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科手术基本功——开放途径腹膜后肿瘤切除术

 晴耕雨读楼 2023-08-31 发布于内蒙古

1 病例介绍:患者70岁女性,主因“扪及右下腹包块2月”就诊。既往巨细胞动脉炎、高血压、青光眼、白内障术后、阑尾炎术后。B超提示右侧肾周可见低回声包块,大小为15.5×13.9×12.6cm,形态不规则,边界尚清晰,其内可见少许条索状高回声,周围脂肪回声增强,肿瘤与右肾分界不清晰。初步诊断考虑右侧腹膜后肿瘤,脂肪肉瘤可能性大。

2 泌尿系增强CT提示腹膜后右肾外下方可见巨大软组织肿物,增强扫描呈现不均匀强化,周围可见条索影。泌尿系增强CT水平位见下图。

图片

3 肿瘤与右肾分界不清。周围结构受压移位,下腔静脉明显受压狭窄。考虑右肾周恶性占位,脂肪肉瘤可能性大。泌尿系增强CT冠状位见下图。

图片

4 本例患者右侧腹膜后肿瘤体积巨大,查体触诊活动度低,手术途径选择开放手术。切口位置如下图所示(伤口缝合后)。切口位于右侧肋缘下4cm,从剑突到右侧腋中线。

图片

5开腹后可见腹膜后肿瘤巨大,将结肠等正常结构向内侧挤压。沿着右侧结肠旁沟切开,将结肠向内侧分离。术中需要注意保护十二指肠:肿瘤巨大将十二指肠向内侧挤压移位;在颜色上十二指肠与肿瘤颜色相近;且肿瘤与十二指肠有粘连,采用锐性联合钝性方法游离粘连,避免损伤。

图片

6 游离十二指肠将其推向内侧后,下一步的手术策略有两种:一种是继续游离肿瘤内侧层面,向深方暴露下腔静脉和肾动静脉;另外一种是游离肿瘤下极,采用下极上翻法将肿瘤掀起以暴露肾门血管。本例患者由于肿瘤巨大,直接寻找肾门血管空间较小,遂采用第二种策略。如下图所示,在游离肿瘤下极时,可见多发迂曲静脉,容易造成出血。采用PK刀凝断迂曲静脉。

图片

7 如下图所示,采用下极上翻法将肿瘤下极掀起后,进一步游离肿瘤内侧层面,暴露下腔静脉。在下腔静脉与肿瘤之间的解剖层面进一步深度游离。术中右侧输尿管的寻找要点是暴露背侧层面的腰大肌,沿着腰大肌表面寻找到右侧输尿管,采用Hem-o-lok血管夹夹闭输尿管并切断。在游离下腔静脉与肿瘤之间的解剖层面时,会遭遇右侧生殖腺静脉以及从肿瘤向下腔静脉回流的侧枝小静脉。在手术技巧上采用PK刀凝断,尽量避免使用Hem-o-lok血管夹对外科操作的干扰。本例患者肾静脉为多支小静脉,采用PK刀凝断。

图片

8 如下图所示,肿瘤下极被完全掀起,寻找到右肾动脉,采用血管夹夹闭后切断。保留右侧肾上腺。

图片

9 本例患者的右肾静脉为多支,术中采用PK刀凝断。为了避免术后出血,术中采用血管缝线加强缝合。先置入心耳钳部分阻断下腔静脉,将原肾静脉焦痂断端处的下腔静脉血管壁变为无血区。采用3-0的不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松开阻断钳后无明显出血。

图片

10 下图为肿瘤完全切除后术野表现,相应解剖结构如图所示。

图片

11 下图示肿瘤大体标本。

图片

12 下图示标本切开观。

图片

图片

手术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 张洪宪

图片

编写: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主治医师 刘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