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3. 《道德经的现实意义》—— 处世之道 适可而止(第四十四章)

 舞酒绿林 2023-08-31 发布于广西

【原文分析】:

本章又说处世之道,也就是说正确看待名与利,处理好名利关系。人不要图虚名,不要贪财货,身体是第一位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知足、知止。知足常乐才能人生圆满,幸福长久。

【现实意义】: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困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会避免危险的发生,也就可以得到长久平安,人生幸福而圆满了。

“知足”在《道德经》中前后出现了4次,“知止”出现 3次。“知足”与“知止”有什么区别?有学者说,知足,是主观上之知止;知止,是客观上之知足。或者说,知足是心理上的一种节制,知止是行为上的一种节制。知足是治本,知止是治标,标本兼治,故可以长久也。

现实生活中,知足常乐是我们熟悉的成语。它的来源就是“知足者富”和“知足不辱”。“不辱”就是不受侮辱,不受侮辱当然就天天快乐了。“知止”就是知道适可而止。就拿开车来说,“刹车是胆,方向是命。”开车的人不会踩刹车那是非常危险的。懂得了适当刹车就可以灵活驾驶汽车,驰骋天下。可是人啊,往往贪心不足,鱼和熊掌都想兼得。这就是学习《道德经》的意义所在。

本章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名利关系。在当今社会,人们总会受到许多诱惑,面对金钱、地位,常常迷失自己,忘了初心。爱因斯坦刚到普林斯敦大学时,主事人问他一年要多少薪俸,他说5000元差不多了。一年5000元是物理系刚毕业学生的工资水准。主事人说:“给您年薪5000元,给别人的就不好给了,请你为我们着想一下,还是暂定年薪15000元吧。”

名利并非人生全部的追求,我们不应为名利而活,在名利面前,我们应照样活得潇洒,像爱因斯坦那样。

附: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新译】:

虚名与身体相比,哪个更亲密?身体与财货相比,哪个更多些?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个更有危害呢?

所以,过分地喜爱虚荣必然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多地秘藏财货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

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困辱;适可而止就会避免危险的发生,也就可以得到长久平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