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A508:宋代虽已远去,风韵犹能钩沉——读《宋风成韵》

 望月听雪bella 2023-08-31 发布于江苏

/望月听雪

    “恭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这是南宋人史尧弼在自拟的科举考题中,对宋代文化欣欣向荣所下的断语。作者开篇以宋人自身的视角,娓娓道来、徐徐翻开一页页的宋世王朝,“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三百载清平岁月,多少词人用妙笔诉说着宋代三百多年的繁华与沧桑。

    《宋风成韵》一书以宋代文人士大夫的文艺生活为主线,以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展现了宋人的神采风韵。此书中,作者通过五个最具文艺气息的生活场景,即宫廷、官场、旅途、科场和文坛,深入探讨了宋代文人们的情感、追求和交往,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宋代文化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书中首先讲述了宋代皇帝从马上得天下的赵氏皇室,逐渐转变为喜好文学艺术的“才子天子”。这种转变不仅在皇帝个人的兴趣爱好上有所表现,更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尚。皇帝的文学喜好对宫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文学成为宫廷重要的社交活动,也影响到了文人的创作和审美趣味,使得这个时代词人辈出,亦有巾帼不让须眉,将词写尽了一生的喜怒哀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随后,书中通过描写诗词、书法、占卜等多种形式,展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诗词成为了社交的媒介,士人们用精妙的词句表达情感,相互赋诗以示友情。书法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形式,士人们用墨迹传递情感,使得书法成为了一种生活的滋润。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士人们对星座、测字、相术的兴趣,这些也成为了交际中的话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命运和未来的思考,于家国烽烟中以词唱尽辉煌的戎马一生,“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书中还详细描述了科举制度在宋代社会中的影响,以及士人们为了在科考中脱颖而出所付出的努力。科举竞争激烈,考取功名成为了士人们的追求,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竞争和压力反映在士人们的言谈举止中,也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和交流方式。

    书中还以代表性人物为主角,通过轶闻和逸事生动地呈现了宋代文人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也更好地展现了宋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作者巧妙地将历史事实与虚构元素融合,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生动有趣,“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书中的描绘,读者能够感受到宋代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书中所呈现的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表达。作者的流畅轻快的语言,配以丰富的视觉元素,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代文人的生活场景,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情感和心境,“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此文贯穿宋朝始末,“讲述了大宋天子如何从粗犷到温润,诗词如何在士大夫的朋友圈成为秀才艺的社交工具,唐宋之间的书法差异如何成为宋代土人的日常压力,激烈的科举内卷之下宋代士人是如何喜欢上谈论星座、测字、八字和相术的,以及宋代文艺圈的顶流们是如何凭借天价稿酬而一夜暴富的。”吟诗作赋、泼墨挥毫,成为这个时代最流行的时尚,上至皇族,下至黎民百姓,“帝王垂范效应”带来的“名士文采得以用真金白银秤量的润笔风尚”,洋洋洒洒铺展开两宋士大夫文艺生活的四轴长卷:“以诗词唱和酬对社会交际,以书法墨迹滋润日常生活,以星命相术熬煮心灵鸡汤,以文字创作收获润笔酬劳。”一个宋朝的诗词文化大格局由此打开,“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宋风成韵》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多元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宋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这本书不仅是对宋代文人生活的生动描绘,更是对宋代文化的一次深入探索。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还是对文化交流和情感表达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乐趣和启发。通过此书,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宋代社会,感受到宋人的神采风韵,使这段历史再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宋代虽已远去,风韵犹能钩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