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步走向妖魔化的财务分析师

 徐甘木finance 2023-08-31 发布于上海

财务分析/财务BP,一直都是财会工作中最好的细分领域之一,无数财会人趋之若鹜,但现在的走势却有点妖魔化。

有在财务分析岗位工作过的老铁,尤其是在互联网公司的财务分析岗位工作过的老铁,一定对“赋能业务”这四个字不陌生。

领导们每天高喊着,我们财务要走出去,要赋能业务,要解决业务的问题,帮助业务成长。

然而,一个根本性的悖论是,如果我作为财务分析能扛起业务的大旗,那我为何还要继续做财务分析,我直接去做业务leader它不香吗?

财务分析或者财务BP再怎么被捧上神坛,那也是属于财务这个大领域内的。

财务的基础在于用会计语言如实准确及时地记录商业活动,而财务分析只是在如实准确记录这个大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品种,并没有脱离【记录】这个根基,只是对数字进行了重新分类,更贴近业务而已。

而现在对财务分析的要求,那并不是渐变培优,而是要求基因突变,不是要求一只一般的小白兔逐步进化成更漂亮更健康的小白兔,而是要求一只一般小白兔直接进化成大灰狼。

不好意思,这超出我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范畴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理解是存量经济下,什么牛鬼蛇神都出来了。

每个部门的老大都想极力向老板证明自己部门的价值,财务部和业务部门相比,并不直接创造业绩,天然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为了话语权,那就必须往业务靠,不仅是靠拢,还要超越,如何超越,那就是赋能业务。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有什么比我直接当你爹更能证明我比你牛逼的办法呢?

哎嘿,你业务牛逼,呵呵,我财务分析比你还牛逼,业务做得好,那是财务分析赋能有效,业务做得不好,谁让你当初没听我们财务分析师的劝?!

你业务有今天都是多亏了我财务分析的英明指导,我们财务分析只是不屑于直接下场干业务赚钱,只愿意当个幕后操纵一切的真大佬。

财务分析有价值吗?

绝对有。

传统的对外报表都非常标准化,你通过利润表能看到的是收入规模,是毛利率,是净利率,是三费的占比,这些数字颗粒度太粗,能反映的信息有限。

而且老板大多是业务视角,你给老板一张传统利润表,老板就只能看到个结果,并不知道他这个月比上个月出色,是因为什么环节做得好,这个月比上个月差,又是因为什么环节出了问题。

这势必需要我们对原有的会计信息,按照业务的逻辑,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出具管理用利润表,让老板一清二楚看到每个业务环节的效率。

但你说财务分析的价值可以高到凌驾于业务之上,可以直接指导业务吗?

那倒也不必如此高看自己。

比如你是个连锁门店的财务分析,你通过管理用利润表,可以清楚地向老板展示,每个门店每个月的销售业绩、盈亏情况,以及哪些成本费用超支了,还可以通过不同门店的对比,看到哪些门店在哪些环节效率高,你也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诉老板如果要投资一家新店,盈亏平衡的销售额是多少。

到这里,财务分析的工作其实已经完成了。

而所谓的赋能业务,举个例子,那就是假设某家店没能达到盈亏平衡的销售额,销量死活上不去,请你告诉业务,如何能提升这个门店的业绩,如何能起死回生?不要光告诉我盈亏平衡的销售额,现在的问题是我业务就是使出浑身解数也达不到这个销售额,你就说该咋办吧。

又比如,你是个线上卖割韭菜课程公司的财务分析,你通过管理用利润表,可以清楚地向老板展示,每个月业绩和预期的差异,究竟是获客成本高于预期,还是销转效率低于预期,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导致的,你同时也能量化每个因素不达预期对最终结果造成的影响。

到这里,财务分析的工作其实也已经完成了。

而所谓的赋能业务,举个例子,是你要告诉业务,我获客成本高该怎么解决,怎样能找到便宜量大的精准韭菜群体,oh不对,是用户群体,我销转效率低又该怎么解决,我如何能让我的销售人员舌灿莲花,话术天花乱坠,分分钟化身李佳琦本琦,让客户脑子里除了“买它买它买它”之外没有别的念头。

说真的,财务分析如果真有这种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为何不直接去当业务VP?

怎么,是嫌钱多烫手吗?

最近经济形势整体不大好,大家压力都挺大,所谓压力,就是一件事情你无论如何都办不到,别人还要求你去做到,这种情况下,大部分老铁都习惯于从自身找问题,但有没有可能,是这个要求本身出了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