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逍遥_书斋 2023-09-02 发布于河南
  • 甲胄:甲指铠甲,胄指头盔。甲胄结合起来亦称盔甲。
  • 冷兵器:不利用火药、炸药等热能系统的作战装备,反之为热兵器。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冷兵器时代,甲胄是兵士征战防御的关键性装备。甲胄作为将士的防护性装备,在冷兵器时代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防弹服,可以较大程度地保护将士身体免遭敌方进攻性兵器的重创,进而能够增强战斗力并给敌方以更猛烈的打击。其在抵消了敌人的攻击和冲击力之余,更给了将士反败为胜、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时机。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中国甲胄一直发展了数千年,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一阶段是史前及甲胄起源阶段,二是夏商至秦代,皮甲为主辅以部分的金属盔甲。三是汉代至宋元这是铁甲为主其他材料并行发展的阶段,四是明清时期,伴随着火器的发展,甲胄逐渐趋向轻型化。其间甲胄的形制不断得到改进,制作甲胄的材料也多种多样,其防护功能逐步完善。中国传统甲胄发展具有中国的历史特色,自唐宋发展到顶峰时期。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原始部落时期因受到动物自身防御的启发,开始制造甲胄,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与材料,甲胄做工工艺显得单调简陋,原始的甲胄以未经精加工的原生料构成,而且甲胄是以防御为目标的衣物,早期的甲胄与衣物的发展类似,最初将整片的兽皮披或者缠裹的身上,进而学会在皮上开孔制作披肩,制作带袖衣物。而原始防护装备通常选用兽皮制、藤皮合制还有就是麻织类甲胄。

第二阶段,在夏商至秦代时期,中国走入了青铜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金属的甲胄,现已发现了大量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甲胄,已经有整体铸造和铆钉相接,是后世中国扎甲的雏形,有收腰设计的多人制一片铜胸甲,也体现了当时中国青铜冶炼水平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是由于铜本身价格昂贵,铜甲的制造和使用始终比较有限,远不如皮甲流行,后来又启发了后世皮甲模具的制作。

同样,中国在青铜时代积累的冶金技术也为后世甲胄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皮甲制造技术的进步,以皮甲为主的状况在春秋时期更趋强化,其普遍将甲片以丝带编连而成,结构远超前代复杂,并且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制甲工艺,因为甲片都为长条,当时皮甲被称为“札”。皮甲采用模压法,用模具压制甲片解决甲片成形和生产的问题,其效率和加工质量,是手工裁削甲片所无法比拟的。扎甲由表面涂漆的铁片和皮片编缀而成,身甲甲片为大块长方形,袖甲甲片较小,从下到上,层层反压,以便臂部活动。从而出现了这一影响深远的甲种,扎甲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甲式。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进入铁器时代,战国中晚期铁甲逐渐增多,但直至秦代皮甲仍居主导地位,并且铁甲在形式上受到皮甲的影响。

秦汉及之前的胸甲没有什么装饰可谈,品种样式也较为单一。而在秦汉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甲胄制式受到了外来民族的影响,西域的一系列铠甲式样被大量引进普及,迅速颠覆了之前的传统铠甲,这一时期是中国甲胄重大而彻底的变革期,也是铠甲兵器大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甲胄有非常显著的变化,明显不同于之前的制式。从唐朝起,甲胄结构变得复杂,附件越来越多,从整体穿戴变成零散穿着,这是甲胄的一个发展阶段,同样是由于引入了西域铠甲所导致。

第三阶段,汉代至宋元,这个阶段铁甲居于主导地位,由于冶铁业迅速的发展起来,到汉武帝时期,军队已经装备铁甲,汉代大量猎装极为精细的鱼鳞甲,标志着中国甲胄甲片的小型化有了飞跃性的进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并且四肢防护从汉代后逐渐兴起,到了宋朝一些裙甲长至脚踝,披膊已经护至手肘,同时汉甲也将悬挂应用于筒袖甲裙的链接,增进了四肢的灵活性,这种札甲有更加优秀的灵活性和更加可靠的防御能力,并且也有利于行军时携带和运输,伴随着铁甲的兴起是皮甲的衰落,皮甲并未销声匿迹,只是失去的普遍性,后多见于南方地区,然后东汉末年新出现的铠甲品种比两当铠明光铠环锁铠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从初唐到中唐再到晚唐,甲胄在不断发展,异域色彩不断淡化,从整体到零散再到整体,形成了汉甲的独特风格。隋唐之后,甲胄的样式开始向中国古代经典的宋代铠甲靠拢。大大注重甲胄的装饰性,开始出现了重点防护腹部的腹吞、防护肩部的肩吞和防护咽喉颈项的护领等实用性与美观度都非常高的部件。这些装饰都是通过吸取国外的样式而来,渐渐演化成中国特有的文化色彩。

宋朝甲胄在继承唐的结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使之在外观和审美上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换言之唐宋时期盔甲基本结构相同,在结构划分上属同一类盔甲,属于典型的汉甲,也是最符合我们认知的古代中国盔甲,代表着中国甲胄的最高峰。由于经济发达,宋朝军队的装备非常讲究,甲胄在承袭唐朝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革新,工艺考究,形制统一,说是艺术品也不为过。随着国力的继续强盛,铠甲制作的水准更进一步,宋代成为了甲胄最为兴盛的朝代。宋代甲胄承载着古代帝国精湛的民族工艺,更代表了中国古代甲胄演化的巅峰

宋代是重甲和重武器横行的时代,为了对抗金人和蒙古人的骑兵冲击,诞生了著名的步人甲,步人甲是步兵重型铠甲,重量更大,甲片更为密集,更注重全身防护,这也是步人甲得名的由来。装备步人甲和重型武器的南宋重步兵也是中国重装步兵的巅峰,具备跟骑兵正面硬刚的能力。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第四阶段,元明清时期,随着蒙元灭宋,中国甲胄的形制又发生了变化,这个阶段甲胄趋向轻量化,蒙古军队从西方带来了布面甲,布面甲也称为暗甲,与甲片外露的“明甲”相对应,就是所谓的“暗甲明盔”。布面甲实际上也是铁甲的一种,只是把甲片内置,布面朝外,看上去似乎是布甲,其实还是铁甲,在内部钉有甲片,外面的布只起到链接作用。相比于传统甲胄,此类甲胄的优势甚多,一是铆接的大甲片便于制作,二是便于识别,三是保养的要求比较低,更加轻便灵活,同时采取前开襟的设计方便穿脱。用料和人工也更节省,在适当牺牲防护力后,用最经济最实惠的方式换取了最高的性价比

在蒙元时期,布面甲开始大量普及使用,传统的甲胄越来越少见,虽然明朝立国后有所恢复,但由于国力问题,性价比相对较高的布面甲最终成为了主流,在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中大量列装,至于高级军官,必须提供最高防护级别,穿着的还是传统甲胄。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明代是中国甲胄发展的成熟定型期,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铠甲正是在明代定型的,明代经典式样的铠甲,以凤翅抹额盔为标志。结构简洁合度合体,甲片以标志性的山文鱼鳞、柳叶最为常见。甲片缀在皮革或纺织物上,扎制工整,并施以装饰性强的包边,色彩对比艳丽鲜明,各部位的造型都有具体的程式。

到了明代中后期,火器发展越来越成熟,并且开始大范围用于战争,武器的革新必然带来了防御装备的革新,而传统的札甲却成为了枪炮的活靶子。人们发现,将一定重量的棉絮纳实,浸湿再踏实成厚布毡,对鸟枪弹丸有不错防护力,所以棉甲逐步成为了明末主流盔甲,棉甲虽然以布面为表,棉花为主要填充材质,但在棉甲内部,以牛皮和坚硬金属为防御的复合性材料,极大的提升了棉甲本身的层次感和韧度,算是集合了众材料的防御特性之长。

甲胄除了军事防御功能外,还要讲求艺术性所赋予的荣耀感,所以也需要装饰,明代开始,由于布面甲、棉甲的装饰形式与金属铠甲完全不同,华丽的图案装饰可以通过对布面进行印染刺绣得到实现,所以明代以后布面甲越来越注重采用异彩纷呈的图案美化铠甲。

无论从实用性还是艺术性,明朝甲胄找到了科学的平衡点,甚至称之为中国古代盔甲工艺的最高峰,都不为过。

甲胄,是古代军队的主要防护装备,历朝历代都有国家控制生产,备受重视,甲胄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的演进完善,最终在旧时代的余晖中逐渐远去。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 宋代黑漆顺水山字甲

宋代承袭自唐朝的甲胄,汉甲典范的代表,到了明朝还有装备。配备的头盔是凤翅兜鍪,兜鍪上镶嵌着精美的花纹,相当漂亮,护腹处还有兽首,更加华丽显眼。甲片呈十字形编缀。胸背腹腿连成整体,胸甲分为左右两片。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 明代金漆山文甲

明代在宋朝甲胄基础上改进而成,以象征恢复汉人统治。外形也十分考究,铁骨铮铮,威风凛凛,同时金漆山文甲汲取了蒙古甲胄式样的优势,拉长了甲胄的前护位,而甲胄之外再配上襟袍,进一步提升了甲胄的尊贵感和隆重感。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甲胄形式的不断演变,也是受到了兵器不断革新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而古代文明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接连不断的战争,武器作为战争中最重要的存在之一,它的制造材料也紧随时代的发展,但总体来说可分为石制、青铜器、铁制、火器这四个大阶段,每个阶段断发展转变的时间也各不相同。

兵锋初现

兵器的起源和古人生活密切相关,在很遥远的原始人时代面对野兽和恶劣的生活环境古人必须要创造出一些趁手的工具保护自己和开拓完善居住环境,以便于去砍伐树木或是将他们用藤蔓绑在长棍上起到驱逐或猎杀野兽的作用,当时的石制品是集工具和武器为一体的。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经在使用研磨得很精密的石斧石刀了,同样的还有各式各样有着尖锐箭头的弓箭和标枪,但那时这些也只是作为狩猎或者帮助发展的工具。人类的原始时代末期,那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文明的逐渐进步,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财产,与此同时也有了为了争夺财产和奴隶而发生的争斗。

这些有着杀伤力的工具作用逐渐走向正轨,这些武器渐渐地从日常工具中脱离出来,成为帮助人们战斗的武器。于是用以防护的甲胄诞生,兽皮以及藤木覆盖着战士的身躯,又进一步推动了兵器的改进,使刃型变得更薄更尖。石制兵器从原始社会到夏朝中后期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新材料的应用,一场改头换面的兵器革命,即将发生。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青铜之战

青铜兵器最早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的夏朝,在此后的一千六百多年里,青铜兵器都占据着青铜兵器见证了奴隶制社会的兴起和衰落,青铜器因为其熔点低较好定性的特点,在商朝时便达到了使用的鼎盛时期。青铜兵器要远比石制兵器轻便和锋利,青铜兵器也成了从商朝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兵器,大体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近距离格斗兵器,如青铜短剑。它由匕首加长演变而来,前期制造以及维护成本极高,多为贵族子弟佩戴。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随着工艺的精进,出现了用于军事格斗的青铜长剑。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第二种是远射兵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更易瞄准且威力更大的弩。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分为靠臂力拉开的臂张弩,以及用脚踏拉开的蹶张弩。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第三种是防护兵器。头戴的“胄”已有青铜铸造,而身穿的“甲”,除革制外也出现了青铜胸甲,部分“盾”嵌有青铜盾饰。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春秋时期,车战是最主要的作战形式,车兵成为主力兵种。矛、戟、戈等兵器因车战变得更长,甚至能达3米左右。双方冲驰时,一般先用弓弩远距离射击,两车交锋时,再用较长的兵器拼杀,战车损毁时,持剑和盾等与敌人搏斗。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钢铁之战

就在战国七雄纷纷逐鹿中原之际,北方崛起了一个凶悍的游牧民族——匈奴。中原政权不断地接受来自外地入侵的试探,初汉匈奴南侵太原,刘邦亲率30余万大军进行反击。然而汉军的步兵非常不适应匈奴“且驰且射”的机动骑战,最终不得不以“和亲”为条件,换来短暂的稳定。

与此同时,军事上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兵器冶炼,正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此时主要的冶炼材料已换成了铁。与铜相比,铁矿石储量更高,冶炼成本更低且性能好。直接用于对战的青铜兵器开始进化成铁兵。而这些兵器要克制的头号敌人,便是匈奴的骑兵。适合骑战冲锋的长兵器大量装备,骑兵专用长矛长可至4米。能够压制骑兵密集攻击的弓弩杀力继续倍增。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火器之战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在距今一千年以前的北宋,火器便出现在战场上,虽然这项发明是中国人最为自豪的存在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真正发挥其价值,让火器发扬光大的确是欧洲。中国早在北宋便开始了火药的生产,同时也有了火药武器,但那时只能算是火药武器的雏形,和我们熟知的管状枪支并不是一个概念。从五代十国开始一直到鸦片战争结束,这几百年的时间里,中国国内战争一直都是火器和冷兵器共存。后来西方国家将火器技术传到了中国,改变的不仅仅是主战武器还有整个战争局势,连同一起改变的还有中国在世界范围上的地位。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火器逐渐代替弓箭,成为军队中的主要远程兵器。宋代“广备攻城作”是世界最早大规模生产军用火药的兵工厂,明朝则组建了世界最早的专门装备火器的新部队“神机营”。他们配合骑兵与步兵,在诸多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中国古代甲胄的发展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