却一去不复返。

宴席结束,宾客们都陆续离开,词人独自在园中的小道上徘徊,莫名的闲愁就像涟漪一样在心中层层泛起,让词人久久不能平静。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去年的花,今年还会开,去年飞走的燕子,今年还会再飞回来;去年的杨柳枯了,今年还会再绿;去年的桃花谢了,今年还会再开,有再开的时候。可是时间却一去不复返了。

“花落去”与“燕归来”,本来是自然界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是词人加上了“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以后,便把这极其普通的自然现象纳入到人生有限而时间永恒这一哲理中来了,表现出一种脱俗旷达的怀抱与含蓄内敛的情调。

因此说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的咏叹,绝非词人的无病呻吟,“小园香径独徘徊”,更不能完全等同于排遣闲愁的漫步。

词人以有限的生命来体察无穷的宇宙,把人生放到时空这一广大范围中来进行思考,于是,这首词便具有某种厚重的哲学韵味了。

这首词之所以流传千古,首先是善于捕捉生活中刹那间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提升到具有某种哲理意味然后再尽情抒写。

绿酒初尝人易醉

晏殊作词,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瞬间感受,将主观情感融于明朗的自然景物中,从而营造出清新的意境。

晏殊“珠玉词”中蕴含着词人雍容闲雅的生活态度,往往表现出词人对于多彩人生的眷念和人生迟暮的伤感之情。

如这首《清平乐·金风细细》 :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轻寒。

开篇两句“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大意是说:微微秋风吹拂,梧桐树叶飘飘下坠。“细细”,描摹秋风的声音;“叶叶”,树叶飘落的景象。

词人笔下的秋风与落叶,平静而悠闲,读到这样唯美的句子,读者的眼前也会浮现出秋风轻拂,落叶翩跹的画面,这样有节奏感的秋风与落叶充满了诗情画意,似乎也如词人的心境一样平静闲适。

接下来的两句“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大意是说:初尝香醇的美酒人很容易就有了醉意,只好在小窗前躺卧酣眠睡。

在这样的一个秋意融融、秋风飒爽的日子里,词人有美酒相伴,眼前的风景与杯中的美酒,恰好构成了一幅人与景合二为一的唯美画面,这也是词人闲适自如的生活写照。

因为喝了酒的缘故,醉意袭来,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可是词人喝的酒并不多,为何沉沉入睡,原来词人有一点淡淡闲愁,借酒消愁,反而容易进入醉酒状态。

“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这两句是词人酒醒之后看到的庭院中的景象,属于视觉描写,他醒来之后,已是日暮时分,只见庭院中的朱槿花和紫薇花正片片飘落。

从上片的梧桐落叶到下片的花瓣飘落,词人正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细微感觉,来表现他此际的心绪。

“双燕欲归时节”,日暮时分,斜阳正照着阑干,词人不禁回味起来,这时候,正是屋檐下的燕子归巢的时候。

这一句看似是词人不带任何情感的表达,似乎与整个词意的关联不是很大,但是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了词人的情感,让词作避免了一味对景物的描摹,也避免了词作的冗沉感,具有调和气氛,缓冲节奏的作用。

燕子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原型意象,有着独特的文化意蕴

首先,燕子代表着季节的变换和时光的流逝,燕子是候鸟,秋去春来,词人是借候鸟迁徙写岁月流逝,预示着大自然的规律无法改变。

其次,燕子双双飞反衬词人的孤独寂寞。晏殊词通过燕子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词人绵绵不尽的愁绪和对人生迟暮的理性思考。

词人此时的愁绪是什么呢?其实晏殊所要表达的就是:他眼前的景象是秋风、落叶、残花与斜阳,这几样景物汇在一起就是一派秋意渐浓的画面。

这是自然景物,是季节更替所带来的变化,而这一切对词人来说,他都是无可奈何的。

词人借季节的更替、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变化,借景物的渲染与烘托,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因而词意就具有了深婉的美感。

词人由燕子双飞引出“银屏昨夜微寒”,进一步加深了词人独居时的寂寥,于是他又回忆起昨晚醉酒的情形来。

词人细想之后才知道,原来昨夜酒醉后是一个人在独宿,这时,一种寂寥的心绪涌上心头,词人的闲愁也就溢于言表了。

晏殊的这首《清平乐》,通篇落笔平平淡淡,平淡的词章奏出和婉之音,全词声调自然,意境清幽,虽然仍有花间词的余韵,却又自成一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韶华易逝,朱颜易改,亲朋易散,人生乐事知多少?词人内心经常疑虑重重,纠结无奈至极,所以词中又充满了他对人生的空幻感。

如这首《清平乐·红笺小字》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这首词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而情人却早已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

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挚恳切,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相关典故,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起句“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实包蕴无数情事,无限情思。红笺是一种精美的小幅红纸,可用来题诗、写信。

词里的主人公便用这种纸,写上密密麻麻的小字,说尽了平生相慕相爱之意。显然,对方不是普通的友人,而是倾心相爱的知音。

接下来两句抒发信写成后无从传递的苦闷。古人有“雁足传书”和“鱼传尺素”的说法,

“雁足传书”的故事出自《汉书·苏武传》,汉武帝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押,汉武帝派遣使者要求匈奴人释放苏武,使者告诉匈奴:汉武帝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大雁身上系着苏武写给汉武帝的帛书。汉武帝的使者就是通过这样巧妙的方法成功地解救了苏武。

从此以后,“雁足传书”有了一种美好的寓意,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书信。人们用鸿雁传书代指书信往来。

“鱼传尺素”指书信往来,这一典故出自于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传尺素”后成为古诗文中经常被引用的典故,如秦观《踏莎行》中的名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晏殊以“鸿雁在云鱼在水”的构思,表明无法驱遣它们去传书递简,因此惆怅之情无以复加。

过片由抒情过渡到写景,“斜阳独倚西楼”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

当是时,日薄西山,夕阳的余晖照着正在楼头眺望的孤独人影,景象已十分凄清,而远处的山峰又遮蔽着愁人的视线,隔断了离人的音信,更加令人惆怅难遣。

“遥山恰对帘钩”一句,从象征意义上看,又有两情相对而遥相阻隔的意味。倚楼远眺本是为了抒忧,如今反倒平添一段愁思,从抒情手法来看,又多了一层转折。

结尾两句化用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中的名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给人以有余不尽之感。

绿水,或曾映照过如花的人面,如今,流水依然在眼,而人面不知何处,唯有相思之情,跟随流水,悠悠东去而已。

此词以斜阳、遥山、人面、绿水、红笺、帘钩等物象,营造出一个充满离愁别恨的意境,将词人心中蕴藏的情感波澜表现得婉曲细腻,感人肺腑。全词语淡情深,闲雅从容,充分体现了词人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话诗词

从这三首词中可以看出,在现实生活中,晏殊面对时间流逝,人生聚少离多时,不仅产生了一种衰老感和孤独感,而且还难以自拔,常常沉浸于孤苦之中。

但是晏殊在表达这种空幻感的时候,很明显没有“丧”的感觉。

首先一点就是他的词作格调舒缓,犹如闲庭信步一般娓娓道来。

其次晏殊词作的语言精美雅致,淡淡的忧伤中透出超脱的气度,在闲情雅致的气象中寓含幽怨哀婉,形成闲情雅致与幽怨哀婉并行不悖的风格。

这样的风格为他在词史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因为他的词作上承五代词人韦庄、冯延巳清新婉丽的余韵,下启晏几道、秦观等婉约派蕴藉淡雅的先风,可以说,晏殊是北宋词坛上具有承先启后作用的词人。

晏殊词中,类似这样的纠结萦绕其中,千丝百缠,有限的年岁,消磨于无限的光阴中,不可挽留,这是人世间无法破解的最大难题。

一直到今天,虽然时光流转了千年,人们在衣食住行各方面有着前人难以想象的快捷与便利。

但每逢细雨秋风梧桐的伤感,每遇草木萧疏零落的光景,我们也会有像晏殊一样的感慨,一样的无奈,这或许是人类情感的共通之处吧。

后记

这本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珠玉词》,装帧精美,224页的内容,干货满满。

《珠玉词》是“北宋倚声家之初祖”晏殊的传世词作,其词承南唐冯延巳词风之俊,又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语言明净清丽,融思于情,抒情含蓄柔婉而富有诗意,流露出词人对人生的眷恋和相伴而生的惆怅之情。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便是王国维所说的第一境界,王国维还说“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晏殊思致深广,多在闲暇时或者酒席上写词,最能体现“闲愁”,这本词集叫“珠玉词”再合适不过了:词风富贵,圆润。多唱酬之作,写情思也不至凄切,只是温和。

如果你想对宋初词坛的词风有一个了解,或者对晏殊闲适富贵气象的词作有一个了解的话,这本《珠玉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