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如何变得幸福?——读亚当·斯密著作有感

 思想者札记 2023-08-30 发布于北京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最近因为搬家收拾书房,把过去多年购买的书籍做了分类整理,打包了各种书籍上千本,其中不乏当年的畅销书和热门书,如今回头再看这些所谓的畅销书,时过境迁,参考价值可以说是大打折扣,时间是最好的验证工具,有些经典好书不管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能够在更长的历史纬度里面长盛不衰,好的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帮助我们跨越时间和空间和历史长河中的先知先哲对话,汲取整个人类文明的精华,这也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大家知道亚当·斯密是西方经济届举足轻重的大家,他的著作——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奠定了西方乃至世界近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数百年来被无数人所推崇,相比《国富论》他的另外一本著作却鲜有人知:《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出版的更早,最近朋友给我推荐了这本书,赠送了一本现代经济学家解读《道德情操论》的大作:《亚当·斯密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后文简称《改变生活》),细细读来,对于《道德情操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01


亚当斯密其人其书

我们国人最早认识亚当·斯密,是晚清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翻译的《国富论》,这本书的原名是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出版于1776年,距今约240年前,这本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奠定了亚当·斯密的历史地位:现代经济学之父、资本主义之父。

亚当·斯密的生平很简单:年轻时就读于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哲学,之后在几所大学教授文学、逻辑学、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学,然后全职担任贵族的家庭教师环游欧洲,直到让他声名鹊起的《国富论》出版,最后和母亲定居在爱丁堡直到67岁去世。

这位出生于1723年的苏格兰人终身未娶,他一生的著作除了《国富论》,还有更早出版的《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国富论》被西方世界称为经济学届发行过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针对当时重农主义和政府管制,阐述了商业发展和产业增长历史,推崇“看不见的手”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来发展经济,书中提出了利己主义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而《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更早的著作,这本书推崇的是利他主义和同情等人类的美德,作者拥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这在学界被称为著名的“亚当·斯密问题”。

《如何改变》是现代经济学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拉斯·罗伯茨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道德情操论》,相比于原作的“晦涩枯燥”,这本书通俗和生动,用很多现代案例来解读原作,更加贴合现代读者,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阅读和理解《道德情操论》的内容。

跟《国富论》探讨资本主义和自由市场不同,《道德情操论》关注的是人类的情感伦理世界,因为人类所有行为,包括经济行为背后的逻辑都是情感,而不是理性。

我猜测,《道德情操论》这本书在亚当·斯密心中的地位应该远远高于《国富论》,从1759年第一版出版,到1790年亚当·斯密去世前,他一直在对这本书的内容做大量的修改,先后修改了6个版本,从这点来看,《国富论》更像是贯穿在《道德情操论》写作过程中的一个“插曲”,也可以看出这本书在亚当·斯密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可能在他看来,帮助别人拥有一个美好灿烂的人生是比奠定经济学基础更加重要的人生目标。

02


《道德情操论》的核心问题

我们说人生终极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去向哪里。《道德情操论》探讨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以及回答如何使我们自己和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问题。

要回答“人之所以为人”这个终极问题,对于我们个人来说可以换一个角度:如何认识你自己,如何做一个好人、如何让自己快乐,以及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等这些“灵魂拷问”。

从古至今,从宗教到哲学都在努力回答这些问题,包括市面上数不清的“励志”畅销书都在讨论这个话题,而美好的生活,或者说成为一个快乐的人的标准是什么?是事业成功拥有万亿家财,还是具有优秀的品德和操守,两者比较哪个更重要?亚当·斯密通过对人性的细致观察和系统化的思考,在《道德情操论》里面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回答。

亚当·斯密的核心观点:“同情(也可以理解为共情)是人类道德的根源”,通过一步步的分析从同情到仁慈、克己和正义,再到利他和是非观等美德体系,到最后如何形成无数有道德情操的个体的社会,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任何一个人,哪怕他再自私、再邪恶,都拥有一种本性,为了别人的幸福或者不幸而感到快乐或者痛苦”,同时他发明了“公正的旁观者”这个角色来帮助个体去关心别人的命运,我们中国人讲“助人为快乐之本”到孟子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也是类似的道理。

限于篇幅原因这里不做展开,《如何改变》这本书列举了很多现代社会的案例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位200多年前的先哲在《道德情操论》的理论,这也是我推荐大家在读原著的同时可以作为参考书来理解。

03


亚当斯密问题

经济学界存在一个著名的问题:亚当·斯密问题,即对于亚当斯密在强调“同情”的《道德情操论》与强调“私利”的《国富论》两书间是否存在矛盾一直有很大争论。

《道德情操论》在很长时间被《国富论》的光芒所掩盖,但是作为亚当·斯密的成名作,从人的道德层面的“利他主义”进行阐述,跟《国富论》所论述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利己主义驱动经济发展,貌似极其对立和矛盾。

对于亚当·斯密本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矛盾,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两面,如何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每个个体的利己主义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保持个体“利他”的道德情操,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是他一生始终在思考和修改《道德情操论》这本著作,努力告诉读者的原因所在。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不读《国富论》不知道什么叫利己,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己’”,如果这个社会的每个人在追求'利己’的同时,都满怀'利他’的道德情操,才会是一个人人幸福真正和谐的社会。

04


《道德情操论》的现代启示

现代社会经济和技术的极大发展让整个社会的经济大发展之后变得浮躁和唯利是图,资本的自私和贪婪扩张带来的是从个人到整个舆论的利己主义的盛行,“笑贫不笑娼”,比如最近新闻和媒体曝光的缅北诈骗产业链背后犯罪集团的极端血腥和贪婪,会让我们对“利己主义”的无序扩张的严重后果产生极大的警醒,也让人深思:如何在追求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培养民众的道德情操,也就是国内提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问题。

从这一点讲,成书于240年前的《道德情操论》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我们怎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追求名利吗?我们怎样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从个人来讲,遵循基本的道德准则,诚实守信,遵纪守法,不欺骗,不贪婪,不损人利己,依靠知识和能力来取得职业中的信誉。对于整个社会,每个人都去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我们共同的价值追求,我想,这也是《道德情操论》这本三百年前的著作给予我们的当代启示。

当然,仅仅靠个人的自觉自愿远远不够,一方面对于社会个体的道德规范的提倡,一方面也要加大法律的规范公平和威慑,这样才有可能保证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统一,正如佛家讲的“菩萨心肠”和“霹雳手段”一样,不能偏废。

欢迎大家提问、留言、评论、转发!

往 期 推 荐


“特权”现象才是导致社会内卷的根本原因


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三次思想转换,这才是乱象原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关于寻找人生方向的思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