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胆泻肝汤

 花无缺3myj1j3d 2023-09-02 发布于江苏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

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方解:

     龙胆泻肝汤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方剂由龙胆草、栀子、黄芩、生地、柴胡、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甘草组成。可清肝胆泻下焦湿热,用于治疗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方中诸药相配,泻中有补,利中有滋,降火清热,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症自愈。

组成: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三钱,栀子、黄芩、柴胡、泽泻、当归,各二钱,木通、甘草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肝胆湿火上扰,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肿耳聋,阴中阴痒,湿热下注,筋痿阴汗,小便淋浊不利,妇女湿热带下

现代应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高血压、顽固性偏头痛、结膜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膀胱炎、外阴炎、急性盆腔炎、尿道炎、睾丸炎等属于肝经实火及湿热下注者。以口苦、尿赤、舌苔黄、脉弦数且有力为辨证要点。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可抗菌消炎、利胆保肝、解热利尿、抗组胺。

龙胆

       药性苦,寒。归肝、胆经。

      本品大苦大寒,清泄而燥,沉降下行,主入肝、胆经,兼入膀胱经。既泻胆肝实火而凉肝定惊、解热毒,又善除肝胆及膀胱湿热而解湿热毒,为治肝经湿热、实火之要药。药力颇强,大剂量使用可妨碍消化,甚则导致头痛、颜面潮红、昏眩等。

     《本经》:“主骨间寒热,惊痫邪气,续绝伤,定五脏,杀蛊毒。”

     《名医别录》:“除胃中伏热,时气温热,热泄下痢,去肠中小虫,益肝胆气,止惊惕。”

     《药性本草》:“主小儿惊痫入心,壮热骨热,痈肿,治时疾热黄,口疮

。”

     《用药法象》:“退肝经邪热,除下焦湿热之肿,泻膀胱火。”

地黄

      性味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地黄甘重于苦,质润甘滋,苦寒清泄。入心、肝经,清热凉血而除烦止血;入肾经,滋阴生津、润滑大肠而止渴、通便。祛邪扶正兼顾,血热、阴虚有热、阴血亏虚、津枯肠燥皆可,热盛阴伤者最宜。

     《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名医别录》:“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破恶血,溺血,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利耳目。”

车前子

      药性甘,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车前子甘寒质滑清利,入肾经,既利水清热而通淋,又实大便而止泻,治下焦湿热、水肿有热及暑湿水泻;入肝经,清泻肝火而明目,治肝热目赤;入肺经,清肺化痰而止咳,治痰热咳嗽。故凡湿热、肝热、痰热所致病证均可选用。

     《本经》:“主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

     《名医别录》:“主男子伤中,女子淋沥,不欲食,养肺,强阴益精,令人有子,明目,疗赤痛。”

     《本草纲目》:“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

栀子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热病烦闷,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热度疮疡,扭挫伤痛等症状。

     《本经》:“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疮皶鼻,白镇赤癞疮殇。”

     《药性本草》:“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干,目赤肿痛。”

      《丹溪心法·卷一》:“山栀子仁,大能降火,从小便泄去。其性能屈曲下降,人所不知,亦治痞块中火邪。”

     《本草崇原》:“言栀子生用则吐,炒黑则不吐,且以栀子豉汤为吐利,愚每用生栀子及栀子豉汤,并未曾吐。”

     《本草思辨录》:“栀子,其治在心、肝、胃者多,在肺者少。苦寒除热,而所涤瘀郁之热,非浮散之热,亦非坚结之热。能解郁不能攻坚,亦不能平逆,故阳明之腹满有燥屎,肺病之表热咳逆,皆非其所司。”

黄芩

      药性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黄芩苦寒清泄而燥,主入肺与大肠经,兼入胆、脾、胃经。既清热泻火而凉血止血、安胎、解热毒,又燥湿、除湿度而解湿热毒。为治湿热火毒之要药,广泛用于湿热火毒之病症。与黄连相比,其清热燥湿力较弱,作用偏于上焦肺及大肠,善清上焦湿热,除肺与大肠之火。

     《本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名医别录》:“疗痰热,胃中热,小腹绞痛,消谷,利小肠,女子血闭,淋露下血,小儿腹痛。”

     《药性本草》:“能治热毒,骨蒸,寒热往来,肠胃不利,破壅气,治五淋,令人宣畅,去关节烦闷,解热渴,治热腹中疞痛,心腹坚胀。”

     《滇南本草》:“上行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男子五淋,女子暴崩,调经清热,胎有火热不安,清胎热,除六经实火实热。”

    《本草纲目·卷十三》:“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

     《医学启源·卷下》:“黄芩,治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壅盛,必用之药。”

柴胡

     药性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

      柴胡苦泄辛散,芳疏性升,微寒能清,入肝、胆经。既疏散胆经邪气而和解退热,又疏散肝胆经郁结之气而疏肝解郁,还升举肝胆清阳之气而举陷,为肝胆经之主药。生用既升散又清泄,醋制升散清泄力减而疏肝力增。

    《本经》:“主心腹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医学起源·药类法象》:“柴胡,少阳、厥阴引经药也。妇人产前产后必用之药也。善除本经头痛,非此药不能止。治心下痞,胸膈中痛……引胃气上升,以发散表热。”

     《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本草纲目·卷十三》:“劳有五劳,病在五脏。若劳在肝、胆、心及包络有热,或少阳经寒热者,则柴胡乃手足厥阴、少阳必用之药;劳在脾胃有热,或阳气下陷,则柴胡乃引清气退热必用之药;惟劳在肺肾者不用可尔。然东垣李氏言诸有热者宜加之,无热则不加。”

      《本草经疏》:“柴胡,为少阳经药。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者,足少阳胆也。”

泽泻

      药性甘、淡,寒。归肾、膀胱经。

      泽泻甘寒渗利清泄,入肾与膀胱经。既利水渗湿,又清泄肾(相)火与膀胱之热,故下焦湿热、痰饮及相火妄动之证皆可选用。

     《名医别录》:“主补虚损五劳,除五脏痞满,起阴气,止泄精、消渴、淋沥,逐膀胱三焦停水。”

     《药性论》:“主肾虚精自出,治五淋,利膀胱热,宣通水道。”

     《本草纲目》:“渗湿热,行痰饮,止呕吐。”

当归

      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

      当归甘能补润,辛温行散,主入肝、心经,兼入脾经。善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并能散寒,凡血虚、血瘀有寒之证均宜,兼肠燥便秘者尤佳,既为妇科调经之要药,又为内科补血之佳品,还为外科、伤科消肿疗伤所常用。

      当归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咳逆上气……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一名干归。”

     《日华子本草》:“破恶血,养新血,及主癥癖。”(癥癖:腹中积聚而成的痞块)

     《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

     《医学启源》:“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

     《本草备要》:“润燥滑肠。”

     《本草经集注》云:“今陇西四阳、黑水(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北)当归,多肉少枝气香,名马尾当归,稍难得。”

木通

       药性苦,寒。归心、小肠、膀胱经。

       本品苦寒清降通利,入心、小肠、膀胱经。既清心与小肠火,又清利膀胱湿热而通淋、导热下行,还能通经下乳。既为治心火、湿热淋痛之要药,又为治乳汁不下及湿热痹痛之佳品。具有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的功效。用于淋证,水肿,心烦尿赤,口舌生疮,经闭乳少,湿热痹痛。

     《药性本草》:“主治五淋,利小便,开关格,治人多睡,主水肿浮大,除烦热。”

     《本草汇言》:“木通,利九窍,除郁热,导小肠,治淋浊,定惊痫狂越,为心与小肠要剂。”

     《本草新编》:“木通,逐水气,利小便,亦佐使之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多用则泄人元气。”

甘草

      药性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甘草甘补润缓,生平偏凉,炙平偏温,主入脾、肺经,兼入胃、心经。既益气补中,又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祛痰止咳、解毒。蜜炙补气缓急力强;生用能泻火解毒。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

     《名医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气血,解百药毒。”

     《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

     《图经本草》:“甘草能解百药毒,为众药之要。”

      《珍珠囊》:“补血,养胃。”

     《本草纲目·卷十二》:“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参考文献:《汤头歌》《百度健康医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