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术部位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控要点

 往好的看 2023-08-31 发布于四川

一.外科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

1.患者因素患者的全身状况、伴随的基础疾病以及用药情况等都可能引发手术部位的感染,主要的相关因素有:

(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肤和肌肉组织的紧张性和弹性逐渐降低,新陈代谢趋于缓慢,血液循环可能受损,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伤口愈合时间延长。同时随着年龄的增加,伴随的基础疾病也增多,也会对伤口的愈合产生影响。

(2)体重:肥胖患者损伤部位脂肪较多,而脂肪组织血供较差,因而会影响伤口的愈合,易发生SSI

(3)营养状态: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及术前营养不良会增加切口、器官或组织腔隙SSI的发生率。

(4)吸烟:吸烟可以使伤口的愈合速度减慢,从而可能增加发生SSI的危险。研究证实吸烟是发生SSI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5)损伤部位的灌注及血液供应状态:影响损伤部位血供的任何因素如脱水、休克以及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肢体血液循环不良等,都将延缓伤口愈合,也增加SSI发生的风险。

(6)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缺陷、术前正在使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或近期曾接受放疗、化疗的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削弱,会使切口感染的风险增加。

(7)慢性疾病:伴有某些慢性疾病特别是糖尿病的患者,其伤口愈合较为缓慢,且更易产生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

(8)鼻腔的细菌定植或远隔部位共存的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导致SSI发生的细菌。早已明确造成SSI的病原菌与术前患者鼻孔内存在的细菌有关。

除上述因素外,患者术前的住院等待时间、近期用药特别是应用抗菌药物也有可能导致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

2.术前因素

(1)备皮:术前刮除手术部位的毛发与应用脱毛剂脱毛或不刮除毛发相比,发生SSI的危险显著升高。术前即刻刮除毛发,其SSI发生风险较术前24小时刮除毛发低(3.1%vs 7.1%);如果术前超过24小时刮除毛发,则发生SSI的风险将超过20%。虽然应用脱毛剂的SSI发生危险低于刮除或剪除毛发,但是脱毛剂有时会导致皮肤发生过敏反应。其他研究也显示,术前应用任何方法清除毛发都将导致SSI发生率增加,因此,建议术前不清除毛发

此外,尽管很多文献报道术前用消毒剂多次沐浴可减少皮肤上的细菌数量,但与降低SSI的发生率无明确相关。

(2)术前手术区域皮肤的消毒准备:

目前尚无对照实验来评估术前各种皮肤消毒剂间降低SSI发生率的作用。

3.手术人员的管理

(1)感染或携带微生物手术人员的管理:有研究显示,感染的手术室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将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传染给患者,从而造成SSI的暴发流行。

(2)术前手部/前臂消毒:所有参与手术且与手术使用的无菌器械或物品有直接接触的手术组成员均须在穿无菌手术衣、戴手套之前进行刷手。

除刷手以外,戴人工指甲的手术人员可能会增加手部细菌和真菌定植的机会,增加感染发生的机会。

4.术中因素

(1)手术室环境:手术室中的空气可能含有携带细菌的粉尘,线头、皮肤鳞屑或呼吸飞沫。手术室中的细菌数量与室内活动的人数直接相关。

相对于走廊和邻近区域,手术室内应保持正压。层状气流和使用紫外线消毒被认为可以减少某些手术中的SSI发生危险。有研究报道,应用垂直层状气流系统和抽出式通风设备后SSI的发生率下降,但在通风类型变化的同时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结果尚不能肯定。

手术室内的物品(如桌子、地板、墙壁、天花板、灯)很少被认为是SSI的很重要的病原体来源,但在每次手术后都应该常规对这些物品表面进行清洁,以保持环境清洁。

已经证实,放置于手术室门口的黏性垫不能减少鞋上或担架上的微生物数量,也不能降低SSI的发生风险。

(2)手术器械的消毒灭菌:手术器械消毒不严格可能会导致SSI的暴发。

(3)一次性医疗耗材及植入物的管理:术中所用的一次性耗材以及植入物的消毒灭菌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特别是保持植入物无菌是避免深部伤口感染的重要保证。

(4)手术服及防护用品:使用这类屏障物可以减少患者与手术组成员的皮肤、黏膜或毛发之间的接触,而且还可以减少手术组成员与患者血液和血源性病原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和肝炎病毒)的接触。有时SSI的暴发与头发或头皮上的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A组链球菌)有关。没有证据显示使用鞋套可以降低SSI发生的风险或减少手术室地板上的细菌总数。但是,鞋套可以在手术过程中防止手术组成员与患者的血液或其他体液接触。

(5)无菌操作技术: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是预防SSI发生的基础。麻醉师和麻醉护士要进行许多侵袭性操作,如放置血管内设备、气管内插管,以及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和液体。如果操作中不遵守无菌原则,都有可能导致术后感染的发生,包括SSI

(6)手术技术:高超的手术技能可明显降低SSI的发生,这些技能包括在进行有效止血的同时保持适当的血液供应、防止体温过低、轻柔地分离组织、避免不慎进入空腔脏器、切除无活性组织(如坏死或烧焦的组织)、合理使用引流和缝合材料、消灭死腔以及术后适当处理伤口。

1)切口:

①切口的长度与方向:手术切口的设计包括切口的方向和长度,切口的长度应提供理想的手术视野,以利于手术操作;切口的方向应有利于伤口的愈合:伤口自然愈合的方向是侧面到侧面,而不是首尾相接:与组织纤维的排列方向相平行的切口能达到最佳的愈合效果;②切口的切割技术:使用手术刀切割组织时,用力要均匀,动作要干净利落,同时应尽可能地保持位于切割层面以下的神经、血管和肌肉组织的完整性,以利于伤口的愈合。

2)组织操作:

①分离技术:应尽可能减轻组织损伤,以轻柔的手法处理患部组织,涉及面越小越好;撑开器应小心放置,以免产生过高张力;避免伤口局部生理状态有过大改变,这些都是引起微生物感染的因素:②止血技术:切口的血肿会阻止伤口边缘的直接对合,另外囊腔内含有的血液或血清也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培养基,从而引起感染。但是若止血措施不当,大片组织的过度结扎会引起组织坏死而影响伤口愈合:③保持组织湿润:术者可以用生理盐水纱布或护皮膜覆盖暴露的创面以防止干燥;④坏死组织和异物的彻底清除:清除所有失活组织、去除外来异物是伤口愈合所必需的,这对于外伤伤口尤为重要。

3)缝合:①缝合材料的选择:缝合材料的选择应考虑损伤的部位、组织纤维的排列方式以及患者可能存在的对缝合材料的反应,当然外科医师的经验和个人偏好也对缝合材料的选择起着重要影响。②伤口内死腔的消除;这对愈合至关重要。缺乏血供的脂肪层尤其容易形成死腔,死腔内浆液或血液的积聚为细菌提供了适宜的培养基,因而出现感染。文献报道,通过手术切口放置引流管会增加SSI发生的风险。许多专家都建议在手术切口旁再单独做一切口放置引流管。应用闭合性负压引流的SSI发生危险要低于开放式引流。③缝合张力:缝合张力的大小对组织对合、消除死腔有重要影响,也与伤口局部的局灶性缺血和组织坏死相关,还关系到愈合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受程度。

4)手术持续时间及失血量:手术持续的时间及失血量往往与手术的难度、手术部位、创伤的范围有关,也关系到手术对机体的整体影响包括切口的愈合,另外手术时间的延长也增加了创面暴露的机会,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5)其他:①麻醉:麻醉方式、与麻醉有关的介入操作如置管及留置时间、有创监测、血管内导管以及气管插管等,都会对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产生影响,也包括SSI②体温:一项对结直肠手术后的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体温降低与SSI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有研究报道,在切口局部应用电热绷带加热可以改善组织的氧供给,可以降低SSI发生风险。③输血量:据报道,围术期输入含有白细胞的异体血制品是发生术后感染的一个明确的危险因素,包括发生SSI

5.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

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是指术前开始短程应用抗菌药物,目的不是进行杀菌,而是为了减少术中可能出现的细菌污染给患者带来的感染危险。

6.术后因素

(1)术后切口的张力及局部的制动:术后患者的活动会使愈合中的切口产生张力。因此,外科医师必须对切口部位适当制动以防止缝线断裂。另外,术后对合伤口的适当制动对于良好愈合以及减少疤痕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

(2)切口的换药及护理:切口的护理与换药与切口的愈合密切相关,对任何类型的手术切口进行换药都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图片

二.外科切口感染的危险性评估

用来评估伤口感染的危险性的指标体系主要来自美国CDC的研究,即“SENIC评分”和“NNIS分级”,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指标预测评估伤口感染的风险:

(1)伤口的污染程度。

(2)手术时间。

(3)患者的易感性。

SENIC评分包括4项与SSI发生风险有独立相关关系的因素:

(1)腹部手术。

(2)手术持续时间≥2小时。

(3)手术部位伤口分级为污染或感染。

(4)出院诊断在3个以上。

每项因素1分,4项之和即为SENIC评分。评分与切口感染率的关系为:0分:1%;1分:3%;2分:9%;3分:18%;4分:27%NNIS风险指数则因手术种类不同而不同,并且适用于收集的前瞻性监控数据。这个指数从03 -4级,包含3个互不相关而同等权重的变量。以下每一点如出现则各计1分:

(1) ASA身体状态分级>2级,见表6-7

(2)为污染或感染伤口。

图片

(3)手术时间>此类手术平均持续时间的75%。此三项得分累计为0123四个等级。由于腹腔镜的应用,现在对此方法进行了修订。

ASA分级取代了SEMC风险指数中的出院诊断,作为患者疾病潜在严重性(宿主易感性)的标志,不同于SENIC中固定的2小时的手术时间分界点,NNIS使用的因手术类型不同而不同的手术特异性分界点更具区分能力。

图片

三.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

为降低SSI发生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联合指定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外科感染与重症医学组和手术学组,于2006年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SSI预防指南。SSI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术前预防SSI的措施

大量术前预防SSI发生的措施均是很好的循证医学措施,如术前沐浴,手术部位毛发于手术前即刻剃毛而不是手术前夜剃毛;在术前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应鼓励术前戒烟。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消毒剂,均应彻底清洗手术野附近皮肤上的污染物,不能认为消毒剂是万能的。

2.术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循证医学已经证实,对于清洁切口或清洁-污染切口,应在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即仅在术前0.51小时时一次性应用抗菌药物即可有效预防SSI,且效果优于术后多次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的《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规定:

(1)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

1)清洁手术: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及污染手术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及给药方法应视预防目的而定: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 500ml),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并有相关的病程记录。(摘自《2015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见表

图片

注:[1]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

[2]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可用克林素霉 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 甲硝唑。

[3]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二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呋辛。

[4]我国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率高,预防应用需严加限制。

[5]表中“±”是指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可联合应用,或可不联合应用。

3.术中预防SSI的措施

手术中轻柔地处理组织,有效止血,尽可能减少失活组织和异物(如缝线、焦化组织、坏死碎屑)存留,消灭手术部位的死腔等。

保温,低体温是SSI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对各种手术,除非有控制性降温的需要,均应采取各种措施保持体温的正常,如将室内空调温度调高、围术期及手术过程中使用保温毯。术中腹腔冲洗与胸腔冲洗时,也应使用接近体温的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丝线不能吸收,且容易吸附细菌,成为手术部位的异物,进而引起手术部位的感染。肠吻合口与修补口处的缝线也是影响肠瘘自行愈合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手术部位,应尽可能使用可吸收缝线

4.预防SSI的有关规章制度

无菌术是预防SSI的重要措施之一。

外科医师不应留长发、不能留长指甲、手术过程中不能戴珠宝戒指。

如果手术开始或正在进行中,或无菌的器械已经暴露,人员在进入手术室时,须戴上完全盖住口、鼻的外科口罩。

手术全程中均须戴口罩。进入手术室时须戴上能够盖住头面部毛发的清洁帽子或兜帽。

限制进入手术室参观人员的人数,限制人员在手术室内的频繁走动与聊天。除非运送仪器、工作人员和患者通过,手术室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限定洗手衣只能在手术室内穿着,出手术室时须穿衣盖住洗手衣。

刷手时,应先使用肥皂充分清洗双手与上臂,并清除甲缝内的污垢。最后使用消毒剂时,要确保清毒剂与双手和上臂的接触时间。

近年来预防SSI的规范有了很大进展,包括对洁净手术部的管理、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手术部位感染的监测、医务人员手卫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等各个方面,使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更有章可循。但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还是如何使各项明确的要求能够得到真正的落实,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落实到位,才能够真正预防和减少SSI的发生,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