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式敏诗词赏析

 杏坛归客 2023-08-31 发布于山东

木秀于林更青葱

一一“夜光杯”是一本小书,里面记录着我们对于生活、对于明天的美好梦想。一年一度,从这本小书里精选美文,汇聚成册,已是我们与读者的一个约定。现在,这第六年的第六本文萃《书里看书 梦里寻梦——爱夜光杯爱上海·2022》,如期而至了。

牟国志

陈式敏女士是位年纪不大的女诗人,跻身于诗林骚坛的时间不长,想象中她的作品应该比较平实稚嫩一些。然而,最近读了她的一些诗词,却让人耳目一新。她的对诗的探索和理解、她的诗的情结和领悟、她的斟字酌句的细腻、她的比兴意蕴与空灵,确有其独到之处。而且,她的创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套用两句古诗来形容,就是:满园春色关不住,小荷才露尖尖角。

乡梓情愫凝笔端

惠州是式敏女士的家乡,她家祖孙三代都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小时候她的家就在西湖边,家对面就是西湖的红棉水榭景区,因此,她对惠州西湖的一草一木都有很深的情感。不仅如此,她小学时入读惠州十一小,初高中则在惠州一中就读,假日里她常常和同学们结伴旅游,流连、陶醉于惠州的名山胜水,她对故乡的感情可以说镌铭于内心深处。这些,深情地倾注于她的诗句之中:“燕语知春到,乡愁漫草青。家山何所念,老树已婷婷。”《燕归寄怀》;“蓦然回首盈盈处,衣袂扬,风中舞。燕侣西檐春几度,云低芳阁,霞飞春树,落日长堤路。白头常作青春妒,老宅梅花可如故。最是离愁同万古。灯幽长巷,雾深江浦,又把归期误。”《青玉案·元宵祝屋巷怀古》;“江南看春韵,最是小桥东。油伞心头过,美人烟雨中。”《春韵》;又如:“雁南飞、碧空如洗,闲云冉冉来去。风涟细浪烟波淼,几叶兰舟轻渡。芳畹伫。看不尽、林红尽染千千树。姿容春妒。引鸰雀轻歌,蝶蜂漫舞,艳影频偷觑……”《摸鱼儿·春至惠邑》;“殷勤双燕暮云斜,筑得新巢安岁华。寄语晚风吹细细,莫惊檐上鸟儿家。”《春燕》;“鹭影山光远,风帆海气凉。谁言篷户小,天地是吾乡。”《忆东江疍家人》。诗人不仅是咏山水丽城,抒家乡情怀,连那花草林木也凝聚着她厚重的情意。她咏木棉飞絮:“辞树飞成雪,随风落几春。寒衣应未解,忽忆故乡人。”《咏秋兰》:“一笑凝新露,嫣然为我开。遥知风起处,定是故人来。”

而那些并不久远的物华的追寻和回忆,则也沉甸甸地融入到她的诗句中:“老瓮无声酿岁华,三杯蚁绿醉红霞。清香笑问来何处,荔圃深深是酒家。”(《访东江糯米酒厂》);“徐徐落日老粮仓,半抹残晖印藓墙。我盼春风吹岸绿,一眸新筑满庭芳。”(《访东江旧粮仓》);“秋日芦花江水平,舣舟古埠一篙轻。槎溪依旧澄如许,似听东坡拄杖声。”(《访泊头古渡怀远》)。

叙事状物细入微

式敏女士与诗结缘,还颇有一段“历程”。她出身于一个书香之家,父母亲都腹有诗书、公职人员。尤其她爷爷,是位旧时代的文人,平时喜欢练练书法,偶尔也写写诗词。式敏从小就跟着爷爷背诵过一些诗词,耳濡目染,对这种歌谣似的文体有了兴趣,虽然从未系统地学习过古典诗词的写作,但其中的韵味和魅力也曾使她向往。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整理爷爷的遗物时,找到爷爷留下的一本诗集,得以了解爷爷的生平故事。细细读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爷爷生活的时代,去感受老惠州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据她说,“这让我特别感动,但同时也有些愧疚,这么优美的文字,这么优秀的文化,应该好好传承下去才对呀,光是背几首诗是不够的!”于是,她开始找书籍自学古典诗词的写作,从过去的向往、跃跃欲试,变成潜心投入了。大概是得了爷爷的“真传”,当然,也有秉赋使然,式敏女士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立意的重要、词语的推敲、意境的追求、内涵的深化……所以她的诗有亮点、有张力,这得力于她善于观察,善于体味,这就是我们说的叙事状物细入微。看看她在《夏读》一诗中:“蝉语声声日影长,玉芽新绿水沉香。临窗又读李公句,一卷清风好纳凉。”此诗中一个“沉”字,使我们联想到翠生生的茶叶入沸水,翻滚腾跃,又悠悠下沉,而茶香四溢,口内生津。“一卷清风”四字,“一卷”不仅是指风,还借代了李公的诗集,而“清风纳凉”,不仅临窗风来,使人凉快,更是读一本好书,如沐清风,让人神清气爽。一语多指,相得益彰。再看《六如问梅》一诗:“孤星晓月淡霜天,一笛梅花伴月眠。谁把闲愁吹作雪,随风飞到鹤峰前。”诗人在这首诗里怀念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东坡谪贬岭南,王朝云千里迢迢追随他来到惠州。可天不祐人,朝云死于瘴疠,邑人筑六如亭祭祀她。式敏女士以“问梅”为题,写梅,也以梅暗喻朝云,深切地悼念朝云,一句“一笛梅花伴月眠”,让人悲从心来,而诗人更将忧愁也上升为梅花,梅片如雪花一样飞来,飞到朝云与东坡生活过的白鹤峰来祭奠她。此景此情,深化了诗的意境,炼字炼句有过人之处。再看看《千年调·罗浮冬日观瀑》“白练挂丹崖,银线穿云臼。九曲淙淙流水,夏腴冬瘦。楚腰袅袅,玉泪鲛绡透……”,诗人写瀑布,妙在后面三句,冬日的罗浮瀑布,自然不够壮阔,一个“瘦”字,活脱脱地勾勒出冬瀑的实景,形象而贴切。而瘦,又道出“楚腰袅袅”,拟人化,引出了一个典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死。”当时那些骨瘦如柴的美女,自然要“玉泪鲛绡透”了。

比兴会意重内蕴

2020年,陈式敏加入了惠州市诗词楹联学会,诗友们相互切磋,汲取各家之长,也得到很多老师的帮助,使她的诗词创作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2021年,她还报名参加了中华诗词学会高级研修班,使她的创作张力进一步得到拓展,诗词境界更加开阔。在创作中,她十分注重写作技巧的探索,在比兴、意念等手法的运用上下了很多功夫。她遵循宋代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叙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以物喻志);“兴者,先言他物而引起所咏之词也”的定义,积极探索实践,使她的诗显得空灵而有意境。例如,在《梁化梅园见一树早花有吟》:“花枝明古径,一树早知春。唤得群芳醒,何愁暮作尘。”一诗中,她以“花枝明”起兴,道出梅花早知春,勇献身的精神品格。而在《秋钓不获戏作》:“江清鱼影白,斜照钓竿闲。相顾无相欠,相忘山水间。”一诗中,她以“江清”、“鱼影”而比,引出斜照下的钓者,“钓竿闲”的“闲”字,很形象地道出鱼不上钩的状况,进一步抒发出“相顾无相欠,相忘山水间”的情怀。而在《观云》:“瑶池一镜自澄明,水碧云幽过眼清。我看浮云云看我,尘心不起法缘生。”一诗中,诗人通过“瑶池”、“水碧云幽”等意象起兴,表达自己看透红尘,随遇而安的心境。再看《摸鱼儿》:“雁南飞、碧空如洗,闲云冉冉来去。风涟细浪烟波淼,几叶兰舟轻渡。芳畹伫。看不尽、林红尽染千千树。姿容春妒。引鸰雀轻歌,蝶蜂漫舞,艳影频偷觑。秋如故,旧侣萍踪何处。天南地北迟暮。相思不及余霞远,斜照残辉无数。何所慕。青山外、翩翩白影双飞鹭。客游归去。念杨柳依依,笛音缈缈,一曲恍如诉。”在这一阕词中,诗人通过“赋”敷陈其事,植入多个技巧元素,运用多种手法,即景状物,借景抒怀,咏物言志,赞美大好河山,缅怀故旧好友,抒发博大胸襟,可谓是景色旖旎,情亦缱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诗贵在含蓄,式敏女士还较为注重诗词的内涵,她的一些诗词,透过表面的词句,蕴含着某些内在的情愫或哲理,给人以昭示或启发。例如《忆江南·荷花亭》:“……消伏暑,坐看水莲清。池上清风同馥郁,月边花影不分明,划过一流星。”此诗,看似游览荷花亭,实则缅怀惠州名士江逢辰。江逢辰品性高洁,人称江孝子,邑人筑亭来祭祀他。式敏女士在诗中用“水莲清”、“清风”、“馥郁”等不露声色地赞颂了江公,而以“流星”来暗喻江公虽像流星一样“闪亮了那么一瞬间”但他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木秀于林更青葱

“木秀于林”是个成语,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也借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然而,古人却往往将“风必摧之”与其联在一起,意思是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对此,笔者不能苟同,认为这是一种不求进取、甘于平庸的处世态度。人为什么就不能出类拔萃呢,为什么就不能鹤立鸡群呢,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鉴于这种认识,所以我将本篇篇名取之为《木秀于林更青葱》,是寄希望于式敏女士,在取得一些成绩以后,还要无畏于闲言碎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实,式敏女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她在对诗的感悟中说:“回顾(写诗的)这段历程,有快乐,也有过彷徨,但幸亏凭着热爱坚持下来。生活中的我们总在不知不觉中步履匆匆,一边感叹岁月蹉跎,世事无常,一边又无奈困囿于繁缛俗事,烦惫不堪。是时候放下了!放下那些苦寻无果的纠结,放下那些咬啮身心的苦楚。当你用心去体悟一朵花开得热烈,一片叶落的静美,感之,触之,歌之,咏之,那一首首美词佳句,便会流淌于你的笔尖,如春风入怀,流风回雪。”是的,式敏女士对于诗的追求,是热烈的、充满激情的,是无怨无悔的,是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看看她的这一首诗:“菊秀岂无梦,桐疏应有声。秋虫吟切切,邀我赴诗盟。”是呀,菊、桐都是有梦有声的,秋虫都在邀请,我也要去圆我的诗词之梦。再看这一首:“荆木阴阴夏渐浓,小鹂深啭碧云中。榴花新破尤堪赏,万绿何如一点红。”不错,榴花吐蕊值得赞赏,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才更令人赏心悦目!还有《生如夏花》这首诗:“榴花灼灼槿花红,茉莉芙蕖郁郁风。盛夏我来当灿烂,何妨恣意艳阳中。”作者借用了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寓意,道出了“我要开花,我要灿烂”,“何必介意其他”的心声,表达了志存高远的情怀。式敏女士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在诗词创作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可喜的一步。然而,诗路是辉煌的,也是曲折的、充满坎坷的。我们希望她不骄不躁,谦虚谨慎,不断取得更大的成就:一帆高悬征路远,木秀于林更青葱。

陈式敏诗词

书写人生真性情

——曾艳梅诗词评析

潘东方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是英国诗人约翰·济慈的美学认知,认为艺术与诗词之美,在于通过艺术地表达真实的客观事物和人们的真情实感而实现和塑造出来。这种美学思想中外一,古今同。《永乐大典·编类》云:“古人之诗,事切情真,出于至诚,如喜而笑,怒而叫,哀而哭泣,病而呻吟,皆非勉而为之,故其诗自好。” 清代诗论家张问陶在《论诗十二绝句》更加明白地说:“写出人生真阅历”,“万化无非一味真”。

这几天,在学习研读曾艳梅诗词过程中,充分领略了这种真和美,就是:写生活中的人和事,抒心里面的真感情。除此之外,也深为洋溢于其中的清新的语言韵味、丰富的艺术表达、和深厚的思想感情所吸引。

今以绝句、律诗、词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和大家一起赏读诗词之真、之美。

一、绝句灵动精巧,纯真之美

曾艳梅诗友是位小教老师,她的诗有相当部分是描写校园的真实生活,编写《二十四节气诗歌集》供学生学习,被学生称为“诗人老师”。这组节气诗写得活泼生动,富于变化,精致巧妙,同时又雅俗共赏,非常适合学生阅读。如《雨水》:“独喜芽儿新破土,探头浑忘水风凉。”把“芽儿”拟人化,是大自然之美;如:

惊蛰

雷鼓隆隆四野新,桃花灼灼满河滨。

谁家儿女闻鸡起,巧驾农机早布春。

写出了春天清新美丽的气息和人们辛勤耕耘的景象,是新田园生活场景再现,有鲜明的画面感,是劳动之美。

在描写校园生活诗词中,如《校园值日生》:“落叶真如淘气鬼,晚来与我捉迷藏。”纯真烂漫,直扣心弦。又如:

校园即景

清晨备课坐南窗,满桌玉兰花瓣香。

猜是全班勤拾掇,童心一捧带阳光。

小朋友的童心之美,可见一斑。

除了校园诗,在生活中,她的诗也常常体现这种灵动精巧的纯真之美。如:

秋夜

小园向晚月初明,桂子香浓秋气清。

一颗童心摁不住,与儿花下扑流萤。

起承写景清新巧妙,为接下来的转合作了很好的铺垫,转句这个“摁”字用得好啊!天真无邪的童心怎能摁得住呢?于是自然地“与儿花下扑流萤”。再如:

有感母亲为邻里裁衣

庭中裁剪日迟迟,一线一针忘饭时。

听得邻家夸手巧,羞来织女露娇姿。

这种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真诚,褪祛了成年人的世故和作态后的“娇姿”,是人性的纯真之美。虽然母亲是一位老人家,然而比起徐志摩笔下日本少女之美:“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有过之而无不及也!

二、律诗典雅厚重,情真之美

比起绝句的灵动精巧,她的律诗显得典雅厚重,时空开阔的风格。这也是绝句和律诗在写法上的区别,说明她已经完全能驾驭这两种方法。特别是七律,浑厚深沉,颇有些老杜遗风,对于一位女诗人来说更加难能可贵。她的律诗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情真,如:

游罗浮山

葛仙金匮在,隐迹邈难寻。

鸟唤群峰霁,云埋一径深。

瀑飞泉似雨,崖削石成林。

丘壑虽堪羡,难泯烟火心。

以葛洪遗迹起句,接着的“隐迹邈难寻”符合一般人对道家的印象;中间两联描写罗浮山景色,非常精彩,让读者身临其境,对仗工整,生动自然。然而,尾联抒情却来一个反转,“丘壑虽堪美,难泯烟火心。”妙!一般人认为,因为罗浮山有“葛仙、群峰、流云、幽径、飞瀑、石林”等高人和美景,于是来一个道家的避世思想结束,以显高雅。但作者却反而用之:“难泯烟火心”。这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没有丝毫作态,不但不会让人觉得低俗,反而更加突出了真实之美。就如2500多年前,孔子在黄河边询问渡口时,对两位隐者的感叹:“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道行于天下的孔子,生活在烟火世俗之中,难道会比两位隐者境界低吗?

请看这首七律:

昭君墓吟

去去龙沙路已封,琵琶弦促汉妆浓。

百年仍滞思金殿,一梦惊回惜凤容。

风剥残碑停马读,雪来大野扫花供。

香茵孤冢凝青碧,太息芳魂独不逢。

首联“去去龙沙路已封,琵琶弦促汉妆浓。” 营造了一个壮美而苍凉景象,时空开阔,写出了历史的沧桑感,更加突出了王昭君凄美的形象,妙笔!中间两联延续这种苍凉的背景,气贯而下,感情积蓄至丰盈,充斥于胸,最后抒情:“香茵孤冢凝青碧,太息芳魂独不逢”!气势恢宏,读来美不胜收。其中结句“太息芳魂独不逢”,非常契合女诗人思想感情,是真情实感的表达,既是对王昭君的深切同情,又是对她的热情歌颂。这首诗用词精准,艺术表现手法精彩、熟练,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再看这首七律:

谒惠州东坡祠

东江默默日沉沉,白鹤峰前花木深。

吊古人来黄鸟啭,通幽径曲碧苔侵。

湖山宦迹唯随遇,诗酒生涯不负心。

莫道圣贤皆寂寞,千秋过后有知音。

惠州人对苏东坡的真情,从苏东坡踏上惠州土地的第一日起,一直延续到现在,近千年来,不但没有减退,而且越来越热切。如苏东坡诗《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写道:“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人客寓公。”惠州人对苏东坡热情可见一斑。而且惠州人更以苏东坡为骄傲,如江逢辰诗:“一自东坡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作者作为惠州本土诗人,对苏东坡当然热爱无疑,怀着这种真诚的仰敬之情,而且有比较深厚的诗词创作功底,以及高超的表现手法,写出来的一定也是好作品。

三、填词清新明快,归真之美

笔者一直觉得,与男性诗人比较,词是更加适合女诗人填写的一种古典文学形式,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情感,特别能够通过长短不一的句子来表现。作者填的词也非常美,风格与她的绝句和律诗又有一些不同,既婉约而又清新,既缠绵而又明快。如《浣溪沙·夜宿罗浮》、《鹧鸪天·畅远楼有寄》,写景、抒情忠于真实的景物和客观的表达,都是属于这种风格的作品。

而笔者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其中的两首词,虽然可能不是她最好作品,却是最能代表返璞归真之美的。如:

一剪梅·春耕

红瘦青盈四月天,蕊落溪边,柳舞山前。农人耕种趁春光,田垄人忙,四野歌欢。

雨后风柔耕翠田,耕也怡然,莳也欣然。秋来锦缎浪波匀,爱在禾间,梦在心间。

风格清新,节奏明快,有鲜明的画面感,是和谐的、充满希望的田野。在阅读这首词的过程中,仿佛从中听到了一首欢快抒情的乡村交响曲,洋溢于山水田园之间,没有城市的喧嚣,和谐而安宁,使人神往,回归于自然。又如:

一剪梅·小女初次坐飞机

妆得身轻上九霄,星眼寥寥,云朵飘飘。俯看海市画楼高,碧水浮桥,玉塔扶摇。

胜比金猴意自骄,展翼飞巡,穿雾游遨。归来说与小黄髫,语自滔滔,情自陶陶。

风格与前词同样的清新明快。上片写小女从飞机上俯瞰大地看到的景象,下片写小女坐飞机的感受,遣词造句信手拈来,娴熟精准。亮点在最后一句:“归来说与小黄髫,语自滔滔,情自陶陶。” 天真烂漫的得意样子跃然纸上,向读者扑面而来,一刻永恒!这就是返璞归真的魅力。

总的来说,她的灵动、厚重、清新的风格只是有所侧重,并不是截然分开,而是贯穿于绝、律、词三者之中;同样,她的纯真、情真、归真的情感表达也贯穿于三者之中。当然,要把这些风格和情感融汇贯通,写出高质量的古典诗词,则需要深厚的功底和高超的表现手法,这点她基本上做到了,所以才能给读者呈现出这么多精美的作品。可以这样说,由于她忠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才成就了她诗词之美。

曾艳梅老师虽然是一位女子,但她胸襟宽广,巾帼不让须眉,积极向上,热爱生活,工作热情。这几年在惠州诗词楹联学会的指导下,诗教工作开展得非常扎实,效果显著。我最欣赏的是她的好学精神,曾跟她交流过,她不管工作多忙,每天坚持两到三个小时诗词学习,出差的时候,也带上诗词等书籍,利用候车时间、会议休息时间诵读、琢磨,这份毅力令人感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应该就是指曾老师这一类好学的人吧!所以,才有她这几年来的长足进步。

当然,她的诗也有不足之处,还有一些需要夯实的地方。努力的方向就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研习上(儒、道等);开阔胸襟,提高境界,本着“位卑不敢忘忧国”的文化自觉,培养家国情怀,把诗词创作专注到关心国家民族和时代潮流上。我相信通过她的努力,一定能够把握时代脉搏,写出更多更好的,有利于家国身心的作品。

曾艳梅诗词

融情皆得味,有景即能诗

一一李锦仪诗词浅析

李锡钦

惠州女诗人李锦仪作为“新生代”诗人,秉承了其父母诗词文学的天赋,从学诗、写诗,吟诵,楹联、散文,到随笔、小小说等,都能较快地掌握写作技巧与驾驭文字能力,并结合各种文学体裁的互相运用、互鉴融通,并在近年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一)景情相合,物我两宜

宋人范晞文《对床夜语》中说:“不一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王国维《人间词话》:“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国古典诗歌讲求“含蓄蕴藉”,情感通常不直接表达,而是将情感寄托在景物上,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人们往往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纵观《李锦仪百首诗词选》,由景语入情语者,俯拾即是,如《荷藕》“通管清泥显玉身,初尝鲜脆顿生津。盘盘甘美艰辛换,烈日难忘拔藕人”。清泥显玉身,形象而贴切地写出了藕的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继而笔锋一转,甘美的藕来之不易,“烈日难忘拔藕人”,充分体现了诗人“悯农”之心,与“粒粒皆辛苦”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如《寄荷》中作者通过起承句对荷景的描写,转结句“些些心事埋荷底,藕出情丝似我长”,将自己的心事情丝巧妙地以“藕藏”带出,末句化藕断丝连于无形。在《苏幕遮·暮春偶拾》中,词人由幽处春莺啼啭的实景,触而生情:“叹家山,添旅思。径畔蔷薇,香馥伤情碎。风细恰如湘绣穗。缕缕缠绵,谁解怜乡意。”由暮春一次偶然的出游莺声哀啭而引起的思乡之情。景中有我、词中有我,达到了物我两相宜的境界。

(二)才思蕴句,雅怀毓诗

夫诗者,心之声而形于言也。吟诗之事,当博观而体悟,幽衷哲思深切时而欣然发尔。为诗之范,则必遵声律格调而行,然不为之所缚焉。《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大凡为诗者,须有灵气才情也。锦仪虽习诗时间不长,但其与生俱来的才情、后天勤奋好学、日积月累所囤聚的文学功底,为其诗词创作营造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及广阔的空间。通观其诗词,不乏灵动、颇具才情的好句佳词:如五绝《秋月》中“疏星天上月、谁剪半轮秋。”昔时李白《峨眉山月歌》曾有“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七言绝句,描写清江映月、千里蜀江行美景。锦仪这首五绝显然也由景入情、发出时光易逝之叹,不言中秋佳节,不言秋已过半,而以天上朗月高悬暗喻秋光已半,是谁擎起时光的剪刀,剪去了这半轮秋啊!这一问诗意才思跃然纸上。

七绝《渔家姻缘》“心许同村赶海郎,飞梭织网俏新娘。深情吟唱渔光曲:哥剪绯霞作嫁裳。”描绘了渔家妹织网、哥打鱼、同唱渔光曲的爱情故事。“哥剪绯霞作嫁裳”形象生动地表现“打渔郎”迎着朝霞出发、披着暮色而归的“剪霞为裳”的诗境。

作为女诗人,锦仪还以其细微的观察力、独特的视觉捕捉季节交替、景物变化的镜头,再经过诗意的加工、细腻的描写,使作品鲜活而生色。如《沁园春·西湖暮春》下阙中佳句叠出:“叹一泓镜水,晴霞如锦,四围碧树,萝径生香。柳眼新开,虫声轻透,”将西湖浓浓的春色描绘得淋漓尽致!古人有“虫声新透绿窗纱”句,诗人巧妙活用“虫声轻透”以衔接上句“柳眼新开”,足见作者炼意炼字功力。

(三)情深动咏,时景引兴

古人为诗,或因情造景、融情于景,景由情生。诗贵情真,情深则境界易高。有境界而格调自高,为文也然。如只是为写诗文而罗列华丽辞藻,则如无骨之肉、无盐之汤也。锦仪之诗词,往往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动情之处落笔,更易见效。如其数篇吟咏母亲的诗词,因其情深而意蕴,语切而词真。“瘦削柔肩挑苦难,清流韧性对寒温”。写出母亲内柔外刚、坚韧不拔精神;“操持有道春晖暖,勤奋无私烛焰长。默默桑蚕拼尽力,吐丝化作满家裳”。以春晖、烛焰、吐丝等特定词语形象贴切地表现了辛勤付出、默默耕耘的母爱情怀。“秋凉一枕夜窗深,儿旅千程母挂心。”道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牵挂情怀。

在《千年调·情缘如梦亦如烟》中通过“天当记,雪飘花,初邂逅。东风昨夜,又把心扉叩”。的“缘来”与忆叙描写,带出蕴藏心底的眷恋之情。接着:“落墨成诗别后,想必容瘦。相思若许,乱绪愁时候。探春意,问梅红,君忆否。”字带相思、句含思恋,“数说万千红尘事,多少相思在里头”。将一段情缘写得清婉动人。

春天是美丽的,古今诗人吟咏春天的诗词也是最多的。李锦仪诗词中的咏春、恋春、惜春、忆春、春游、春愁等也不乏隽句佳篇。如《江南梅花引·春忆》中下阙:“晚曈。晚曈。剩残红。那年中。小舴逢。剪也剪也,剪不断、一任空濛。惟有光阴,逝水去如鸿。凤北凰南疼隐隐,人瘦矣,起闲愁,比柳慵。”借景忆情,通过关键词叠句、复沓,加重语气,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词的音乐性与节奏感,使感情得到抒发。“人瘦矣,起闲愁,比柳慵”境界尽出。

在《浣溪沙·春晴》中,“燕剪云摇堤岸柳,鱼追蕊落镜湖英。清和风里绘春明。”用语简洁精练,把晴和春景描绘得诗意盎然。而描写春日梨花,则以“一枝带雨,羞颜素影,撩惹情思”。抓住梨花特点三言两语道出其娇羞美艳、撩人情思的意境。描写暮春,则以“芬芳渐隐,花色轻匀。探蛙声欢,蝉声早,涧声真”。环环相扣、并以蛙声、蝉声、涧声这些春夏之交或初夏特定时令景物为衬托,一幅晚春图通过灵动的诗笔别开生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行香子·春欲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