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捏”需要正解

 听雨之韵 2023-08-31

“拿捏”需要正解

王满师

“拿捏”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词,书面使用很少,实际生活使用却很多。但是,一个很有实际意义的词却常常冠以贬义,实在遗憾。

也许“拿捏”这个词的起源不是“根红苗正”?1978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扭捏”;(2)“刁难;要挟。”1990版《新华字典》解释为“挟制。”两种解释都是说明人与人的非正常关系。网络上也有数量不多的有关议论,大多为贬义。比如有人发表议论,在公司如何被上司拿捏,自己又如何拿捏下属。控制和被控制,整人和被人整,出发点就是对立的,完全是消极的。

“拿捏”需要正解。现实生活中,人们行为的出发点非常重要,关乎行为人的行为态度,也关乎行为的结果。所以,应该让“拿捏”回归正位。

“拿捏”是把握,是控制。行为人在行事过程中,准确掌握或把控为人做事的行为分寸,恰到好处,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应该是其基本要义。

庄子《养生主》中说庖丁解牛的过程,“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简直就是艺术表演,文惠君叹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而庖丁说,牛骨关节有间隙,而刀刃无厚(很薄)。“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游刃有余”,必须有熟练的技术,过硬的本领。而要把技术和本领发挥到极致,就要精确拿捏分寸,既不能过也不能欠,这就要一招一式恰到好处。

“治大国,若烹小鲜”,出自老子《道德经》,更能形象地说明“拿捏”这个词的精妙。“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毛诗语)。“烦”,过也。高级厨师首先是高明厨师,在烹制小鲜时,无不小心翼翼。从清洗、用刀、油量、火候、翻动等等,步步精心,处处讲究分寸,无不款款拿捏。否则,碎烂不堪,难以下咽。国家虽大,却大意不得。东西南北中,工农商学兵,比小鲜要复杂百倍,更不能有些微的疏忽大意。老子讲无为而治,更具体些说,政策要稳定,不可多变,像小鲜不能多翻动一样,统治者不可多事,清静无事为好,如此民可安,国可盛。这其中的微妙都在于分寸的拿捏。

人与人的关系也需要准确拿捏,首要的是准确判断和精准把握。刘备三顾茅庐两次见不到诸葛亮,难道是凑巧吗?我认为是诸葛亮有意回避,但并非摆谱“拿捏”刘备,而是他对于是否加入刘备团队,如何加入需要拿捏准确。他在《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刘备要请他出山,他也动了心,但必须慎重把握,需要观察刘备的诚意,了解其才能和品行,审视自己的才能是否能够发挥,这一切得到了确切的答案,才有了第三次拜访时著名的“隆中对”,也有了后来的诸葛亮的精彩表演,留名百世。

“拿捏”,就是审时度势,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该做的怎么做,包括时间的选择,行动的方式,动作的力度,都要恰到好处。家庭生活中拿捏得好,长辈能顺心,夫妻多和睦,儿女可成才;工作事业上拿捏得好,上下一条心,合作不遗力,前途无限量。国与国的关系更是如此。从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始终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中,时而风急雨骤,时而雪压青松,忽尔太平洋群魔舞爪,忽尔大西洋狼狈为奸。但我有雄兵百万,更有韬略千般,起而呼风唤雨,坐观黑云变幻,挥手借得东风,投足四海翻腾,精准“拿捏”,立于不败。

“拿捏”是精准把握,是高超的艺术。

2023年8月24日星期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