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论语十二章》解读(2)(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陈会设 2023-09-02 发布于安徽

一、耶稣

先说一个耶稣遭遇的难题——

当百姓聚集在他的周围,而他向众人传道之时。

文士和法利赛人带着一个妇人出现在殿堂中间:

对耶稣说:“夫子,这妇人是正行淫之时被拿的。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你说该把她怎么样呢?”①

这其实是一个陷阱,因为犹太领袖只带一人,只见妇人不见男子,是想耶稣落入他们设计的圈套——

假若耶稣放弃惩罚,则触犯了摩西律法,因为律法指定用石头把双方打死;假若耶稣主张众人处死妇人,则触犯了帝国法律,因为罗马政府并未授权犹太人杀人的权柄。

耶稣就直起腰来,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②

这里“用石头打她”一句极有智慧,首先遵从了摩西的律法,其次又没有违反法律。

当然,更为难得是他提出只有无罪之人才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的先决条件——

首先,从现代观点来看,审判的权利只在公检法,而非个人,而国人偏偏喜欢在法律审判之外整出一个道德审判,并且时常把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上来评判他人——如同自己从来都是高尚之人那般。

其次,从妇人的行为来看,并未违背他人意志,也非他人勉强。对于现代社会而言,诸如保险捐款慈善打赏等行为,最令人厌恶者在于强制和被迫,比如强制保险、被捐款等等。正如李零所言——

强奸是大罪,恶不在奸而在强。

最后,当然是耶稣的宽恕怜悯的情怀。

从历史角度看,法律本身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着不同的评断标准,最典型莫过于计划生育。

从至高意义讲,道德标准之外的行为,显性或隐性的迫使他人服从听命于己的意愿,是人不可遏制的欲望,最典型莫过于对子女或他人恋爱婚姻过多的介入与干涉。

换一角度来说,有些国家或民族的战斗英雄,何尝不是某个民族或国家个体的罪犯。因此,我们说——

任何强加于人的战争或武力都是有罪的。

耶稣的“恕道”并未止于此,当围观的人从老到少全都出去后,耶稣对妇人说——

“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按照耶稣的惩罚标准——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来说,唯一能够惩罚妇人的便是他,然而,他选择了原谅和宽恕。

二、孔子

《论语》原文: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

一言,指一字或一词。

终身行之:终身奉行,一生遵循践行,或者理解为终生受益的座右铭都可以。

唯一的问题在于,为何是子贡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慢慢解答。

2

来看“恕”字——

《说文》:恕,仁也。从心,如声。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为仁不外于恕,析言之则有别,浑言之则不别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引戴侗说:“推己及物谓之恕。”

其次,声中有义。潘任《说文粹言疏证》:“恕为如己之心,如人之心。”⑤

直白来说,即是从己出发,推己及人,推己及物。

为何推己及人,便可以终身行之——

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词典》有两个义项:一是仁爱,推己及人;二是原谅,宽恕。

朱熹曰:“推己及物,其施不穷,故可以终身行之。”

在《论语》一书中,恕出现过两次,另一次是——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简而言之,是说孔子的主张始终如一、贯穿至今,只有忠、恕二字。

揆诸当下,“忠,是指尽心诚意,做事忠诚,是对自己而言。

”,是指对待他人,是如其心,将心比心。换而言之,就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就是“以心揆心(《楚辞·离骚》王逸注),就是“以己心为人心(《中说·王道》阮逸注)。

由此可见,恕的核心是同理心,是一种推己及人的能力。

俗语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读文学作品,虽然时代遥远、地域有别,依然会有兴发感动,道理即在此处。正如杜牧《阿房宫赋》所云:“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

再来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这八个字,有两种解释,一是自己所不欲求、不乐意、不希望、不愿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也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另一种则更为具体:自己不愿别人加诸己身之事,就不要加诸别人身上。

生活之中,无论借物借钱,还是送人礼物,及至陪同陪伴,很少有人喜欢被强迫,同时极多之人喜欢勉强别人——

如果缺少反省,一不小心便成为他人口中的“双标”。

如果真有不一样标准,也应该是盐以律已,甜以待人。

这个观点,不止出现在《论语》之中——

《礼记·中庸》:“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管子·小问》:“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论语》中出现了两次半:

第二次是在《颜渊》篇中——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从这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孔子对“仁”的解释分为自己和他人两个方面,所谓“如见大宾”“如承大祭”,是指严格要求自己,也即前文所言的“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恕”,也即尊重他人。

那半次,同样出现在和子贡的对话中——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孔子的“己所不欲”,到子贡这里成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这里有一种刚毅在里面。

“吾亦欲无加诸人”,则是前者基础上的一种领悟。恰恰是他的刚毅,让孔子脱口而出“非尔所及也”。

言外之意,是说子贡无法做到。《宪问》篇有云——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所谓“方人”,即“谤人”“讥评”的意思。

是说子贡喜欢背后对他人评头论足。别人背后议论自己,自己定然不喜。

所以,子贡之问,孔子之答都隐含着教育的道理。

三、木心

五月将尽

连日强光普照

一路一路树荫

呆滞到傍晚

红胸鸟在电线上啭鸣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

那是慢慢地,很慢

绿叶藂间的白屋

夕阳射亮玻璃

草坪湿透,还在洒

蓝紫鸢尾花一味梦幻

都相约暗下,暗下

清晰,和蔼,委婉

不知原谅什么

诚觉世事尽可原谅⑥

木心这首著名的诗歌,最后两句流传很广,然而——

前面的内容在讲什么,为何鲁迅在那篇题为《死》的随笔中会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细读诗歌,你会发现其中有着鲜明的对比:

其一,是反复出现的“暗”——

天色舒齐地暗下来,“傍晚”也是指天色的阴暗;

白屋、夕阳、玻璃、草坪、鸢尾花“都相约暗下”。

然而,与之相对的——

是连日的强光普照,是红胸鸟的啭鸣,是夕阳射亮的玻璃,是花一味的梦幻。

一言蔽之——

三次入狱,三手指全被折断的木心,所以说“世事尽可原谅”,

是因为——那些逐渐暗下来的事物,全都灼灼的明亮过。

换而言之——

因为曾经的盛放,因为全力的热爱,因为生命的无悔。

所以你有足够宽容的胸怀,足够强大的力量,去原谅所有的不幸过往,去宽恕所有的他所不欲而施之于你的厄运与悲伤。

俗语有云: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每个人都有他所不得已的苦楚,都有他之所长也有他之所短。

最后,以辜鸿铭所讲的故事,作为收束——

一个在海关做事的苏格兰朋友告诉我,他有一个中国仆人,这人是地道的流氓,撒谎揩油,经常赌博。但有一次,我的这位外国朋友在一个偏僻的港口患上伤寒,是那位可怕的流氓——也就是他的那个中国仆人无微不至地照料他,而他以前从未从亲密朋友或近亲属那里感受过这种关照与投入。

《圣经》在谈到一位妇女时说:多一些宽恕,因为她们爱得那么深。”⑦

注释:

①②中国基督教两会印发,灵修版《圣经》,2007-7;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中华书局,2021-2;

⑤汤可敬《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23-02;

⑥木心《我纷纷的情欲·杰克逊高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⑦辜鸿铭《辜鸿铭讲论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01

作者相关文章:

纵使有花兼有月,共君论饮莫论诗

三个一十三年——致敬木心《杰克逊高地》

欲知后事,明日请早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