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这样钓行程,通杀全水层,再也不怕钓不到鱼了。

 天元钓鱼技巧 2023-09-01 发布于湖北
钓行程是指从浮漂入水后的翻身站立开始,到浮漂下降到设定的钓目为止的全过程。它可以形象地描述为鱼在水面到水底不同水层中咬饵的过程。我们在台钓时,由于饵料的雾化作用、味道特性、和天气等原因,鱼容易上浮和出现乱层现象。鱼的泳层难以准确确定和定层,导致上、中、下水层都有可能有鱼咬口的出现。而底钓和定层浮钓都无法获得满意的鱼获时,这时就需要考虑使用"钓行程"了。

行程漂具有以下特征:
漂尾:行程的重点是漂尾,因此漂尾通常较长,一般为15-17目甚至更长。
漂身:行程漂要求下沉速度缓慢,通常使用枣核型漂身。
漂脚:行程漂在下行过程中需要稳定下降,因此通常使用下沉稳定的长漂脚。
简单点来说,行程漂的漂型通常为长脚长尾枣核型。
钓行程调漂技巧
钓行程的关键在于延长行程时间,让钓组在水中停留更长时间,为鱼提供更多追上饵料的机会。除了子线长度和饵料重量对行程时间的影响外,浮漂的长度也对行程时间产生影响。
此外,钓目的高低也对行程时间有一定的影响。相比较钓5目,钓1目时浮漂到位所需时间更长,因此调漂的要点是选择较低的钓目。

以下是练好行程钓法的建议:
1. 反复练习:选择一个有鱼的渔池,在不同的水层中进行反复抛投。观察浮漂的加速、停顿和上顶等信号,并记录下触发这些信号的鱼咬口。通过不断练习,找出自己最擅长捕捉的信号口。

2. 针对半水鱼的调漂:针对草鱼、鲢鱼等半水层鱼类,可以尝试带饵调整漂的位置,将其调整为一到两目的深度。在调整到目标位置后,可以等待鱼的上钓。观察浮漂的信号口,并根据经验判断鱼咬口的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在漂慢慢漂移到水平时会出现一个假的减速信号,这并不是鱼咬口,而是钩饵沉降到位后下摆的固定信号。在识别浮漂信号时要有所区分。
要练好行程钓法,建议反复练习并观察浮漂的信号口和鱼咬口的关联。对于半水层鱼类,可以调整漂的位置并等待上钓,观察浮漂信号。在漂慢慢漂至水平时要区分真实鱼咬口和假减速信号。不断的练习和观察,将提升行程钓法的技巧和准确性。
在进行钓行程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保饵料雾化效果良好,这样才能将鱼儿从底部吸引到水面上层,避免在浮漂还未下到底部时就被鱼咬中的情况发生。
2. 子线的长度相对较长,一般要超过20厘米,这样能够让饵料在水中下摆的时间更长。
3. 推荐使用拉饵钓法,而不宜使用搓饵钓法。减轻钓饵的重量的目的是为了让饵料在水中的运动时间增加。

总结以上注意事项,确保饵料能够良好雾化,在拉饵钓法下使用适当长度的子线,以延长下摆时间和增加鱼咬的机会。这样可以提高钓行程的效果和成功率。各位钓友如有不同意见,可在公众号下面留言讨论,大家相互学习,感谢各位钓友关注、收藏和点赞,我们每天准时更新,感谢大家的支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