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集)圣人之治

 浑雅七色堇 2023-09-02 发布于江苏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志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

不推崇杰出的人才,人民就不会去竞争比较;不重视稀有的商品,人民就不会沦为盗贼;不展示显耀能引起人们贪心的事物,人民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所以,圣人在治理人民时,要简化他们的心思,满足他们的温饱;削弱他们的意志,强健他们的体魄。总是要让人民没有伪诈的心志,没有争名夺利的欲念,使那些“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圣人只要遵循这种"无为"的原则,那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了。

阐释

不尚贤,就是不推崇杰出人才,贤是卓越的意思。古代形容一个人的水平,常就德行,能力,智慧三个角度进行判断。德行上卓越称为贤良,能力上卓越称为贤能,智慧上卓越称为贤明。上位者推崇什么样的人是“贤”,百姓就要拼命去附和、表现了。不贵难得之货,如果统治者重视难得的东西,百姓就会去偷,去抢,去骗,做出违法乱纪的事。然后,如果统治者展示出人们想要的东西,就是可欲的东西,人们看到这么多东西,欲望不就来了吗,心思不就被扰乱了吗?尤其是现在商业社会,这种事情更难避免了。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视这些社会现象,发现: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懂“”,不懂得无为而治,老子提出要让天下人心静如水,打消内心争名夺利的欲,这是心理治疗;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这是身体治疗。远让们没投机,争名夺利的欲望。下人的欲望淡了,人心也就厚道了;心厚,天下自然就太平了。

虚翻译为简化,虚其心,实其腹就是让老百姓不要有复杂的念头,心思要单纯,肚子要吃饱。弱其志,就是让他们意志弱一点,不要非得如何不可,也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并且无知无欲是行使的手段,而非达成的目的。它是一个手段,让老百姓避免陷入竞争,盗窃,混乱等更大的困境,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促成社会的和谐发展,百姓的和睦共处。与无知无欲相对的是有知有欲,人有理性,自然会致力于了解事物。但是,你知道的是什么呢?如果你有正确的知,就会有正确的欲。在后面,老子也提到了圣人的欲。圣人是悟道的,他的欲望也是好的,就因为他有正确的知。

怎么判断知正不正确呢?老子的知有三个层次:1. 区分。一般人的知都还在区分的层次。2. 避难。某些情况开始不错,但后面会有祸患。我们可以通过收敛和节制自己来避开灾难。比如我们读《孙子兵法》,借鉴历史故事,可以避开敌人的陷阱,就不会重蹈覆辙,走前人失败的老路。3. 启明。明是光明之意。把认知当作启明,好像心灵之眼一下子张开了,悟道了。人悟道之后,思维方式是与从前完全不同的。

使夫志者不敢为也,让明智的人不敢轻举妄动,制造事端。如果百姓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那你聪明的人再怎么搞事情,都是无法煽动百姓来达成自己欲望的。老子的目的是用圣人这位悟道的统治者来妥善治理百姓。为无为,则无不治是最后的结论。老子的无为而治就是来自这句话。无为而治,表面上是无心的,没有刻意做任何事,结果什么都做好了,社会也步入正轨了,实际上他做事了,做到了“不推崇、不重视、不展示”。《论语》里孔子说的”无为而治者,就是舜吧”,儒家的无为而治是因为肯定人性向善,所以统治者只要行善,老百姓自然跟着你走,你不用刻意做任何事。道家的无为而治与德行没有关系,是一种深刻的智慧,就是不刻意做任何事,结果任何事按照它自然的趋势自己就做成了。表面上看,老子的观点有一点消极,但根本目的是把天下治好,这一切是在战火纷飞的春秋末期,针对当时的特殊情况,老子想出的特殊办法。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深知漫漫血火的思想家对于“不乱”的向往,他企盼的,是一种自然主义,在不加干预中保持自然秩序。正如童书业在《先秦七子思想研究》中说,老子的这种无为思想,来自春秋时代的自然主义思潮。

综上所述,老子并非主张反智主义,也并不反对教育或主张愚民。他无为而治的目的是要达到天下太平的效果。虽然我们不可能接受和赞成这种好像要回到古代的原始社会状态的想法,但至少我们可以拿来作为个人修养的参考。通过老子的这些话,我们可以提醒自己:当我们处于混乱状态的时候,应该让心思稍微单纯一点,欲望减少一点。正如笛卡尔说的,让我的欲望不要超过我的能力范围。欲望在能力范围之内的话,就会减少很多困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