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七史商榷》:考据大师的“真香”现场

 星河岁月 2023-09-0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图片

《十七史商榷》(以下简称《商榷》)一百卷,由清代学者王鸣盛撰写,主要内容为对《宋史》以前的十七部正史(实则为十九部,沿用宋人称法)进行校勘、考订,意在补正历史文献之讹脱,并指导后人读史。王氏在自序中称“读史者不必横生意见,驰骋议论”“盖学问之道,求于虚不如求于实,议论褒贬皆虚文耳”“所谓横生意见、驰骋议论,以明法戒,与夫强立文法、擅加与夺褒贬,以笔削之权自命者,皆予之所不欲效尤者也”,反复强调自己专攻实学,不喜议论。王氏妹婿,《廿二史考异》著者钱大昕亦认为王氏著《十七史商榷》“独不喜褒贬人物,以为空言无益也”。然而事实上《十七史商榷》中有不少十分精彩的议论,或有关于为人处世之道,或有关于读书治学之法,散布于严谨厚重的校史记录中。正是这无心插柳之言,令此书很大程度上摆脱了高冷疏离的学者气,体现了王氏其人之温度与高度今天我们就来为大家盘点一下《十七史商榷》中的精辟之论。

图片






“王导传多溢美”“冯氏行不正”

《商榷》为细读正史之作,尤格外留心传记中写人之细节,故而其对于众多历史人物,往往有着不同于常识的认识与看法,试举王导与冯太后之例说明之。
对于琅琊王氏家族的代表,被认为是东晋之顶梁柱的王导,王氏直接作《王导传多溢美》一篇讽刺之,开篇即言:
《王导传》一篇凡六千余字,殊多溢美。要之,看似煌煌一代名臣, 其实乃并无一事,徒有门阀显荣、子孙官秩而已。所谓“翼戴中兴,称江左夷吾”者,吾不知其何在也?
其后便通过解读传文细节来证明,认为苏峻之乱,其“入宫卫帝”,实则“欲避贼锋”也,最终还是携二子出奔至陶侃所筑之险固白石垒避难,“不卫帝矣”。另在陶侃、温峤、卞壸等人的传记中王氏亦找出多处证据可证王导之“庸鄙无耻”,“为正直所羞”,如《卞壸传》中载王导屡于朝局不稳之际“称疾不朝”,而实则在办其他事。
历史课本在讲述北魏孝文帝改革这一内容时往往绕不开一个人,即“文明太后”冯太后,并认为她是北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的助力者,对其评价极高,而据王氏考证,朝堂之外的冯太后实则有着另外一副面孔。《魏书》《北史》中冯氏本传皆言其“行不正”,“内宠李奕”,其情人为显祖(即孝文帝之父献文帝拓跋弘)所杀,后来“显祖暴崩,时言冯氏为之”,《北史》《通鉴》皆直言显祖为冯氏所害。其对孝文帝,也难称慈爱之长辈,只是“贪其幼也”,故立之,此后又恐其不利于冯氏而谋废之,令其“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又听信宦官谗言,“杖帝数十”,最为过分者,生下太子的孝文帝妃林氏,孝文帝本不愿依汉武帝杀钩弋夫人之法处置之,可最终“因禀文明太后意”,林氏依旧被处死。可见这位“文明太后”不完全“文明”,而孝文帝之“孝”,大概更多是“愚孝”。
除此之外,王氏还撰有多篇发翻案之论者,如《陈寿史皆实录》《东晋国势不弱》等,并皆有详细之论证。在《弱者胜》一篇中,王氏还通过总结“越灭吴,韩、魏灭智伯,乐毅胜齐,刘灭项,曹灭袁”等史实得出“两敌相争弱者胜”的结论,显然又没什么说服力。要之,王氏所言也只是“一家之言”,但若能启发更多读者前去研读史书,叩问其心目中之真相,当为十分有意义之举。

图片

“天道难知,人贵自立耳”

王氏将十九部正史全批一遍,亦见证了十数个朝代的兴亡更替,无数大小人物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事迹很难不令其从校史工作中抽离出来,去思其前因后果及彼此间的联系,并试图总结出一系列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就是《商榷》中所谓的“天命”“天道”。王氏多次提及此类命题,其意还在劝人向善,甚至在谋篇布局中也可见出其执着,如在卷五十五中有《萧鸾杀高武子孙》一篇,紧接着一篇即为《萧鸾绝后》,用意可谓十分明显了,前篇末尾还特意交代了被杀子孙的齐高帝也曾“残灭刘氏”,因此“今日之事,理数固然”。

然而历史毕竟充满了不可思议,不是所有事情都是“理数固然”的,试举《周宗室诸王名》一篇中王氏对于北周太祖宇文泰后代之遭遇的看法:

愚谓以宇文泰之宽仁,当食美报,然其子孙为高欢所杀者有之,为宇文护所杀者有之,自相翦屠者有之,而尤莫甚于隋文帝之多杀,此天道之不可问者。

历史中像这样所谓的“有违天道”之事其实很多,在《姚宋后人贤否悬殊》一篇中,王氏详考唐代一众贤臣、奸臣之后代情况,发现正直如宋璟,其六子“皆贪淫荒秽,丑声狼藉,颓其家门”,狄仁杰之子更是坑爹典范,其“居官贪暴”,至百姓忍无可忍,“共毁其父生祠,不复奉”,反而是奸臣如李义甫,其子湛成了“中兴功臣”。面对这种种“偶然”,博学善思如王氏也只得发出“天道难知,人贵自立耳”的感慨。即便善恶未必终有报,王氏也依旧认为人应当自重,不可存侥幸之心理,值得我们共勉。

图片

“有疑则阙,方为善读书”

作为曾高中榜眼的“学霸”,王氏在读书治学方面自然有其独到的见解,例如其在《史汉繁简》一篇中对于《史记》与《汉书》孰优孰劣这一问题的阐释就很有说服力:

史体至《史记》而定,班踵马体,则才似逊,然论古正不必尔。若以烦简定高下,此何说乎?马意主行文不主载事,故简;班主纪事详赡,何必以此为劣?

简言之,“体例明整,马不如班;文笔离奇,班不如马”,二者各有所长,《史记》之所以在今天“流量”更大,主要因其以离奇生动之文笔叙史,造就了诸多名篇警句,再加上司马迁那句堪称古代最强营销语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使得《史记》自然比板板正正讲史,还兼有“抄袭”之嫌的《汉书》更有市场,但这显然不代表《汉书》的价值就小了,尤其是其“艺文志”的创设,对于学术史可谓贡献卓著。对于《史记》与《汉书》之比较,《商榷》中还有《班正史记误》《史记多俗字汉书多古字》等篇,读者可就此数篇作专题之阅读与研讨。

《商榷》是读史之作,其中自然少不了论史论学之语,如“有疑则阙,方为善读书”论治学态度;“古可好不可泥也”“大约学问之道,当观其会通。知今不知古,俗儒之陋也。知古不知今,迂儒之癖也。心存稽古,用乃随时,并行而不相悖,是谓通儒”论古今之争;“大约实录与小说,互有短长,去取之际,贵考核斟酌,不可偏执”“采小说未必皆非,依实录未必皆是”论史料不重来源重甄别;“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然此事非苦学精究,质之良师,未易明也”论治学门径,几乎成了今天目录学的当家宣传语。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明达如王氏也难逃“真香”。对于《十七史商榷》及其在三部清代史学研究著作中的突出之处评价最恰切者,当属李慈铭所言之“此书与钱先生《廿二史考异》、赵先生翼《廿二史札记》,皆为读史者之津梁。赵书意主贯串,便于初学记诵;此与钱书,则钩稽抉擿,考辨为多,而议论淹洽,又非钱之专事校订者比矣”。读者在阅读此书时,每当因篇幅过长或考证过细而将要心生不耐之时,忽见此石破天惊、凝练有力之议论,必觉眼前一亮,继而反复诵读,覃思良久,至拍案叫绝,终于获得了继续研读之动力。

图片

《十七史商榷》

(清)王鸣盛 撰

陈文和等 校点

定价:138元

ISBN:978-7-5506-3935-5

【内容简介】

《十七史商榷》(以下简称《商榷》)共计一百卷,由清代乾嘉时期官员、学者王鸣盛所撰写,是清代史学研究著作的代表之一,主要内容为对《宋史》之前的,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在内的实际为十九部正史进行版本校勘、内容考证,因宋人习惯称“十七史”,故沿用旧称。《商榷》这部清人校史之作,在今天最大的实用价值即在于指导我们如何读史。对不满足于今人讲述之史的读者而言,以《商榷》为桥梁,可使其在选择、研读历史文献的过程中事半功倍,得以迅速掌握法门。本次整理特地以简体横排标点本的形式,旨在方便更多读者的阅读。

图片

著者、校点者简介

王鸣盛:清代官员、史学家、经学家、考据学家。字凤喈,号西沚。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官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光禄寺卿。以汉学考证方法治史,为“吴派”考据学大师。撰《十七史商榷》百卷,为传世之作。另有《耕养斋诗文集》《西沚居士集》等著作。 

陈文和:1946年生,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校点《嘉定王鸣盛全集》《扬州画舫录》。

文/组稿:张淑婧
排版:小由
统筹:凤凰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