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张心科丨依体而读,因文而教——《大雁归来》的解读与教学

 新用户79795753 2023-08-30 发布于贵州
图片


(本文约5470字,阅读大约需要16分钟)


【摘 要】《大雁归来》是一篇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文艺性说明文。在解读时要注意,其科学性主要体现为介绍了大雁的科学知识,传播了严谨的科学精神;人文性主要体现为采用文学笔法,饱含人文情怀。在教学时,应教授给学生多种获取信息的方式。本文以《大雁归来》为例,探讨文艺性说明文的解读方式和教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
【关键词】《大雁归来》;文艺性说明文;解读;教学

《大雁归来》

图片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一组文艺性说明文,包括《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大雁归来》和《时间的脚印》。单元导语写道:“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可见,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读与教学应在准确确定其文体的基础上,根据其文体特征进行。本文以《大雁归来》为例,展开详细论述。

一、《大雁归来》的文体及其特点
《大雁归来》的“阅读提示”中说,“本文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这也就界定了本文是一篇科学性和人文性兼具的文艺性说明文。教材编者对《大雁归来》的文体界定以及对其解读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无疑抓住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学生可据此结合文体特点来解读这篇课文,教师也可据此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选用教学方法。然而,与之配套的教师用书却在这一课的“教学建议”中提出“对于本篇的文体,不必过于拘泥”。其解读的要点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也不是上述“单元导语”所确定的“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以及“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等,而是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说明顺序”“感受作者的情怀,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以及“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且在教学设计中列出了三个环节:初读课文,提取主要信息,概述大雁的旅程;品味语言,感悟情怀;延伸拓展,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教学建议和设计,既没有落实语文教材所确定的单元教学重点,也没有抓住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
文艺性说明文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介绍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往往采用文学笔法、饱含人文情怀。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教给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文艺性说明文的教学还应兼顾其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在鉴赏中获得审美愉悦。下面,笔者根据语文教材的“阅读提示”及《大雁归来》的文体特点解读其文本,并探讨其教学设计。

二、依体而读《大雁归来》
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重在理解本篇集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于一身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这三个角度理解、感受、体认”。这种说法有点似是而非。前文说过,教师可以直接围绕其文体所具备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特点带领学生解读文本。就科学性来说,这篇课文从正面介绍了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从侧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精神。正面介绍体现在作者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迁徙的大雁(春雁)的三种习性:守时(第1~2段)、直行(第3~6段)、群居(第7~13段)。这三种习性(事物的特征)是将大雁与其他事物比较或将一个群体中的不同个体比较后得出的。比如,与早到的燕子、把暖流误解为春天来临而开唱的主红雀、把外面的阳光误解为春光而出洞的花鼠不同,大雁一定要等到每年3月春天真正来临时才归来,可见其守时。与短距离直行而长距离折行的乌鸦不同,大雁在迁徙时是长距离直行的,它们会“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到了栖息地之后,才会“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在沼泽的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然后“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与飞行和鸣叫频繁而且声音凄厉的如同“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的孤雁不同,“雁群是一些家庭,或者说是一些家庭的聚合体”,绝大多数出现的是“六只或以六的倍数组成的雁队”。通过这样的比较,就把大雁作为候鸟的守时而归、长途直行、合群而栖的三个特点写了出来,让读者了解到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作者的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他一年四季的蹲守、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者是美国的林业学家、生态学家,被誉为美国的“生态伦理之父”)三个方面。
就人文性来说,这篇课文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饱含了浓郁的人文情怀。全篇充满文学气息,尤其是第4、6、9段的文学性更浓,主要体现为采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事物生动形象,描写场面具有意境,表达情感、思想含蓄蕴藉。如第6段:“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所以才未被那些在雪中搜寻玉米的乌鸦、棉尾兔、田鼠以及环颈雉所发现。”如果是一般性的说明文,这一段可能会写成:“每天白天雁群会直接飞往收割后的玉米地啄食掉落的玉米粒。它们在起飞和降落时会发出嘹亮的叫声,而在啄食时会发出低而短的声音。”然而,作者在这一段中采用拟人(“旅行”“喧闹”“辩论”“争论”“欢呼”“低语”“论述”)和比喻(“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等修辞手法,把大雁觅食、飞行时的形态和声音等描摹出来,显得生动形象。
又如第9段:“在4月的夜间……只能听到一些模糊的稀疏的谈论。”如果是一般性的说明文,这一段可能会写成:“4月的夜间,大雁有时会打斗,并惊动其他大雁,它们会因此发出鸣叫声。”在本文中,作者先用沙锥鸟扇动翅膀的声音、远处的一只猫头鹰的叫声、美洲半蹼鹬从鼻子里发出的咯咯声来渲染整个环境的静谧,然后写大雁因打斗而引发整个雁群的鸣叫。类似的环境描写,还有第4段中对大雁归来之初在沼泽和草地上空飞翔、降落的集中描写,以及第1段中的“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和第10段中的“在5月来到之时,我们的沼泽便再次成为弥漫着青草气息的地方,那些红翅黑鹂和黑脸田鸡更给它增添生气”等描写,都极具画面感。作者对大雁打斗的描写很含蓄,用了“观战者们”这个词。它们为什么打斗?作者并没有明说。是因为争夺栖息地而打斗,还是因为偶尔的身体碰触被惊醒而相互打斗,或是因为争夺配偶而打斗?都不知道。一般来说,雁群迁徙到目的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力恢复、营养补充之后,就会交配、繁殖。不过,大雁并不像其他很多动物那样,雄性之间要通过打斗取得与雌性的交配权,因为它们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但是,作者在前面写到了“多情的美洲半蹼鹬”,接着又在第10段写道:“等到白头翁花盛开的时候,我们的大雁集会也就逐渐少下米。”大雁集体觅食的行为减少,可能是因为此时雌雁正在孵卵,无法离巢,或幼雁已经出壳,雌雁需要照顾它们。不过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雄雁都要频繁外出觅食并及时带回食物。
作者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他对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上。作者在第2、3段写11月份南飞的鸟群不敢在它们所喜欢的沙滩和沼泽停留,是因为有些地方(如威斯康星州)的法规允许在这段时间狩猎导致它们常遭到枪击。只有在“休战”的时候,它们才能四处穿行、自由飞翔、快乐鸣叫。写这些的目的就是要告诉人们,人类和野生动物都是这片土地上的成员,人类要爱护野生动物,让它们像人类一样自由、幸福地生活。作者试图在文中宣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如作者在《沙乡年鉴》英文版序言中所宣称的,要树立一种“土地是一个共同体的观念”,也就是说“土地需要被热爱和被尊敬”,包括土地上的动植物,“把土地看成一个我们隶属于它的共同体”,而不能“把它看成一种属于我们的物品”,“蹂躏土地”,枪杀土地上的动物,摧残土地上的植物。或者像译序作者苏珊·福莱德所说的,“把土地看成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共同体——人只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普通成员和公民”。
作者又由第7~10段所写的大雁群居的习性,联想到人类团结的重要性,便在第11~13段写了雁群、人群中的这种“联合”观念及其重要性:“1943年的开罗会议上人们发现……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沙乡年鉴》写于作者(1887—1948)生前,出版于1949年,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二战期间,法西斯发起侵略战争,人类互相残杀,数千万人失去了生命,人类文明遭遇重创。其间《开罗宣言》的签署和战后联合国等组织的成立,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人们不再像孤雁那样成为伤心的“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同时,《开罗宣言》和国际组织也促进了不同国家与民族彼此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交流,就像大雁吹起全球性联合的号角进行国际性大迁徙的活动会将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玉米粒带到北极的土地上一样。
大雁的叫声像一首动听的诗歌,而大雁的行为像一首蕴藉的诗歌。通过后者,作者要含蓄地表达某种思想情感,即人类要像大雁学习,学习它们的“联合观念”;或者像作者在《沙乡年鉴》英文版序言中所宣称的,“土地产生了文化结果”,通过对大雁的观察、思考获得的这种启示,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奉献给文化的美学收获”。因此,作者在文章的最后写道:“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三、因文而教《大雁归来》
一般性的说明文写作主要是把事物介绍清楚、把事理解说明白。说明文阅读就是要把作者所写的内容理解清楚,说明文阅读教学就是要教学生会运用某些阅读方法把作者所写的内容理解清楚。换言之,说明文阅读教学的内容就是要教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和策略,如辨别、回忆、分类、比较、概括、总结、推断、评价等。笔者曾在《重回“获取信息”的原点:说明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中,针对一般性的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准确、明确地呈现信息)、阅读的主要目的(获取文本信息),建构了一个“获取信息—读写分离—问做促读”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模型。基本做法是将教学分成两步:第一步,通过提问、讨论、解答的方式获取文本所含的全部内容信息(从字词到整个篇章),也就是通过上述阅读方法和策略逐字逐句地弄懂文意。第二步,选择其中的关键内容(表述抽象、程序复杂),通过任务驱动(动脑、动嘴、动手)、情境设置(经验的还原)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针对在第一步中无法完成的地方,通过联系一些生活中可以见到的事物让学生观察、设计需要运用某种事理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在活动中理解这些关键性的内容。[1]如上述关于大雁迁徙的守时、直行、群居的习性的获取,就是通过比较、概括等方法获得的。又如,“因为有了这种国际性的大雁迁徙活动,伊利诺伊的玉米粒才得以穿过云层,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根据生物学知识可以推断这句话的意思是指一些没有被消化的种子会随着动物的迁徙、排泄而传播到另一个地方。不过,有些语句是不易理解的,如第3段中的“向我们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戚斯康星的法规”,“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关于前者,除了应根据后文来推断,还应查阅相关的文献,然后才会知道,作者在这里用幽默的口吻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指此地的法律规定冬天可以狩猎,而在其他季节狩猎就是违法的。关于后者,则需要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才能明白作者是说乌鸦的飞行是短距离直行而长距离折行(“曲线”),大雁在迁徙时是长距离直行而到达栖息地后才会短距离折行(“盘旋”)。还有上文提出的第9段所写的4月夜晚大雁为何打斗、鸣叫等,更需要“研究”。
以上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是针对《大雁归来》所具备的一般性说明文的特点而言的。从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来说,则还需要关注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不仅要介绍事物(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等)或阐释事理(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还要通过一些文学手法使说明更加形象、生动、浅易、有趣,甚至富有诗意,又往往会借说明事物来表达一种情感或寄寓某个哲理(体现一种人文情怀)。因此,教学内容不仅仅是获取文本所表达的“信息”,还要感受、揣摩、理解、体会其是如何表达“信息”的;其教学过程与方法也与一般性说明文的教学不同,即要在完成上述一般性说明文的教学之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诵读、评点等方法来欣赏这些部分,从而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如诵读相关的句段,想象大雁飞行的姿态、叫声,描绘大雁觅食、栖居的场景,揣摩“赌注”“闲荡”“身上的冬天”等词语的含义,欣赏语句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的巧妙之处,体会作者含蓄表达的思想、情感及效果等。
另外,对于“在说明文教学中进行适度文学赏析”[2]的主张还需要稍作辨析。如果从整体来看,文本是一篇一般性的说明文,只是局部有一点文学性,则不宜用鉴赏等方式让学生获取审美愉悦。如《中国石拱桥》中“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这句引用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等描写,虽体现了文学性,但不宜将审美鉴赏作为这篇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而应将其视为一般性的说明文,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如果是通篇或大部分都采用了文学笔法的文艺性说明文(如《大雁归来》),则可在教会学生获取信息的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只有把握好了这个“度”,才能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安排合理的教学过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心科. 重回“获取信息”的原点:说明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 语文教学通讯,2020(4B).
[2]梁青. 说明文教学进行适度文学赏析的可行性研究[J]. 新课程研究,2022(1).

(张心科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3年8月(上半月)]

(微信编辑:寇嘉;校对:苟莹莹)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