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掉的沙漠面积多达8个韩国,中国人种树有多牛?沙漠也能变水乡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3-09-02 发布于北京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们在新闻中看到的,关于自然环境的消息中,时常会带有“XX正在消失”的字样。

一般这种字样已出现,大概率标志着某些珍稀或者珍贵的动植物种群或是自然景观的消亡。

可以概括为一见“消失”,大多数情况下会是坏消息。不过日前一则新闻中的“消失”字样不但没有令人们惋惜和警惕,反而成为了令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们奔走相告的好事。

这次“即将消失”的主角是一处名为“毛乌素”的沙漠,中国用了60多年的时间,几乎消灭了这个曾经被誉为“中国四大沙漠之一”的沙漠,让不毛之地成为了如今的农产品之乡。

这么牛的功绩是怎样达成的?治理毛乌素沙漠的真正意义又是什么呢?

如今的水乡

几年前有一部喜剧电影在陕西榆林取景,剧情里的外地游客初到榆林,说出了一句极具喜感的台词:“不是说这是黄土高坡吗?黄土呢?”

尽管这只是一个虚拟的桥段,但却切实的反映出如今的榆林已经迎来了处处绿色的新生。曾经因为沙漠步步紧逼被迫背井离乡的人们,也纷纷回到故土继续建设家乡。

如今开着车子走在榆林市的高速公路上,一路上可以看到路旁绿树成林的景象,在树木之间的地面上铺着茵茵草地。

而远处连成片的生态公园和经济林培育基地,代表着在治沙卓有成效的基础上,被驯服的沙漠已经成为了当地人发展经济,改善生活条件的最好的载体。

这个曾经因为沙漠而出名,因为贫困被人们所熟知的地方,如今建成了一个接一个的湿地公园。沙漠变湿地,荒原成为绿洲,标志着人们对于沙漠的治理直接改变了当地的自然环境。

因地制宜被种植的各类果树和经济作物,也让祖辈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的榆林人,终于尝到了生活甘甜的果实。

无独有偶,同样身处毛乌素沙漠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如今也换了一个样貌。

曾经倾其所有购买树苗参与治沙的人们,欣慰的看到从前十不存一的小树,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如今已经长成了连绵不断的绿色海洋,倾注了两代,甚至三代人努力的治沙事业终于看到了收获。

截止到2021年,榆林市保有的林木面积达到了2300多万亩,草地面积超过1800万亩。其中人工种植草地存量在700万亩以上,改良草地超百万亩。

共800多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榆林境内的沙化土地治理率超过了九成;

乌审旗的情况也很乐观,在1999年到如今的二十多年里,当地的森林面积增加了超200万亩,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了30%和80%。

如果说从前是“沙进人退”的无奈之举的话,那么如今靠着“绿进沙退”人们已经基本上“干掉”了几乎整个毛乌素沙漠。

在治理荒漠的植树造林运动的带领下,我国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植树面积总合达到了近八十万平方公里。

如果用国土面积来衡量的话,已经达到我国国土总面积的十二分之一,相当于八个韩国的国土面积总和。

虽然我国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但曾经的艰苦历程却是值得铭记的。

曾经的荒漠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宁夏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交界处,总面积达到了4万平方公里。这个地方曾经是大片的草原,在明代以前也是游牧民族迁徙放牧的主要地区。

由于当地年降水量丰沛,所以十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植被的覆盖。著名的长城横穿而过,主要是为了防范北部的匈奴部落。

这样一个牧草丰美的地区,为何会成为多年后黄沙漫天的样子呢?对于毛乌素沙漠由小片的流沙地,扩大为一整块巨大的沙漠的成因,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统一。

不过大部分的学者认为草原的荒芜和沙漠化,基本上同肆无忌惮的开垦和气候的变化有直接关系。

从明代开始,整个地区逐渐被黄沙淹没,就连位于其中的长城也因为沙子覆盖,失去了原本的抵御外敌的作用。

在战争和沙漠的双重侵袭下,当地的人口数量大量流失,附近的榆林地区也从原来的西域古城沦落为落后地区。不过毛乌素沙漠对于环境的影响,显然要比想象中更为严重。

由于沙漠受到风力的影响不断移动,毛乌素沙漠每年向黄河内倾泻的沙土总量超过了四亿吨以上。

上游水土流失的严重也是黄河内裹挟大量泥沙,导致其在中下游频繁改道连年水患的重要原因。

不过无论是明代还是后来的清王朝,对于沙漠治理都没有下定决心,这样一来只能苦了当地百姓,很多人从生下来开始,一辈子都只能活在遍地黄沙的环境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错过了最佳治理时机的,不断蔓延扩大化的沙漠,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并多次派出专家前往榆林等地区进行考察。

科学家们经过认证分析得出结论——治沙先要止沙。只有先让沙漠停下来,才能让植物得以生存,反过来成才的树木和植被,也会留住水分改善沙地本来的面貌。

在尝试了上百种固沙植物后,当地的治沙人将沙漠植物与耐寒植物向结合,发明出一种名为“网格固沙法”的手段。

即用干草围成一个个一米见方的网格,并在周围种下沙蒿固定。每隔三个这样的网格中,种植一颗耐寒树木。

这样的网格可以遮挡风沙,留存水分,而树木长大后也可以反过来改善沙地的环境。

这种中国人原创的方式被外国媒体称为“草方格”,在这种依靠多年实践总结出的方法的帮助下,住在沙漠边缘的人们不但锁住了来势汹汹的沙漠,还因为这个宝贵经验的推广受到了联合国相关部门的认可。

随着中国人民对于防沙治沙工作的熟悉,越来越多的经验被总结出来。

比如在治理距离远风沙大的地区时,通常使用大规模的飞播治理,而对于距离近威胁大,但风沙强度低的地区,则需要以人工种植阔叶草灌混合林木的方法精工细作。

如今人们在治理沙漠的同时,也开始种植更多种类,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来让沙漠真正成为黄金地域。

如采取嫁接技术用红松与樟子松培育出更为优秀的木材原料,改良红枣等耐寒植物的品种,并发明出无水栽培和滴管节水灌溉方法等新型培育手段。

中国人在治理沙漠上取得的成绩斐然,这个结果也在联合国的宣传下,鼓舞了许多受到沙漠威胁的国家,我国的治沙方法也逐渐开始做出国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

中国治沙经验走向世界

在世界的版图中,位于南北纬度15至35度的位置,分别有两条基本对称的沙漠地区,这个区域也被称为地球沙漠带。

沙漠带的存在既体现了地球自然环境的多样化,同样也是对于地球环境调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由于近代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爆炸式增长,无穷无尽的开垦和环境破坏,促使全球沙漠化越发严重。

尽管沙漠对于地球环境十分重要,但它的不断扩大反而影响到了地球的整体环境。正因如此,目前治理沙漠已经成为了各国乃至联合国十分重视的课题之一。

而我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把治沙当成头等大事,并建立了以各级政府牵头,大规模民众参与,鼓励民间企业助力,依靠科学方法执行,并立法予以保护的全方位沙漠治理模式。

2017年9月《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在我国召开,这也意味着中国的成功经验将影响到更多的国家。

依靠着目前的“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我国同相关参与国建立了荒漠防治合作管理机制。

并在定期交流经验的同时,将我国的治沙技术,理念,思路同他国分享,并帮助有需要的国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荒漠化治理体系。

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沙漠治理的重要参与国和牵头国,这不但有助于我国重要的治沙经验能够帮助到更多国家,也标志着我们多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这些积累已经成为了宝贵的财富。

结语

在并不富裕的时代,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改善环境,为子孙后代打下基础,这样的作法不仅包含着中华民族迎难而上的精神,也表现出了党和政府深谋远虑的眼光。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人民,我们才能在几十年内完成令世界惊讶的治沙壮举,也因为党的长远规划,才让我们有了如今在治沙领域领先世界的地位。


参考资料

1《中国治沙:向大漠收复失地,让黄沙遍地生金》

2《中国治沙绿色“钥匙”走上国际舞台》

3《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

4《沙漠治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