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现代人能写好古诗词吗?

 星河岁月 2023-09-01 发布于江苏

图片

徐晋如:为什么要学写古诗词?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代没有文人不会作诗,一部中国文学史,几乎可以和中国诗的历史画上等号。
新文化运动以后,为着与西方接轨,古代白话小说的地位忽然被抬得极高,但在这些小说创作出来的时候,不要说当时的文人,不要说当时的社会一般舆论,就是作者自己,也大抵不拿它们当回事。这些作者无不对自己的诗词创作敝帚自珍,认为只有诗词才是可以传之千古的不朽之物。
中国诗的地位之所以如此崇高,并不是出诸朝廷的政令、皇帝的意旨,而有其深沉的文化原因。
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的学者,求学问道是为了自己人格的完善;为人的学者,没有向道之心、希贤希圣之志,问学是为了功名利禄,求知是为了飞黄腾达。学问为己不为人,这一思想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以致传统中国的一切学问,无论经学、诸子、史学、文学,必示人以安心立命之方,必要让人学成大人君子。

图片
孔子画像
人类内心的情感,通过精妙的语言、动听的声韵而真诚地表达出来,就是诗。诗必须依赖于真实的情感,最作不得伪,写诗是最为己的学问实践,这是中国文学最重视诗的根本原因。
孔子曾经教育儿子孔鲤及群弟子要学好诗,因为诗可以感发性情,可以观察民风民情,可以让人合群,可以表达心中的怨悱之情,诗能培养出一种温柔敦厚的性情,持有这样性情的人,无论是在家尽孝,还是出来做事尽忠,都会应付裕如。至不济,诗还可以让人多认识一些鸟兽,多分辨一些草木。
孔子所说的诗,当时仅指《诗经》,但流传到后世的中国诗词的精粹,都可作如是观。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美好心灵的展示,一个品行卑污的人,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诗人词人。偶有人品不足而诗词尚可流传的,至少他们在写诗填词的瞬间,心灵还是纯净的美好的。
图片
读诗学诗,便是与往圣先贤交朋友,便是在倾听那些美好的灵魂的吟唱。学写诗词,更是学习往圣先贤的君子人格的过程。
儒家的经典《礼记》里有一篇是《学记》,专讲学习的问题。文中说道,任何学问都必须要进入到实践的层面,才算是真能学得通透。比如不学弹奏古琴,就不能真切地理解音乐的原理;不学各色服制如何穿着,就不能掌握礼仪;不学用精美的语言来打比方,也就不能学到《诗经》的真义。所谓“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倘使学一门学问,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书本的指引,而没有经过自身的实践体悟,既不会对这门学问产生真正的热爱,更不会对这一门学问有着真切的掌握,学问和你的生命成长、人格完成漠不相干。
不少中文系研究诗词的教授,本身却一句优美的诗句都吟不出来,只好把鲜活的万古常新的诗词当作尸体去解剖,这是何等可悲的事呢?
图片

《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徐晋如 著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当代社会即使存在着对国学、儒学有不同意见的人士,也大抵愿意让孩子从小背诵诗词的。但光是背诵而不仿作,便如习字而不肯临帖,没有实践的经验、切身的体会,很难领略诗词的精妙幽微,难以分辨庸情劣韵与天才的高蹈深沉之作孰高孰下。正如没有临过帖的书法爱好者,总是容易对甜俗酸丑的字产生好感,却对高古质朴的书法敬谢不敏。

今天无论是在大学中文系里,还是在中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都很难学到诗词写作的基本要求、基础技巧。大学中文系的主干课程是文学史,这种教育方式完全从西方舶来,看起来很成体系,洋洋大观,实际上却把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中国文学的主流割裂了。
唐宋人写诗填词,唐宋以后元人、明人、清人仍然写诗填词,他们都没有学过文学史,但传统却能代代相传,薪火不绝。直到今天,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大学中文系,也大都不开设文学史课程,而是开设《诗选与诗的写作》《词选与词的写作》《文选与文的写作》《曲选与曲的写作》这四门主干课程。
我总以为,诗词写作应该成为中文系毕业生的必备技能。现在是老师既不教,学生也不会,中文系毕业生对传统文化就只有浅薄的认知,不能生出对文化传统的衷情挚爱。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博士、教授们,把中国文学做得越来越像历史学、社会学,乃至引入数据统计,把文学研究变成纯粹的科学研究。原因就在于,他们自己不懂创作,也就无法从审美的角度去体悟文学,更不要说通过文学去变化气质、滋养心灵了。
有些中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创作实践,不能很好地向学生揭示诗词之美,只好把分析白话文的一套公式拿来套诗词。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育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呢?
图片

 《诗词入门》 ,徐晋如 著

所以,无论是为了自己的人格成长,还是为了对诗词之道的真切理解,都该一面读,一面写。读是为了写得更好,写是为了读出佳美绵长之味,这才能真的懂得诗词,也才能让诗词滋养生命。

学“写”诗词,这个说法很尴尬。其实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说“学诗词”就是指学习诗词的。天津一群老诗人、老词人办过一份内部发行的杂志,就叫《学诗词》。可悲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离着传统精神太远,普通人完全不晓得,中国一切学问都是要“学而时习”的。没有下过一番实践体悟之功,绝不可能真的领略一门学问的妙境。我们常看到一些明星学者在电视镜头前夸夸其谈,大讲诗词的大美大爱,可总也搔不着痒处,便是因缺少实践。自身对诗词的体悟是肤浅的,谈诗论词只能浮光掠影,浅入浅出,动摇不了人心。

学诗词对心灵最有益。如果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诗词就是情感的体操。

学诗词首先会让你成为一个真诚不妄的人。一个人如果乏诚欠真,对自己、对世界都苟且了事,写不出好的诗词作品。历史上的诗词大家,无不秉其忠厚之心,才能成就其文学的不朽。学诗词的过程,就是操练情感的过程,让人去其鄙吝,成其忠厚。诗词都要求雅求美,不主张偏激暴戾,学诗词的人也就必然趋向于温柔敦厚的性情。

诗词创作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诗人词家的创造力的高下。

学诗词可以训练想象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易于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古人所谓的“诗家语”,其实就是最精切、最美丽也最活泼的语言。学写诗词,是要求自己追求“诗家语”,这必然会让人思维更活泼,语言更精炼。很难想象,一个能写出精妙的诗句的作者,会是一个头脑僵化、语言乏味的人。相反,学写诗词自能让人遇事灵活、语言切当。

诗词创作能力,是一个人传统文化水平的最直观的体现。

人常说字是一个人的第二张脸,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肯定会加分。但世上既然有样貌俊美的绣花枕头,当然也就有腹内空空的书法艺匠。而从一个人所作的诗,所写的词,乃至他所撰写的对联,是真正能看出一个人的国学素养的。因为除了极少数的天才,诗词联不要说写得好,就单是写得像样,一般都需要具有相当程度的国学知识。
在传统时代,能作诗,会写古文,是对每一个读书人最基本的要求。清代名臣曾国藩认为,中国的学问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义理、考据、辞章。诗词创作属于辞章之学,古人把辞章之美称为辞华,华就是花,能作好诗词,便如一株树木开出了美丽的花朵,自然生意盎然。
正是:
侬家自有麒麟阁,第一功名只赏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