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史(11)罗卓英清剿浙西南

 兰州家长 2023-09-02 发布于甘肃

经过一个多月的调查研究,挺进师选择了龙(泉)松(阳)遂(昌)东西两片地区作为建立第一块游击根据地的基本区域,并将部队改编为四个纵队,二个独立支队。

第四纵队留在龙泉河以南继续活动,借以牵制南面敌人;由第一、第二纵队担负开辟基本地区建立根据地的任务;其余各部由粟裕率领北进,活动于浙赣铁路以南的龙游、金华、永康、丽水、遂昌之间,迫使敌人北调,从而使一、二纵队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挺进师的前身本是赣东北的子弟兵﹣﹣红十军,是长于打游击的,后来奉命调往中央苏区,先后整编为第十一军和第七军团,在几次反'围剿'中,千里转战,渐渐疏于游击而转变为一支长于野战的正规军团。

现在要分散打游击,又要从头学起了。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

一开始,师部派一名团级干部带一支小分队出去活动,期限为半个月,在预定地点与主力部队会合。可是,过了三天,这支部队就跑回来了。别看才去了三天,人也瘦了,眼睛也凹下去了,胡子也长了,而且无论如何也不肯单独行动了。

不会打游击,就凭区区500人,怎么可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站稳脚跟?

刘英和粟裕深知这个问题不解决,挺进师不可能有前途。

于是,他们组织部队学习打游击。办法是有意让一支支部队出去活动。一次只出去三天,三天后,在约定地点会合,会合后再出去,然后增加到五天、十天、半个月……

单独出去活动的次数多了,应付各种困难的办法就有了,这就是打游击战的本事。

挺进师还碰到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浙江是新区,群众对红军了解甚少,而且浙南方言甚为难懂,红军与群众难以沟通,由于国民党长期的欺骗宣传,群众对红军有点望而生畏。听说红军来了,常常吓得躲起来。有时,连一个向导都找不到,筹措粮食给养更是困难。

为了得到当地群众的了解和支持,挺进师曾采取一种看似笨拙实则非常有效的办法。

红军快要进村时,侦察员化装成逃跑的群众,口里喊着:'红军来了!红军来了!'群众也跟着跑出来了,侦察员再把群众拦下来,向他们说明情况,请他们带路,讲定每带10里路给一块银洋。

这样,群众既得到了利益,又明白了道理,军民之间逐渐得到沟通。

挺进师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打击反动武装,摧毁地方政权,继而发动群众,没收地主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农、青、妇以及赤卫队等各种革命群众团体,一个崭新的红色游击根据地便在浙南引人瞩目地出现了。

4月16日《东南日报》报道:'浙省无匪迹……治安绝无问题。'可是转瞬之间,来自仙霞岭的霞光,已映照得浙西南一片火红。两个月后的《东南日报》又惊呼:'松遂龙各县大半赤化','浙江素称平安之区,自粟、刘窜浙后,匪化已波及全省,以目下形势论,浙江共匪不亚于四川、江西之匪,若当局未能迅速肃清,前途实堪可虑。'

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兹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对红军实行'清剿',妄图消灭红军于立足未稳之际。

当时国民党在浙江的正规军都调去对付各省红军特别是中央红军主力,只保留四个保安团,省府当局调集这四个团及各地保安大队,还向南京借调一个税警团,共约八九个团,分四路向浙西南扑来。

对于敌人的反扑,粟裕早有思想准备,他参照前一时期的斗争经验,将主力分成南北两路跳出去,转入敌后,牵着敌人的鼻子,把他们调出中心区。

南路部队向西南出动后,粟裕亲率主力北上,日夜兼程直指汤溪县城,敌人拼命加固城防,准备死守,红军突然兵锋一转,折向了遂昌门阵,在门阵大张旗鼓地开展革命宣传、斗争土豪劣绅。

敌人刚回过味来,红军又杀奔上阳而去,等敌人进逼上阳时,粟裕却又指挥部队进袭南坑了,就这样辗转游击了半个多月,把革命的烈火一直引向了浙赣铁路线。

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史(11)罗卓英清剿浙西南

浙赣铁路受红军威胁的危言不胫而走,各地告急文电如同雪片般飞至杭州,搅得黄绍兹头昏脑胀、坐立不安。

'进剿'计划眼看要破产,黄绍兹无奈之际,打起了'推行新运,抚慰灾民'的旗号,带着一个仕官教育团前来助威。

这一期仕官教育团集中训练的是浙江各县的基干队和常备队长,他们是浙江保安队的反共骨干。仕官教育团装备精良,黄绍兹将其视为'怀中利剑'。

6月20日,黄绍兹亲率此团前往金华。

这个消息很快被挺进师侦察得知。

粟裕在心里暗叫:'歼敌的机会又来了!'

他在敌人必经之路预先设下埋伏,以逸待劳,给仕官团以突然打击,先在宣平北乡歼其一个整连,接着又奔小溪口,再歼一个连。两个连的装备均为挺进师所得。

黄绍兹遭此打击,匆匆跑回杭州,其秘书长对记者发表谈话时,承认'目前形成此剿彼窜,兵去匪来之形势'。

此次'清剿'遂告失败。

至1935年8月,挺进师已发展到近千人,扩编为五个纵队和两个独立支队。加上地方工作人员,共2000余人,此外还有地方武装千余人,在浙江站稳脚跟的初步目标业已实现。

鉴于保安团的失败,蒋介石决定调用他的主力部队来进行'围剿'。

国民党军委会在七、八月间,先后任命卫立煌和罗卓英为'闽赣浙皖四省地区剿匪总指挥部'的正、副总指挥。其总指挥部在赵观涛任总指挥时,设在江西上饶,着重对付北上抗日先遣队,以后一度移驻福建南平,重点对付闽赣边境。7月下旬,移驻浦城,9月中旬移驻浙江江山。

该总指挥部制定的《第一期清剿计划》(国民党认为坚持南方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只是红军的'残余',故名'清剿',而不叫'围剿'),确定这次'清剿'要以边区大部对付粟、刘,授权第十八军军长罗卓英统一指挥。

1935年8月,罗卓英集中了32个整团约六七万兵力,连同地方武装号称40个团,向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发起了大规模的'清剿',并构筑了两道碉堡封锁线,以求切断挺进师转向闽北、闽东的退路。

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人。尤其是对付剿共专家罗卓英,粟裕确实感到异常棘手。他仔细回顾了自己所经历的大小数百次战斗,没有找出这样的范例。

但是南征北战的丰富经验使粟裕明白,战争的精髓就在于机动灵活,对游击队,更应该是这样,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游而击之。

经过认真讨论,挺进师决定留下第二、第五两个纵队就地坚持战斗,其余主力迅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以积极的作战行动,打破敌人的'清剿'。

9月下旬,粟裕率部从龙泉、道太以东国民党第六十七师和第十一师的接合部﹣﹣哈湖偷渡龙泉河,突破了敌人的云(和)龙(泉)封锁线,进入浙闽边境地区。

红军主力突围的消息传来,狡诈老辣的罗卓英用铅笔敲着脑袋沉思良久,他深知以数万大军去追捕不足千人的游击队,难以奏效。他想'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浙西南游击区是入浙'赤匪'的唯一立脚点,'我若把他们的老剿来一个一窝端,……',他传令:以一个师(约五个团)的兵力追堵粟裕大部队,其余几十个团仍死死钳住浙西南中心区。

9月19日,罗卓英开始血洗浙西南,这次大清洗先后延续了8个多月,直至次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罗卓英被调往湖南,才暂告结束。

挺进师主力已撤走,留在浙西南的都是小股游击队。罗卓英深知,这些分散的'共匪'人数虽少,但神出鬼没,极难捕捉,再采取过去那种拉长战线,穷追猛打的方式,显然是不适宜了。

他的办法是:实行全线封锁整个游击区域,以营为单位编成'搜剿队',以梳篦方式漫山遍野来回'清剿';强迫山区群众搬到平原地带,实行移民关村政策,割断游击队与群众的联系,并逼迫群众协同烧山、搜山。罗卓英此举意在将游击队全部打死或饿死在深山老林中。

这一招果然厉害,留在浙西南的挺进师第二、第五纵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鲜血染红了仙霞岭的沟沟坎坎。

在国民党大部队、小部队、正规军和地方武装的全力进攻下,游击区一块一块地失陷,人员伤亡越来越严重:

师部政治部主任曹富武牺牲了;

二纵队政委洪家云牺牲了,纵队长李重才牺牲了;

龙浦县委书记,三纵队政委方志富牺牲了;

一个又一个战士牺牲了……

剩下的战士们只有各自分开,三人一伙,五人一群,白天隐蔽在靠近敌人据点的山头上,夜间到一个约定的地方集中。

游击队员们如今面对的,已不再是如何消灭敌人,而是如何使自己生存下去的问题了。

躲在深山密林里,可以暂时躲过敌人的搜索、烧山,却躲不过艰苦的自然条件向他们提出的生存挑战!

国民党一个师长曾经断言:'我们不打他们,饿也要他们饿死在山上!'

仅仅'移民并村'还不够,国民党军所到之处,百姓全被赶走,房子烧光,粮食不能留下一粒,连青菜也要拔光。

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彻底割断红军与群众的联系,其实,他们永远也不会理解红军和群众那种血肉相连的深情,不管敌人封锁得多严,山下的群众仍然千方百计地支援山里的红军。

源头山有个叫老大的老人,一家人被强迫搬进国民党的白岩据点,但他为援助红军,特地向保长请假,说是上山看守包萝。他一回到山上的草棚,就磨起了包萝,给隐蔽在深山里的红军送饭。

一天,保长带兵搜山,发现老大草棚里的蒸笼蒸过包萝饭,便把他带回据点严刑拷打,老大守口如瓶,最后竟被活活打死!

从此,敌人的封锁变得更加严密,游击队的生活也更加困难了。游击队员只能摘一些野菜、野果子充饥,吃了野果子,大家的胃一个劲儿地往外冒酸水,说不出的难过,等酸水冒光,肚子又饿了,只好再吃。天气好时,尚可借敌人烧山、烧棚的条火,烤点青包萝、苦菜、萝卜吃。可是转眼间,秋去冬至,山上的包萝都收割运下山去了,野菜也枯死了,只能挖点萝卜下脚啃啃,甚至挖田鼠洞,与貂鼠争食。

吃得困难,住也苦不堪言。

山上山洞虽多,但都不能住,因为山洞是敌人搜查的重点目标,大部分时间,游击队员们只能露宿,青天作帐,大地当床,和衣而卧,枕戈待旦!

游击队员们编了一首顺口溜:

身无冬衣夜无被,

日无粮食饿肚皮,

野草萝卜来充饥。

敌人'清剿'消灭我,

同你一命拼一命,

打死你一个不亏本。

打死你二个赚一个。

苦是够苦了,但革命的意志却从未丧失过。游击队员知道,中央主力红军尚在转移途中,红军不会被消灭,他们总有一天会像久别的孩子投入母亲的怀抱一样,重新回到大部队中去。日夜索绕他们心头,鞭策他们的,便是那句他们笃信不移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留得这副有用之躯,日后沙场效命,才更是一个真正的铁骨男儿!

何况浙西南还有那么多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人民群众!

有一次,搜山的烟火和诱降的喊声,离几个游击队员的隐蔽地越来越近了。游击队员们敛声静气,已做好了拼它个鱼死网破的准备,千钧一发之际,一个苍老的声音炸雷般响起:'这里都是石头、大树,又没有茅草可烧,大树是我们的命根,你们把它烧掉了,我们要不要活下去!'

搜山队被他这么一喝,竟往旁边去了。接下来的几批搜山队,也都被他拦走了,最后,只剩了他一个人。

老人对着游击队的隐蔽地自言自语地说:'大树啊,大树,你是我们的依靠,有我们在,你不要愁,天黑下来就好了。'

躲在树丛中的游击队员们无不热泪盈眶,有这么多鱼水相依的群众,何愁斗争不能胜利!

就凭着一种对革命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千百万群众的支援,这些红军战士在游击根据地基本丧失的情况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浙西南的革命火把传了下来。

当粟裕、刘英率领挺进师主力部队跳出重围,开辟浙南根据地,再回来寻找原来的第二、第五纵队的战士时,先后有几十个人从各自隐蔽的山头、小村钻了出来。战友重逢,恍若隔世,大家抱在一起,泣不成声。粟裕看到他们,心中百感交集。他为自己的战士吃尽人间苦难而心疼,又为他们终于坚持下来了而骄傲。他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深情地说了句:'真难为你们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