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登白云绝顶 ( 刘过)》详注 译文 鉴赏 试题 答案||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2024届高三年级入学素质测试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08-31 发布于甘肃

登白云绝顶

南宋 · 刘过

雨罢新晴怯宿寒,一帘秋色满阑干。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累世避人秦妇子,一时惊客汉衣冠。

尘寰元有清吟处,便作三山蓬岛看。

注释:

1、白云:指白云山,具体位置不详。

2、绝顶:山之最高峰。

3、刘过:(11541206)宋吉州太和人,一说庐陵人,字改之,号龙洲道人。生平以功业自许,究心古今治乱之道。数上书陈恢复方略。终身未仕,漫游江浙湘鄂一带,依人作客,与陆游、辛弃疾、陈亮等友善。晚年寓居昆山而殁。工词,多感慨时事之作。有《龙洲集》、《龙洲词》。

4、新晴:天刚放晴;刚放晴的天气。

5、:害怕,畏惧。

6、宿:旧有的;积久的。

7、秋色:秋日的景色、气象。

8、阑干:栏杆。用竹、木、砖石或金属等构制而成,设于亭台楼阁或路边、水边等处作遮拦用。又,眼眶。 ·毛滂 《惜分飞》词:“泪湿阑干花著露,愁到眉峰碧聚。” 元·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十四寒·干》:“又眼眶谓之阑干。”

9、三千界:“ 三千大千世界 ”的省称。三千大千世界,佛教名词,简称“大千世界”。以 须弥山 为中心,七山八海交绕之,更以 铁围山 为外郭,是谓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麾揭陀国上》:“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之中,下极金轮,上侵地际。”

10、累世:历代;接连几代。

11、避人:犹避世。

12、妇子:妻与子。指妻子儿女。

13、衣冠:衣和冠。泛指衣着,穿戴。

14、尘寰: 人世间。

15、清吟:清美的吟哦;清雅地吟诵。

16、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神山。 王嘉 《拾遗记·高辛》:“ 三壶 ,则海中三山也。一曰 方壶 ,则 方丈 也;二曰 蓬壶 ,则 蓬莱 也;三曰 瀛壶 ,则 瀛洲 也。”

17、蓬岛:即 蓬莱山 。蓬莱山 。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

译文:

登上白云山的最高峰

刘过

雨停了,天气初晴,积久的寒意逼人。无边的秋色洒满了栏杆洒满了门户。想要穷尽广阔大地上的三千大千世界,就要登上有着十八个盘旋的道路的高峰。(身临绝顶,仿佛置身远离尘嚣的桃源乐土,让人不由地想起)那避世几代的秦国妇人和她的子女,她们在看到身着汉朝衣冠的外来人时,一时之间都十分惊异。人世间本来就有适合清雅地吟诵的处所,这些处所就应当作人间的三山蓬岛等仙境看待。

简析:

这首诗着重吐露了诗人登临绝顶的感受,展现了诗人别样的情怀。
首联写雨罢新晴秋色满。首二句写诗人登临绝顶时的天气和景色。诗人写道,雨停了,天气初晴,积久的寒意逼人。无边的秋色洒满了栏杆洒满了门户。通过朴实自然的笔触,描摹出一个清新、绚丽而又寒意袭人的秋日,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创设环境。
颔联写登上高峰穷尽世界。诗人指出,想要穷尽广阔大地上的三千大千世界,就要登上有着十八个盘旋的道路的高峰,从而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的第一层感受。在这里,三千界,使用佛经典故,极写大地之广大繁富。八百盘,指登山的道路有八百个盘旋回绕的弯,使用夸张手法,极写道路的曲折漫长,侧面表现了山之高大艰险。
颈联写诗人登临绝顶时的联想这是诗人的进一步联想。诗人登临绝顶,除了领悟到“登高望远”的道理,更是在远离世俗迥出重霄的绝顶,感受到一种摒弃世俗超尘脱俗之感,以至于诗人恍惚之中似乎走进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恍惚之中似乎见到了躲避世间苦难藏入桃源好几个朝代的秦国母子,恍惚之中似乎遇到了对他的衣冠感到惊异的村民们……这样的联想,流露出诗人身处绝顶时产生的出世之逸兴。
尾联写人间自有清吟处。诗人写道,人世间本来就有适合清雅地吟诵的处所,这些处所就应当作人间的三山蓬岛等仙境看待。言下之意,这白云山的绝顶就是这样可以当作三山和蓬岛看待的清吟之处,就是人世间的乐土和仙境,这样写,侧面表现了诗人高洁、雅逸、出尘的志趣和情怀。

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登白云绝顶

刘过

雨罢新晴怯宿寒,一帘秋色满阑干。

欲穷大地三千界,须上高峰八百盘。

累世避人秦妇子,一时惊客汉衣冠。

尘寰元有清吟处,便作三山蓬岛看。

15不死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机不正确的一项是(3)

A.诗人在雨后新晴之时登上高处,此处白云缭绕,视野开阔;令人浮想联翩。

B.诗人眼中的景物虽然已带有让人心怯的寒意,但画面秋意浓郁,色彩丰富。

C.“秦妇子”“汉衣冠”巧妙使用典故,暗示此处是诗人心中理想的桃花源。

D.诗人认为尘世之中就有适合自己清吟雅诵的地方,这也就是人世间的仙境。

16.诗的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解?对全诗的主旨有着怎样的作用?(6)

答案:

15.B(全诗并没有直接点明色彩丰富,“秋色满阑干”只能表明秋意浓郁。

16.①想把天下各个地方一览无余,就得盘盘绕绕,登上最高的山峰。(2)喻指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2)②提高了全诗的理趣,提升了诗歌的格调。(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