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见系列7——如何破除感知信息不全面造成的错误知见

 香砂六君子gsh 2023-08-30 发布于河北
知见系列7——如何破除感知信息不全面造成的错误知见.mp300:0017:59

上一次分享谈到,我们在感知信息的时候,会存在非常明显的信息过滤,使得我们所获得的感知对象的信息并不完整,往往仅仅是感知对象的部分信息。

下面图片中列举了几种信息过滤的可能,以加深对信息过滤这一概念的印象。

图片

总之,人获取信息,往往是看到自己能看到的及想看到的,看不到自己感官开发度限制以外的,也看不到自己不想看到的,因此一般是很难获取到感知对象的全面信息的。

我们与人交流,或者自己学习、认识事物,直接表现或直接接触的大都是一个个具体的知见结论,对于这个结论是基于对哪些感知对象进行感知而获得的认知,往往都不清楚。

我们在细致探讨中医知识的时候,一再提到,我们要表达一个知见结论的时候,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以及推论过程。证据充分,推论过程缜密严谨,结论知见才可靠。

相应的证据,即是结论产生的基础感知对象信息。如果基础感知对象信息不完备,那么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或者是片面的。

而我们平时,很多结论知见,都往往忽视基础感知对象信息的全面性,从而形成错误或片面知见。

如何破除这种由于基础感知对象信息本身不全面,或者是感知信息过滤导致获取信息不全面而造成的知见错误呢?

方法就是:展现更全面的感知对象信息,并不预先过滤感知对象信息。

下面举例说明。

比如,有人坚持一个知见:早晨喝一杯水有益于健康。

那么为什么早晨一杯水会有益于健康呢?这个知见的基础支持知识(即基础感知对象信息)是什么呢?

一种说法是,早晨一杯水能冲洗肠道,对便秘有帮助。

这个基础支持知识即是不全面的。是对水液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不了解,对人体的基础生理知识不了解造成的。

水液进入胃中,能直接立即进入肠道冲洗肠道吗?不能。胃的幽门不是随时都打开的,水进入胃中并不能立即进入肠道,特别是不能立即进入大肠,一部分需要在胃中进行气化,向上升腾,一部分进入小肠,最后留一小部分进入大肠。这个过程,身体是会进行严格控制的。

假如喝进胃里的水液,能够直接进入大肠冲洗肠道,那么岂不是喝水多一些,立即会拉出水来?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这个人已经病入膏肓了。

展现了这些生理及中医知识,那么早晨一杯水能冲洗肠道所以有益健康这个错误知见就不攻自破了。

还有一种观念,是讲早晨一杯水能稀释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所以有益于健康。

水液进入胃中,也同样需要胃的热蒸腾水液,在脾臓的作用下升发到肺臓,其中一部分在身体的控制下,取其精微,才能注入血液,成为血液的一部分。并不是喝了水就能稀释血液的,假如喝了水就能稀释血液了,那些血液粘稠的患者岂不是多喝点水就能确保血液不粘稠了?那是不可能的。

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血液的循环需要气的推动。血液循环的顺畅与否,主要取决于气是否充足顺畅。喝了水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吗?一般不能。只有当身体津液匮乏,导致血流有些不畅,这种情况下,补充水分,对于促进血液循环有帮助。

喝水过多,不仅不能促进血液循环,反而易会损伤人体阳气,从而使得人体血流不顺畅。

这是关于早晨一杯水有益健康这个知见的支撑知识不全面导致知见本身有错误的例子。我们展示出更为全面的生理及中医知识,这个错误的知见就很容易破除。

不过要注意,我这里并没有讲早晨喝一杯水一定不对,一定无益于健康,一定有害健康,如果这样想,那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了错误和扭曲解读。

早晨一杯水对于需要的人有益,而对于体质不适宜过多摄入水分一类人则有害。不能一概而论。在此暂且不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再举一例。

在中医上,有人将《内经》中的“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和自然界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联系起来。认为自然界的三阴三阳也是“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这个结论知见正确吗?我们来探究一下它的支持基础知识信息。

在《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中有讲:

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

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阴。

那么《内经》中这一段的三阴三阳开阖枢是讲的自然界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吗?

我们继续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展示更为全面的信息:

太阳根起于至阴,结于命门,名曰阴中之阳。

阳明根起于厉兑,名曰阴中之阳。

少阳根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太阴根起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少阴根起于涌泉,名曰阴中之少阴。

厥阴根起于大敦,阴之绝阳,名曰阴之绝阴。

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中更为全面的信息可以看到,这里的三阴三阳都讲“根起于”哪个穴位,并且这些穴位都是足三阴三阳的穴位,所以完全可以确定这一篇中的三阴三阳讲的是人体的足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和自然界的开阖枢没有关系。

将《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中三阴三阳开阖枢与自然界三阴三阳开阖枢等同起来,就是属于直接过滤掉“根起于”哪个穴位这些信息,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部分信息了,只保留自己需要保留的信息。

有人可能会说,虽然《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是讲人体经络三阴三阳开阖枢,那么自然界的三阴三阳开阖枢可以类比,也应该是这样的开阖枢的关系。

先且不论这样类比对不对,成立不成立,我们再展示更为全面的信息。

在《玄隐遗密·九常纪·玄冥·甲丁》中讲:

手阳明根商阳而结香迎,手少阳根关冲而结眉端,手太阳根少泽而结听宫,开阳明,枢少阳,阖太阳。

手厥阴根天池而结中冲,手少阴根极泉而结少冲,手太阴根中府而结少商,开厥阴,阖少阴,枢太阴。

太阳根至阴而结眦兑,阳明根厉兑而结颡大,少阳根窍阴而结窻笼,开太阳,枢少阳,阖阳明。

太阴根隐白而结太仓,厥阴根大敦而结玉英结膻中,少阴根涌泉而结廉泉,开太阴,枢少阴,阖厥阴。

在《玄隐遗密·九常纪·玄冥·甲丁》显示,不仅人体足三阴三阳经有开阖枢,人体手三阴三阳开阖枢也都有开阖枢,并且人体手三阴三阳开阖枢和人体足三阴三阳开阖枢完全不一样。

那么总不能再说自然界三阴三阳开阖枢也可以继续类比手三阴三阳开阖枢了吧?

所以,当我们展示出更为全面的手足三阴三阳开阖枢的感知基础信息后,由于对开阖枢感知信息不全面及主动或被动过滤部分信息,从而产生的《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篇第六》中三阴三阳开阖枢与自然界三阴三阳开阖枢等同起来的错误知见就容易破除了。

再举一例子。在五运六气学界,对司天在泉的一种普遍认知是,司天在上半年行令,在泉在下半年行令(部分观点认为司天在上半年行令,对全年有影响)。

这个知见的依据即基础感知信息是什么呢?即《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讲:

帝曰: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曰: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华矣。故曰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

根据“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理解成上半年司天行令,下半年在泉行令。

那么这实际上就过滤掉了后面一句话“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如果是司天只在上半年行令,在泉只在下半年行令,那么哪里来的“上下交互”,哪里有的“气交主之”?

所以得出上半年司天行令,下半年在泉行令,则是明显对“上下交互,气交主之”这个信息进行了过滤。

再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讲: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黔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太也。

在这篇中,讲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讲的很清楚,“湿寒合德”,“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如果司天只在上半年行令,在泉只在下半年行令,那么哪里还能“寒湿合德,流行气交”?如果司天只在上半年行令,在泉只在下半年行令,那么就会要么只是寒,要么只是湿,不会有“湿寒合德”。

顺便插播一句,现在北京黄沙漫漫,认为是蒙古吹来的风沙,我们且不论是不是蒙古吹来的风沙,我们只看这种天气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内经》这里很明确地说明今年是“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霿、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月真)愤胕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

如果现代气象学能结合五运六气的知识,则能获得更为全面理论知识,对于气候的各种变化的解读和预测则能更为正确和准确。

在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中介绍了非常多的司天在泉相结合导致的气候与疾病变化,这些全面的信息展现后,“上半年司天行令,下半年在泉行令”这个错误知见也就不攻自破了。

我们这一次分享,主要介绍了由于基础感知对象信息本身不全面,或者是感知信息被动或主动过滤导致获取信息不全面从而造成的知见错误或片面的破除方法。

掌握了这种方法,我们能破除一些错误知见。其中关键在于反思自身是否总是会依据不全面的感知信息,或主动过滤掉自己不期望看到的感知信息,导致只获得一些自己想要获得的知见,而不是获得真正符合事实的正确知见。

不过,人一旦形成了错误知见,往往是极为执著的。有时,即便我们向他展示了更为全面的信息,证明了他的知见的的确确是错误的,很多时候,他仍然是不会改变的。有时是直接漠视这些更为全面的基础信息,只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

这种执著,是很难外力破除的,很难用更为全面的信息,更为严谨的推理去解决,这是需要当事人自己的觉醒。

至圣先师孔夫子教诲我们,“勿意、勿必、勿固、勿我”。但愿我们能以此为指导,提升自身修养,开发自身智慧,破除和放下更多的自我执著,对世界,对人对物对各种知识形成正确的认知知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