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十四章,如何理解“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

 笔荷 2023-08-31 发布于河北
5月,大大小小的8个节日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其中第十四章的这句话“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富有诗意,充满哲理。这句话表达了深刻的思想,下面我们来解读其中的内涵。

《道德经》第十四章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jiǎo),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思:

看见而不知道,叫"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希";摸索而不可得,叫 "微"。"夷希微"这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它之上不再有光明,在它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地无限延绵,又复归于空虚无物。它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恍惚。迎面看不见它的前面,追踪抓不著它的后面。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知道其由来始末,这是大道的要领。

1.“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的意义
这句话的文字虽简,但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考。接下来我们逐一解释:
(1)绳绳兮不可名 “绳绳”可以理解为纷纷扰扰、错综复杂之意。这里强调生活和世界的复杂性是难以用言语来完全描述的,传达了深刻的谦逊之意。
(2)复归于物 “复归于物”意味着回归于自然、回归于事物的本源。这可以理解为返璞归真,回归事物的本质和平衡。
2.哲学思想的解读
这句话表达了道家哲学的某些核心思想,也有一些哲学启示:
(1)超越语言限制 “绳绳兮不可名”强调了语言的局限性。生活和世界的复杂性往往无法用有限的词语表达清楚,这提示我们在追求深刻理解时需要超越语言的限制,寻求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知。
(2)谦逊的态度 这句话中的“绳绳兮不可名”也体现了一种谦逊和敬畏之情。在面对自然和生活的复杂性时,我们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妄图用狭隘的言语来妄加解释。
(3)回归自然 “复归于物”意味着回归事物的本源和自然。这与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无为而治的思想相符。通过回归自然,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3.现代应用与启示
这句话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应用价值:
(1)不断学习和谦卑 面对复杂的现实和知识,我们要保持不断学习的态度,同时也要保持谦卑的心态,不自以为是。
(2)重视内心平静 在繁杂的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回归内心、寻求平静,找到更好的生活状态。
(3)尊重自然规律 尊重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内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道德经》第十四章的“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传达了对复杂现实的理解和对谦逊、内心平静的重视。这句话在古代和现代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启示我们在面对复杂性和多变性时,需要保持谦逊和内心的平静,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和认知。

    点赞关注,订阅更多内容↓↓编辑:笔荷

    您可能还想阅读以下文章: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
    《道德经》第十二章,如何理解“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三章,如何理解“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