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帝忠义精神的第一要素,便是坚守初心

 彭允好 2023-08-31 发布于河南

天地有常,人生无常。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顺意,职场起落,宦海浮沉,家业兴衰,数不尽的恩怨情仇,诉不完的悲欢离合,总是会像走马灯一样此起彼落,绵延不绝。

《菜根谭》中有一段话:“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莫便放手。”意思是说,太多的恩宠和偏爱往往会造成危害,所以人需要在春风得意,意得志满的时候,内心也要保持一份清醒,保留一份谦卑,悬崖勒马,及早回头,否则就会乐极生悲,盛极转衰;人在遭遇失败和挫折的时候,内心也不要自暴自弃,一蹶不振,失败中隐藏着希望,挫折中孕育着转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寒,少年时,家乡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又发生蝗灾和瘟疫,父母长兄俱丧。朱元璋孤苦无依,只能投奔皇觉寺剃度为僧。不久,当地闹饥荒,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朱元璋在外流浪的三年间,走遍了淮西名都大邑,看到了百姓疾苦,理解了中国民间社会为何对威灵赫赫的关帝如此崇信敬畏的缘由,在关帝正气凛然的感召和鼓舞下,朱元璋不再浑噩度日,对人生前景也充满了希冀和憧憬。

至正八年(1348年),朱元璋又回到皇觉寺。此时正值元朝政治腐败,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自号“明王”。次年二月,郭子兴起义军攻下濠州,据城坚守。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他参加郭子兴义军。

朱元璋又惊又喜,不知该何去何从,于是来到伽蓝殿,祭拜关帝,祈求神明指示。朱元璋用竹筊占卜,心中默念道:“如果我适宜远走避难,请用阳筶指示我,如果我适合留在寺中,请用阴筶指示我。”祈祷完毕,掷筊,结果是一阴一阳,重新掷筊,仍然是一阴一阳。连续掷筊多次,结果始终如此。朱元璋非常惊异,向关帝叩拜说:“不许我远走避难,也不许我留住寺中,难道是指示我从军吗?”于是再次掷筊,其中一个竹筊一跃而起,立于香案上面。朱元璋知道神意如此,于是从军入伍,并在夺得天下的过程中,多次求得关帝庇佑,克敌制胜,所向披靡,最终建立起了盛极一时的大明王朝。

《关圣帝君伏魔护道彰感誓章》云:“吾是天上灵。拏风捉鬼神。大刀兵百万。佐道辅天行。正心行吾法。吾必合汝心。持心终始一。吾必亲现形。”

明太祖朱元璋的人生起点可谓非常之低,其早期的人生际遇也是充满着崎岖和坎坷。但他在关帝的指引和庇佑下,依靠内心的强大,作战的勇敢,行为的坚毅,经过若干年积极努力地争取,终于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从贫民到皇帝实现人生逆袭的励志典范。

明人倪岳在《覆正祀典疏》中说:“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平定天下,兵戈所向,(关帝)神阴佑为多,及定鼎金陵,乃于鸡鸣山建庙以崇祀,载在祀典。”

《大智度论》卷一云:“世界如车轮,时变如轮转。人亦如车轮,或上而或下。”人生的际遇,没有好或坏,只有坚持和放弃。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柳暗花明,否极泰来;放弃了,便什么都没有了。

关帝忠义精神的第一要素,便是坚守初心,坚持到底,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依然一心一意,矢志不移,这才是忠义精神的可贵之处,也是古往今来立大志成大功的必备要素。《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中说:“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在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轻易改变了人生的信仰和志向,最终停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无所适从,四顾茫然,这样摇摆不定的处世态度又怎能取得胜利,收获成功?

高山之所以成为高山,是因为它从不放弃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勇气;大河之所以成为大河,是因为它从不放弃百川东到海的执着。天底下任何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来自于不懈地坚持,穷且益坚地努力。

天下大道,至理相通,谨守初心,方得始终。世上无妙法,成功无捷径,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功之路,从不复杂,永葆初心,脚踏实地,才能行稳致远,走向成功。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