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目睹近十年中医之怪相

 风徽中医陈越 2023-09-01 发布于云南

为什么是目睹近十年中医之怪相?原因很简单,我自2010年上大学开始学习中医,到现在也不过十年出头,刨去在校的五年,进入中医圈也不过五年出头。虽然还只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却目睹诸多怪相。



怪相一:中医圈鄙视链

行业之鄙视链,并非中医圈独有,但是中医圈的鄙视链十分特殊。伤寒派鄙视温病派,觉得离经叛道;温病派鄙视伤寒派,觉得固步自封;经方派鄙视时方派,觉得数典忘祖;时方派鄙视经方派,觉得不知变通;民间派看不起学院派,觉得其眼高手低;学院派鄙视民间派,觉得鱼龙混杂。最牛逼的自学中医者,睥睨天下,谁都不如我悟性高。这还只是中医圈鄙视链的冰山一角,仔细体会,只能用骇人听闻来形容。《孟子·离娄章句下》有一句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同样的道理,鄙视者,人恒鄙视之。自古文人相轻,在中医圈发挥的淋漓尽致,炉火纯青。



怪相二:自封民间中医

我曾经以为的民间中医,指的是不在体制内的的医生。身在中医圈数年惊恐的发现,我肤浅了,狭隘了,对民间中医的理解偏颇了。很多人理解的民间中医指的是无证行医的一个群体。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中医有医术、有传承,但是没有国家承认的医师资格证,但是这一部分老中医学习中医的历程可谓艰苦,要么从药房学徒做起,要么熟读历代经典,而且这样的群体大多数已经五十岁往上,基本上都已年过花甲,有真才实学。但是如今中医圈有很多年不过四旬而无证行医,美名其曰民间中医。连行医资格都没有,何以言医?很多人反驳说张仲景、吴鞠通、叶天士、李东垣这些人可有医师资格证?只有不懂中医发展历史的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宋宁宗时期,太医局的何大任编纂了《太医局诸科程文格》,全书一共9卷,记载了89道医学考试的试题。

由于历史原因,没有考取医师资格证的老中医,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我们拜在门下;但是年不过四旬的那一群人,自封为民间中医,却不愿花时间考取行医资格,与妖人何异?说实话,国家对中医行医资格的考取已经很仁慈了,除了院校毕业的医师资格考试之外,又开去了师承、特有专长之类;有谁见到国家给西医也来个师承考试和特有专长考试?劝那些年不过四五十而自封民间中医的人,有手有脚有脑子就去考个证。



怪相三:自学成才多大佬

笔者追随家师学医时,曾有几个所谓的自学中医的中医爱好者前往跟诊,发现有那么几个特点:

蔑,蔑视中医同行,蔑视国家编写的教材。那人曾在我面前对着国家编写的中医教材“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看其气势颇有现在修仙小说所说的有“大帝之姿”。这样的人群不仅蔑视中医同行和国编教材,还蔑视西医,出口即言西医治标不治本,甚至说西医啥也不是。自古以来,中医能够发展出一座又一座的高峰,正是因为中医虚心接受新鲜的理论,新鲜的事物,能够海纳百川,方成其博大精深。中医并非完美的,西医也并非一无是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学科,也没有完美的理论,如果作为中医人不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不能正视现代医学的优势,这样的学科走向末路,最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也在正常不过了。

,用药猛大抵是这一类人的一大特点。一味的追求量大,敢下药,痛经敢给你用100克附子、50克干姜、30克吴茱萸,不明君臣佐使,不知剂量不同而所疗有异,不晓药物之升降浮沉,不查脏腑气机之升降出入,迷信所谓的重剂起沉疴。除了大剂量用药之外,猛还体现在对有毒药物的使用毫无禁忌章法。

轴,脑袋里充满了宗教式的信仰,除了我说的,谁的都不对,谁敢墨嘴跟谁抬杠,天下除了我和我的师门,就没人会看病,众人顽且鄙我独独有以,华佗敢过来都得弹个脑崩儿再走,瞧不起任何人,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个意思。



怪相四:爱好者成群

中医爱好者应该是所有行业爱好者中群体最大也最特殊的了吧。笔者最长听说的天文爱好者、摄影爱好者、集邮爱好者等等,往往是比较边缘、或者比较小众、或者比较娱乐化的才会拥有一大群爱好者,中医小众么?似乎并不小众,全国遍布中医院;中医是娱乐么,中医也不是娱乐,它是治病救人的职业;那只有一个答案,中医已经很边缘化了。

中医爱好者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中医自学者,然后自封民间中医,如果按照修仙体系来说,中医爱好者应该是练气期或者锻体期,中医自学者则处于筑基期或者结丹期,到了自封民间中医,那应该就达到了元婴期或者化神期了吧,到了自封民间中医这个层次,其实力“恐怖如斯”。

中医爱好者其中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对西医不信任或者拒绝中医,每当接诊到这样的患者,我都会苦口婆心的劝一劝:“中西医各有优势,中医的优势病种找中医,西医的优势病种找西医,历求最快,最合理的解决病患;只信中医,那就是迷信,国家可是反对封建迷信的,你如果真的热爱中医就别迷信中医,给反中医者以口实;咱中医不是宗教,不搞信徒迷信那一套。”

中医爱好者还有很大一部分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热衷自学中医。无论在知乎还是微博,或者是微信公众号,都会收到一些中医爱好者咨询如何自学中医的私信。说实话,我的中医不是自学的,先是在学校学习,是个纯正的学院派,科班出身,然后追随在郑州拜师,所以我也是个纯正的师承派。所以如何自学中医我没有经验,但是问的人多了也免不了装作很专业的样子推荐一些必看的古籍,比如《道德经》、《易经》、《唐宋八大家文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医学中中参西录》之类,得到的反馈是这些书都是文言文的,读不懂,能不能推荐一些通俗易懂的,像《圆运动的古中医》那样的书。一个连“之乎者也”都不愿意去攻克的人,还妄图自学中医,这不是笑话么?他们只知道吴鞠通等古代名医都是三四十才自学中医,但他们不知道这些人都是明了“之乎者也”,然后深耕经典才成就名医之身的。

所以全自学中医者,不要听信那些营销号所说的恽铁樵40岁学医,皇甫谧42岁学医,曹颖甫37岁学医,吴鞠通36岁学医,傅青主39岁学医……等等,他们之所以那么大年龄学中医还能取得伟大的成就,那是因为在学医之前,他们早就谙熟“之乎者也”了,他们平时说话也说的是当时的普通话或者方言,“之乎者也”这些东西也需要花十年寒窗去苦研的。我大师兄刘鹏轩告诫我说:“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所以自学中医同样如此。



怪相五:非遗传承人涌现

中医出现各种各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我最难理解的一件事。所谓遗产,是遗产的拥有者死去之后才能成为遗产,继承遗产的人往往最终会将遗产挥霍一空。难道中医的拥有者已经都死了?前几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关于某省中医院八十多的老药师的视频,老爷子认为自己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中医的悲哀,只有被边缘化、小众化、甚至快要消失的行业才会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私下里曾和朋友聊天说:“中医出现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医的耻辱,有谁见到哪个西医大咖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医作为一个学科,有其文化内涵说明有深厚的底蕴,但是中医的传承绝对不是多几个非遗传承人就能做到,也不是抵触西医就能让中医再次辉煌。



怪相六:养生重养身

  现在很多人重视所谓的养生,养生行业也成为了中医最大的分支和引流项目。除了保温杯里泡枸杞之外,家里更是备了各种各样的养生茶,养生食品,养生药品。首先这一类人对养生已经完全跑偏了,在他们的认知中,养生就是吃各种各样的药食同源的东西,我常说,这不叫养生,叫养身。如果想真正的去养生,我觉得首先还得从心性入手,且不说读《黄帝内经》、《抱朴子》一类的养生经典,很多人连《养生四要》都没有看过;没有从心性上去达到一个恬淡的心境,吃再多药食同源的东西也只不过是多长二两肉而已。另外,就现在各种养生馆、中医馆、甚至医院为大众提供的养生茶,放在古代根本上不得台面,不是我在厚古薄今,仅从吃这个角度,试问有几个热衷于养生的中医爱好者有几个人看过《遵生八笺》,这本书可以说是中医养生的天花板,里面有高大上的修道之法,也有亲民的茶饮、糕点、美食。毫不客气的说,没有看过《遵生八笺》的养生都是在耍流氓。



怪相七:加“古”或者“道家”则身价百倍

所谓的“古法”、“古中医”、“古针灸”、“道家中医”“道家针灸”在这几年大行其道,比如一瓶八珍膏可以卖100元,如果换成“古法八珍膏”至少三百起步,如果换成“道家八珍膏”至少六百起步,吃相之难看,前所未有。再比如一个普通的针灸培训班你收费299很多人会嫌贵,同样的内容,换成“古法针灸班”可能2999也不会有人觉得贵;如果讲师的宣传照片披上一身道袍,课程加上两节天干地支、九宫八卦的内容,课程名字变成29999,还是大把人买单,“古法”和“道家”这两个词被玩的明明白白的。现在普通的五运六气培训班也就收个两三千四五千,我想过两年,谁弄一个“道家五运六气培训班”收费不达到三万都对不起“道家”这两个字。再说下去,老子、庄子的棺材板就压不住了。



怪相八:流派宗师争先出世

   中医有各种各样的流派是不争的事实,各个流派之间有互相指责也是不争的事实,学术争鸣,这是好事,中医也是在不断的争鸣中发展起来的。数千年的发展,中医流派也不过那么几个。每一个学术流派的形成必然是因为天时的变化,地域的不同,然后经过数百年的打磨洗礼才形成独特的学术体系的。但是纵观现在的中医界,在原有的学术流派的基础上,一下子涌现出几百上千的流派,所谓川派、海派、湘派、桂派等等国家承认的名门正派,其他还有所谓昆仑派、华山派、经方派、时方派、火神派等等……让我恍然见觉得自己身处修仙世界,在遥远的星空中,有一片古大陆,宗门林立,这一个以医为尊的修仙世界……差点出戏了。更可笑的的是,有的人自称中医XX流派创始人,然后开班授课,真的是建国后不允许动物成精,但不妨碍人成为宗师。

假装总结

呜呼!昔有江洋八子,今有中医八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