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沙市医圣张仲景祠旧址及塑像,位于今蔡锷路的湖南省中医院(中医附二)位置

 探寻老长沙 2023-09-01 发布于湖南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别 名张机、张长沙。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郡:秦置,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治所湘县【今长沙市】)。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及医圣雕像,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省中医院大门)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纪念碑,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省中医院旁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纪念碑,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省中医院旁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纪念碑,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省中医院旁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及医圣雕像,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省中医院大门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及医圣雕像,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省中医院大门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省中医院“仲景楼”,摄于2022年8月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的仲景文化广场,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湖南省中医院大门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的仲景文化广场,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湖南省中医院大门

    长沙张仲景祠堂旧址的仲景文化广场,摄于2022年8月,位于今长沙湖南省中医院大门

    张仲景是名医,怎么又被朝廷指派到长沙郡来担任太守呢?这就需要对古代选官用人制度有所了解。周朝以前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当官的世代为官,这就是古代的“血统论”。秦朝多以军功授官,军功越大授官越高,这大概可称为“血酬”。汉朝以“征聘”“辟除”与“察举”为主,“征聘”就是皇帝亲自点名召聘人才,例如贾谊就是直接召为博士,“辟除”就是任命制,被皇帝和州郡长官看上的人可以直接任命,难免任人唯亲。“察举”就是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贤才各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这有点要求官员“德才兼备”、民主监督和选举的味道。张仲景就是被推举为“孝廉”,因而被指派为长沙郡太守。

  长沙张仲景祠旧址位置,截取自百度地图

   长沙张仲景祠旧址位置,截取自百度地图

    张仲景去世后归葬河南,长沙百姓怀念他,代代传诵他的故事,清乾隆年间兴建“张仲景祠”,三百余年香火不绝。湖南湘雅医学院的老校歌开头几句就是“长沙张仲景,医学溯先贤,泱泱乎流风千载,湘雅树中坚”。张仲景祠后因扩建道路被拆除,2019年6月,长沙市政府在张仲景祠故址建立雕像以表尊崇纪念。雕塑背西向东,高瞻远瞩,峨冠博带,须发飘飘,目光炯炯,俯视众生。左手持一卷木简,应是他的心血之作《伤寒杂病论》。神态表情既有医者的仁慈,又有为官的尊严,令人肃然起敬。基座上刻有介绍文字:“张仲景祠又名张公祠,故址位于今蔡锷北路省中医院内。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东汉时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圣’。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出任长沙太守,任期内值长沙瘟疫流行,乃坐堂行医,为民治病,拯救众多百姓”。

医圣张仲景像。来自网络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宫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应接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怀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如长沙就有九芝堂、药王堂等药店。

  (长沙坡子街九芝堂老字号药店老照片

长沙坡子街九芝堂,摄于2022年8月

  

长沙药王街药王堂,摄于2022年8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