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类艺术万年史-158》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3-09-01 发布于上海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

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部分地区,位于北海的北岸和莱茵河下游一带,因为地势低洼,在文艺复兴时期称作"尼德兰"。这里连接着欧洲内陆国家和英伦三岛的经济往来,因而航海业和商品贸易非常发达。佛兰德斯是尼德兰毛纺织业最兴旺的地区,反映新兴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便在这里拉开序幕,因而尼德兰的美术通常称为佛兰德斯美术。埃克兄弟是佛兰德斯美术的奠基人,勃鲁盖尔的创作又开辟了风景画和风俗画的新领域,终于促成了佛兰德斯画派的成熟和昌盛。

公元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末,是佛兰德斯美术的早期阶段。经过罗伯特.康宾(1375-1444年)、扬..埃克(1390-1441年)兄弟,凡..高斯(1440-1482年)、凡..威顿(1399-1464年)等人的努力,佛兰德斯绘画的风格逐渐形成特色。在大量的祭坛画和独幅木板画中,现实主义倾向日益鲜明,体现在反映现实生活和人文精神主旨上。由于气候潮湿,油画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埃克兄弟的《根特祭坛画》,可以说是世界上第一幅真正的油画;由于他们发明了一种调合色彩的油剂,所以这幅油画至今色泽鲜明。1467年前后,埃克的弟子彼得卢斯.克里斯特斯将这种方法传到意大利,此后便流传开来。弟弟扬..埃克的作品还有《教堂中的圣母》、《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尼古拉斯.罗林的圣母》、《凡.德尔.巴利的圣母子》等。虽然它们都是宗教画,但表现技法已大大突破,突出了人物性格和心理活动的刻画,开始注重写实;加强了光和色的表现,并对油画作了重要改进;展示了人文主义观念,冲破了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为佛兰德斯美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维顿是康宾的学生,1450年曾到过意大利,被称为自扬..埃克之后尼德兰最优秀的画家。他的作品《受胎告之》、《下十字架》、《最后的审判》、《一个年轻妇女的肖像》等都深受称赞。尤其是女性肖像,端庄、纯朴、和善,是当时尼德兰妇女的典型形象,把世俗题材的创作又向前发展了一步。

到了15世纪中叶,德尔克.波茨(1415-1475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鲁汶市为圣彼得教堂绘制了祭坛画《最后的晚餐》。题材虽属平常,但画家却将晚餐的地点大胆地移到15世纪尼德兰市民的住宅之中,被称为是利用宗教题材表现世俗生活的典型。与波茨接踵踊现的画家还有雨果..德尔.高斯(1440-1482年),《三王礼拜》、《波提纳里祭坛画》、《马里尼之死》是他的代表作;盖尔特根.托特.辛特.扬斯(1460-1495年)的代表作有《旷野中的约翰》、《耶稣诞生》、《哀悼基督》等;汉斯.梅姆林(1430-1494年)的代表作有《圣母子》、《马丁..约万亨像》等。

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在哈布斯堡王朝的控制下,尼德兰的工商业经济更加繁荣,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潮推动着尼德兰宗教改革运动的深入,这里的文艺复兴运动也因此进入了盛期。希罗尼姆斯.博斯、昆丁.马苏斯、约阿希姆.帕提尼尔、彼得.勃鲁盖尔等人则把绘画艺术推向了新的阶段。

希罗尼姆斯.博斯(1450-1516年)生于荷兰的海托根.包什,一生都在家乡从事创作,他那独树一帜的画风也深为家乡的人们所理解。所作《切除结石》、《愚人船》、《魔术师》、《干草车》、《圣安东尼的诱惑》等画,都是借助寓言故事或宗教题材,来表达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的。画家往往通过幻想的漫画式形象影射诸如主教、高级僧侣、神学家和封建主等人物,展开无情的揭露和辛辣的嘲讽。画面中的老鼠、猴子、妖魔鬼怪、半人半兽等形象显得荒唐滑稽,但又以现实生活为依据,合理地被画家的幻想所支配,这种写实性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博斯特有的绘画语汇和艺术特色。

昆丁.马苏斯(1465-1530年),出生在鲁汶,后在安特卫普工作。这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商业中心,集中了许多银行和交易所。他的代表作《兑换银钱的人和他的妻子》,生动地表现了银行家的活动与生活。类似的题材开辟了风俗画的领域,并且深受人们的喜爱。

早年,马苏斯曾接受了波茨和梅姆林等人平整细腻的尼德兰传统画风,后来又受到意大利画家特别是达.芬奇的影响,因而作品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和帕提尼尔常常合作;他画人物,帕提尼尔画风景,开创了风景画与人物画合作的先例。

约阿希姆.帕提尼尔(1485-1524年)为尼德兰风景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画作,无论是宗教题材还是世俗题材,风景总是占据最突出的位置,人物则居于大面积的自然风光之中,使画面富有深邃的意境,这与中国的山水画极为相似。而且画中的人物常常请马苏斯来画,帕提尼尔则精心描绘风景,并把风景的表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为风景画发展为独立画科奠定了基础。

15世纪中叶前后,彼得.勃鲁盖尔(1525-1569年)异军突起,将尼德兰文艺复兴的绘画创作推向了高潮。他出生在布列塔近郊的勃鲁盖尔村,曾师从皮耶特.库克..阿尔斯特学习绘画。25岁时,他曾到过意大利和法国,认真研究了"巨匠"们的杰作。15世纪60年代,尼德兰暴发资产阶级革命时,他正在安特卫普的画工行会中,用画笔支持这里的革命斗争。

他的作品包括油画、铜版画和素描,题材以《圣经》故事、阿尔卑斯山风景和当地农村的风土人情为主。作品中强烈地反映出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占领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即是《圣经》故事也常常用来表现尼德兰火热的现实生活。他的画风淳朴、清晰、线条简练、色彩鲜明、对比强烈,表现出浓厚的装饰趣味和对局部、细节的重视。这种画风源于尼德兰的民族风格,与北欧传统文化中的哥特式艺术传统一脉相承,在早期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也有漫画式的夸张特点,显然是受到了博斯的影响。成熟以后的大量农民形象个个淳朴可爱,并在塑造农民形象的创作过程中,扩大了风俗画的表现范围,发展了风景画的独立进程。全景构图也是勃鲁盖尔的一大特色,远景常常伸展到画幅的上部,人物则集中在视线的前下方,场面显得完整辽阔,使意境更加深邃。

在勃鲁盖尔的作品中,农村题材的创作占有很大的比重。他常常穿着农民的装束在农村旅行,参加农民们的舞会或婚礼,和农民结成了亲密的朋友,因而被称作"农民勃鲁盖尔"。他运用自己的画笔来热情地赞美农民的劳动和乡村的生活,讴歌那勤劳、乐观、淳朴的美德以表现社会的进步力量。这种意图在《农民舞蹈》、《农民婚礼》、《乡村集市》和田园风景组画《收割干草》、《牧归》、《雪中猎人》、《暗日》中,都得到了精采的展现。

《农民舞蹈》描绘的是农村里的一个街景。农民们在节日的狂欢中兴高采烈,淳朴健壮的男人和女人们尽情地跳舞,结实厚重的大脚踏出坚实响亮的节奏;左边桌子前面一位身穿白衣的农民正在吹奏风笛,旁边一位带有醉意的青年正拿着酒罐向他敬酒;一位老农妇情不自禁地拉起小孙女学习舞蹈,桌子旁边还有两个农民正在饮酒猜拳;他们的身后,一对恋人情不自禁地拥抱接吻;挂着三角红旗下的农舍前,一位男人正在邀请女主人出来跳舞。这些农民们,虽然衣装简朴,但个个爽直豪放,充满了充沛的活力;而远处的教堂却被人们抛在了一边。

《雪中猎人》描绘的是在一个银装素裹的时刻,3位猎人肩扛长矛、身背猎物、带着猎犬回到自己那温馨的村庄;他们行走在村头的高坡上,厚厚的雪地上耸立着几株高大的乔木,圆浑的树干和修长的枝条显现出它们的蓬勃生机;停在枝头上和飞在空中的鸟鹊传达着丰收的喜悦;左侧的农舍前,人们还在打扫积雪;高坡前面,农舍环列,中间的冰面上,高低错落的小小黑影是滑冰的人群;茫茫的原野,银峰玉立,道路如带,历历在目,使人感受到空气的清新,光线的反射,环境的净洁,以及冬日农村生活的无穷魅力。

公元1566年,尼德兰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革命运动。尼德兰总督听任西班牙国王的驱使,对人民进行了空前的血腥大屠杀。一时间,尼德兰绞架林立,宗教裁判所的火刑柱浓烟滚滚,全境人民处于血雨腥风之中。勃鲁盖尔及时地利用宗教题材来表现尼德兰人民的遭遇和革命精神,创作出祭坛画《圣约翰布道》,实质上是艺术地再现了加尔文教派组织人民反抗西班牙占领者的集会;《负十字架的耶稣》表现出荷兰的爱国主义者被西班牙士兵押赴刑场的英雄行为;《伯利恒的屠杀》旨在揭露西班牙士兵残杀尼德兰人民的罪行;《绞刑架下的舞蹈》颂扬了抗击西班牙占领者的人民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盲人的寓言》喻示人们不要轻信和盲从,以理智判断是非去赢得斗争的胜利。

《盲人的寓言》也叫《瞎子引路》,是画家在晚年依据《圣经》故事而创作的现实主义画作。在《圣经》上,记载着耶稣对法利人说过的一句话:"他们是瞎眼领路;若使盲人领盲人,二者必皆落入坑中。"虽然,勃鲁盖尔的画作是根据耶稣语录进行构思的,但画中的盲人却都是穷苦的普通人,这就使尼德兰人容易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命运。

画面上,6位盲人从右下角依次排列到左上角;第一个盲人已经跌进路边的坑里,第二个扑倒在他的身上,后边的盲人继续跟着往前走;虽然他们一手拉着前面的肩膀,一手拄着探路的棍子,但是可想而知,这两种信物都不可靠;就在盲人们纷纷落入坑中的不远之处,高耸入云的教堂则无动于衷,使人不得不想到耶稣的话语,提醒人们不要盲从于无能而虚伪的教会,必须自行决定自己的选择。表现出画家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