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百练:出走的井水(朱清)

 一中大语文 2023-09-02 发布于福建

出走的井水

朱清

村子里有一口井,喂养了好几代人,滋润了一亩又一亩的田。在一户一户人家不断出走的进程中,它长了许多青苔,井水漫出了井口,流到旁边的水沟里。

井之前不叫井,叫泉眼。在村庄人口越来越多的时候,人们发现了它,挖掘成了一口井,并刻上“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字样,在被刻上与村民同呼吸的标志时,它终于不再四处游走,它与人们一样安居在这块土地。

井养着这个村子里的人,养了小孩后养着大人,又养小孩。它也养着这个村子里其他的生物,瘦弱又病恹恹的树被浇灌后变得粗壮又繁盛,张着裂口的土地吸足了它给的滋润,种出了小麦、种出了玉米、种出了一粒粒晶莹的大米。牛马牲口渴了,它小心翼翼地溢出一些水流在旁边的小水沟里,任它们舔舐。它听着村民收获后的笑声,牲口饱足后痛快的叫声,清风掠过,它笑出了一波又一波细微的涟漪。

它仿佛与人们签下了契约,把村子里的人当作孩子一样守护,人们时时刻刻守在它身边,它无私地陪着人们走过了一个春又一个冬,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夏天的太阳烧灼着这片土地,烘烤着那些俯向大地的农人,待被灼红双颊的人们扛着锄头踏着落日的细辉回到村子里时,必要到井口一趟,卷一片叶子,舀上一瓢水,喝一口清凉,再从井里提出一桶水装回家,才觉得满足。每每到这个时候,你必会听到村子里的人总夸它“水凉,好水。”

冬天的井水不像夏天一样清凉,也不像其他水一样是刺骨的,它是暖的,当人们把水从井里面提出来洗衣服做饭时,它总是体贴温柔地护着那双勤劳而布满茧子的手。这时井是冒

着淡淡热气的,像是地底下有温火在煮着它似的。然而这个季节的它是不像夏季一样饱满的,要是遇着长期总不下雨的时候,它就像濒危的老人一样,耗尽了精血,露出嶙峋的底部,只留那坑洼的泉眼处储着点水,与它走过许多时日的村民此刻再着急也无能为力了,所幸在逢着一场雨时,它又饱满鲜活起来了。

村民喝着它的“乳汁”,定期地去清理水井,拣点旁边的枯枝落叶,这口井它总是干干净净,体体面面的,人们把它当作亲人一样对待,血脉已经与它交融在一起了。

井水养成了村民共同的乡音,也造就了相同的风土人情。村子里的人一旦入了城,他们的一口乡音与城市显得格格不入,局促不安,只有回到井水养育的这片土地上时,他们大喘一口气,由内感慨一声“还是在村里自在”。的确自在,像井水那样缓缓流出,自由流泻的自在。自在的井水养出了自在的性格,村民间的相处更为朴实。哪一家需要插秧、收稻,见着的人立马挽起裤腿,踩进被井水浇灌的土地上,拿着自家的工具在田里帮衬着;若是哪家做了好东西,能闻到香味的其他人家必然是少不了一份美味的。“我家刚做的豆花尝尝看。“我做了些豆豉,给你们拿点儿来吃吃。”在这里不用论谁家欠谁家这种说法,几代人之间的交往早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岁月的帷幕越拉越厚,悄悄隐去了些不被轻易发现的东西。井膛里的水要溢出来了,它捧着个大肚子,静静地等待远归的人回来,给一捧清水洗尘。来的人比以前少了些,牛马牲口也不常来喝水,用于灌溉的水量好像也少了些。在它没有看见的背后,少许耕地长了杂草,黑黄色的土地好像胡乱地长了大小不一致的“斑点”;一些能耕地、拉、驮的“牲口”不需要喝水了;远去的人少许会远归,有的再也不归,有的人出发时带走一脚的黄土,带走家乡的“根”。

逐渐村子里的声音越来越杂,往日的声音慢慢变小,逐渐减弱。井的胸膛插满了一根根大小不一的管子,它的周围少了些牲畜的低吼与村民畅快的笑声。再后来,废旧的管子胡乱地丢在井旁,遍布的青苔加重了它的悲伤,枯杂的落叶让它变得面目全非。他们将一口乡音改变,换成了晦涩的音色;从这里走出去的人回到家乡,开始质疑井水的干净时,它意识到它好像与他们隔断了血脉的联系。它也许老了吧,和村民们在一起时是温顺善良的少妇,温柔无私地哺育者他们;如今人走了,它变成了垂垂老矣的妇人,村子里的人带不走它,它也离不开这,它就在这里守着外出的人的根系,守着守着就变成了理所当然易于忘记的存在。

等有一天,人们都四处游走了,它也不再有安居的地方,也学着人们的样子开始四处流走,一汪清纯甘甜的水与污浊的水一起流向了别处。它好像回到最原来的状态又好像不复当初的清澈。它也许真的老了。

它的名字不叫井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简述井水一生走过的历程,与文尾描述井水的生命状态相照应,首尾圆和,结构严谨。

B.文中多处赋予井水以人的行为和情感,拉近了物我之间的距离,更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C.文中说井的胸膛插满了大小不一的管子,说明井水被人粗暴对待,这加重了它的悲哀

D.本文描绘乡村生活,不仅从多个感官角度,而且融入了对比、通感等艺术手法,画面感强乡土气息浓郁。

2.文中井的变化与人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请简要梳理这个变化过程。(6分)

3.周敦颐在《通书·文辞》中说“文所以载道也”,你从“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这句话中,领悟到了哪些“道”?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

1.D(文中没有使用“通感”手法》
2.(1)由泉变成并,泉与人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随着村庄人口增多,人们发现这个泉眼,并把泉眼挖据成一口井,这时井水 养着村民,村民爱护着井水,紧密交融在一起。(2)由亲密到疏远,村民渐渐远离,来并边的越来越少了,并被外来人粗暴对待,满目疮痍,与村民的关系渐渐疏远。
(3)由疏远到遗弃。村民离开了,血脉联系被完全隔断了。(每点2分,答到3点满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3.时代的发展会不断的改变着我们原有的乡居生活方式,我们要坦然面对和接受这改变。"它的字不叫井了”说明时代向前发展,乡居生活方式受狗冲击,我们在情感上难以割合。但新取代旧的社会发展现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需要接受这种安化并理性面对。
(2)乡土文明是我们的生命根基和精神归宿,它不应该远去,被我们遗忘。"它的名字不叫井了”表面是井的变化,乡村的衰落,深层是乡村人美好精神的遗失,乡村文化文明的衰落。遗忘、抛弃甚至背叛故乡,会让一个人迷失自我,让一代人丢失民族精神。(3)要保护好我们的乡土,特别是那些最能承载乡土文化的独特风物。"它的名字不叫井了”饱含着莫让井废弃,莫让村庄荒芜,要让人记得住乡愁的期待。乡村振兴不是把乡村城市化,把井水换成自来水,把黄泥路交成柏油路,而是要让“乡土”特色更浓。保护好一些重要的乡土民物,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让故乡成为我们能回得去的地方。
(每点2分,答到3点满分,如有其他案,只要言之成理,能体现文章的思想生题,可的情给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