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兴中路上的百年建筑,飘来阵阵书香|建筑可阅读

 cxag 2023-09-02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复兴中路并不算很长,但是这条路上却有着不同的风韵。东段的复兴中路,充斥着石库门的烟火气;西段,是菜场和小店遍布,鸡犬相闻;中间那段,则是各种各样的公寓住宅云集。但今天我们介绍的建筑,却不属于这三类,它是一幢有着弧形盔山墙的学校建筑。

图片

建筑本身

图片

1948年上海行号图录中的上理工图书馆建筑

复兴中路1195号位于上海理工大学复兴中路校区,原为在沪德国医生、工程师和华商、德商联合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旧址,其中标志性建筑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

图片

埃里希·宝隆(1862-1909)

1891年埃里希·宝隆首次来到上海,在了解到当时上海的情况后,想在上海建立一所给中国人治病的医院。在德国进修医学后,他于1895年再次来到上海,在德国总领事馆附近设立了诊所行医。

图片

同济医院(1909年更名为宝隆医院)

1900年,埃里希·宝隆通过上海华商、旅沪德商募捐到一笔款项,在张家浜新马路(后改名为白克路,现为凤阳路)建立了 “同济医院”,这是当时沪上收治中国人的著名医院,也是同济德文医学堂的源头。医院定名为同济医院,这是因为“同济”的上海方言发音与德语“德意志、德文”的发音“Deutsch”相似,同时“同济”的中文也寓意“同舟共济”之意。

图片

1908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大门

其后,在中德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埃里希·宝隆于1907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德文医学堂,1908年改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学校最初设德文和医学两科,1912年开办工科学堂,同年,医、工两学堂合并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图片

在其后的岁月里,这所学堂历经多次起伏变迁,最终发展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就是今日搬迁至杨浦区的同济大学。

图片

曾经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标志性建筑,现作为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使用,属于德国式学校建筑,由德国倍高洋行卡尔·倍克设计。外观参考了普鲁士皇家机械学院样式,平面呈凹字状,三面围合,二层砖木结构,坡屋顶。

图片
图片

建筑中部主入口处拱券门廊以四根立柱支撑,连接二层阳台带有突出檐口,形成独特的弧线形山墙面,带老虎窗。墙面以清水红砖砌筑,纵向窗间墙白色涂料粉刷,有几何形图案。

图片
图片
图片

造型独特的拱形门廓、形状各异的玻璃门窗无不显露着普鲁士风格建筑的严谨和精致,马赛克地面历经百年依旧花纹清晰完整,建筑工艺可见一斑。

周边建筑

思南文学之家

图片

位于复兴中路505号的“思南文学之家”属于带内院独立式花园住宅。许多文化品牌项目先后在这里落地、启动。如今,这里既是爱书人的一个向往之地,也是上海公共文化的一个地标,上海城市文化生态的一道亮丽风景。

复兴中路1327号

图片

这幢公寓属于现代派风格,整体风格简洁,朴素大方,装饰集中于建筑顶部。建筑立面强调不同材质的质感和色彩对比,造型焦点在中间凸出的楼梯间转角部分,其转动45度插入墙壁内,两侧转角为半圆形外凸墙面,带有装饰艺术派特征。墙面整体粉刷浅黄色涂料,局部红砖装饰。内部装饰图案几何化特征明显。

黑石公寓

图片

黑石公寓位于复兴中路1331号,是一幢带有巴洛克风格的公寓住宅,高四层,主立面左右对称,填充墙体和部分构件采用黑石石材。建筑正立面底层有一挑出的较大的门廊,石雕柯林斯双柱支撑,上为露台,形状由正弯及反弯三段弧线组成,立面中部墙体也采用了弧线形,加之屋顶中部弧形山墙及装饰,显示了巴洛克风格。

克莱门公寓

图片

克莱门公寓位于复兴中路1363弄,1929年建成,由五幢完全相同的公寓楼组成。屋面为红色机制瓦,南立面山墙为跌檐式山墙。该建筑造型上最大特点就是精致的砖工,室内部分装修如楼梯栏杆、门扇等处已具有现代装饰艺术派风格的特征。 

建筑路线推荐

思南文学之家→复兴公园→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旧址→复兴中路1327号→黑石公寓→克莱门公寓

部分图文摘自:魅力衡复

编辑:刘义

特别声明

由于条件所限,可能出现未署名的原创图片或文字,在转载之前无法与权利人联系授权及稿酬事宜。热忱欢迎权利人与编辑部联系署名授权、稿酬等事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