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引线点燃到火药桶爆炸,萨拉热窝事件前后欧洲都发生了什么?

 静逸阅读 2023-07-27 发布于北京

萨拉热窝刺杀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在这之前,有一系列国际矛盾的压力促使了这一事件的发生,在这之后,欧洲各国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迟疑、恐惧、斡旋、威胁,最终才终于加入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的战争。

【巴尔干半岛的第一根引线】

1908年,青年土耳其党发动革命,反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封建专制统治,战争的第一根引线因此在巴尔干半岛埋下:

①保加利亚原本是土耳其的附属国,趁土耳其国内混乱、无暇分身,终于实现了独立;②奥匈帝国趁机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各国位置示意图

关于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占领,奥匈帝国的外长埃伦塔尔和俄国的外长伊兹沃利斯基事先经过商讨,俄国取得达达尼尔海峡的开放,俄国同意奥匈帝国的占领。

这个协议事关巴尔干半岛地区力量的平衡,因此俄国必须先通知他的协约国同伴英国和法国,但是就在俄国发出通知之前,奥匈帝国就已经公开宣称了占领。

奥匈帝国的这个举动导致了多重后果:

同为同盟国的成员意大利,感到受到了背叛和公然的侮辱,因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对意大利来说也是至关重要,这也是一战开战后意大利迅速倒向协约国的原因之一。

对塞尔维亚来说,直接感受到了来自奥匈帝国的威胁,原本他们之间有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缓冲,现在两国成了邻国。

俄国外长伊兹沃利斯基感到自己遭到戏耍和愚弄,这之后他又被德国威胁,如果俄国持反对意见,将遭到德国和奥匈帝国的联合攻击。伊兹沃利斯基发誓要为此事展开报复,他主动辞去外长一职,到法国担任大使,方便他联合英法与俄国同德奥开战。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武力威胁与诡计取得了成功,他们大受鼓舞,准备继续在国际上如此行事,这就更加激化了德奥与协约国之间的矛盾。

【德国与英法关系的反复】

1906至1914年间,德国与英法之间的关系有所改善,尽管双方时常爆发一些小范围的矛盾,但和平派的力量一直在增长,而这种和平却又时常被德皇的任性所破坏。

德皇威廉二世自己也想对英国示好,但是他不愿意把他的友善以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在1909年的《每日电讯》专访中,德皇说,英国人“像三月野兔那样莽撞”,而自己是“居住在一块对英国不友善的土地上的少数派”。

德皇威廉二世

德皇试图使英国人认为,以前的矛盾是由于英国人的莽撞误解了自己的友善,这招致了英国人的反感;他声称自己“居住在一块对英国不友善的土地上”,这又加深了英国人对德国人侵略性的忧虑;最后,他公然宣称自己是国内的“少数派”,这引起了德国大众的抗议,削弱了德皇自己对国内主战派的制约力。

即使如此,1910年英国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后,仍愿意与德国展开友好磋商。但是德国的态度让英国大感挫败,第一,德国海军元帅提尔皮茨坚决反对削减海军;第二,德国要求明文禁止英国援助法国。

德国的做法,对和平没有任何帮助,而完全像是为未来的战争做战略上的调整:拉拢英国以便于更轻松地攻击法国。

1911年6月,德国派遣一艘炮艇前往阿加迪尔,要求在法属摩洛哥分一杯羹,又是一次一触即发的战争。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发表公开演说,谴责德国威胁和平,表明了坚决和法国站在一起的立场,最终使德国打消了开战的想法。

阿加迪尔位置示意图

【巴尔干半岛的第二根引线】

1912年,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结成巴尔干同盟,联合对抗土耳其。巴尔干同盟为了将土耳其逐出欧洲,提出支持马其顿独立,遭到土耳其的反对,1912年10月9日,双方开战。

土耳其很快被打败,塞尔维亚分得了阿尔巴尼亚的北半部分。

对于奥匈帝国来说,塞尔维亚的扩大会成为自己的威胁,于是以动员军队相威胁,要求归还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奥匈帝国的举动又引起了俄国的反对,也以动员军队相威胁。

在德国与英法的联合协调下,奥匈帝国和俄国平息了战争威胁,塞尔维亚退出阿尔巴尼亚。但是塞尔维亚认为自己必须得到某些好处,转而要求取得部分马其顿领土,这自然又导致马其顿另一侧保加利亚的反对。

于是巴尔干同盟破裂,塞尔维亚、希腊联合,与保加利亚开战,最终保加利亚战败,塞尔维亚占领了马其顿。

塞尔维亚领土的扩大再次引起奥匈帝国的警觉,1913年夏,奥匈帝国建议立即进攻塞尔维亚,德国难得地保持了冷静,劝奥匈帝国稍安勿躁。

巴尔干半岛局势示意图

【火药持续增加】

俄国发现,在巴尔干半岛的一系列争端中,自己正逐渐失去控制达达尼尔海峡的希望,为了打破现有的局面,俄国大臣们认为,只有一场遍及全欧的战争,才能将一切恢复成令俄国满意的样子。现在,俄国最首要的目标就是恢复对巴尔干的影响力,第一步就是进攻挡在俄国面前的罗马尼亚。

奥匈帝国此时也在酝酿着随时对塞尔维亚开战。奥匈帝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尼亚人的反抗此起彼伏,令当权者焦头烂额。奥皇认为,所有不满种族都与塞尔维亚有牵连,唯有消灭塞尔维亚,才是平息内乱的最好方式。

德国这时也像一个即将爆炸的锅炉,要求全民参政的呼声已经响彻云霄,德国的主战派认为,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将成为化解危机的安全气阀。

法国通过了“三年役期法案”,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应对德国的军队扩张。

在巴尔干战争后的一年多时间内,欧洲各国充满了好战的演说和文章,战争情绪在所有的国家蔓延。整个欧洲都在跃跃欲试,只等一个火花的擦燃。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对于激情的斯拉夫民族主义分子来说,他们与斐迪南并无深仇大恨,这位皇储的死,只是为了促使双方尽快开战。

斐迪南大公

①对于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人而言,斐迪南是皇权和压迫的象征;②对于奥匈帝国的斯拉夫人而言,斐迪南是阻止他们脱离奥地利的障碍,因为斐迪南试图建立一个民族联合王国;③对于塞尔维亚国内的“黑手党”组织而言,刺杀斐迪南是他们对抗塞尔维亚文人政府的方式;④对于奥匈帝国官方而言,这位皇储并不怎么受人欢迎;⑤对于负责保护斐迪南的波斯尼亚总督而言,他自己就是寻衅向塞尔维亚开战的支持者。

因此,斐迪南大公必须死。

6月27日,塞尔维亚政府得到有人要刺杀斐迪南大公的消息,下令边界守卫拦截暗杀者,但是边界守卫早已加入塞尔维亚“黑手党”组织,拦截行动落空;塞尔维亚政府向奥匈帝国发出警告,但并未被重视,事后发现,他们的保护工作极为松懈,不得不令人怀疑其中是否有人为因素;波斯尼亚军事总督波提奥列克在刺杀发生时举止异常,一度被怀疑是刺杀的同谋。

1914年6月28日上午,斐迪南车队通过萨拉热窝市政厅,人群中响起了一声枪响,但并未击中斐迪南大公。波提奥列克立即指示车队就地掉头,结果本该迅速冲出人群的车辆暂时停在原地,这时,又是两声枪响,斐迪南大公与他的王妃双双中枪。上午11时,斐迪南大公伤重不治去世。

【施压与调停,战争势在必行】

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传出后,渴望战争的各个国家都压抑不住兴奋之情:

塞尔维亚的报纸宣称,一场伟大的战争即将开始;

奥匈帝国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伯爵宣布,一次彻底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机已到;

德皇正义愤填膺,他对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表示:“我们必须解决塞尔维亚问题,而且要立刻。”

德奥的挑衅:

7月5日,德国首相向奥匈帝国信使保证:“倘若奥匈帝国与俄国开战,德国保证会站在奥匈一边,奥匈帝国可以完全倚仗德国的支持。”德国又向意大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土耳其发出外交照会,取得他们对开战的支持。

奥皇弗朗茨·约瑟夫一世

7月23日下午6时,奥匈帝国将一份料定不可能被接受的最后通牒递交给塞尔维亚政府,要求塞尔维亚在48小时内接受。据说奥皇本人在看了这份通牒的内容后,立刻表示:“俄国绝不会接受,一场大战要开始了。”在这份最后通牒中,禁止一切反奥宣传,规定奥匈帝国可以任免塞尔维亚的官员,这其实等于要吞并塞尔维亚。

7月24日,德国向俄国、英国、法国发出外交照会,表示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要求“适当且正确”,任何干涉都将“导致无法估计的后果。”强硬的口气使俄国和法国立刻决定,一旦德国和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俄国和法国将立即参战。

英国努力调停:

英国则尽力斡旋,设法进行调停。德国的态度是冷淡和拖延,而奥匈帝国则立即拒绝。

7月25日,在规定的时间前2分钟,塞尔维亚将回信交给奥匈帝国大使。战争势在必行,奥匈大使根本未拆开信封,直接宣布与塞尔维亚断交,径直跳上火车回国。

7月25日晚21时,奥匈帝国下令对塞尔维亚边界地区局部动员,与此同时,德国与俄国分别进入动员前工作。

7月26日,英国仍未放弃努力,提出由德、英、法、意进行联合调停,要求奥匈帝国、塞尔维亚、俄国暂缓军事行动。法国、意大利、俄国都同意先进行谈判,德国则明确表示拒绝。

【战争全面爆发】

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

7月28日上午11时,在德国的催促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当天下午,奥匈帝国拒绝了俄国直接会谈的建议,理由是已经宣战,一切已无法挽回。

俄国进入全面动员:

俄国意识到和平已无法延续,俄国参谋本部建议马上进行全面动员,以保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作。

7月29日,俄国沙皇签署了全面动员令。当天下午,德国大使送来德国的抗议:“如果俄罗斯继续动员,德国也将动员。动员即战争。”面对德国明白无误的威胁,俄国毫不迟疑,立刻进入全面动员。

德国对俄国宣战:

消息传到柏林,德国立即宣布进入“战争状态”,并同时向俄国与法国发出最后通牒。

在给俄国的最后通牒中,德国要求俄国在12小时内停止一切反德反奥德战争措施,俄国答复,全面动员令已经发出,不可能停止。

8月1日傍晚,最后通牒期限过后,德国对俄国发出正式宣战文件,德国开始全面动员。

德国对法国宣战:

在给法国的最后通牒中,德国要求法国,如果德俄开战,法国保持中立。德国驻法国大使得到指示,如果法国同意维持中立,他将向法国要求把凡尔登和图勒要塞交给德国做担保。不出所料,8月1日,法国明确答复:“一切以法国利益行事。”当天下午,法国下达动员令。

8月3日,德国对法国正式宣战。

英国进入战争:

8月2日,德国将一份最后通牒送交比利时,要求比利时同意德军从其境内借道通过。比利时为确保中立地位,严辞拒绝了德国的要求。

8月4日,德军入侵比利时。一直犹豫至此的英国终于向德国递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尊重比利时的中立权。

8月4日夜间23时,最后通牒到期,英国进入战争。

--------------------------------

至此,欧洲主要强国已纷纷卷入战争,战火蔓延至整个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