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食狂想曲

 培训班背包 2023-08-30 发布于陕西

晚上实在不知道吃点啥,纠结了半天,灵机一动:不如做扯面吧。

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我现在已经知道怎么做面了,最简单的表现是,我把“我们做拉面吧”改口成了难度更低的“我们做扯面吧”。实际经验则大概是从晓丹来这儿后,我们跟着她一起做了超过三次的面,虽然每次我都是当啦啦队或者气氛组,但如此“耳濡目染”,我居然也开始觉得“手痒”,仿佛前几次都是我在做面一样。

面条,或者拉面,真是很多南方人的一生之敌。简单来说,这是为数不多我妈没法说“外面做的不好,回家我做给你吃”的食物,因为以前她真的不会做,哈哈。早年间,我家不仅不会做面条,甚至其他面食的处理起来都有困难,比如包子总是做不蓬松,馒头不仅不蓬松而且还发酸。在我老家,当地流行一种名为“水挂面”的食物,很好吃,我出去读大学了才意识到这其实类似于一种烩面的做法——至于包子,我们更流行用糯米做包子,铁实一块,一般成年人两个吃下去就开始消化不良了。

图片
沿河的水挂面

2011年的时候我我离开家去东北念大学,室友一半都是河南老乡,人特好,也很擅长给我介绍他们的面食。我甚至在第一年的寒假,还给我妈妈带回来一台微型压面机,固定在桌子边然后手动压,老费劲儿了——我一直都觉得我买到了假货,内疚不已。现在每每看到淘宝推荐“电动家用压面机”,就会犹豫几秒,要不要给家里的升级换一下代呢?

这期间我发现我还真特别喜欢吃面条。在沈阳的时候,满街的四季抻面,河南烩面,杂酱面,以及各种花样繁多的饼(比如熏肉大饼,啊,真香),乃至水饺,真是怎么吃怎么喜欢。我们学校食堂也有各种简配的版本,比如以前桃李园一楼的抻面,我特喜欢加卤的鸡肝;桃李园二楼的烩面,面条没有抻面硬,也算各有特色,但汤特别好喝,天热的时候同一个窗口又开始卖捞面,寝室大哥说“在河南,我们都这么吃”——后来我去河南参加大哥的婚礼,心里就一直在想这件事,哈哈。考研的时候我去学校的三四食堂吃早餐,就变成了饼+鸡蛋,但是那儿同时也卖超级好吃的肉夹馍,一个吃到饱,非常满足。那儿卖的肉夹馍是卤汁肉,但是会切碎青椒一起拌进去,我个人感觉很好吃,所以后来我看到某肉夹馍协会开始声讨带青椒的肉夹馍,心里觉得很不可思议。

图片

以前学校食堂的抻面

这期间我还知道了各种各样的高端面食,当然这很多都来自于另一个山西室友的故事,比如栲栳栳,比如猫耳朵,比如碗托,再比如…凉皮,有几次我坐火车路过陕西+山西,路上看见有卖的,都顺带着捎一些。到了广东,煎饼果子被打上了“山东杂粮煎饼果子”的名字,尽管老板操着一口实在不熟练的湛江普通话“我仄个煎饼卖这么好,因为我们都是正宗山东银的啦~”。有一年《舌尖上的中国》大火,正在讲述沂蒙山的煎饼,所以相孟从山东回广州的时候,带来了一大摞山东煎饼,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了一下山东的硬货。

尽管已经对面食有了很多了解,但是我一直没法接受用馒头当主食。尤其是北方的馒头非常实在,又大又干又硬,所以我经常感觉这馒头“很好吃,就是吞不下去”,朋友们给我加油助威,也亲自示范如何一口馒头一口菜,但很遗憾我一直到离开北方的时候都没学会。唯一一次类似的经历是在辽宁本溪,我和几个室友爬完关门山,品尝当地非常有特色的“小市羊汤”,其实就是羊肉或者羊杂汤,配的主食就是花卷,那顿饭真好吃,我想花卷和馒头还是蛮不一样的,“可能是里面有葱吧”,而且发酵的更软一些,配上温暖的羊肉汤,太棒了。

真正学会用面食当主食,其实是来了法国后才学会的。因为学校食堂里的主食一般都是小号的法棍,外焦里嫩,扳下一小块儿,无论是干嚼还是放在菜里垫底,都非常好吃。在外面餐馆的法棍一般是很小的几块儿,因为理论上,这里的主食其实不是法棍,而是我们说的”菜“——所以逻辑理顺了后,我感觉能够接受了很多,无论是法棍蘸各种汤/沙拉酱/蛋黄酱/老干妈,还是那种大的面包,沙拉里面的小面包粒,丹麦的黑面包,意大利的佛卡夏和夏巴塔,或者bruschetta的小面包片底,中东的Pita,都来者不拒,怎么来怎么吃。

图片

以前我在食堂都要吃三个小法棍...(2019年,Bures)

图片

餐馆里一般是这么配法棍的(2019年,巴黎

图片

Bruschetta(2023年,意大利Sorrento

图片

夏巴塔做的三明治(2020年,意大利佛罗伦萨

图片Pita(2023年,北塞浦路斯尼科西亚

除了这些外,咱中国的老手艺也不能忘啊。19年过春节的时候,婵娟邀请我们一起去她家过春节,我,阿刘还有益达欣然前往。中国人过节的保留节目肯定不能少了包水饺,所以我们到了现场后,就直接被带到了放着一盆面的桌子上。婵娟和她同学一起在擀面,我们看着她俩发呆,给他们加油,她们问我们怎么了,我们羞愧地脸红了,“因为我们都不会包饺子”,哈哈哈。这话当然是开玩笑啦,哪有人不会包饺子的呢?就和人人都会打羽毛球,人人都会玩跑步一样,只是做的好与不好的情形——只是很遗憾,我们仨就属于做的不太好的例子。所以她俩给我们做了临时培训——“轻松学包饺子-从入门到精通”。

图片

开始准备包饺子

图片

这是在准备材料的阿刘

话说回来,“第一次包饺子”真是小学范文里的经典素材,我在从小到大的作文范文里见过各种各样的经验分享。形形色色的小朋友在祖国的天南海北写着自己怎么从不会包饺子,变成了饺子达人,他们总是描述自己的第一个饺子因为多次修补胖的“像有个将军肚”,他们也总是说自己父母/老师/阿姨/爷爷奶奶如何在这个过程中给他们传授人生哲理。而我第一次这么正式地学习包饺子,居然心里毫无涟漪——没错,我成熟了,老一惊一乍怎么行。

除了做饺子以外,我还学习了怎么做包子。21年的春节,我们在益达家里过春节,没错,我又临时被培训了一下如何做包子。那段时间大家从国内集运回来好多干货,在因为疫情被拖延了半年后终于姗姗来迟,所以大家物资都很充足,木耳,香菇,梅干菜,等等等等,“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当然,在此之前其实我觉得做包子比做饺子还难,因为需要发酵工程技术。但…站在那一堆包子皮面前,大家似乎都无师自通,拿起包子皮自然地开始包,丝毫不给我谦虚的机会,直接开始实战。我也放开手脚,一边掩饰内心的紧张,一边谈笑风生引开其他人的注意力,然后偷偷看别人怎么做,再有样学样地卷着手里的面皮,最后神来之笔——偷偷地把自己的包子混到别人的包子堆里去。这样来来回回,我逐渐挺起了腰杆,“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我现在做包子老厉害了”。

我原以为我的学习已经到顶了,没想到还可以再进一步。

21年年底,晓丹来到实验室。她一开始遇到了很严重的食物适应问题,我们虽然每天兴高采烈地去食堂,但只有我和益达一边风卷残云一边抱怨食堂给的越来越少了,这时候晓丹就会问我们要不要她没有动过的食物。这样子重复几次后,她好像就只吃法棍了,有时候食堂有汤,对她而言就像过节一样,我们都看着她把法棍扳成小节,泡到汤里——这就是法国版的“泡馍”。

在另一方面,如此严苛恶劣的环境好像点开了她的烹饪天赋:她好像很擅长自己做饭,准确地说很擅长做面食。入学没多久,她就带了几个肉夹馍来实验室,我都惊呆了,“这也可以吗?你在哪儿整的馍?你不是锅都没有吗?天呐,你怎么做到的”,等等这都是迷,显然这一切在萨克雷短短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而且她做的的肉夹馍里什么都会加,有时候是土豆丝,有时候是青椒肉,有时候又变成了炒粉丝,还有时候又是原版卤汁肉,所以我们问她对某肉夹馍协会“肉夹馍不能放青椒”的看法的时候,她嗤之以鼻,“我又不归他们管”。除了肉夹馍以外,她还擅长做面条,而且她在哪儿都能做。我,益达,陈博诚一起去他以前的地方过端午节(?)的时候,她就现场表演,做了超大一盆面,滋上几瓢热油,哇,那味道太棒了。再配上刚烙好的肉夹馍,和一些小米粥,确实“美得很!”。

图片

这是一起她做的馍

图片

这是益达和陈博诚在研究做面

那时候陈博诚和我说起他找晓丹学习了如何做拉面,我屡次表示不信,所以他几次都想给我展示(没错,我现在懂了,每个学会做面条的南方人都是这么地自信)。这样的机会很快就到了——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在相孟家小聚,所以这就变成了晓丹和她的拉面培训班,那阵势简直了,排山倒海,蔚为壮观。当时还有同样在一起做指导工作的张霄,他是河南老乡,一边帮我解读其他人在做什么,一边教我怎么做拉面,原理是什么,科学角度怎么看,等等。这也是我第一次有机会从和面到吃面参与完全部流程,师傅们一点也没藏着掖着,真是印象深刻。

图片

精神小伙亲自上手展示

所以说难听点…“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虽然距离上次做拉面也有段时间,但是我觉得这玩意儿和学“骑单车”一样,会了就忘不掉。所以我开始了,三下五除二,加面,加水,水多了——加面,面又多了——加水,这样子来来回回,我的面已经用了半袋了…所幸现在我有了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面团。接下来就是关键一步了,我拍了一个照片,问晓丹下一步怎么办,她悉心指导,我频频点头,“果然和我记忆中一样简单”,半小时后,我做出了第一锅面。

图片

我做的面团

图片

euh...确实有点像鞋垫

图片

比较下成品

图片
第二次是不是就好多了

高兴的时间总是很短暂的,我很快就发现一个尖锐的问题,这面太宽了,甚至比铲子还宽。叫它裤带面都有点委屈,好在中国老百姓智慧是丰富的,通过检索网络,我发现了兰州牛肉面也可以做这么宽,名曰“大宽”;意图言简意赅将其命名为“鞋垫面”之类时,发现还有一种“荣昌铺盖面”——“因为面皮很宽大像铺盖,所以得名铺盖面”,想不到我的重庆人基因发动了(此时此刻我做出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我成重庆人了),原来我在做这种铺盖面。事实上,在吃了一口我的面之后,我意识到我做的比他们的面质量还好,不如叫“爆款加厚保暖铺盖面”,没错,我一边流泪,一边承认我赚了。

吃了几口面条,我仿佛回到了一次次尝试的起点。因为每一根面条都宽厚不一,所以所以每一口又都充满了不同的滋味,吃起来真是内心复杂。而且又有点意大利面的意思,也就是所谓“al dente”的那种半生不熟的口感。以前阿刘给我说,“意面是个好东西,怎么煮都不会坨,你扔一堆下去,然后洗个澡,上网冲个浪,想起有面在煮着的时候,再捞起来拌酱就可以吃了,非常简单”。但是后来小贝给我说这是不合理的,”阿刘这是误导你了“,标准的意面做法要遵从所谓”al dente”,所以呢,要遵守意面包装袋上的建议,一般这样煮出来就是这种半生不熟的口感,好不好吃另说,逼格肯定就上去了——想不到现在我这普通面也能吃出意面的感觉,真是Win win。

赢是赢了,明天继续做吧。学吧,学无止境,太深了。

08082023

Bures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