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建观音座莲

 一帆csp 2023-09-02 发布于广东

说到人类与植物的关系,那是说来话长呀。
宁波植物园的万开元博士以他博士的格局与研究态度,七月份在壹木读书群做了一个月的“植物与人类”分享,分享方式别出心裁,他每天确定一个主题,并引出话题让大家接龙,这样的方式不但参与度高,更能从中总结出来一个课题,非常值得一赞。
博士分享的第一个主题是“人类与宗教”,大家各抒己见,把植物世界里跟宗教有关的植物纷纷端出来,最常见的就是佛教的“五树六花”,其中有人提到了滴水观音,对,就是身边叫海芋的有毒植物。

说到观音,让我想起一个蕨类植物,名曰福建观音座莲(Angiopteris fokiensis,有着“观音”之名,那它跟佛教有关系么?

福建观音座莲,合囊蕨科、观音座莲属大形陆生蕨类植物。
观音座莲蕨因肉质的根状茎肥大直立,叶柄基部扩大成蚌壳状,并相互覆叠成马蹄形,如莲座,故得名,本文主角模式标本采自福建而称之福建观音座莲,又因它的块茎肥大,形如马蹄,也称马蹄蕨。
它还被称作牛蹄劳、马蹄萁、黑薮筋、广西观音座莲、定心散观音座莲、林氏观音座莲、中华观音座莲、心脏形观音座莲、狭羽观音座莲、有柄观音座莲、长柄观音座莲、刺柄观音座莲、三元观音座莲、小果观音座莲、长头观音座莲、峨眉观音座莲等等。
观音座莲属原属于观音座莲科,后来合并到合囊蕨科,福建观音座莲的学名是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1919,其属名Angiopteris由希腊语的anggeion(容器)+pteris(蕨)组成,说的是它叶柄基部扩大成蚌壳状的形态,种加词fokiensis 是福建的拉丁化,无疑这是它的模式种采集地,也是中文名的由来。

福建观音座莲喜欢生长于阴湿的环境中,多生林下溪沟边。原产于我国南部,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地,日本也有分布。

这个暑假体贴的领导给大家放了一周的假期,想去的地方好多,比如云南,海南……可是又怕遇到拥挤的人群,又怕住宿交通费的昂贵,囊肿羞涩嘛。后来想了想,约上李薇老师和文芳姐姐去了一趟粤北,尽管并不是花开的最好季节,可对于我来说,也足以认识更多的植物了。
几天下来,走了南岭、天井山、丹霞山、车八岭、十二度水等几个保护区,收获还是挺大的,这就是菜鸟的幸福,因为见识少,到哪都有收获。
其中有两个地方,天井山和车八岭,都有幽静的山谷,它们没有季节的区别,里面的蕨类植物非常丰富,对于蕨类一知半解的我,很像是掉进蕨类的浩瀚大海中,找不到抓手的岸,跟着大佬们认一个算一个呗。

比如,随处可见的野生福建观音座莲,就是我这次打算收纳的蕨类植物之一了。

尽管也不是才认识福建观音座莲,可是野外自然生长的还是难得一见的,它们形态各异,野性十足,在山谷那么多蕨类植物世界里,它们是最高大的了,而且辨识度很高,很难让你不注意。
福建观音座莲最大的特征就是——粗壮,表现在它的叶柄,真的十分粗壮,而且坚实,像扭成一股绳,也因为这个粗壮的身子,足以让它长得个头就比别的蕨类大,而且它的叶片非常好看,随着粗壮的叶柄向四周散发,特别的妖娆。

正因为它的植株高大,生长健壮,株形优美,为美丽、奇特的观赏蕨类,特别适合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荫棚及林下种植,也适宜种植于庭园中较阴湿处,它成了室内盆栽亦是观赏价值较高的观叶植物。

福建观音座莲虽说挂着“福建”之名,可它并不是福建特有植物,相反,它是我国野生分布最为广泛的一种观音座莲。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浙江以及日本都有野生分布。
也因为如此,它有福建莲座蕨、马蹄蕨、林氏观音座莲、中华观音座等近20个中文别名。

它的根茎可以入药,有清热祛风、解毒消肿、调经止血的功效,可治疗肠炎、风湿关节痛等症状,其块茎还可取淀粉,曾是山区的一种食粮的来源。

观音座莲属是个挺大的属,观音座莲属因其肉质肥厚的莲花状根状茎而得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叶片特征丰富多样,从一回到二回均有表现;叶柄粗长,偶有叶枕着生,基部有肉质托叶状附属物;孢子囊群生于羽片背面,通常由6-240个孢子囊组成。
1796年,Hoffmann根据采自塔希提岛的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vecta (G. Forst.) Hoffm.建立了观音座莲属(Angiopteris),为现存蕨类植物中公认较为古老的类群之一,其祖先类群的化石记录可追溯到晚三叠纪。其中,永仁观音座莲(A. yungjenensis)和古观音座莲(A. antiqua)等化石发现于我国四川地区。

由于种群数量稀少,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中法斗观音座莲、二回原始观音座莲、阔叶原始观音3种被列入名录。近年来观音座莲野生资源遭到掠夺式破坏,2021年修订并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观音座莲属的所有种类都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福建观音座莲的植株高大,高1.5米以上。根状茎块状,直立,下面簇生有圆柱状的粗根。

▼ 这个“莲座”就是名字的由来。

福建观音座莲的很明显的特征在于它的叶柄,它的叶柄粗壮,干后褐色,长约50厘米,粗1-2.5厘米。

福建观音座莲的羽片5~7对,互生,狭长圆形,上部的小羽片稍斜向上,披针形,下部的小羽片渐缩短,有短柄,顶生小羽片与侧生小羽片同形,有柄。

叶为草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光滑。

孢子囊是蕨类植物制造并容纳孢子的组织,也是辨识蕨类植物的特征之一。
福建观音座莲的孢子囊群着生于近叶缘的细脉两侧,无隔丝。孢子囊大形,具短柄缝裂。孢子约有145~7500个,四面体型,外壁具小疣状纹饰或有时成条纹状或弯曲条状,周壁具小瘤或光滑。

以下文字来自植物志,仅供备查。
植株高大,高1.5米以上。根状茎块状,直立,下面簇生有圆柱状的粗根。
叶柄粗壮,干后褐色,长约50厘米,粗1-2.5厘米。叶片宽广,宽卵形,长与阔各60厘米以上;羽片5-7对,互生,长50-60厘米,宽14-18厘米,狭长圆形,基部不变狭,羽柄长约2-4厘米,奇数羽状;小羽片35-40对,对生或互生,平展,上部的稍斜向上,具短柄,相距1.5-2.8厘米,长7-9厘米,宽1-1.7厘米,披针形,渐尖头,基部近截形或几圆形,顶部向上微弯,下部小羽片较短,近基部的小羽片长仅3厘米或过之,顶生小羽片分离,有柄,和下面的同形,叶缘全部具有规则的浅三角形锯齿。叶脉开展,下面明显,相距不到1毫米,一般分叉,无倒行假脉。叶为草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光滑。叶轴干后淡褐色,光滑,腹部具纵沟,羽轴基部粗约3.5毫米,顶部粗约1毫米,向顶端具狭翅,宽不到1毫米。

孢子囊羣棕色,长圆形,长约1毫米,距叶缘0.5-1毫米,彼此接近,由8-10个孢子囊组成。

中文正名   福建观音座莲

拉丁学名 Angiopteris fokiensis Hieron., 1919

别名             牛蹄劳、马蹄萁、黑薮筋、广西观音座莲、定心散观音座莲、林氏观音座莲、中华观音座莲、心脏形观音座莲、狭羽观音座莲、有柄观音座莲、长柄观音座莲、刺柄观音座莲、三元观音座莲、小果观音座莲、长头观音座莲、峨眉观音座莲等等。

界  植物界

门  蕨类植物门

纲  木贼纲

目  合囊蕨目

科  合囊蕨科

属  观音座莲属

种  福建观音座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