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4年文言文专号参考答案(主题1-3)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8-30 发布于甘肃
图片

2024年文言文专号

参考答案

图片

主题一:治国以德

第2版

治国|典籍

【参考译文】

用政令来训导民众,用刑罚来整饬民众,民众只会尽量地避免获罪,却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引导民众,用礼教来整饬民众,民众就会有羞耻心而且归顺。(《论语·为政》)

倚仗实力,假借仁义之名而统一天下的叫作“霸”,要称霸,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力;依靠道德,推行仁义而统一天下的叫作“王”,要称王,不一定得有强大的国家。商汤凭借的仅是纵横七十里的土地,文王凭借的仅是纵横百里的土地。倚仗实力来使人服从的,并不是真心服从,只不过力量不足相敌罢了;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却是心悦诚服。(《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想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已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的道理。对万事万物的道理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一国君主,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礼记·大学》)

第3版

《季札观周乐》

【参考译文】

吴国公子季札前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舞蹈。鲁君让乐工为他演唱《周南》《召南》。他说:“美好啊!教化开始奠定基础了,虽然还不算完善,然而民众已经勤劳而不怨恨了。”乐工为他演唱《邶风》《鄘风》和《卫风》。他说:“美好啊!深厚啊!虽然有忧思,却不至于困窘。我听说卫国的康叔、武公的德行就像这样,这恐怕就是《卫风》吧!”乐工为他演唱《王风》。他说:“美好啊!虽有忧思却没有恐惧的情绪,这恐怕是周室东迁之后的音乐吧!”乐工为他演唱《郑风》。他说:“美好啊!但它烦琐得太过分了,百姓已经不堪忍受了。这恐怕是要最先亡国的吧!”乐工为他演唱《齐风》。他说:“美好啊!宏大而深远,这是大国的音乐啊!可以成为东海诸国表率的,恐怕就是太公的国家吧?国运真是不可限量啊!”乐工为他演唱《豳风》。他说:“美好啊!博大坦荡!欢乐却不放纵,这恐怕是周公东征时的音乐吧!”乐工为他演唱《秦风》。他说:“这就叫作夏声。产生夏声就说明气势宏大,宏大到极点,大概是周朝故地的乐曲吧!”乐工为他演唱《魏风》。他说:“美好啊,轻远悠扬!粗犷而又婉转,急促而流畅,用仁德来加以辅助,就可以成为贤明的君主了!”乐工为他演唱《唐风》。他说:“思虑深远啊!恐怕有陶唐氏的遗民吧?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忧思如此深远呢?如果不是有美德者的后代,谁能像这样呢!”乐工为他演唱《陈风》。他说:“国家没有贤明的君主,还能长久吗?”再歌唱《郐风》以下的乐曲,季札就不作评论了。

乐工为季札演唱《小雅》。他说:“美好啊!有忧思但却没有二心,有怨恨但却不说出来,这大概是周朝的德政教化开始衰败时的音乐吧,那时还有先王的遗民在啊!”乐工为他演唱《大雅》。他说:“宽广啊!和美啊!委婉曲折而又刚健劲直的本体,恐怕是文王的德行吧!”乐工为他演唱《颂》。季札说:“达到顶点了!正直而不傲慢,屈从而不卑下;亲近而不逼迫,疏远而不离心;变化而不过分,反复而不厌倦;悲伤而不愁苦,欢乐而不荒淫;用取而不匮乏,宽广而不张扬;施予而不耗损,求取而不贪婪;安守而不停滞,行进而不泛滥。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合于章法,演奏先后有序。这都是拥有大德行的人共有的品质啊!”

季札看到跳《象箾》和《南龠》舞,说:“美好啊!但美中不足。”看到跳《大武》舞,说:“美好啊!周朝兴盛的时候,恐怕就是这样子吧!”看到跳《韶濩》舞,说:“圣人如此伟大,仍然有不足之处而自觉惭愧,做圣人不容易啊!”看到跳《大夏》舞,说:“美好啊!勤于民事而不以功德自居,除了禹,谁还能做到呢?”看到跳《韶箾》舞,说:“功德达到顶点了,伟大啊!就像苍天无所不覆盖一样,像大地无所不承载一样。再盛大的德行,恐怕也不能比这再有所增加了。观赏就到这里吧!”

第4版

《郭太传》

【参考译文】

郭太字林宗,是太原界休人。家中世代贫贱。从小死了父亲,母亲想让他到县衙里去供职。林宗说:“大丈夫怎么能去做这样低贱的差事呢?”于是就辞别母亲。到成皋屈伯彦那里学习,三年学成,博通古代典籍。他善于议论,声音华美。于是到洛阳云游。头一次去拜见河南尹李膺,李膺大感惊奇,很快就和他亲密无间,他因此而名震京师。后来林宗回故乡,官员与儒生们一直送他到黄河边上,车子有几千辆。林宗只跟李膺乘船渡河,送行的众人远远望去,觉得他们如同神仙一般。

司徒黄琼征召他,太常赵典以有道科举荐他。有人劝林宗出来做官,他回答说:“我夜间观察天象,白天考察人事,上天所要废弃的东西,是不可以去支持的。”于是都不去应召。林宗生性善于知人,喜爱勉励引导士人。他身高八尺,容貌魁伟,身着宽衣大带,周游州郡列国。曾在陈梁一带行路时遇雨,所戴头巾因淋湿下垂,于是当时的士人便也故意把头巾折下一角,称之为“林宗巾”。他就是如此被人仰慕。有人问汝南人范滂:“郭林宗是什么样的人物?”范滂回答:“隐居而不放弃侍奉父母,保持操守而不断绝与世俗人来往,天子不能把他作为臣仆,诸侯不能把他作为同党,我不知道别的了。”后来遇上给母亲办丧事,有大孝的名声。林宗善于品评人物,却不发刚直激烈的言论,所以宦官当政而未受迫害。等到发生了党锢之祸,有名望的士人大多遭到迫害,唯有林宗和汝南人袁闳得以幸免。后来他就闭门教书,弟子有上千人。

建宁元年,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林宗到郊外哭祭,极为悲痛。接着叹息道:“'贤人去世,国家危困’,'眼看乌鸦就要止栖,不知能落到谁家的屋顶上’啊。”

第二年春天,在家中去世,四十二岁。四方的士人有一千多人,都赶来参加他的葬礼。和他意气相投的人共同为他刻石立碑,蔡邕为他撰写了碑文,过后蔡邕对涿郡卢植说:“我写过的碑文很多,都因有谀美之辞而感到羞惭,只有这郭有道碑于心无愧啊。”经他夸赞举荐的士人,结果证明一如他的品评。后来有些好事的人,便对他的事添枝加叶,因此大多言辞夸张而荒诞不经,有点类似占卜相面的书了。

第5版

《德化》

【参考译文】

君主治理百姓,最重大的莫过于道义,最隆盛的莫过于德行,最美好的莫过于教导,最神奇的莫过于化育。道义可以保有他们,德行可以涵养他们,教导可以启迪他们,化育可以顺服他们。民众有性灵,有感情,有风化,有习俗。情感性灵是内心的表达,是根本。风化习俗是外在的行为,是末节。末生于本,行为源于内心。所以高明的君主治理国家,先治其根本,再治其末节,先顺化民众的内心后治理他们的行为。一旦心性情感秉正不阿,那么奸邪的行为也就无从产生,邪恶的意图也就无处发源了。

教化可以改变民众的心性,犹如政事可以改变他们的身体一样。对民众广施德政,那么大多数的民众都会心性畅达,容貌美好,且健康长寿;对民众施以恶政,那么大多数的民众都会衰老病弱,多病早夭。所以《尚书》赞美“长寿”,厌恶“早夭”。国家有伤害视力的政策,那么民众多会患有眼病;国家有伤害听力的政策,那么民众多会患有耳疾;国家有妨害贤才的政策,那么贤才多会意外早夭。公刘仁德深厚,恩惠施及草木,牛羊六畜感其恩德,而心怀仁恩不忍践踏草木,更何况民众难道还有无法教化的吗?君子修养其和乐平易的德行,上到天上飞鸟,下到水中游鱼,无不欢欣喜悦,又何况士人民众,还有不仁德的吗?

《诗经》里讲:“民众的天性,就是喜好美德。”所以民众有这种心性,就像种子在园圃中一样。遇到中和之气,种子就会长得秀丽茂盛并结出果实;遇到水旱之灾,种子就枯萎而生虫。民众受到良好的教化,就会人人都有士人君子之心;而受到恶政的迫害,就会人人都怀有奸邪的想法。所以善于治国的君主,教养其民众就像优秀的工匠制作麦曲和豆豉一样。按时进行每一道制作工序,寒暖温度调控适当,那么一地窖的麦曲豆豉就全都美味且丰足。如果遇到拙劣的工匠,那么一地窖的麦曲豆豉就全都腐臭变质而被扔掉。如今天地四方就像一个地窖,民众就像豆子麦子,如何变成麦曲和豆豉,全在于管理者。遇到好的官吏,民众就会心怀忠信而恭行仁义厚德;遇到恶劣的官吏,民众就会心怀奸邪而粗鄙浅薄。积累忠厚之德,天下就会太平;积累奸恶邪行,天下就会危亡。所以圣明的君主都会重视道德教化而减轻严刑酷罚。道德是修养自身的,威势是用来统治民众的。最明智和最愚蠢的人都是极少数,而中等才智的人总是占大多数。中等才智的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像在炉中冶炼的金属一样,随浇铸的模型而变化,全在于铸工怎么做了,方圆薄厚的尺度把握,都按着熔铸模具的形制就可以了。

因此社会的治乱,风俗的薄厚,全在于君主自己。圣明的君主能够调和仁德之气来教化民心,端正仪表来率领群臣,所以能使民众家家都有可封侯做官的人,尧、舜时代就是如此。次一等的君主,则亲自践行道德且重视慈爱民众,嘉美教化且崇尚礼让,所以能使民众没有争夺之心而使刑法搁置不用,周文王、周武王时代就是如此。再次一等的君主,彰明善恶以颁布法令,赏罚公平而没有偏私,所以能使民众避开奸恶邪行而趋向公平正义,治理羸弱混乱的局面而使之安定强盛,周宣王中兴就是如此。

第6-7版

《娄敬见上》

1.E、I、M(参考标点: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立具也。)

2.A(东蛮、南夷错,正确的是东夷、南蛮。)

3.D(不是娄敬这样认为,是张良,高祖听的是张良的分析。)

4.(1)等到成王即位,周公辅佐他,便开始营建洛邑,认为这里是天下中心,各地诸侯前往进献贡品、交纳赋税,所走的路程是相等的。(关键点:纳贡职、道里,全句大意。)

(2)洛阳虽有这样险固的地势,但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因此这不是用武之地。(关键点:固、中小,全句大意。)

5.①高祖刚打完仗,形势不像周朝那样兴盛,比较衰弱。②关中地势险要,可依仗三面险要的地势防守,只需用一面向东控制诸侯。③洛阳虽有险固的地势,但中心地区狭小,田地贫瘠,四面受敌。

【参考译文】

齐国人娄敬去戍守陇西,途经洛阳,他解下绑在车前牵引的横木,穿上羊皮袄,通过本国人虞将军引荐求见高祖。高祖召见娄敬,询问他对定都洛阳的看法。娄敬说:“陛下定都洛阳,难道是想要与周朝同等兴盛吗?”高祖说:“对。”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的方法与周朝不同。周朝祖先从后稷受封于邰地起,积德累善已经十几代,以至于到太王、王季、文王、武王时,诸侯都自动归附周朝。于是灭掉殷商,成为天子。等到成王即位,周公辅佐他,便开始营建洛邑,认为这里是天下中心,各地诸侯前往进献贡品、交纳赋税,所走的路程是相等的。君主有德行就容易称王,无德行就容易灭亡。因此周朝兴盛之时,天下和睦融洽,诸侯、四方外族无不臣服,进献贡品交纳赋税;待到它衰弱时,天下无人前来朝见,周朝也无法制约。这不仅是由于它德行微薄,也因为它形势衰弱啊。如今陛下从丰、沛起兵,席卷蜀、汉中,平定三秦,与项羽于荥阳、成皋之间作战,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民众肝脑涂地,父子尸骨暴露于荒野,数不胜数。哭泣的声音还没有断绝,伤残的战士还不能站立行走,就想与周成王、周康王时同等兴盛,我私下里认为二者并不相同。况且秦地倚仗大山面临黄河,四面都有险隘的关塞作为屏障,如果突然间有紧急的情况发生,百万军队可以立即调动齐备。依靠秦地原有的基础,凭借富饶肥沃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啊。陛下进入函谷关,在那里建都,崤山以东即使动乱,秦国旧地可以完整地占有。与别人争斗,不扼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大获全胜的。现在陛下如果占据秦国旧地,这也就是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其背部了。”

高祖询问群臣,群臣都是崤山以东的人,抢着说:“周朝统治了数百年,秦朝经历了两代就灭亡。洛阳东面有成皋,西面有崤山、渑池,它的坚固也足以依赖了。”高祖询问张良,张良说:“洛阳虽有这样险固的地势,但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田地贫瘠,四面受敌,因此这不是用武之地。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蜀地岷山,肥沃的田野方圆千里,南有巴、蜀的富饶资源,北面又有利于畜牧的大草原。依仗三面险要的地势防守,只用一面向东控制诸侯。诸侯平安稳定,可以通过黄河、渭河水路运输天下粮食,向西供应京城;如果诸侯发生变故,也可顺流而下,足以转运物资。这就是所谓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啊。娄敬的建议是对的。”高祖当天起驾动身,向西进发,定都长安。授官娄敬为郎中,号为奉春君,赐姓刘氏。

《郑穆传》

1.C、G、O(参考标点:每讲益,无问寒暑,虽童子必朝服廷接,以礼送迎。)

2.D(A项,担任/台阶;B项,缺少/侵损,削减;C项,拖欠/逃避;D项,都是“像”的意思。)

3.B(在熙宁三年郑穆担任岐王侍讲,后来又改任诸王侍讲后,神宗评价他可做王佐之才,时间颠倒。)

4.(1)在此之前,鉴湖干旱,民众因而在湖中种田,绵延百里,官府登记收税。(关键点:田、籍、税,全句大意。)

(2)郑穆说:“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事,白金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把钱返还给友人,但是收养他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关键点:反、长,全句大意。)

5.①为官爱民。管理越州期间,奏请免去民众拖欠官府累积达到万缗的租税。②为师尽责。他教学尽心尽力,深得学生的敬爱礼遇。③为人仁义。朋友托孤,他慨然担当,不取钱财。

6.D(谢:辞谢。)

【参考译文】

郑穆,字闳中,福州侯官人。性情醇厚严谨好学,为了读书以致忘记梳洗,进退举止遵循礼仪。门人以千计,和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号称“四先生”。考进士,乡试考了四个第一,随即考中进士,任寿安主簿。被召为国子监直讲,任职编校集贤院书籍。满一年,为馆阁校勘,积官为太常博士。请求交纳一官,在南郊前追封父母,听从了他的请求。改任集贤校理,请求到外地补官,任汾州通判。

熙宁三年,被召为岐王侍讲。嘉王出就封国后,改任诸王侍讲。府僚缺人,御史陈襄请求选择人,神宗说:“像郑穆的品德操守,就是应该辅佐王室的人。”郑穆共在馆阁三十年,在王府有十二年,没有公事不到执政之家。讲说有法度,可以作为劝诫的,一定反复摘引典籍述说,岐、嘉二王都尊敬礼遇他。元丰三年,出任越州知州,加封朝散大夫。在此之前,鉴湖干旱,民众因而在湖中种田,绵延百里,官府登记收税。后来连年水满,民众拖欠官府的租税积累起来达到万缗,郑穆奏请免去。任期未满便辞官,管理杭州洞霄宫。

元祐初年,召为国子祭酒。每次讲课,不管寒暑,即使是儿童也一定穿着朝服在庭堂接待,用礼仪欢送迎接。学生都尊崇他的经术,佩服他的教育训导。旧交叫张景晟的死了,给他五百两白金,把儿子托付给他,郑穆说:“抚恤孤儿,是我分内的事,白金对我来说有什么呢?”把钱返还给友人,但是收养他的儿子,并抚养他长大。元祐三年,扬王、荆王请他为侍讲,罢去祭酒,任职集贤院,又进入王府。四年,任给事中兼祭酒;五年,任宝文阁待制,仍兼祭酒。

元祐六年,请求告老,提举洞霄宫。敕书送达门下省,给事中范祖禹上奏:“郑穆年龄虽超过七十,但精力尚还旺盛。古代大夫七十退休,有不能辞谢的,就赐给他几案拐杖。祭酒处于师资的地位,正应该用年高而有德的人,希望不要轻易地听任他离去。”没有回音。太学生有数千人,拿着状书拜谒司业,又拜谒宰相请求把他留下,也没有听从。于是,公卿大夫每人都写诗赠给他为他送行。太学生都出来在汴梁的东门外为他送行,都城里围观的人很多,感叹不曾见过这样的场面。第二年去世,七十五岁。

《形势不如德论》

1.D、H、L(参考标点:欢然而合,合而不去,则为君臣,其善可得而赏。)

2.C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为”表示被动。)

3.A (吴起仅说军事上在于实施德政而不在于修防御工事,没有说实施德政是根本。)

4.(1)儒家学者谈论军事战争,从来没有不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请让我采用他们遗留下的见解再详细地论说。(关键点:兵、藉、备,全句大意。)

(2)汉朝取得天下,虽然不如秦朝残暴,然而关键在于没有以仁义为根本啊。(关键点:取、要、本于仁义,全句大意。)

5.①如果德政衰败,即使有人的优势如适当安置亲属和贤臣也不能够救国。②如果德政衰败,即使有地理环境的优势如修固都城的城墙也不能救国,因为危险来自国家内部。③只要人心向往施行德政,国家就会安定。

【参考译文】

《左传》里有这样的说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是说客观环境再好也不如以人为本的德政好。战国时期的名将吴起也说:“军事上在于实施德政而不在于修防御工事。”司马迁也认为客观的形势虽然非常重要,军事上还是要以仁义为根本。儒家学者谈论军事战争,从来没有不是以此为理论依据的。请让我采用他们遗留下的见解再详细地论说。

关于形势的说法有两种情形,有的是以人为优势的,夏商周三代册封诸侯就是这样做的。天子之所以能够管理天下的原因,是最微妙的也是最危险的。天下人互相依存就能聚合在一起,在一起而不愿分开,就必然要分清君臣的关系。臣子们的好处可以获取并且要进行赏赐,臣子们的恶行也可以控制并且要进行处罚,他们的谷米可以获取而作为享用,他们的功劳和能力也可以获取并且可以派遣使用。当时的这个时候,正是君臣关系形势最牢固的时候。等到一旦他们的君臣关系崩溃败坏后离开,并且离开后再也不返回,那么他们就成为了相互的仇敌。兵力强的人行动起来就是攻打,聪明的人行动起来就是使用谋略,犹豫不决,四处观望,也不知道这样做依赖的是什么。只是在这个时候,君臣关系的形势是最危险的时候。先前的帝王知道这种牢固的关系是不可以依赖的,并且君臣关系的决裂也是不可以忽视的。所以要大封诸侯,适当地安置亲属和贤臣,以展现顺应天下的形势。西晋法学家刘颂这样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会顺应形势而不是依靠人。考察郡县,就使小的政务得到治理但大的局势却很危急;诸侯作为藩邦,则会目前虽多失误但从长远考虑却很稳固。”这就是以人为优势的做法。然而周朝衰败的时候啊,诸侯们肆意妄为而没有人能够禁止,自周平王以后,周朝离亡国也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说德政衰败了即便有人的优势也不足以救国。

 有以地理环境为优势的,秦朝、汉朝的建都就是这种情形。秦国的获取天下统一,并不是天下人心悦诚服而甘愿做臣子的。用财富与其他国家较量,用实力与其他国家搏斗,即便这样胜利了还是不服,又用欺诈的方式囚禁别国的君王,掳掠别国的将军,然后才能达到目的。今天要求这些国家的人要臣服并且还要朝贡,而这些人都是那些战死沙场暴尸原野的子孙后代啊。而自己怎么会心安从容地认为可以永久地拥有这个天下呢?汉朝取得天下,虽然不如秦朝残暴,然而关键在于没有以仁义为根本啊。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如果不大封诸侯,就没有什么能酬谢功臣们,而诸侯们自我发展强大了必定会引起执政者的不安,这种形势就不得不用修固都城的城墙来面对,即便是尧、舜、商汤、周武也不能使他们的德政在一天之内而取信于天下,这就是荀子所说的这些天时地利都可以参透并利用的。这就是以地理为优势的做法。然而等到这种有利的地理形势失去衰败后,大都是大臣们不奉上命自由行事,危险从国家的内部就出现了,而都城的地理优势,也就来不及施行了,这就是德政衰败之后即便有地理上的优势也不能救国的原因吧。

夏、商、周、秦、汉朝代的国君,因为考虑后世延续而做出防范忧患的措施,不可说不详尽了,然而等到国家灭亡的时候,常常出现在他没有考虑到的事情上。这不就是形势不如施行德政最明显的地方吗?《易经》上说:“玄妙高深的道理,在于个人的领会。”人心向往必然就有了德政的实施,只要有德政的实施就会没有诸侯国家也会安定,没有关塞障碍都城也会牢不可破了。

第8版

《道德说》

1.D(参考标点:德之理尽施于人,其在人也,内而难见。是以先王举德之颂而为辞语,以明其理,陈之天下,令人观焉。)

2.B(A项,“仁”在文中并不能被理解为儒家的仁,作者并没有明说。C项,《春秋》应为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D项,“其中色纯为'牲’,体全为'牺’”说法错误,正确表述是“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3.C(作者对于《乐》与其余五经关系的看法是个人见解,并不能推断出《乐》在其他五经后面。)

4.(1)德产生事物,又养育事物使事物生长而不分离,使事物能够安定受益。(关键点:长、之、安利,全句大意。)

(2)《诗经》,记录了德的原理并且表明它的主旨,让人们按照它去做而自我完善。(关键点:志、指、缘,全句大意。)

5.①作者认为“德”十分重要,它与仁、义、忠、信、周密等品质关联十分紧密。②古代的圣王列举“德”的具体表现形成文辞言语,是让人明白“德”的原理,向天下展示,让人们观看,流传到后代,加以论辩评议,以便让人能够看得清楚明白,并辗转相告。③弟子们跟着老师学习来使智慧通达,从而明白文辞的意义,树立起诚敬之心。

【参考译文】

道,是德的根本;仁,是德发出的;义,是德的原则;忠,是德的厚道;信,是德表现的稳固;周密,是德的高贵之处。

事物从道的变化开始叫作道,得以产生叫作德。德能够存在,是以道为根本的,所以说:“道,是德的根本。”德产生事物又养育事物,那么事物就能安定受益。安定受益,是仁爱的行为。仁爱的行为由德产生,所以说:“仁,是德发出的。”德产生理,理确立了就有一定的准则,符合准则叫作义。义,就是理,所以说:“义,是德的原则。”德产生事物,又养育事物使事物生长而不分离,使事物能够安定受益。德对待事物忠诚厚道,所以说:“忠,是德的厚道。”德对待事物的忠诚厚道,诚信坚固而不改变,这是德的持久表现,所以说:“信,是德表现的稳固。”德从道产生而有常理,守住常理就符合道,德与道、常理的关系密切不可分离,所以能畜养事物,事物没有不仰仗依靠德的,这是德的高贵之处,所以说:“周密,是德的最高之处。”遵循道的变化不迷失发展方向,就是有道了;得到德守住它,就是有德了;按照道和德发展不停止,事物就发展成功了。所以说:“遵循事物的道就是道,遵循事物的德就是德,按照道和德去实行就是行。”上面这话,包括了德的各种变化;变化,是事物的常理。

《尚书》,把德的道理记载在竹帛上铺陈开来给人看,以记载按照德的原理所做的事,所以说:“《尚书》,就是记录德的。”《诗经》,记录了德的原理并且表明它的主旨,让人们按照它去做而自我完善,所以说:“《诗经》,就是认识德的。”《易经》,是观察人们是否遵循德的原理并占验吉凶,所以说:“《易经》,就是占验德的。”《春秋》,是把握过去的事情是否符合德的原理并记录事情的成败结果,作为后来人学习或警戒的东西,所以说:“《春秋》,就是编录与德有关的事件的。”《礼记》,是表现德的原理并归纳出礼乐制度,成就人的事业,所以说:“《礼记》,就是实践德的。”《乐经》,是《尚书》《诗经》《易经》《春秋》《礼记》五部经典的道理齐备了,符合德了,符合德就非常欢心快乐了,所以说:“《乐经》,就是表现德的快乐的。”人能够按德的原理去做,就会安定受益,这叫作福气。没有谁不盼求福气,但不一定能得到,而人们内心以为鬼神能给人利益或灾祸,因此摆上各种祭品,静心斋戒来祭祀鬼神,想以此来帮助获得福气,所以说:“祭祀鬼神,是祈求德带来的福气的。”德的原理全部施予了人,它在人这里,在人心内部难以发现。因此古代的圣王列举德的具体表现形成文辞言语,来让人明白德的原理,向天下展示,让人们观看。流传到后代,加以论辩评议,以便让人能够看得清楚明白,并辗转相告。因此弟子们跟着老师询问,广泛地学习来使智慧通达,从而明白文辞的意义树立起诚敬之心,所以说:“广泛学习论辩评议,是为了表达德而形成文辞的。”

《杨绾传》

6.D(每次出入京城随从的骑士达一百多人。)

7.《道德说》中提到:“道而勿失,则有道矣;得而守之,则有德矣;行而无休,则行成矣。”杨绾以高尚的品德闻名于世,正是因为他始终遵循道和德的发展方向去做,德行修养便自然形成了。例如在安史之乱中,杨绾冒着危险,忍受饥饿赶到皇帝身边,彰显了美好的德行。

【参考译文】

杨绾,字公权,是华州华阴人。天宝末年,安禄山反叛,肃宗在灵武即位。杨绾从叛贼中冒险逃出,穿过荒草杂树沿途乞讨,赶赴皇帝驻跸之地。当时朝廷正急于求贤,等到杨绾赶到,众人都感到很高兴,拜授起居舍人、知制诰。历任司勋员外郎、职方郎中,依旧掌制诰。改任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旧制,资历深的中书舍人称作“阁老”,官署中的杂料钱,五分之四归阁老。杨绾认为依照品级官秩都是同列,应当平分,全都平均分配,特别受当时舆论的称赞。

杨绾一向以品德操行闻名,秉性正直廉洁,车马服饰节俭朴素,在朝廷任宰相没过几个月,人心自然向化。御史中丞崔宽,是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的弟弟,家境富裕,有别墅在皇城的南面,池塘馆舍亭台楼榭,在当时无人能比,杨绾为相的当天崔宽就暗中派人拆毁。中书令郭子仪在邠州行营,听说杨绾做了宰相,将座内的音乐撤去了五分之四。京兆尹黎干因受皇帝恩宠,每次出入京城随从的骑士达一百多人,也于当天减少车骑,只留下十名骑士。其余望风而动变奢为俭的官员,不计其数,杨绾就是这样改变风气镇服时俗的。


主题二:治国以礼

第9版

《曲礼上》

【参考译文】

礼,是用来决定亲疏、判断嫌疑、分别异同、明辨是非的。礼,不胡乱取悦、讨好人,不说多余的话。礼,不逾越节度,不侵犯侮辱,不轻佻亲狎。修养自身、实践所言,叫作善行。行为有修养,说话合于道理,这是礼的本质。礼,只听说要主动向人取法学习,没听说硬让人取法学习的。礼,只听说学礼者要前来学习,没听说授礼者跑上门去传授的。

道德仁义,若没有礼就不能实行、完成;教导训诫、端正风俗,若没有礼就不能完备;分辨争讼,若没有礼就不能决断是非曲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之间,若没有礼就不能确定尊卑名分;为学习做官、学习道艺而侍奉师长,若没有礼就不能亲近和睦;上朝按官位依次排列、治理军队、做官在位、执行法令,若没有礼就没有威严,一事无成;无论特别的祭祀或定期的祭祀,供奉鬼神时,若没有礼就不能虔诚庄重。因此君子抱持恭敬、节制、退让的态度,以彰显礼。鹦鹉虽能说话,终究不过是一种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究不过是一种禽兽。而今要是作为人却没有礼,虽然能说话,不也还是禽兽之心吗?因此圣人兴起,制定礼法来教导人,使人从此而有礼,知道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上古时以德为贵,后世才讲究施惠与回报。礼,崇尚有往有来,施惠于人而人不来报答,这是失礼;人来施惠而不去报答,也是失礼。人有礼,人际关系就会安定平和,无礼就会危险。所以说,礼是不可不学的。所谓礼,须自我谦卑而尊重别人,虽然是挑担做买卖的人,也一定有值得尊重的,何况是富贵的人呢?富贵的人而知道喜好礼,就能不骄奢淫逸;贫贱的人而知道喜好礼,心志就能够不怯懦疑惑。

第10版

《更定祀典》

【参考译文】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二月,给事中夏言上书请求改变郊祀活动的规矩。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初年,明太祖说:“天地就好像父母,如果拘泥于《礼记》上男女有别文字的规定就会使我们对父母的情感觉得不安,这不能叫作符合礼仪。”于是明太祖在冬至时于奉天殿将天和地合在一起加以祭祀,以后的各代皇帝都遵照着这个规矩。到现在,给事中夏言上书说道:“古时候的人在圜丘祭祀天,在方泽祭祀地。这是因为在南方设坛祭祀,是根据'南为阳’的理论;在北方设坛祭祀,是为了顺着'北为阴’的道理。凡事要顺着天和地的本性,考察阴和阳的的位置情况啊。哪里有高大的树木和房屋却去模仿人类生存之道的道理呢!”这份奏疏送进皇宫之时,正是明世宗因为想改变祭祀大礼之事对群臣生气、准备对祭祀的规矩做较大改变的时候,因此得到了夏言的奏疏他十分高兴。

这年夏天四月,朝廷上大臣们集中在一起讨论有关在野外祭祀天地大典的礼数。这之前,夏言的奏疏被皇帝采纳,詹事霍韬很嫉妒此事,上书说“将天和地分开祭祀是紊乱朝政、破坏祖制的行为”。皇帝把这奏疏放在一边不过问。霍韬再次写奏疏并留下“遗言”,更加强调“不能改变祖宗定下的规矩”。夏言迅速又送上奏章并将霍韬的奏疏一并送上给皇帝,皇帝十分生气,将霍韬关进了监狱。此时中允廖道南送上奏疏,多方面引用《周礼》《汉志》《唐六典》等经典,来阐明明朝施行郊祀的礼节规定,都属于应当讨论的范围。奏疏送进皇宫后,皇帝交给大臣们讨论。夏言再次送上奏疏,阐明将天地分开祭祀的合理之处,因此皇帝又召集群臣讨论。张璁引用了很多条《五经》以及各种史书关于郊祀的事例,逐条分析将天地合在一起祭祀的不对,阐明分开天地祭祀的合理性,取名为《郊祀考议》,送给皇帝。尚书方献夫和詹事霍韬也送上奏疏说以前他们关于合祀天地的主张是不对的。皇帝没有过问,不久就恢复了霍韬的官职。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年间,林颚担任苏州知州。当时苏州学堂里的先圣庙像的金漆和外泥因为年代久远而有所剥落。有人希望加以修饰,林颚说:“这塑像不是从古就有的。我朝太祖在太学堂中将原来的庙像换为木制神位。那些还没损坏的庙像,尚且应当毁掉重换。这些庙像幸好坏了,用木制神位将它换掉,有什么不可以呢?”有人用这是损毁圣人的庙像来质疑,林颚说:“这庙像不过是泥土罢了,哪里能说是圣贤呢!孔子出生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他怎么知道现在所谓的庙像呢?”因此将那些同孔子之像一并祭祀的贤人之像一并换掉,都换成木制神位。但是除苏州之外的其他郡县的庙像还是同以前一样。

谷应泰说:最高的尊重者没有什么能大过天地,最亲的人没有谁超过祖宗,对教化普天下的人没有谁大过孔子,对养育天下人民功劳最大的没有什么超过土里生长的谷物。因为尊重天地,所以有郊外祭祀的活动;因为亲近祖宗,所以产生太庙;因为教化了天下众生,所以祭祀孔子。称孔子为先师,这是合乎礼仪的。将庙像换为木制神位,这也是合乎礼仪的。

第11版

《褚遂良传》

【参考译文】

褚遂良,是散骑常侍褚亮的儿子。褚遂良广博地涉猎文史,特别擅长隶书,他父亲的朋友欧阳询非常看重他。太宗曾经对侍中魏征说:“虞世南死后,再也没有人可以谈论书法了。”魏征说:“褚遂良下笔刚劲有力,很有王逸少的风格。”褚遂良迁任谏议大夫,兼任起居事。太宗曾经问他说:“你担任起居,记录什么事,大概人君能够看到它吗?”遂良回答说:“现在的起居,就是古代的左右史,写人君的言行事迹,而且记录善恶,作为鉴诫,也许可以令人主不做非法的事,没有听说帝王亲自看史的。”太宗说:“朕(如果)有不好的事,你也必定记下它吗?”褚遂良说:“遵守道德不如遵守自己的职责,臣的职责应当记载笔录,君王的举动必定记下来。”黄门侍郎刘洎说:“假若褚遂良不记,天下的人也会记下来的。”太宗认为他们说的对。

当时唐太宗第四个儿子魏王李泰被太宗宠爱,对待他的礼仪秩序等级像对嫡子一样。当年,太宗问侍臣说:“当今国家什么事最急迫?”中书侍郎岑文本说:“《左传》说'用道德来引导全国人民,用礼制来使天下太平’,由此而言,礼仪是最为紧急的事。”褚遂良进言说:“当今四方仰慕德行,谁敢做非分的事?只是作为太子和诸王,必须有一定的规矩,陛下应当让万代效法把这个规矩留给子孙。”太宗说:“这话说对了。”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褚遂良说:“大舜制造漆器,大禹雕琢切肉的砧板,当时劝谏大舜、大禹的有十余人,像这种关于食用器物的事情,为什么他们要苦谏呢?”遂良回答说:“雕琢妨害农业生产,锦绣赤色的绶带会妨害女红。这种事首先制造了奢侈和过分的浪费,国家的危亡就渐渐开始了。漆器如果不禁止,以后就必定会发展到用金做;金器如果不禁止,以后就必定会用玉做它。所以诤臣必定要在坏事情渐发的开端就谏诤,如果等到它发展到极点,就没有什么可能再去劝谏了。”太宗认为对,因此说:“作为人君,不忧虑人民而从事骄奢淫侈的事,危亡的时机就会来得易如反掌了。”

这一年,太子李承乾因罪被废,魏王李泰入宫随侍,太宗当面答应立他为太子。褚遂良进言说:“陛下说得不对。希望深思,不要产生错误。殷鉴不远,足可以作为明镜。”褚遂良前后几十次上奏谏书及随时陈奏利害章书,大多被采纳。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召遂良及长孙无忌进入他的卧室,对他们说:“你们忠直刚烈,挑选的人朕都记在心里。朕的后事一切都委托你们。”又回头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国家的事,你不用担心了。”

显庆二年,褚遂良转任桂州都督。第二年,褚遂良死在任上,终年六十三岁。

第12版

《礼乐》

【参考译文】

唐太宗即位之初,曾对侍臣们说:“根据《礼记》的规定,对于帝王的名字,在他死后一定要避讳。考察古代的帝王,有的在生前并不一定要避讳其名。周文王叫昌,但《周诗》中却说'能够使后代昌盛光大’;春秋时,鲁庄公名叫同,但《春秋经庄公十六年》上却有这样的字句:'齐侯、宋公在幽地结为同盟。’只是到了后来的各位皇帝,才随意制造出许多禁忌来加以限制,他们下令,生前就要对帝王的名字进行避讳。我认为这样做很没有道理,应该改变。”

唐太宗于是下诏说:“按照《礼记》,人名是两个字的,不要对此二字都避讳。孔子是通达事理的圣人,以前不是没有指出过这个道理。近世以来,世人多加禁忌,生出很多避讳,这种做法是任随他们心意的行为,与经书的规定不符。现在应该遵循《礼记》这部经典,务必从简约出发,效仿先哲的做法,以此来规范后世。官员的称谓姓名,以及公私的文章书籍,只要我的名字中'世’和'民’两个字不连读,就没有必要避讳。”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京城的百姓在为父母服丧期间,竟然有的人听信巫师的妖言,在辰日这天不准哭,用这种方式谢绝别人的哀悼慰问。拘泥于禁忌而不允许悲伤,这是伤风败俗、违背人情事理的做法。现在应该下令各州县们教导百姓,一律按照《礼记》这部经典上规定的正确礼仪规范去做。”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佛教和道教设教的原因,本应该在于广做善事,怎么能够让尼姑、道士等人妄自尊贵,坐着接受父母对他们的跪拜礼呢?这样做只会损害民风民俗,使礼仪混乱。现在,应该马上下令禁止这种行为,仍旧让他们对自己的父母行跪拜礼。”

贞观十七年,十二月癸丑日,唐太宗对大臣们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民间认为生日可以做高兴快乐的事情,但我却感慨万千。帝王君临天下,富有四海,可是想奉养父母,却永远无法做到。孔子仲由心里边有着为父母背米,父母却去世无法享用的遗憾。这是很有原因的啊。《诗经》说:'可怜我的父母,为养育我付出了多少艰辛啊。’怎么可以在父母生我这样艰难的日子,举办宴会寻欢作乐呢?这实在是与礼仪相违。”说完,便情不自禁地哭泣了许久。

太常少卿祖孝孙上奏新近制定的音乐。唐太宗说:“礼仪、音乐产生的原因,是圣人为了节制人们的情欲而设立来教化百姓的,它们应该符合规范;社会治理的好坏,哪里是能够因为音乐的喜乐哀怨而产生的呢?”

御史大夫杜淹说:“以前各个朝代的兴衰存亡,确实也跟音乐有关。陈后主快要灭亡的时候,制作产生了《玉树后庭花》;齐快要灭亡的时候,也制作产生了《伴侣曲》,让行旅之人听到后,没有谁不悲伤而泣,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亡国之音啊。”

唐太宗说:“不是这样的,仅仅是那样的声音怎么能影响感化人呢?快乐的人听到音乐就会喜悦,哀伤的人听到音乐就会悲伤。悲喜之情在于人的心情,并非是音乐造成的。即将灭亡的国家,百姓内心凄苦,听到哀怨的音乐,内心引起共鸣,就会愈加悲伤罢了。”

第13版

《欧阳德传》

1.C(参考标点:德遇事侃侃,裁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

2.B(“聚生徒论学”中的“徒”指门生,而“郯子之徒”中的“徒”指同一类人。A项,均为“暗中”;C项,均为“不久”;D 项,均为“旧例,先例”。)

3.D(“而采纳了他的谏言”说法错误,从原文“然终谅其诚”看出,皇帝只是体谅他的忠诚。)

4.(1)既然说王礼,自然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说,为何不直接举行册立呢?(关键点:自、如、竟,全句大意。)

(2)欧阳德仪表气概温和纯正,做学问注重实践,不崇尚空谈虚论。晚年被皇帝知遇,将要重用他,但欧阳德突然死去。(关键点:务、柄用、遽,全句大意。)

5.①任六安知州,建龙津书院,召集门生论学;②任职南京国子司业,修建讲亭,与诸生、各地学者论道;③为父守孝奉养母亲时,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每天讲学;④在灵济宫与四方学者讨论良知之学。

【参考译文】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到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在策问试题中暗中指责王守仁,欧阳德和魏良弼等直接阐发老师的学说,没有曲意逢迎试题的观点,最终考中了进士。欧阳德被任命为六安州知州,修建龙津书院,聚集学生研究学术。入朝廷担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诏令选择中央官员中有学问和操行的人为翰林,于是改命欧阳德任编修。升任南京国子司业,修建讲亭,让诸生和各方来学习的人到这里讨论学术。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卿。召回朝廷担任太仆少卿。为了便于赡养父母,又改作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辞官守丧,服丧期满,留在家里奉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每天研习学术。因人推荐起用任原职。积功升官作吏部左侍郎兼学士,管理詹事府。

母亲去世,回家守丧,服丧期没满,就起用作礼部尚书。服丧结束之后上任,命令轮值无逸殿。当时太子之位久已空缺,皇帝被陶仲文“二龙不相见”的说法所迷惑,忌讳说册立太子,欧阳德诚恳地请求。恰逢有诏令,两位王子出京前往封地,并在同一天结婚。欧阳德认为裕王为储君不应出京,上疏说:“以前太祖以父亲的身份为儿子完婚,诸王都处于宫禁中。宣宗、孝宗以兄长的身份为弟弟完婚,才会搬到外府。现在的事与太祖的事相同,请遵从最初的制度。”皇帝不同意。欧阳德又说:“《会典》中关于婚礼的说法,太子成婚叫'承宗’,藩王成婚叫'承家’,如今裕王应当归于哪类说法呢?”皇帝不高兴地说:“既然说王礼,自然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说,为何不直接举行册立呢?”欧阳德马上准备册立的仪式呈给皇上。皇帝更加不高兴,然而最终体谅他的诚意,婚事最终也没有定在同一天。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请求仿效成化时期纪淑妃的旧例操办,不被采纳。

欧阳德做事理直气壮,裁决各藩王尤其坚持正理。有时遇上利害之争,众人都相视变色胆战心惊,欧阳德神态如同平常。在那时,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以大学问家的身份占据显要位置。于是召集天下名人学士到灵济宫,与他们研讨良知这门学问。前往参加的有五千人。京城讲学的集会,在这时最兴盛。欧阳德仪表气概温和纯正,做学问注重实践,不崇尚空谈虚论。晚年被皇帝知遇,将要重用他,但欧阳德突然死去。赠官太子少保,谥号文庄。

《礼论》

6.A(有追求而没有限度和界限)

7.“所以别贵始”的意思为:这是用来区别各自尊奉的始祖的。“贵始,得之本也”的意思为:尊奉始祖是道德的根本。欧阳德借鉴太祖与宣宗、孝宗旧例,以“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为理论依据,认为裕王作为储君,“处禁中”享受的是储君之礼,“出禁中”享受的是藩王之礼,这样就降低了裕王的礼制规格,故而裕王不应当外出。

【参考译文】

礼制的起源是怎样的?答:人出生就有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满足,就不能没有追求;有追求而没有限度和界限,就不能不争夺;有争夺就会混乱,混乱就会陷于困境。先王厌恶这种混乱,所以制定礼义来区分等级名分,用来调节人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欲望必定不因财物的缺乏而得不到满足,财物必定不因满足欲望而耗尽。二者互相制约而增长,这就是礼制的起源。

礼有三个本源: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种族的本源;君主,是治国的本源。没有天地,哪有生命?没有先祖,后代怎么出生?没有君主,怎么治国?这三个方面,缺少一个,人们就不会安定。所以礼向上事奉天,向下事奉地,尊敬先祖而推崇君主,这是礼的三个根本。

所以王者把太祖当作天来祭祀,诸侯不敢毁坏始祖的祀庙,大夫和士都有百代不变的大宗,这是为了区别各自尊奉的始祖。尊奉始祖是道德的根本。郊外祭天是天子的权限,社祭只有诸侯以上的才能奉行,祭记路神则可以延伸到士大夫,这是用来区分只有尊贵的人才能事奉尊贵,卑贱的人只能事奉卑贱的,应当大的就大,应当小的就小。所以拥有天下的君主祭祀七代祖先,拥有一个国家的诸侯可以祭祀五代祖先,拥有五十里封地的大夫可以祭祀三代祖先,拥有三十里封地的士可以祭祀两代祖先,自食其力的普通百姓不能设立宗庙,这是用来区别功绩大小的,功绩大的流传的恩德就广大,功绩小的流传的恩德就狭小。

第14-15版

《聂崇义考正<三礼图>》

1.G、K、O(参考标点:梁武帝用谢广议,三年一禘,五年一祫,谓之大祭。)

2.C(A项,前者意为接受,后者同“授”,意为传授。B项,这里的“膺”都意为胸。C项,这里的“引”都意为援引、引用,含义相同,选项表述不正确。D项,这里的“耽”都意为沉溺、迷恋。)

3.B(“在每季的第一个月祭祀祖先”错误,原文第一段“祭以仲月”中,“仲月”指每季度的第二个月,故应是在每季的第二个月祭祀祖先。)

4.(1)此前,周世宗柴荣时,将要在太祖庙举行祭祀祖先的禘礼,当时议事的人认为宗庙中没有远祖的庙,主张不举行祭祖的禘礼和祫礼。(关键点:禘、祧、祫,全句大意。)

周世宗曾下诏参定远祖庙祭祀所用的玉器,崇义因此而考证三礼,到这个时候,向宋太祖上表。(关键点:郊庙、至是,全句大意。)

5.①窦仪认为聂崇义研究探求时能深入体味,有新意。②窦仪认为尹拙能尽其所知。③窦仪详细阅读二人文章并对其有所取裁、增减后上报给宋太祖。

【参考译文】

宋太祖建隆三年夏四月,太常寺博士聂崇义向朝廷献《三礼图》。此前,周世宗柴荣时,将要在太祖庙举行祭祀祖先的禘礼,当时议事的人认为宗庙中没有远祖的庙,主张不举行祭祖先的禘礼和祫礼。聂崇义向太祖上言,大略说:“魏明帝在景初三年正月仙逝,至五年二月,在宗庙举行合祭远祖的祫礼。第二年,又举行祭祀祖先的禘礼。从此以后,每五年举行一次禘礼。况且魏朝以武帝为太祖,至魏明帝才经历三个皇帝,没有毁主庙而举行祭远祖的禘礼和祫礼,这是第一条例证。宋文帝元嘉六年,祠部定于十月三日举行祭祀远祖的祫礼。当时的太学博士议论说:'按照关于禘礼、祫礼的规定,三年举行一次,五年再举行一次。’宋高祖至宋文帝,也才是三位皇帝,没有毁主庙而举行祭祀远祖的禘礼和祫礼,这是第二条例证。梁武帝采纳谢广的建议,三年举行一次禘礼,五年举行一次祫礼,称之谓大祭。禘祭在夏季举行,祫祭在冬季举行。况且梁武帝是接受天命的开国之君,才追尊四代而举行禘祭、祫祭,他深知祭祖是追孝先祖之道,由于四时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孝子有所感而思念故去的亲人,所以在一年四季之始向祖先献食,在每季的第二个月祭祀祖先,按时举行禘祭、祫祭,并按照昭、穆的次序,这是祭礼的原则,与是否有远祖的庙无关,这是第三条例证。”周世宗终于采纳了聂崇义的建议。周世宗曾下诏参定远祖庙祭祀所用的玉器,崇义因此而考证三礼,到这个时候,向宋太祖上表。太祖阅览后很是赞赏,下诏书说:“礼器、礼图,世代相承而传用,经历年代久远,难免差违。聂崇义从事于国家开设的学校,衷心信服儒学的说教,探讨足以效法的旧事,刊正疑惑谬误,守职授官,有可以嘉奖的,对聂崇义应根据情况予以酬奖。他所献的《三礼图》,应着令太子詹事尹拙召集几个精通儒学的人,相互讨论,希望能精确详细;如有不同看法,要善于一道商榷。”

尹拙对《三礼图》提出异议,聂崇义再次引用经书进行解释,太祖下诏由礼部尚书窦仪裁定。窦仪上奏书说:“圣人制定礼仪,流传万世,儒者所根据的经书,因多人传授而说法有所不同,加之年代久远,图绘缺失,杂乱愈深,史籍上找不出凭据。聂崇义研究探求先师的学说,深入体味《礼经》,同旧图相比较,多有新意。尹拙禀承旨意,把知道的东西全部呈现。尹拙《驳议》及聂崇义《答义》各四卷,臣再次加以详细阅读,同时有所取裁、增减,列入注释之中,共分为十五卷,特此上报。”诏令颁行尹、聂的著书及窦仪的注释。

《顾和传》

1. D、H、L(参考标点:尚忝外属,宥之有典,至于下吏,宜正刑辟。)

2.C(冕旒数与官级相对应,上大夫应该是七,下大夫应该是五,故选C。)

3.D(认为谢尚违反制度的是主管官员,顾和认为谢尚可以宽恕是因为他是外戚。故选D。)

4.(1)多次升迁任司徒掾。当时东海王司马冲是长水校尉,精选下属,任命沛国刘耽为司马,顾和担任主簿。(关键点:累、妙选,全句大意。)

(2)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以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以求统一,这是人伦的纲纪,是不二之道。(关键点:轨物成教、一,全句大意。)

5.①冕旒用翡翠珊瑚及杂珠时,顾和上奏:认为冕旒要十二旒,并且都要用玉珠才合乎礼制;②谢尚杀人,主管官员要治罪,皇帝却下诏书宽恕,顾和认为要按照礼制来处理;③江夏公卫崇本来是远亲,却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顾和认为要按照礼制及时纠正。

6.A(文中“除”是授予官职之意。)

【参考译文】

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曾祖顾容,是吴荆州刺史。顾和两岁丧父,年少就很有德操,同族之叔顾荣很器重他,说:“这是我们家的麒麟,使我们家族兴盛的,必定是这个人。”

多次升迁任司徒掾。当时东海王司马冲是长水校尉,精选下属,任命沛国刘耽为司马,顾和为主簿。永昌初年,任顾和为司徒左曹掾。太宁初年,王敦请他为主簿,升任太子舍人、车骑参军、护军长史。王导去扬州任职,请他任别驾,因任职出色而显名。升任散骑侍郎、尚书吏部郎。司空郗鉴请他任长史,兼任晋陵太守。咸康初年,任御史中丞,向皇帝弹劾尚书左丞戴抗贪赃百万,交法官议罪,又免了尚书傅玩、郎刘傭的官,百官都很怕他。升任侍中。当初,中兴东迁,旧的典章制度有许多缺失,如皇帝冕上的旒用翡翠珊瑚以及杂珠等装饰。顾和奏道:“旧冕有十二旒,都用玉珠,现在用杂珠等,不合于礼。”于是成帝才下令太常去改。

康帝即位后,将要在南北郊祭祀,顾和认为皇帝应当亲行。皇帝听从了,各项礼仪都亲自做。顾和迁任尚书仆射,以母亲年迈为由坚决辞官,诏书告诫晓谕,特许他暮出朝还,可以看出他是这样受到厚待。不久,因母忧离职,服丧以孝闻名。练祭过后,卫将军褚裒上疏推荐顾和,起任为尚书令。顾和对亲近之人说:“古代有人脱去丧服去服君命,大概是因为才干足以处理时务,所以不得不体恤国家顺从大义。我在平常日子里尚且不如别人,何况现在心中混乱,我用什么来对事情有万分之一的补益呢?”皇帝又下诏,顾和上表疏十余次,最终不出任职,服丧期满,才去处理政事。

这时谢尚担任宣城内史,拘捕泾令陈干并杀了他,主管官员认为谢尚违反制度要处罚黜免他,诏令却宽恕了他。顾和再奏说:“谢尚受到亲贤之人的举荐,肩负文武重任,不能够为国家自重自爱,公平地处置事务,心中有一点不满意,就肆行威虐,使远近之人感到惊奇,无不灰心。谢尚身为外戚,按规定可以宽恕,手下的官员,应当依法处置。”谢尚是皇太后之舅,所以奏疏被搁置下来了。当时江夏公卫崇为庶母服丧三年,顾和就奏道:“礼是用来规范事体促成教化的,所以当君王的无不崇尚正礼昭明根本,以求统一,这是人伦的纲纪,是不二之道。江夏公卫崇本是远亲,开国功臣的后代,最近丧母,又在守孝时行重礼,违反礼度,放纵私情。如不纠正,就无法治理事物。可令太常让他们都脱去丧服。”诏书同意。永和七年,因病重辞职,当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追赠侍中、司空,谥号叫穆。

《礼制名分论》

1.D、H、P(参考标点: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

2.D(A项两句中的“诚”意思均为“确实,实在”;B项“名器既亡,则礼安得独在哉”中的“安”意为“怎么,哪里”,“风雨不动安如山”中的“安”意为“安稳”;C项“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中的“假”意为“借助”,“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中的“假”意为“假装,装作”;D项“然文、武之祀犹绵绵相属者”中的“属”意为“连接”,“举酒属客”中的“属”意为“劝,劝请”。)

3.B(B项“因此有了'天子——诸侯——三公——卿大夫——庶人’这样的一级管理一级的模式”错误,由原文第二段“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等句可知,应是“'天子——三公——诸侯——卿大夫——庶人’的一级管理一级的模式”。)

4.(1)居上位的使唤在下位的如同心腹使手脚运作,如同树木的本根制约枝叶一样。居下位的事奉在上位的就好像人的四肢保护心腹。(关键点:犹、支、事,全句大意。)

(2)以名号来称呼它,以器物来区别它,然后使上下尊卑鲜明而有伦次,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关键点:粲然、大经,全句大意。)

5.①道理论证:引用孔子“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的言论来论证“君臣之位,犹天地之不可易也”的观点。②举例论证:列举了孔子珍惜繁缨的事例来论证名分作用重大,君王绝不能随便假与他人。③比喻论证:以“本根”与“支叶”形容君臣关系,人君犹如“本根”,臣子如同“支叶,二者相倚相守,国家因而能长治久安。④对比论证:将周幽王、周厉王的丧失君德,周朝的气数每况愈下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政权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的情况进行对比,来论证遵守礼教和名分的重要性。

【参考译文】

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守护礼制,礼制中最重要的是职分,职分中最重要的是匡正名分。什么是礼呢?就是朝廷的纲纪。什么是职分?君臣上下就是职分。什么是名位呢?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

以四海之内这样广大的疆土,亿兆之多的民众,受天子一人所统治,即使有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没有不为天子奔走服役的,这难道不是以礼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吗?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诸侯制约卿大夫,卿大夫治理士和庶民百姓。尊贵的高居于低贱者之上,低贱的奉承尊贵的。居上位的使唤在下位的如同心腹使手脚运作,如同树木的本根制约枝叶一样。居下位的事奉在上位的就好像人的四肢保护心腹,树木的枝叶遮护本根,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制更重要的了。

周文王编次《易经》,以《乾》《坤》卦为首位。孔子为《周易》作系辞说:“天尊贵地卑微,于是乾坤的次序排列得到了确定。由低至高排列有序,于是万物贵贱的地位便确定了。”这是说君主和臣子之间的上下关系就像天和地一样不能互相改变。《春秋》里抑制诸侯,尊重周王室的地位,为王的人势力虽已微弱,却位列在诸侯之上,由此可见孔圣人对于君臣的上下关系从来都是念念不忘的。如果不是夏桀、商纣的残暴,商汤王、周武王的仁厚,人们归附仁厚的汤、武,天意安排汤、武代桀、纣这样的情形,按君尊臣卑的名分,应当是臣下对君上只有守臣节伏死罪而已。所以如果商朝立贤明的微子为国君来取代纣王,成汤创立的商朝就可以永配上天,而吴国如果以仁德的季札做君主,开国之君太伯也可以永享祭祀。然而微子、季札二人宁肯国家灭亡也不愿做君主,实在是因为礼教的大节不能打乱。所以说,礼没有什么比君臣之分更重大的。

礼,可以辨别贵贱等级、排列亲疏关系,裁定一切事物,制定各种事务。没有名分,礼就得不到彰显;没有器物,礼就得不到体现。以名号来称呼它,以器物来区别它,然后使上下尊卑鲜明而有伦次,这就是礼教的根本所在。如果名位、器物都没有了,那么礼教又怎么能单独存在呢!当年仲叔于奚对卫国有功,他谢绝了赏赐的封地而请求允许他享用贵族才应有的马饰。孔子认为不如多赏赐他一些封地,唯独名位和器物不可以假手他人,这是国君所掌管的,政治权力亡失,那么国家随之灭亡。卫国国君期待孔子治理政事,孔子却先要确立名位,认为名位不正则百姓无所适从。马饰,是一种小器物,而孔子却珍惜它的价值;正名位,是一件小事情,而孔子却要先从它做起,就是因为名位、器物一紊乱,君臣上下的关系便不可能保持的缘故。所以说职分没有什么比名分更重大的。

痛心啊!周幽王、周厉王丧失君德,周朝的政道一天天衰败,礼纪朝纲土崩瓦解,居下位的侵凌居上位的,诸侯专擅征伐大权,大夫专擅诸侯的国政,礼制的大体十分之七八已丧失。然而周文王、周武王开创的宗庙祭祀还能绵绵不断地延续下来,大概是由于周代的子孙们还能恪守名分的缘故吧。


主题三:治国以公

第16版

《广泽》

【参考译文】

在井里看星星,能看到的不会超过几颗星;从高丘上看星星,能够看见星星的始出,又能看到星星的消失。这并不是目力有所增加,而是地势使它这样。私心,就像井中观星;公心,就像邱上观星。智慧用在私心所知道的就少,用于公心所知道的就多了。根据什么知道是这样呢?吴越这样的国家,人死后用奴隶殉葬,中原诸国听到后便责难这种野蛮的行为,但(中原之人)因一言被激怒,与人相斗,不惜累及亲戚。智在公心,连吴越的奴隶也同情;智在私心,就会连亲戚也忘却不顾,不是智有所减损,而是被怒遮掩,丧失了理智。爱好也是这样。俗话说:“没有谁知道自己儿子的坏。”这不是智力有所减损,是被爱遮掩了。因此,讨论贵贱,辨别是非,必须从公心出发讨论它,从公心出发讨论它,然后才能知道正确的结论。平民百姓只爱自己的房宅,不爱他的邻舍;诸侯只爱他的封国,不爱他的敌国;天子能够兼爱天下所有的人,是因为天子的心胸宏大。

《绰子》

【参考译文】

尧托养孤苦无告的人,禹同情有罪的人,商汤、周武王仁爱之德下及飞禽走兽。这就是先王们能够安定危难,怀归远方的原因。圣人无私,舍己为人,最终成就了他的大私——受人拥戴,成为圣人。圣人普爱天下,无所喜欢厌恶,最终成就了他的大好恶。舜唱道:“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我民的郁闷啊。”舜不歌颂珍禽异兽而歌颂民众。汤说:“如果我自身有罪,不要祸及各地诸侯;如果各地诸侯有罪,就让我一人承受罪责。”汤不偏爱他的自身却偏爱天下万邦。文王说:“假如天下有仁爱的人,为什么一定要用我们周王室的宗亲呢?”文王不偏私他的宗亲而偏私万国。先王们不是没有偏私,只是他们的偏私与一般人不同罢了。

第17版

《贞观君臣论治》

【参考译文】

冬十二月,有人报告说右丞相魏征袒护他的亲戚,唐太宗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但查无所获。温彦博对太宗说:“魏征做事没有留下痕迹,远远避开嫌疑之事,内心即使没有私心,也有可以责备之处。”太宗命令温彦博责备魏征。有一天,魏征入朝觐见,对太宗说:“我听说君主和臣下应该上下一心,互相竭诚相待。如果上下都有所保留,那么国家兴亡就难以预料了,我不敢奉诏。”太宗惊讶地说:“我已经后悔了。”魏征再次跪拜说:“我有幸能侍奉陛下,愿陛下能使我成为良臣,不要成为忠臣。”太宗说:“忠臣和良臣有差别吗?”魏征回答说:“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共享尊荣,这就是所谓的良臣。龙逄、比干在朝廷上和君主当面争论,自己被杀,国家也灭亡了,这就是所谓的忠臣。”

唐太宗神采奕奕,英伟刚毅,大臣们觐见时都手足失措。太宗知道这种情况,每次有人奏事,总是尽量和颜悦色,希望听到规谏的话。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想要看见自己的形体,必须借助明镜。君主如果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依靠忠臣。假如君主刚愎自用,那么他的臣子就会阿谀奉承,屈从旨意,君主失去了国家,臣子怎么能独自保全。像虞世基等人谄媚侍奉隋炀帝以保持自己的富贵,炀帝被杀,虞世基等人也被诛杀了。你们应以此为戒,政事如有过失,一定要无所保留畅所欲言。”

有人向唐太宗进言主张秦王府原来的士兵都应授予军职,补进御林军中。太宗对他说:“我以天下为一家,只要是贤良之士我都亲近、任用,怎么能认为旧属士兵之外就没有可以信赖的人呢?你的这种意思,不是让我的德行广布于天下。”太宗对公卿说:“从前大禹凿山治水而百姓没有指责的怨言,原因在于他能与民同利。秦始皇修建宫殿而百姓怨怒反叛,是因为他使百姓困苦而使自己获利。奢华珍奇的东西,固然都是人们想拥有的,但如果无止境地放纵欲望,那么国家的危亡很快就会到来。我曾想修建一座宫殿,材料已准备好了,鉴于秦朝灭亡的教训又停止了。王公及以下的群臣,应该体会我的此番用意。”从此二十年间,社会风气朴素,没有人穿锦绣的衣服,官府百姓都很富足。

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西域的胡商得到美珠,就剖开身体来收藏它,有这样的事情吗?”侍臣说:“有。”太宗说:“人们都知道嘲笑胡商爱珠,却不知道爱惜自己的身体。然而,接受贿赂而触犯法律的官吏和穷奢极欲而亡国的帝王,和那些胡商的可笑之处有什么差别呢?”魏征说:“过去鲁哀公对孔子说:'有个非常健忘的人,搬家却把自己的妻子给忘掉了。’孔子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夏桀和商纣贪恋身外之物,竟然把自己都忘掉了。’也像这样的人。”太宗说:“对。我与你们应该同心合力相互辅助治国理政,希望可以避免被人耻笑。”

第18版

《萧何》

【参考译文】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黥布起兵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努力安抚勉励百姓,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去供应军需,就像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有个说客对相国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位为相国,功居第一,难道还可以再增加吗?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百姓的欢心。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皇上对您就放心了。”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很是高兴。 

高祖平定了黥布的叛乱,撤军返回长安。百姓们拦路上书告状,控告相国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价值数千万之多。高祖回到宫中,相国前来拜见。皇上笑着说:“当相国的竟然侵夺民众的财产,为自己谋利!”把百姓们的控告信全部交给相国,说道:“你自己去向民众谢罪吧!”相国乘机为百姓们请求说:“长安一带地方狭窄,而上林苑中空地很多,白白地抛荒,希望下令让民众进去耕种,收成后粮食归耕者所有,禾秸则不许收走,留下来作苑中禽兽的食料。”高祖大发雷霆,说:“相国你大收商人的财物,却来讨取我的上林苑!”于是就下令把相国交给廷尉拘禁起来,还给他上了刑具。过了几天,一个姓王的卫尉侍从高祖,上前问道:“相国犯了什么大罪,陛下怎么突然把他关起来了?”高祖说:“我听说李斯担任秦始皇的宰相,办了好事都归功于主上,有了错误则自己承担。现在相国大量接受那些下贱的商人们的金钱,却来为百姓求取我的林苑,想以此来讨好百姓,所以我要把他关起来治罪。”王卫尉说:“要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之内,如果有对民众有利的事就为他们向陛下请求,这真是宰相应做的事,陛下怎么竟然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贿赂呢?况且当初陛下与楚军相持不下,有几年之久,陈豨、黥布反叛时,陛下亲自率军外出平叛,在那个时候,相国留守关中,如存异心,只要稍有举动,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就不属陛下所有了。相国不在那时为自己谋利,现在难道会贪求商人的金钱吗?再说秦皇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过错而失去了天下,李斯为主上分担过错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陛下怎么能用这种浅陋的眼光来怀疑宰相。”高祖听了,心中很不愉快。当天,派遣使者手持符节赦相国出狱。相国已经年老,平日一向谦恭谨慎,进宫拜见皇上时,光着脚步行表示谢罪。高祖说:“相国请别这样!相国为百姓请求上林苑中的空地,我不允许,不过是我成了桀、纣那样的昏暴君主,而相国却是贤明的宰相。我故意把相国关起来,是想让百姓们都知道我的过错。”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第19版

《贵公》

【参考译文】

从前,先代圣王治理天下,一定把公正无私放在首位。做到公正无私,天下就安定了。天下获得安定是由于公正无私。曾试着从古代记事的书或文章中看到,曾经取得天下的人很多了,他们取得天下是因为公正无私,他们丧失天下一定是因为偏颇有私。大凡君主的确立,都是出于公正无私。所以《洪范》中说:“不要偏私,不要结党,王道多么平坦宽广。不要偏私,不要倾侧,遵循先王的法则。不要有时逞私好,遵循先王的正道。不要有时逞怨怒,遵循先王的正路。”

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阴阳相和,不只生长一种物类;甘露时雨,不偏私一物;万民之主,不偏颇一人。伯禽将要前往鲁地,临行前请求治理鲁国的方法。周公说:“为政时要利民而不要利己。”有个楚国人丢失了弓,却不肯去寻找,说:“楚国人丢了它,反正还是被楚国人得到,又何必寻找呢?”孔子听到这件事,说;“他的话中去掉那个'荆’字就合适了。”老聃听到这个事以后说:“再去掉那个'人’字就合适了。”像老聃这样的人,算是达到公的最高境界了。天地是多么伟大啊,生育人民而不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孙,成就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万物都受到它的恩泽,得到它的好处,然而却没有谁知道这些是从哪里开端的。这就是三皇五帝的德政。

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问候他,说:“仲父您生病了,病得非常严重,百姓都不忌讳说您的生死了,我将把国家托付给谁呢?”管仲回答说:“以前我用尽力量和智慧,还不足够用来知道托付国家的人选。如今重病,命在旦夕,我怎么能说得出呢?”齐桓公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仲父您指点我。”管仲恭敬地答应了,说:“您打算让谁担任相呢?”齐桓公说:“鲍叔牙行吗?”管仲回答说:“不行。我和鲍叔牙交情很好。鲍叔牙为人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到不如自己的人,便不和人家亲近;一旦听到别人的过失,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齐桓公问:“不得已的话,隰朋大概可以吗?”管仲说:“隰朋的为人,追慕贤达的人,劝勉后进之辈,以自己赶不上黄帝为羞愧,怜惜赶不上自己的人。他对于国政,细枝末节不去过问;他对于事物,不需要了解的就不去过问;他对于人,无关大节的,就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那么隰朋还行吧。”一国的相国,是重要的职位。位于高位的人,不要只看小事,不要耍小聪明,所以说:“手艺高超的工匠不亲自动手砍、削,高明的厨师只着意调和五味而不亲自排列食器,大勇士只指挥战斗而不亲自格斗厮杀,正义的军队只征讨叛逆而不劫掠百姓。”齐桓公厉行公正,摒弃个人爱憎,重用管仲,终成五霸之首;而齐桓公徇私情偏袒自己偏爱的人,任用竖刁以至死后尸身腐烂得蛆都爬出门来了。

人年轻的时候愚昧,他长大了就变得聪明。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得醉醺醺却要整饬丧纪,利欲熏心却想树立公正,贪婪暴戾却想称王天下,就是舜都不能做到。

第20-21版

《郭阊传》

1. F、J、P(参考标点:至于宽纵盗贼,残暴善良,忍使盗贼感恩,而民负怨!)

2. C(“宰以卓异闻”中的“闻”指闻名,与“阊条奏上闻”的“闻”意义不同。)

3.C(“凡有上奏请求,都是为国家根本考虑”对应原文为第三段的“凡所奏请,无非为国根本虑”,这是在他“迁右正言”即担任谏官以前,并非选项中所说“自担任谏官以后”。A项中用“只要”“总是”等词,看似绝对,其实无误,因原文中有一“莫”字。)

4.(1)时日一久,弊端滋生,官吏借机为非作歹,竟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对此非常苦恼。(关键点:滋、缘、苦,全句大意。)

(2)我身为谏官,天下事都应参与其中并得知内情,何况是重大的边疆之事呢!(关键点:闻、“之大者”后置定语,全句大意。)

5.①忠于职守,弹劾不避权贵。②为民请命,受到百姓爱戴。③赤心为国,屡次建言献策。④严于律己,居官极为清廉。

【参考译文】

郭阊字开先,是广东番禺人。研究《尚书》,三次受推举赴京会试,卓尔不群为举子之首。柳南卢方春主持科举考试,看到他的文章,大为惊异,以为乾道、淳熙之后重睹此作(意为其文章可接续乾、淳诸贤之作)。淳祐甲辰年进士及第,调任真阳县尉,又调任郁林学官,提拔为高要知县,政治声誉很好。任职期满,授官梅州佥判,升任平江知府。不久选拔为监察御史,凡是他知道的,没有不说出来的,督察检举奸诈邪恶的人、事,不曾回避权贵。只要他有所弹劾抨击,公正的评论总是一致称快。

当初,广州设置买银场,本是用来给商船做买卖的,后来就因此而征税。时日一久,弊端滋生,官吏借机为非作歹,竟向百姓征收赋税,百姓对此非常苦恼。此外,掌管盐务的官署将盐税分配到民家,价格高而盐不足,深山穷谷的百姓受害的不少。这两件事都是百姓受害最深的。郭阊逐条上奏呈报朝廷,得到圣旨都免除了,百姓十分高兴,建“感恩斋”来报答他。

汀、赣二州的青壮年男子往来于潮州、惠州、循州、梅州境内,以贩卖为业。绍定年间,因朝廷征收商品税,激起变故,会集江西、福建士兵才算平定变乱。朝廷命令免征四州盐税,大概就是这个缘故。继而又开始征收盐税,强悍不驯之民于是相互引诱,成为盗贼,郭阊又上奏朝廷免除了征税。又进言选用廉洁宽厚的官员,来宣扬皇帝布施恩德的心意;斥退贪婪悖谬的官吏,以造福于天下百姓。凡是他所上奏请求的,无不是为国家的根本考虑。升迁右正言,首先陈述应该听取臣民意见、容许臣民进言的道理,以扩大圣明的听闻。又说:“士大夫为名利奔走争竞成为习惯,浮躁轻率成为本性,多方谋求推荐引进,指望一下子就升至朝廷高官。至于宽容放纵盗贼,残害暴虐良民,忍心使盗贼感怀恩德,任由小民怀抱怨恨!这是忍心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民众,而不忍心对不起盗贼。”

当时禁止朝臣参与、知晓边境上的战事或争端。郭阊于是上言:“我身为谏官,天下事都应参与其中并得知内情,何况是重大的边疆之事呢!”由此兵粮实数,都须告知谏院。郭阊自从任官台谏以来,尽心尽力为国事忧劳,形骸精神日益损耗,直至病势危急,所说都是军国大事,不及私人私事。卒年六十六岁。

郭阊一向为官清廉,家中没有富余的财物,去世之后,几至无法入殓。皇帝嗟伤哀悼,赠送财物尤为丰厚。广东人感念他,将他和菊坡、文溪合祠祭祀。祠宇废弃已久,现供奉于“仰高祠”内。

《诸葛亮辅国》

1.G、K、O(参考标点: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2.C(“苟非吾之所有”中的“苟”,也是如果的意思。句意: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

3.B(原文的意思:你们要是能做到徐元直十分之一,像董幼宰那样勤勉认真,那就不仅有忠于国家,而我个人也少犯错误了。诸葛亮以此二人勉励百官,而非自勉。)

4.(1)你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完成大业。(关键点:安、“十倍曹丕”省略句、状语后置,全句大意。)

(2)新皇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关键点:领、无、咸,全句大意。)

5.体现:①刘备托孤时,诸葛亮誓死效忠。②辅佐刘禅,事无巨细,一并裁决;布告百官,语重心长,诚恳真挚。③用主簿杨颙的劝告侧面描写诸葛亮的事必躬亲。

优良品质:忠心耿耿,任事勤勉、悉心诚恳、勇于认错、虚心纳下。

【参考译文】

汉主刘备病重,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以尚书令李严作诸葛亮的副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干胜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完成大业。如果刘禅还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德,你可取而代之。”诸葛亮淌着泪说:“臣下怎敢不竭尽全力辅佐太子,忠贞不二地为国效命,至死不渝!”夏季,四月,癸巳,刘备病逝于永安,谥号为昭烈皇帝。丞相诸葛亮护送灵车回到成都,由李严作中都护,留下镇守永安。

五月,太子禅即位为蜀汉皇帝,当时十七岁,尊奉皇后为皇太后,大赦罪犯,改年号为建兴。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于是诸葛亮精简官职,修订法制,向百官发下文告说:“所谓参预朝政,署理政务,就是要集合众人的心思,采纳有益国家的意见。如果因为一些小隔阂而彼此疏远,就无法听取到不同意见,我们的事业将会受到损失。听取不同意见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如同扔掉破草鞋而获得珍珠美玉。然而人们很难做到这一点,只有徐庶在听取各种意见时不受困惑。还有董和,参预朝政、署理政务七年,某项措施有不稳妥之处,反复十次征求意见,向我报告。如果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像董和那样勤勉、尽职、效忠,我就可以减少过失了。”他又说:“过去我结交崔州平,他多次指出我的优缺点;后来又结交徐庶,得到很多启发和教诲;先前与董和商议事情,他每次都能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随后又与胡伟度共事,他的多次劝谏,使我避免了很多失误。我虽然生性愚昧,见识浅陋,对他们给我的教益不能全部吸取,然而和这四人始终很好,也可表明我对直言是不疑的。”

诸葛亮曾经亲自校对公文,主簿杨颙径直入内劝他说:“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请您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报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悠闲自得,高枕无忧,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所有的事情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如今您管理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深深表示感谢。

《送齐皞下第序》

1.D、L、Q(参考标点:见一善焉,若亲与迩不敢举也;见一不善焉,若疏与远不敢去也。)

2.A(A项前一句“去”字的意思是“不任用”;后一句“去”字的意思是“距离”,含义不同。B项两句中的“举”字都是“选拔、推荐”的意思,含义相同。C项前一句“私”字的意思是“偏私、偏爱”;后一句“私”字的意思是“私下、私自”,含义不同。D项前一句“归”字的意思是“回归、回家”;后一句“归”字的意思是“女子出嫁”,含义不同。)

3.C(C项“并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君主、臣子、全天下人都有过错”错,原文解释为“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

4.(1)在君主那里没有切肤之痛般的直接诽谤,在民间没有巧言令色般的间接诬陷。(关键点:行、起、介词结构后置,全句大意。)

(2)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关键点:诚、知命、判断句式,全句大意。)

5.通过作者对齐生的评价可以看出:①齐生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不恃才自傲,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而向朝廷博取同情。②齐生是一个善于反省的人。多思考自己的问题,不怨天尤人。这一类人在实际生活中有更大的韧性支撑自己走向成功,实现价值。

6.D(不以闵于有司: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不以(之)于有司闵,“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鲜:很少、少见。全句意为: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

【参考译文】

古代所说的公而无私的人,他选取、舍弃、举荐、辞退官员,不把亲疏远近作为选择的标准,只要他适合就可以了。那些下属看待上司,也只看他荐举与罢黜人员是否得当,不因此人与上司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上司产生怀疑。所以上司选择合理的标准实施自己的想法,内心坦荡不用担心下属猜疑;下面的人员约束自己谨慎行事,对上司确信无疑。所以,做君主的不用辛劳,做臣子的非常容易:看见一个适合的人,能够详细了解后加以举荐;看见一个不适合的人,能够弄清楚后就不任用他。等到道义衰微的时候,上司与下属互相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举荐仇人、举荐儿子的事情,只能被记载在书传中被称道赞美,称之为忠。看见一个适合的人,如果此人是自己的亲戚或者和自己关系很近,也不敢推荐了;看见一个不好的人,如果此人不是自己的亲戚或与自己关系疏远,也不敢不用了。大家共同喜欢的人,如果他做得不对,矫正他的行为并不用他才显得自己公正;大家共同讨厌的人,要激励他并且举荐他才显得自己忠诚。在这种情况下就会有违背自己内心的行为,有违反心意的言语,有让内心惭愧的名声。像这样的人,是世俗所说的好官。在君主那里没有切肤之痛般的直接诽谤,在民间没有巧言令色般的间接诬陷。唉!现在统治天下之人,不也很辛劳吗!做官的人,不也很艰难吗!做仰慕道义的人,不也很劳累吗!因此坐下来好好地想一想这种情况,不是主宰天下的人的过错;如果说是做官的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他们的过错;如果说是当今全天下人的过错,那么也不是全天下人的过错。因为它的发展是有原因的,它的来源是有根源的,产生于对自己亲人的偏爱,形成于对自身的偏爱。因自己不正直,就认为别人都这样。这种思想的确立原本长久,想根除它实在困难,不用一百年也必定得三十年,是不能成功改变的;不能做到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是不能成功改正的。算了吧,难道最终还能复兴古道吗!

像高阳的齐生,他难道不能启迪我们吗?齐生的兄长,是当时有名的丞相,到南方出任地方官了,朝廷中的重臣都是他的老朋友。齐生在考进士的时候,官员因为这个原因多次委屈齐生,齐生不这样认为,竟然说:“我的学问还没有达到,官员怎么会委屈我?我将精进我的学业来等待时机吧。”他对自己的学业有远大志向,东归还家。我观察当时的人,有不得志就怪罪上司的人是很多的,却不考虑自身的不足。像齐生,已经达到标准了,却说:“我还没有达到标准。”他不因为自己受委屈而向有司博取同情,这不也太少见了吗!我因此知道齐生今后一定是个好官,是能够复兴古道的人,是大公无私的人,是了解生命与自然的规律、不迷惑的人。

第22版

《至公》

1.C(参考标点: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伊、吕是也。)

2.B(“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

3.C(“景公的德行已施及后宫和台榭、玩物、凫雁、后宫的人与家畜”说法不能证明景公的“大公无私”,“由君之意,自乐之心,推而与百姓同之,则何殣之有”是晏子劝说的策略,只是为了劝导景公推己及民。)

4.(1)国君的德行施及后宫和台榭;国君的玩物都穿着文绣之衣;国君的凫雁都吃着菽粟。(关键点:德及、衣、食,全句大意。)

(2)只是我希望向大王请求一件事:请大王把这种自己享乐的心意推广到与百姓同乐,那样还有什么饿死的人呢?(关键点:推、殣、“何殣之有”宾语前置,全句大意。)

5.①治国理政者要推己及人,与民同乐;②自律,不能追求奢侈生活;③体恤民情,坚持人民至上。

【参考译文】

《尚书》中说:“不偏私不结党,王道广大无边。”说的就是大公无私的道理。古代有实行大公无私的人,帝尧就是这样的人。帝尧是尊贵的天子,富有天下,发现了舜并传位给他,不偏私传给自己的子孙。帝尧放弃帝位就像扔弃草鞋。对于天下尚且如此,何况比天下细小的事物呢?除了帝尧这样的人谁能够做得到呢?孔子说:“伟大啊,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能够效法天。”《易经》上说:“没有首领,吉利。”这大概说的是君主的大公无私。以大公无私来治理国家,他的道德境界就高大啊!从此处推行了,在别处就会被当作典范效法,受到百姓的拥戴,是后代效法的榜样。至于臣子的大公无私,表现为办理公家的事务而不去经营私家的利益,给公家做事而不谈个人得利,执行国家法令而不因为亲戚就徇私枉法,为公家举贤授能而不回避自己的仇敌,忠诚地事奉国君,对众人仁慈,推行恕道,不结党营私,伊、吕是这样的人。所以他们显赫的名声流传至今,这就是臣子的大公无私。《诗经》上说:“大道如磨刀石般平坦,又好像射出的箭一样笔直。君子可以漫步其上,小人只能两眼空注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大公无私就会产生清明,偏听偏信就会产生黑暗,忠诚正直就能够通达顺畅,奸诈虚伪就会蔽塞,诚信就会达到神明的境界,夸大虚妄就会产生祸乱。这六点,是君子非常小心谨慎的,这是夏禹和桀不同的地方。《诗经》上说:“上帝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说的是不公平的事情。

齐景公常赏赐后宫,台榭都披上文绣之衣,给野鸭与大雁吃菽粟。景公出巡看见路上有死人,就问晏子说:“这些人怎么会死的呢?”晏子回答说:“这是饥饿而死的。”景公说:“唉,我是一个多么没有恩德的人啊!”晏子回答说:“君主的恩德显著而明白,为什么说没有恩德呢?”景公问:“为什么呢?”回答说:“国君的德行施及后宫和台榭;国君的玩物都穿着文绣之衣;国君的凫雁都吃着菽粟;国君由宫内自己享乐延及后宫的人与家畜:怎能说是没有德行呢?只是我希望向大王请求一件事:请大王把这种自己享乐的心意推广到与百姓同乐,那样还有什么饿死的人呢?如果国君不推及百姓,而是只求宫内个人的安好,使财物偏聚于宫内,菽粟币帛在仓库内都腐烂了,恩惠不施于百姓,君主的公德之心不能通及全国,这是桀、纣亡国的原因。士人百姓所以会背叛,都是由于偏心所引起的。君主如果能明察我晏婴的话,扩充君主伟大的恩德,公开布施于天下,那么商汤、武王般的事业都可以做到,一个饿死的人又何必要君主忧虑呢?”

《祁奚荐子午以自代》《祁奚请老》

6.(1)彼人臣之公,治官事则不营私家,在公门则不言货利,当公法则不阿亲戚,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忠于事君,仁于利下,推之以恕道,行之以不党。

(2)祁奚不为虚礼所囿,“内举不避亲”,向晋悼公推荐自己的儿子来接替自己,他的目的不是为自己谋私利,而是为国家荐贤才,在任用“私”人之举上,显示了无私的品格;祁奚举荐自己的仇人接替他,表现他“奉公举贤则不避仇雠”的公正无私精神。

【参考译文】

《祁奚荐子午以自代》

祁奚请求辞去中军尉的职务退休,悼公问他,说:“谁可以接替中军尉的职务?”回答说:“臣的儿子祁午可以做中军尉。一般人这样说:'挑臣子的毛病没有像君主这样严格的,挑儿子的毛病也没有能像父亲这样严格的。’祁午小的时候,禀性柔顺而听长辈的教导,出外游戏事先禀告去向,外出逗留事先禀告场所,好学上进而不贪玩。他长大后,就有坚定的志向而能胜任父命,坚持自己的学业而不好高鹜远。到他行过冠礼,更加详和安静而且谦恭有礼,仁爱弱小,能够镇定自如地处理大事,有正直的品质而没有放纵的心思,不是道义的不能改变,不是高尚的不去行动。如果处置军中大事,他的才智超过我。所以臣下请求推荐经得住父亲挑毛病的儿子来接任,君主按这个比方要求他也是合格的。”悼公于是任命祁午担任中军军尉,直到他死于晋平公之时,晋国军旅中没有一点失误的政令。

《祁奚请老》

祁奚请求告老退休,晋悼公询问他的继承者。他推荐了解狐,解狐是他的冤家对头,晋悼公正准备让解狐接替祁奚而解狐却死去了。悼公又问祁奚谁可接替他的职位,祁奚回答说:“我儿子祁午可以。”这时祁奚的副手羊舌职死去,晋悼公问祁奚:“谁可以接任羊舌职的职务?”祁奚回答说:“羊舌职的儿子羊舌赤就可以。”晋悼公就让祁午当了中军尉,让羊舌赤为他做副手。

君子这样评论祁奚:“祁奚就是这样擅长推荐优秀的人才。他推举他的冤家,不是为了奉承讨好;确立他的儿子为他的继承者,不是为了结党偏私;推举他的辅佐者,不是为了树立党羽。《商书》里说,'不搞偏私结党,统治天下的帝王之道就能至大无边’,这正是说的祁奚了。解狐得到推荐,祁午得到了职位,羊舌赤得到官职,设立一个军尉的官职而成就了三件事,是祁奚推荐优秀人才的结果。只有自己好,才能推举他的同类。《诗经》说,'只有自己有这种善德,才能寻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祁奚具有这种善德。”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