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过往人生》的某个瞬间,让我想起费穆的《小城之春》|影剧疗伤028

 楷威映画记 2023-09-02 发布于北京

 

 

这部叫《过往人生》的文艺片最近引起小范围的热议,其结构并不复杂,三段式,用三个“十二年”来划分章节。对细节不敏感的人是无法感受这部电影的魅力的。

十二岁时,韩国女孩娜英要跟随父母移民,于是只能和青梅竹马的男生海成告别。在这个年纪的少男少女身不由己,家庭的抉择会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

临走前,娜英的母亲知道这段感情后,安排两个孩子在公园见面约会,海成的母亲也跟着一起来,见证他们的友谊和心照不宣的恋情。从某种方面来说,娜英的母亲是思想开放的,但这种方式也的确够残忍。她想让两个孩子彼此留下美好回忆,却也为彼此种下思念的种子。

又一个十二年过去,服兵役期间的海成特别想念娜英,他那时候在心里把娜英当成是自己亲人般的存在。他曾在社交媒体上寻找娜英的下落,因为对方改名为Nora,所以费了几番周折才终于收到娜英的回复,两个人决定连线视频通话。

这种跨越十几年的寻回,也让人想起80后当年用开心网找回了一些多年未见的同学和朋友。但这种视频通话的方式,对有感情基础的人来说是一种折磨,虽然能看到人,却感觉不到温度,看似近在咫尺,但又相隔天涯。

所以,这样的生活让Nora感觉心神不宁,毕竟她在艺术家驻地这样的地方,是要专心写作的,于是和海成通话,决定为了不陷入情感的漩涡,建议彼此不要再视频通话。

至少Nora不知道如何处理眼前的这种暧昧关系,特别是海成坐着缆车和她视频,还说了此刻应该是两个人一起来观赏的话,自然会让Nora的情绪起伏不定。

而有些事情还是会顺其自然的发生,艺术家驻地,Nora认识了犹太作家阿瑟,之后这个人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她的丈夫。这好像是Nora的一种宿命,家庭环境和父母艺术家的基因将她不自觉地推向某种应该到来的生活中去。

又一个十二年过去,思念没有终止,海成还是要去纽约看Nora。36岁的重逢,他只为看一眼昔日恋人的样子。Nora的老公阿瑟没有反对他们见面,而是给予充分的理解,因为一个人从那么远的地方来看Nora,那份情感的力量,他认为自己是没有理由阻止。

这部影片虽然主题看似是两个青梅竹马的恋人的故事,海报上也是这样呈现,但是阿瑟这个角色也是相当重要的,恰恰是这个角色给这部电影增加了思考的维度,特别是在情感和两性关系层面。

有一场戏,是在床上聊天,阿瑟说Nora经常用韩语说梦话,作为丈夫,他认为妻子内心深处有一个秘密的地方,是自己进不去的。阿瑟这样说,其实证明他不可能不为妻子约见青梅竹马的“恋人”所动,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此刻是理智与情感的交锋,但在这个极富感性层面的时刻,阿瑟却用理性的方式分析了他和Nora的相识相恋到结婚的现实意义,他说的相当实际,为了Nora拿到绿卡,因为寂寞擦出的火花,而这都是成人世界的思维方式促成的结果,这样的感情和少年时代的情感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后者会更加珍贵。

阿瑟对Nora的理解是这个片子的某种力量,是出于爱的信任,这种力量特别是在结尾处爆发出来,达到情感的高潮。面对分别,Nora强忍住泪水,直到海成坐着计程车离去,看到在家门口等候自己的阿瑟,Nora终于在丈夫肩头哭了出来。

之前和海成的见面都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最后的感情爆发没有给海成,而是留给了信任自己的丈夫。这让看似波澜不惊的故事突然有了感人的的冲击力。就像Nora自己说的那样,她在海成心中应该是那个那个当年爱哭的少女娜英,她不能让现在有了家室的Nora对海成产生爱情。

在酒吧的那场戏,三个人的关系,这看似有距离,却无比温暖的时刻,让我突然想到费穆的电影《小城之春》,这种情感模式,三个人的状态,的确也有些“发乎情止于礼”的味道。

而这种感觉,也给现实层面带来更理想的一种愿景,无论是Nora、海成对情感的克制,还是阿瑟的理解,这都是生活中很难遇到的相处模式。可以说影片在表达情感层面,其实还是提供了一种理想主义的人际关系愿景,你越是觉得难得,就越能体会这部电影的意义与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