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云逸在皖南事变前后

 兰州家长 2023-08-30 发布于甘肃

《张云逸传》

在皖南事变前后

黄桥决战后,韩德勤部处于陈毅与黄克诚两部的南北夹击之下,苏北形成了新四军与八路军共同发展的局面,并且与淮南、豫皖苏边根据地相连,在华中地区形成了中共领导的一大块敌后抗日根据地。华中地区经济富庶,人口众多,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此生根,必然为国民党顽固派所不容,他们的大举进攻必然会到来。在此形势下,如何筹划全局,是中共中央和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必须考虑的问题。

张云逸在皖南事变前后

1940年10月8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叶挺、项英、刘少奇等:在顽军的大举进攻下,最困难的是皖南与新四军军部,如顽军来攻不易长期抵抗时,应北渡长江;如决心北上皖东,则由第四支队派部到无为接应。12日,刘少奇致电叶挺、项英并报毛泽东等:“李品仙在重庆令各部将于最近向皖东大举进攻。因我军在苏北之胜利,使津浦路东西直至海边各根据地打成一片,实为顽固派不能坐视之事。现我在皖东兵力薄弱(因四个团东进),且部队未整训好,在屡次战斗中伤亡数目较大,棉衣未作好,今年路西灾荒我中心区十分严重,故在顽固派大举进攻下只能以游击战争坚持,原有阵地不能巩固。”“军部在皖南既不可能,建议从速北移。因目前交通尚有可能,如果迟缓,恐有被顽固派阻断可能。”

同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叶挺、项英、刘少奇等:“蒋在英美策动下可能加入英、美战线,整个南方有变为黑暗世界之可能”;“军部应乘此时速速渡江,以皖东为根据地,绝对不要再迟延”;“我皖东部队,应速部署向西防御,坚持皖东根据地,一面向桂军呼吁,反对内战,强调团结对敌。皖东决不可失,如失皖东,则蒋介石必沿运河、淮河构筑封锁线,断我向西之前途。”

由上可以看出,中共中央赋予张云逸等的任务是:坚持淮南,拱卫苏北,保持西进的道路,并准备迎接新四军军部北上。

可以说,淮南的地位十分重要,张云逸等的任务光荣而又艰巨。然而,如不增加援兵,仅以当时第四、第五支队的实力,还难以对付桂系军队的大规模进攻。

对此,中共中央和中原局考虑的最佳方案是,由皖南新四军军部率第三支队北渡长江,这样既能免除军部遭顽军围攻的危险,又能巩固淮南。但在军部到达江北以前,淮南又如何坚持呢?1}月m日,刘少奇、邓子恢、赖传珠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并张云逸、郑位三等:因皖东部队长期作战,疲劳减员,若桂系军队大举进攻,不宜与之作战,而应将主力留在津浦路东休整补充,在路西以2一3个坚强的团以游击战与之周旋,待路东部队休整好,集中主力消灭了韩德勤部,

苏北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抽调主力到路西,将桂系军队一举击破。但是,中央军委既不同意在苏北先消灭韩德勤部的意见,对在路西只以2一3个团与桂系军队周旋的做法也心存疑虑。出于对“皖东决不可失”的考虑,毛泽东、朱德、王稼样于10月25日致电刘少奇:“为巩固皖东,防御李品仙进攻,请你们考虑罗炳辉是否调回皖东问题,如待李品仙进攻时再调,是否来得及,均请考虑见复。”据此,刘少奇于28日复电毛泽东等:拟将第四支队两个团调回津浦路西,罗炳辉率第五支队一个团返回路东,只留第五支队一个团在淮宝地区活动。

就在刘少奇与中共中央商讨如何坚守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对策之时,李品仙于10月下旬以第一三八师、第十游击纵队及保安第八团等部共七个团的兵力,对淮南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发动了进攻。

蒋介石企图消灭或驱逐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阴谋由来已久。最初,他想把江北的新四军全部调回江南,以便将之置于江南国民党军的包围和监视之下。

此计不成,他又指令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于1940年7月16日提出了将黄河以南的/又路军和新四军全部挤出华中、撤至黄河以北的所谓“中央提示案”,规定:“十八集团军全部及新四军全部应扫数调赴朱副长官(按:指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朱德)所负责之区域内(即冀察两省及鲁北晋北)。并将新四军加入第十八集团军战斗序列,归朱副长官指挥”;“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须于奉命后一个月内全部开到前条之规定地区内”;“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调赴前条规定之地区后,不得在原驻各地设立留守处办事处通讯处及其他一切类似机关”,“非奉军事委员会命令,不得擅自越出地境线外,又除军事委员会别有命令规定外,在其他各战区以及任何地方,一律不得再有十八集团军及新四军名义之部队。”

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将之作为“皓电”发给八路军总部和新四军军部,从而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对此,中共中央于11月9日以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名义发出“佳电”,拒绝了其要八路军和新四军全部撤到黄河以北的无理要求,但为了顾全抗战大局,“佳电”表示新四军江南正规部队将撤至江北。

李品仙正是按照“皓电”,命令所属部队对淮南抗日根据地发动进攻的。李品仙部开始东犯后,张云逸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立即致电李品仙,呼吁遵守以前商定的以淮南铁路为界分区抗日的协议,团结对敌。但李品仙无视张云逸的劝告,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逐步向东推进,而且每占领一地即构筑碉堡,建立起封锁线,以防止新四军再向西进。至11月中旬,顽军已相继占领了合肥东北的梁园、草庙集、王子城,杜集(今属长丰县)以及全椒县的复兴集等地。

面对顽军的步步进逼,张云逸令第四支队第九团和江北游击队与之周旋,为主力西返赢得时间。不久,第四支队第七、第十四团及第五支队第八团先后赶到津浦路西。之后,张云逸集中第四支队全部、江北游击纵队大部以及第五支队第八团共六个多团的兵力,分别在全椒县的周家岗,滁县的鸦窝集、界牌集,定远县的藕塘、昊家好等地构筑工事,以坚守路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并调江北指挥部新任副指挥罗炳辉到路西协助指挥作战。11月22日,顽军分三路攻占了全椒县周家岗,23一24日又以1个团进攻界牌集。守卫界牌集的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团的两个连,面对5倍子己顽军的进攻,顽强战斗,最后在团主力的配合下打退了顽军的进攻,歼顽军300余人。

新四军第四支队等部虽英勇作战,但由于敌强我弱,部队伤亡较大,不得不且战且退。为挽救淮南危局,张云逸于11月26日致电叶挺、项英并转朱德、彭德怀:查此次李本一及一三八师,向职部一带作无理之进攻,显系亲日派以反共达到投降之阴谋。职部以大敌当前,何忍同室操戈,自相水火,让敌伪坐收渔利,当令所部一再退让,俘能化干戈为玉帛,共风雨以同舟。孰知该部不以为善,反以为软弱可欺,节节进攻,有加不已,致使职部伤亡惨重,群众遭受流离浩劫,事之可痛,莫过于此!当令直属五支队司令罗炳辉率部前往增援,帷值日寇奸伪扫荡路东又再次开始,五支队为巩卫路东,安有余力前往?!窃以职属四支队、游击纵队,深入敌后转战数载,艰苦备尝,虽不敢言屡获战绩,但亦可告无愧。今遭此无理之进攻,岂忍坐视此杭战经年之部队任其消灭,自应保存。

职思帷至再,只有恳请钧座一面令驻苏北之八路军、新四军兼程前来增援,一面电请委座(按:指蒋介石)严加制止李本一及一三八师之罪恶行动。临电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张云逸的求援电报虽然发出,援兵却没有到来。原因是中共中央于11月27日批准了刘少奇关于进一步削弱韩德勤部的作战计划。据此,11月29日至12月16日,黄克诚部和陈毅部在苏北联合进行曹甸战役。在此情况下,张云逸只能率部独立支撑淮南局面。

12月16日,刘少奇致电张云逸、邓子恢等人并报中央军委:我主力在苏北攻击顽军工事受挫,苏北已形成僵局,短时期内无法解决,因此不能增援皖东,新四军第四、第五支队必须在不依靠任何增援条件下,独立支持皖东,这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任务。目前江北指挥部应以确保淮南津浦路东地区,打击顽军之继续东进,保障苏北为目的。路西准备变为长期的游击区及秘密工作区域,而将第四、第五支队全部集中到路东整训,扼守津浦路,消灭进入路东之顽军,留江北游击纵队在路西坚持。在路西即须布置地方党的秘密工作及游击队工作;在路东要迅速准备战场,布置侦察游击小组,准备粮食等。一切机关应缩小,使之便于行动。

刘少奇在电报中还强调:“为了胜利的完成上述任务,目前最中心的工作是整训,补充部队,在党内及干部中作深人的动员解释,要造成全党全军以必死的决心与勇气来保卫皖东.粉碎反共军之对我进攻,你们应深人到下层亲自去指导、督促、检查这些工作。”。

在路西的反顽作战陷人困难的情况下,日伪军也趁火打劫。12月20日,定远、滁县等地的日伪军纠集了2000余人,向路西根据地进行“扫荡”。在日伪顽的共同进攻下,路西抗日根据地最困难时只剩下以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东西幼余里、南北40余里的狭小地带,其余均成为游击区。但在新四军的坚决打击下,日伪军被歼400余人,退回原防。23日,中央军委电示张云逸、彭雪枫、刘少奇等人:“目前淮北与皖东须由雪枫与云逸所部独立支持之,无论敌人或顽军进攻,均用游击战争与之周旋,不要希望任何增援,华北增援不可能,也不适当。”“你们的军队愈扩大,愈精强,你们的根据地愈发展,愈巩固,任何进攻都是不怕的,故认真扩大与整训军队,认真发展与巩固根据地,就是粉碎任何进攻的可靠资本。”

根据刘少奇和中央军委的指示,张云逸一面指挥部队与日伪顽在路西周旋,一面将工作重点逐渐转移到路东,并就各部的行动重新作出部署:由罗炳辉、郑位三率第七、第八、第九团坚持定远以东的路西阵地,将第十四团调至路东;由谭希林率江北游击纵队主力在定远以西等地活动;由孙仲德率领的无为游击纵队与第三支队挺进团仍在无为、巢南、桐城一带坚持活动,以便接应皖南新四军军部北上;第十团仍在淮宝地区活动;江北指挥部率第十四、第十五团,独立第三、第四团坚持路东阵地。其中,抽出第九、第十四、第十五团及独立第四团进行整训。

关于巩固路东的工作,张云逸还在路西时,就与邓子恢等着手进行。11月底,张云逸返回路东后,又与邓子恢等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当时,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纠正过去一些“左”的做法,注意兼顾地主与农民双方的权益,对佃田、当田、退田政策进行适当调整,使一些逃亡地主能够回乡生活,进而缓和根据地内的阶级矛盾,保持根据地的社会稳定;在制定政策时注意征求士绅和地主等方面的意见。

二是注意开展争取伪军的工作,对其实行打拉结合、区别对待的政策。对态度好的则以争取为主,使其能够为新四军提供情报,对反共的则给予坚决打击。经过争取,新四军逐渐与仪征、来安、嘉山、天长等地的数股伪军取得了联络,从而减少了其对根据地的进犯和骚扰。

三是进一步推进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

四是制订扩军计划,充实与加强各县地方武装。

五是加紧进行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为总结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张云逸与邓子恢还商定,拟于i}m年i月召开淮南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临时参议会。张云逸提议仍由邓子恢担任议长,副议长可由地方推选的有威望的非中共党员担任。

在加强路东建设的同时,张云逸心里仍惦记着新四军军部的北移之事。返回路东前,新四军军部已令准备到江北指挥部工作的原中央军委第二局局长曾希圣在无为组织了渡江指挥部,负责筹集船只、粮草,准备接应军部和皖南部队由铜陵、繁昌地区北渡。为此,张云逸令无为游击纵队等部配合渡江指挥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可是新四军军部迟迟没有北移。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皖南部队共9000余人由云岭一带出发,准备经苏南北移,7日在径县茂林地区陷入国民党顽军的重围。经数日激战,除一部突围外,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下山与国民党军谈判时被扣押。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先后遇害。这就是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事变发生后,张云逸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戒备,确保淮南路东抗日根据地的安全。1941年1月13日,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致电张云逸等:如顽军主力来攻,只以小部队与之周旋,无完全胜利把握,切戒硬碰硬打;情况紧张时,第四支队主力可撤退至路东防守,只留谭希林指挥游击纵队及地方武装在路西坚持。中共中央确定了“政治上取全面攻势,军事上取守势”的方针后,1月2U日,刘少奇、陈毅又致电张云逸等:顽军大举进攻时,“我四支队及游击纵队有以游击战抵抗反共军之进攻、不让反共军深人路东之任务”;“应在部队中及地方党员中动员,必须以最大的决心坚持路西阵地,保障路东。否则皖东一失,华中全局皆非,我军即无路可走”。据

此,张云逸令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七、第九团开至路东地区,与第五支队一起,准备扼守津浦铁路,确保路东;以江北游击纵队、第八团及路西地方武装在路西坚持,牵制国民党顽军东进。与此同时,在冬季扩军3400人的基础上,张云逸与邓子恢等决定,将2月作为扩军突击月,再征收3000名新兵补充部队,收购20万发子弹、2万双鞋子,并抓紧时间整训部队,准备应付顽军可能发动的大规模进攻。

第二,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政治上取全面攻势”的方针,强烈谴责国民党顽固派倒行逆施的反动行径。1941年1月13日,淮南津浦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在天长县张公铺举行成立大会。张云逸在会上揭露和痛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罪行,宣读了八路军、新四军领导人声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的通电。与会人员听了张云逸的讲话后义愤填膺,纷纷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破坏团结、破坏抗战的罪行。

1月17日,张云逸领衔,与邓子恢、陈毅、张鼎垂、粟裕、戴季英、罗炳辉、周骏鸣、郭述申、彭雪枫、李先念、谭希林、孙仲德一起,联名致电朱德、彭德怀,叶挺、项英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副委员长冯玉祥,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白崇禧等:

顷接电报:我叶、项军长统率本军军部及江南部队万余人,为执行渡江北移之令,遵循顾司令长官(按:指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指定路线向苏南转移北上,行至太平以北之茂林地区,突被国军七万余之众重重包围,攻击七登夜,死伤惨重,弹尽粮绝,进退失据。消息传来,全军震撼。

窃我新四军转战大江南北,深入敌后,与敌不断战斗三年于兹。大小战斗约三千余次,毙敌伪官兵两万余名,缴获长短枪五万余支,俘虏敌伪官兵万余名,克复收复国土数十县,使青天白日旗飘扬于京沪郊外、江淮原野。似此浴血杭战,肝脑涂地,有功于国,却未得赏,乃与敌伪决战于前,而国军攻我于后。在皖东,李品仙部攻我四支队于定远、全椒一带,屡经退让,并连电上峰.请求制止,迄未奏效。在皖北与部中,汤恩伯与王仲廉部又向我六支队及挺进纵队无理进攻。今我江南部队更以遵令北移,被诱围歼,服从命令何罪?而竟遭受七万余国军之包围聚歼。上官(按:指国民党第三十二集团军总司令上官云相)命令竞是奸作诱围之计,命令之年严何在?国之法纪何在!军纪森严岂不从兹荡然!有功不赏,反道屠杀,遵行命令,复被聚歼,世之负义蔑理有更甚于此者!我新四军以杭战遭屠杀,以服从命令被聚歼,使云逸等何以时将士?!便以军心,接电之日,群情惶驮,将士哗然慨愤,且均为恳请委座制止顾司令长官之破坏杭战、分裂破坏团结之行为,解放江南之包围,撤退华中之反共军,平数西北之封锁线,放下摧残我杭日将士之屠刀,挽救濒临垂危之国命。律我叶、项军长及被围之江南部队陷于不拔境地,则我华中华南新四军不能不再考虑北移命令,即叶一切命令亦不再执行之。考虑我将士义愤所激,被迫行动,则将来华中合作杭战之破坏与对国家民族所发生任何影响,其责任均由顾司令长官之破坏国法行动负之。时局紧急,敬请全国同胞仗义执言,以伸千古之奇冤,而利敌后之杭战。临电悲愤,不尽欲言。

第三,向中共中央建议恢复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17日,国民党政府以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布通令和谈话,诬蔑新四军为“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并将叶挺交付军法审判。张云逸得知这一消息后,与邓子恢联名于1月2.4日致电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及刘少奇、陈毅:“(一)蒋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消灭我军部和皖南部队,甚至宣布法办叶军长,通缉项付军长等罪行,我们全军应即通电全国坚决反对。(二)我们是否应立即组织新的军部代理职权并向全国宣布。(三)以上意见请你们决定宣布,以便执行。”

其实,为回击国民党顽固派,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月20日,中央军委发布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张云逸为副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23日,中央军委又以陈毅、张云逸、刘少奇、赖传珠、邓子恢的名义发布了《新四军将领就职通电》24日,中央军委向全国发出《新四军将领声讨亲日派通电》由于通讯不畅,张云逸与邓子恢没有得到这些消息。但是,他们的这一建议,完全符合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第二次反共高潮的大局和中共中央的意图。

第四,收容新四军突围和失散人员。皖南事变发生后,1月18日刘少奇致电张云逸、罗炳辉等,要求尽量收容从皖南突围出来的新四军指战员,并安排他们在芜湖附近及铜陵、繁昌地区打游击。张云逸遂命令在皖中地区活动的无为游击纵队多方派出人员,在沿江一带加强侦察,一旦发现突围过江的新四军指战员,立即接应并保证其安全北渡。1月22日,张云逸接到曾希圣、孙仲德发来的电报,说皖南北移部队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火星(原第三团团长),率领一部分人员突出重围,现已安全到达无为东乡,另外还有其他一些突围人员正陆续零星向无为北渡中。看完这一电报,张云逸非常高兴,立即与邓子恢复电曾、孙二人,要其继续做好收容和安置工作。从23日开始,张云逸与邓子恢不断把收容工作的进展情况报告刘少奇、陈毅并中央军委。至2月14日,已收容的过江人员共计578人,

另外还有一部分突围的人员在铜陵、繁昌地区坚持活动。

中央军委对皖南新四军突围人员的收容和安置工作十分重视。接到张云逸和邓子恢的报告后,中央军委于1月28日复电指出:.'对皖南失散力童,张、邓应设法派人过江加以指导。目前除过江者外,尚应收集一部在芜湖一带抗日,以便将来向南发展”。

2月8日,刘少奇也电示张云逸、邓子恢等,要求派人到江南芜湖附近建立抗日根据地。

10日,刘少奇在给张云逸、邓子恢等人的电报中进一步强调,经营皖南是江北指挥部的任务之一,要求派曾希圣、黄火星二人带电台回江南铜陵、繁昌、芜湖一带发展,建立抗日根据地,准备将来出黄山向赣东发展。中央军委和刘少奇要曾、黄率部重返皖南,是为了坚持这一地区的游击战争。但张云逸和邓子恢认为,在顽军仍子皖南大举“搜剿”新四军突围人员,白色恐怖依然严重,新四军突围人员情绪尚未稳定的情况下,不宜立即派出大批兵力过江。为此,他们在电令曾希圣、孙仲德派得力人员去皖南收容突围失散人员的同时,决定先派出小股部队渡江到皖南活动,受中共皖南特委领导,其余突围到江北的部队除留一部在无(为)桐(城)庐(江)地区活动和整训外,大部人员转至皖东地区整训。这些突围到江北的人员后来成为新四军第七师的一部分。

第五,就整个华中的军事部署向新四军军部及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皖南事变后,为达到将华中地区的八路军、新四军消灭或驱至黄河以北的目的,李品仙以桂系第七军第一七二师等部增援第一三八师,准备向淮南地区发动新的进攻;国民党军第三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王仲廉部准备向李先念部发动进攻;国民党军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汤恩伯部东进,向彭雪枫部进逼。在此形势下,张云逸与邓子恢子191年1月24日致电刘少奇、陈毅并毛泽东、朱德、王稼祥:

(一)在华中政治宣传上要采取自卫原则,但在军事上我们要采取进攻的战略,并规定进攻的计划,乘有利时机则全线的一致行动。过去在皖东打,时皖北不动,在苏北打,其它的亦不动,想以局部解决,但因现在情况己变,反共军是有整个计划与动作,我们也应整个的部署进攻,以免陷于被动。

(二)我们对华中军事上部署意见是:1.我华中军事上突击方向应在皖北,坚持打致汤恩伯,乘胜进遥豫南与我李先念部配合动作,同时威胁大别山侧背。在苏北,主力(连八路军)均应向这方面集中。2.皖东为柑制方面,但在目前须集中必要兵力(附山炮兵)消灭其进入津浦路西之一部,停止其继续进攻,一面从政治上争取其中立。如我主力进到豫南,到敌已处在夹击地位,此时如果桂军下山,则我皖东部队和豫南部队即夹击大别山而占领之。3.苏北地区只留必要兵力控制韩德勤,和从政治上争取陈李(按:指陈泰运、李明扬)等部,以巩固苏北根据地。我苏北主力应向西进通。

(三)方针并不是说令下来即打下去,首先当以游击者来打击他,逐渐削弱他,待有利的机会可乘。应依这方针进行,知没有事先准备,一遇到好的时会就来不及,请你们考虑早日决定示知。

中央军委对这一建议高度重视,并将之吸收到自己的决策中。2月1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致电刘少奇、陈毅等:

“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于三个基本战略地区。第一个基本战略地区是鄂豫陕边。其办法由彭雪枫、张云逸、李先念三地逐步向西推进,以在一年内达到鄂西、豫西及陕南建立游击根据地为目的。”“如此着成功,则是战略上的绝大胜利,替我华北部队开辟了一条南进的道路”“如此着成功,黄克诚应准备向河南发展”。“华中第二个战略中心是江南根据地,又分为苏南、皖南、浙东及闽浙赣边四方面。”“第三是苏鲁战区。这是目前华中的基本根据地,主力所在,用力最大,并应准备于一年内消灭反共军,聚集大量武装力量的地方。”由上可以看出,张云逸和邓子恢所主张的新四军主力向西进攻,与中央军委强调的新四军要建立的第一个战略区基本相同,足可以看出他们在发展华中问题上所具有.的战略眼光。

后来,发展豫鄂陕边的计划之所以没有付诸实施,是因为就在张云逸和邓子恢提出上述建议的当天,日军为打击中国第五战区的主力,打通平汉路,发动了豫南战役,对汤恩伯、李仙洲、何柱国部及桂系军队进行攻击。为了利用日蒋矛盾,不致引起国共全面破裂,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中央于2月中旬放弃了向国民党大后方发展的方针,决定继续巩固在华中的已有阵地。

以皖南事变为标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峰。然而,其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在国内国际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顽固派不得不收敛其反共行动。至1941年3月,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其消灭或驱逐八路军、新四军至黄河以北的图谋遭到彻底破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