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06《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六~第三十

 bdcxrh 2023-09-01 发布于湖北
素问·八正神明论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今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
  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涩的通假字)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凝,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
  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藏(全元起本作“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重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帝曰:善。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于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髴。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纳的通假字)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神,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帝曰:何谓神?
  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图片

素问·离合真邪论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荣(为荥字之误)、输,余知之矣。此皆营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也。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涩的通假字,下同);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纳的通假字,下同)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帝曰:候气奈何?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全元起本为虚),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应为楗之误)。”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图片

素问·通评虚实论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气(《甲乙经》为虚)、上(《甲乙经》为气)虚、尺虚,是为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读注:此处有问无答,且与上下文不搭,明清医家已经认为此处是错简而形成的缀文。)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圆利针。
  霍乱,刺俞旁五,足阳明及上傍三。
  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图片

素问·太阴阳明论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图片

素问·阳明脉解原文  原文
  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
  帝曰:善。其恶火何也?
  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
  帝曰:其恶人何也?
  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
  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帝曰:善。病甚则弃衣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踰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
  岐伯曰:四肢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也。
  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
  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
  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
  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