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14)

 为什么73 2023-09-01 发布于北京

原创 有骨难画 轻口味故事 2023-08-31 20:53


图片

 轻口味故事 |真实灵异源头
有些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

图片

转文请注明:来自公众号 轻口味故事

本文是当年全网关注的热贴,极其精彩!

作者:有骨难画(天涯论坛)

由群友(Fo医会提供)

都市传说虽然有现实基础,但进入到网络时代后,变的愈发模糊起来。将隐匿在传说背后的真相挖掘并用文字呈现出来,是我作为一名内参记者最大的工作职责之一。

前言:

越战中,越军使用了一些“秘密武器”,这些,在正规战史资料中永远不会提及间接促进了80年代“气功热”,与“特异功能”研究狂潮。

成者僵尸事件圈内人揭密成都僵尸事件

本连载
前文: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2)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3)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4)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5)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6)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7)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8)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9)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10)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11)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12)

越战诡事,被封存的内参记者采访实录(13)

枪打不了,你说用无后坐力炮跟火箭筒外加手榴弹吧?前两种武器的初速太低,经常被它躲开,只能靠爆炸的覆盖打击对付它,覆盖无非就是弹片跟冲击波,这装药量就这么大点的步兵武器,覆盖的那效果还不如用枪直接射击呢。

手榴弹就更不用说了,根本扔不着,扔了也是浪费,而且弹片对它也没什么明显的效果。

在战斗期间,它用掌心中弹射出来的利器伤了4名同志,当场死亡1人,另外3人是2人轻伤1人重伤。

受伤的全部中毒,就是那种活尸上的毒,黑衣服用药,把两名轻伤的给救回来了,重伤的还是牺牲了。

图片

他们利用仪器控制蝗群'呼’的一下从林中飞起来,然后用眼睛盯住怪物的踪迹,让蝗群跟上它。

也就是这蝗群的飞行能力不差,还能跟的上,要不然就凭人去跟,门儿也没有。

我在亲眼看到之前是想象不出来蝗群怎么个'托’法能把这么个东西给扔到指定地点去,等看了才知道不仅是'人多力量大’,蝗虫多了力量也大!

它们在操控之下跟一阵黑色的云一样冲进树林,把在树上吊着的怪物一下子就给包住了。

图片

为了不让它冲出来,这蝗虫几乎是一层挨一层的往上压,最后愣愣的堆成了一个玉米形状的'小山包’,中间有一次还是差点叫它打散了跑出来。

看蝗群不够用,把'蝈蝈’群也叫来,再往上压,我目测着估计压了至少几十层。

数以万计的蝗虫和'蝈蝈’,这累计重量可就得论吨算了,这才勉强把它给压在里面动弹不得。

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正文中提到的我军两种伴随步兵作战的两种口径的迫击炮,既60毫米与82毫米的63式60毫米小口径迫击炮与67式82毫米中口径迫击炮(我国的大口径炮击炮标准则是100-120毫米及以上),其中前者最大射程1490米,后者最大射程3040米。

图1、2为63式60毫米小口径迫击炮。

图3、4为67式82毫米中口径迫击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种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是把握不住,那我们这帮人就都该就地枪毙了,排长第一个反应过来,他说既然能把它控制在原地了,还呼叫什么炮兵群?

容易误伤到自己人不说,最关键的是这些国家斥巨资研制的仪器要是在火炮打击中有什么损坏,那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用现在的一个专业名词说,就是叫'减小附带损伤’,最后决定还是用无后坐力炮对准它采取直射,迫击炮补射的打法,而代价就是得牺牲那些围困住它的蝗群跟'蝈蝈’。

图片

“特别收获——这个还真有,我们抓了一个很重要的俘虏,还缴获了不少重要仪器,这人不是越南人,而是个苏联人,他是苏联那边的技术顾问。

就跟我们这边的那6位科学家差不多,他本来是想跑的,但在蝗群攻击时被蝗虫俯冲下来打断了膝盖,走不了了就钻进那辆被摧毁的T-34/85坦克的车底,企图躲过我们的战场打扫。

但那能跑了他吗?抓住脚踝就给他从车下拽出来了。

根据临时审讯,还问出这地方不知他自己,还有好几个他这样的技术人员,往那哪哪方向跑了。

排长就派了几个人顺着那个方向去追,果然跑出去不多远就给追上了,一共7个人,全都抓了回来。

图片

“因为'响导蝗虫’的体形过大,这'战斗昆虫’不是相扑比赛,谁更大更重谁就厉害。

就像你说的那样,其平均体长达到了50厘米,在昆虫中属于'超巨型’,这个体形目标太大,不利于繁殖且繁殖成本高,灵活性不行,所以就被摒弃了。

将平均体长与直径分别控制在20厘米与3厘米左右,这是一个我们经过大量测试,认为最平均,最能发挥群体战斗力的身体尺寸数值。”郑新理说。

图片

没办法,因为本质上其实说的就是同一件事,这也都在楼主的意料之内,毕竟不是走剧情路线的,叙述性内容占了大部分,楼主的笔力有限,各位看官先凑合着看吧。

不过不必担心,因为这一篇的篇幅相对很短,所以这种“闷”不会持续太久,还请诸君继续支持,感谢。

楼主又来更图了,今天更一下正文中提到的“响导蝗虫”,该蝗虫体形堪称昆虫界的“巨无霸”,飞行起来正面撞击在人身上力量相当强悍,轻则骨断筋折,重则就能毙命,非常危险,后来因为人类活动面积越来越大,并组织大规模猎杀,外加由于体形原因导致对食物量的要求过高,最终其导致大面积灭绝,现在据说在极个别地区还能见到,但基本已经算是绝迹了。

图1为“响导蝗虫”的尸体标本,左侧为某小型鸟类(楼主不认识是什么鸟......)的标本,将两者放在一起就是为了作为参照物,体现出其体形的巨大。

图2为“响导蝗虫”被人类猎杀后川成串儿的尸体,可以看出与人体的比例。

这两张图体现的核心都是一个,就是该蝗虫令人咋舌的身体尺寸,楼主小时候还经常吃“炸蚂蚱”,就是秋天去地里抓蚂蚱,然后拿回家来用油炸后吃,蛋白值很高,口感也很好,由此想到要是能炸炸“响导蝗虫”吃,那一只就够吃一顿的了,哈哈。

图片

图片

“我在之前的采访中了解到'子弹飞蝗’发起俯冲攻击时可以轻易的击穿人体,并能从前额这种最为坚硬的位置打穿人的颅骨。

还有'霸王螽斯’,据说能跟一阵风似的,从人体上掠过,就把人给啃的七七八八甚至是只剩下一具白骨了,这么强大的杀伤力,那有相关的战斗数据,您能透露一下吗?”我说。

“太具体的不能说,不过关于你提到的穿透力与啃咬效率,这个我还是可以说一下的。

你说的'子弹飞蝗’跟'霸王螽斯’都是第一代产品,杀伤力其实相对还是比较弱的。

图片

“刚才听您说我提到的'子弹飞蝗’与'霸王螽斯’只是第一代,那么还有更先进的代次吗?比如第二代?”我说。

“有的,而且在我所亲身参加的那场战斗中,使用的就是第二代'子弹飞蝗’与'霸王螽斯’。

而之所以在有第二代的情况下还在150号阵地上使用第一代,是因为当时第二代刚刚开始量产,数量还不算多,而150号阵地的攻坚压力又不大,军事价值也不算突出,所以就先用了第一代顶上。

而我参加的那次,则是一场对第二代以及更重要的'活体生物兵器’体系的'全面大考’,使用最先进的也就是必然的了。”郑新理说。

“第二代与第一代相比,有什么进步吗?”我说。

明天继续,敬请期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