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乌兰察布博物馆历史文化

 荣纳堂 2023-08-31 发布于天津

转自 黄杨之印


规展览共有3个展厅,分别是“文明星火”、“夏-“辽-”。按时间顺序介绍了乌兰察布本地的历史发展,个人感觉展厅参观顺序不明确,展品介绍略少,中小体积的展品集中堆放,观展体验一般。

第一展厅:文明星火

远古时期,这里有丰茂的森林,7千万年前恐龙漫步于此;2千万年前又是哺乳动物的乐园。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化,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古生物化石产区。

早期居民

距今约67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乌兰察布处于气候变迁史上的暖湿期。在宜农的自然条件的吸引下,中原的许多农业居民从不同的地区出发,陆续迁移到这里。不同人群的相遇与接触,导致了多种文化在乌兰察布的碰撞、交流与融合。

旧石器时代的各种工具

农业与畜牧业的遗留物

后面介绍了几个典型的早期文化类型:

石虎山类型乌兰察布目前最早的原始农业文化。

王墓山文化新石器时代(距今6200-5600年前)

火种炉

对比一下洛阳博物馆藏的陶火种器,原理差不多,但高矮不同

各类陶罐

小口尖底瓶

庙子沟文化,是第一次形成鲜明特色的地区类型文化,距今5800-4300年。但随着气候变化,气温骤降,降水大幅减少,庙子沟文化走向衰亡。

小口双耳罐

小口罐

骨饰

老虎山文化距今4700-4300年,主要特征是使用三足器皿,说明食物结构发生变化,石城聚落的出现,证明人群复杂化,等级化的出现。

老虎山文化的窑洞房屋,是较早的生土建筑,体现了生产水平的提升。

鬲-老虎山文化

今岱海地区的石城,可能是早期邦国时代的缩影

卜骨,比安阳殷墟的小,估计不是牛肩胛骨,另外凸起的棱没有磨掉,倒是多了一个通孔。

河南安阳博物馆展出的卜骨↓

第二展厅:夏-唐

虎衔鹰金牌饰

身上的桃心和水滴形压花,应该也是全部嵌着宝石的,仅有个别残余

金项圈-战国末期

北方系青铜器

因其极具地域特色,国内考古界称之为“北方系青铜器”,北方青铜文化介于古代中原文化和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之间。

介绍牌非常密集,看起来很费劲,缩略图还做成底片的形式,好奇怪

乌兰察布的早期岩画大多在阴山以北的草原,大概在夏-战国时期,与北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岩画有渊源

岩画现场展示的不多,可以移步包头博物馆:

包头市博物馆-古代岩画陈列

胡汉同风

战国后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将疆域拓展到乌兰察布。阴山以南地区分别作为云中、雁门、代三郡的一部分,纳入赵国版图。本区行政建置有文献可考的历史由此开始。

秦汉时,中原与匈奴两大政权的疆域分界,大体以阴山为轴心,时有南退或北移。西汉初和两汉之交,匈奴不断南下,本区全境一度为之所控。

战国带钩

货币主要来自中原各个国家

“安阳”布币

陶灶-汉

各种汉代陶器

魏晋南北朝

公元89年至91年,窦宪四次击败北匈奴,迫使其远遁中亚与欧洲,其结果引发了又一次横贯欧亚大陆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公元2世纪上半叶,今乌兰察布地区又迎来了由中国东北地区南下的鲜卑人。公元2世纪中叶,东部鲜卑首领檀石槐被推举为首领,建立军事大联盟,其政权中心(牙帐)即设于今乌兰察布境内的“弹汗山”。约公元160至170年间,由大兴安岭迁徙而来的拓跋鲜卑加入檀石槐联盟。自此,鲜卑走上了统一北方、入主中原最后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历程。

松石、玛瑙水晶项链-东汉

展厅地面布置的奇怪造型,感觉浪费了空间

熊足铜盘-曹魏西晋

“大员”铜壶-曹魏西晋

北魏

公元386年-581年

拓跋氏定都盛乐、平城期间,乌兰察布属畿内之地,得以大力开发。北魏政府曾多次迁徙大批人口充实这里移民来自四面八方,其中包括太行山以东的发达地区。因此,乌兰察布在北朝时期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繁荣。同时,居民成分再次发生重大变化,汉、鲜卑、乌桓、匈奴、高车、柔然、羌戎众多民族杂糅并处。

步摇冠鹿首金饰件-北魏(复制品)

作为博物馆标志的展品,居然放个仿品......

莲纹基座-北魏 

莲花纹方砖-北魏

大同博物馆展出的北魏时期莲纹座更加精美一些↓

大同博物馆的莲纹地砖↓

隋唐遗珍

公元581-907年

隋代,乌兰察布大部隶属马邑郡、定襄郡;

唐朝前期,盛世一统,地域辽阔,边疆安定。周边各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突厥与汉人共居此地,分别属单于都护府和云州管辖;晚唐之际,回纥一支南奔入境。

鸳鸯纹金花银碗-唐

银带銙-唐

第三展厅 辽-清

瓣腹银碗-辽

柳斗型银钵-辽

菱花形银碟-辽

鎏金铜带具-辽

人物纹铜带具-辽

白釉执壶、折肩瓶-辽

兽面纹、盘龙纹瓦当-辽

鎏金铜覆面-辽

铜丝网衣-辽  这衣服穿着想必很难受

白釉黑花罐-元

琉璃桶形罐-元

马镫-元

驼蹬-元  比马镫少见,形状也有很大不同

秤砣与花押-元

“西方无量寿如来”石造像-元

龙纹石香炉-元至正元年

察哈尔妇女头饰-清

男子佩刀-清

火镰、刀、筷子是必备的男子腰间挂件

乌兰察布盟长贝斯的使者驿站乘骑证-清

鎏金龙头建筑构件-清

乌兰察布盟盟长之印-清

乌兰察布称谓的由来:

清康熙三年,清廷先后将游牧于呼伦贝尔的乌拉特部、茂明安部、四子部及漠北的喀尔喀右翼部落(即达尔罕)等蒙古部落赐牧于阴山北麓。清廷对这些部落的上层领主表功勋,授爵位,赐厚禄,封牧地,令世袭罔替。康熙九年,上述四部六旗会盟于今四子王旗境内,六旗统属一盟,始有“乌兰察布盟”的称谓。乌兰察布盟直属理藩院,由绥远城将军衙署节制管辖。

入清以来,由于清政府对阿尔泰军台、杀虎口等驿道的修设与巩固,加之以晋商为首的各路旅蒙、旅俄商对“茶叶之路”的开拓,使今乌兰察布地区作为中外交通枢纽和华北著名商埠的地位日益加强。同时,自康熙时起,随着“蒙禁”的逐步废弛,原居山西、直隶的农民通过杀虎口(西口)、张家口(东口)陆续进入本区垦荒种植。到清末民国时期,移民垦荒达到高潮,俗称“走口外”或“走西口”。其结果,不仅促进了阴山以南城镇的兴起,而且大大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本馆临时展览:

真容無鉴~古代铜镜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