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续命汤:中风第一效方】精

 空谷幽兰80 2023-09-03 发布于广东

小续命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方。”

处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制法及用法:右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剂型:汤剂

点评:世界上有一种距离,就是他站在你面前,而你却读不懂他。小续命汤,就是这样的距离,方剂中的每一味药都很熟悉,却很难读懂。一共12味中药,很像堆砌的一支杂牌军,毫无章法可言,然鹅,真的是这样吗?

诸位同仁,把笔给您,能否把这个方子讲明白?反正我是不能。

但是因为不懂,所以才有研究的必要。如果都懂了,就没有必要研究了。

全国著名老中医郝万山教授说,张仲景的方子,你读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你读十二遍,会有十二遍的收获。小续命汤,当然也被包括其中,因为它被收录在了张仲景的《金匮要略》里面,既然千年以来,诸位医家均舍不得丢掉这个方子,想必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我们且看“清茶清清”先生提供的一个医案:

颜面神径麻痹某男,三十五岁,平时很健壮,五天前突然面部左半边歪斜,言语蹇涩,担心是不是中风,前来就诊。脉浮大,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余无其他不适。诊断为颜面神经麻痹,投予了续命汤五日药量。药物服完后又来诊,明显好转,变化很大,与治疗前比,判若两人。继续给予七日药量,后未再来诊。在该患者的店铺里工作的另外一人来看病,遂问病情,此人回答说,用药后很快好转,以后就痊愈了,与平时没有两样。

续命汤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附方中出现的处方。原文: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味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

有人说续命汤是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加减,也有人说,应该是这个方包含着麻黄汤、桂枝汤、四物汤的原理。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方药:[古今录验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从方药组成及煎服法来看,的确有麻黄汤、桂枝汤的影子,“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提示我们,这个方剂具有发汗的功能。问题是:什么样的中风病症?需要使用汗法治疗。

从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桂枝汤、补阳还五汤的方剂组成、适应症及煎服法来看,均无汗法治疗的必要。只有麻黄汤有汗法的方证存在。问题是:什么样的中风病?需要类似于麻黄汤的汗法治疗。

表证,只有表证存在,才是汗法的指征吗?

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中,提出了“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去节),连翘二两,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瘀热在里,同样是使用麻黄汗法的指征,当然,这是广义的汗法而言,用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火郁发之。“

按照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的提法,升阳、温阳、通阳,是扶助阳气的不同方法,升阳健脾如桂枝,温阳如附子干姜,通阳如麻黄。其中,通阳针对的是阳郁。

《备急千金要方》小续命汤:处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金匮要略》方药: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约16克)。

加粗的中药,是两个方子不一样的地方。

路志正教授说,不要光学习一方一药,要学会”法“。

胡希恕与李可两名教授有不同观点。胡老认为,这个药方难以治疗我们平时所说的中风病,在临床上治中风病要慎用这个方子。胡老说,古人将脑血管意外认为风邪中人,有待思考。胡老更说,这是古人的错误认识,临床脑血管意外或脑血栓形成,若真以被祛风药治之,万无一愈。但实战大家李可却认为这个方子治中风很好,并曾用此方加减治愈其本人所患的中风病。疗效是硬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李可用此方治愈过中风病,就说明这个方子能治中风病。

毛进军教授认为,中风病的病位在表,病机就是8个字:营卫郁闭,络虚邪滞。病机的关键就是“不通” ,因此,不论是外邪犯表,还是内伤出表,治疗上都要以表证为重点,就要用《古今录验》续命汤来治风为主,开泄表闭,透达营卫,祛风能络。

胡希恕与李可不同的治法,是在“通”的前提下的不同阶段治法。清代名医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卷二.中风》中说:“华岫云曰:凡肢体拘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此本体先虚,风阳夹痰火雍塞,以致营卫脉络失各和。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徐灵胎曰:此数语是总诀)”,         读了这段话,有恍然大悟之感觉。在治法在,首先要解表,要先“开关”,先解紧急的病症,然后再“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胡老之治法,在于第二阶段:补气血,盈脉络通利。李可之治法,续命汤之治法,则在第一阶段,先解表,先“开关”。所谓“治法,急则先开关,继则益气充血,盈脉络通利,则病可痊愈。”第一步,先“开关”,先解其表;第二步益气充血去瘀,再解其内。          以“通”为核心,表则解之。逊思邈在《千金要方.诸风》中说“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效如神”。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说:“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逊思邈说的是大小续命汤能通治中风,有很好的效果。陈修园说的是治中风要以“通”为主,其中的闭证,首先续命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葛根汤等,都有过案例证明能治中风偏枯。其实质就是以“通”为主,其中又以解表为主。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的名方,也是以“通”为主,但却不是以“解表”为主,而是以“去瘀为主,在治法上应属第二阶段。       《古今录验》续命汤的主证是太阳伤寒,合证是太阴,兼内热。血虚,经络不通。续命汤 (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川芎,杏仁),以麻黄汤为主,发汗解表为主;合麻杏石甘汤、干姜甘草汤、四物汤加减。总体是发汗解表、清里热、护胃气、活血通络。麻黄汤合麻否石甘汤解表清热,干姜甘草汤加人参护胃气,四物汤加减补血通经。以六经辨证析之,则是以太阳伤寒为主证,以有内热而胃气偏虚,血虚,经络不通为合证。从这个方子看出古人对客观用药的严谨态度,一切以机体反应存在的客观实际出发来选方用药,有是证,用是方,有是病,用是药,做到对证用药,对病用药。本方中,以太阳伤寒为主证,就用麻黄汤;有内热,就合麻杏石甘汤;胃气偏弱,就用干姜甘草汤加人参;血虚则以当归补之,经络有碍则以川芎通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治诸风》小续命汤方一,太阳伤寒、太阳中风、太阴合病。小续命汤方一(麻黄,防已,人参,黄芩,桂心,白芍,甘草,川芎,杏仁,防风,附子,生姜),以麻黄汤合桂枝汤解表,以四逆人参汤温里附:李可回答有关【大小续命汤】的问题关于【大小续命汤】在历史上流传的时间在2000年以上,是古代治疗中风的一个经方。现代药理认为:其中附子、麻黄、桂枝有升高血压的弊病,基本就被禁用。我曾经和力红谈过,我要给【大小续命汤】平反,恢复它的本来面目。【大小续命汤】中间差不多,【大续命汤】多了一个生石膏。      我这次6月份在深圳中风以后,当时右侧麻木,舌头发硬,讲话困难,回去就开始吃这个药,半个月就基本恢复,恢复到目前程度,最近有点累,昨天又冬至,冬至阳生,古人讲交节病作,伏邪外出,有点不舒服。休息了一晚,就度过去了,吃了点儿【苏合香丸】。下面介绍这两个方子续命煮散《千金卷八诸风门》,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老人家近100岁时写的,他自己中风了,整天被病人包围,劳累了。然后就病倒了,这个病有些什么表现呢?吾尝中风,言语强涩,四肢朵颐,出此方,(他自己开的,让她弟子给他煎好)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古代写书的,还没有谁自己得了病以后写出来,所以这个病,孙思邈最有发言权。

续命汤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于解表

续命汤用来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症,如“脑卒中以及脑卒中后遗症,重症肌无力,周期性瘫痪,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高血压病,…,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严重的皮肤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病症”颇有疗效。然而,多数医家从脏腑角度强为解释此方,难以让人信服,我认为从六经辨证角度注重对表证的辨识,方可明白此方治疗中风的关键在于解表。

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在《伤寒论通俗讲话》中对于“表”与“表证”的定义可以作为辨识表证之准绳。胡老认为“表即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担心读者不明白表证之定义,胡老还专门在下面写有“按:以上所谓病位,是指病邪所反应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从“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可以看出表证的辨别过程,就是病机确定的过程,这就提示我们辨别表里证时,不能以病因来判定,而应以病机为准绳,要做到审证求机,而非审证求因,不必拘泥于“外风”、“内风”、“外感”、“内伤”的病因之争。如卒中,现代看来病变部位在大脑,但是病邪的反应部位主要在于表部,如《古今录验》续命汤证中“身体不能自收”、“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小续命汤证中“身体缓急”、“口目不正”,大续命汤证中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都是表证的确证。有表证,再细辨为表实证,又怎么可能不用麻黄、桂枝、生姜这类解表药呢。这也可以解释续命汤能够被活用治疗皮肤病。有人认为麻黄在此方中主要是破癥瘕积聚,我认为这不是此方运用麻黄的根本原因。《神农本草经》中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把“破癥坚积聚”写于最后,可见“破癥坚积聚”并不是麻黄的主要作用,我认为麻黄破癥坚积聚的作用是建立在解表的基础上的,没有解表为基础,根本谈不上破癥瘕积聚,把麻黄换成纯粹的活血化瘀药,此方也就失去了灵魂,根本难以起到治病救命的目的。前辈医家只是为了便于理解而这样总结,其用来解表的真谛又需我们去认真体会,单纯的拿来主义是学不好中医的。朱心红等给一例诊为脑梗死(阴虚阳亢型)的病人服用愈风汤加减时发现:服前两剂时无明显效果,于第3付煎药时加入生姜一两,服用后左半身麻木明显好转,头晕、头痛消失”,用此法治疗另一脑梗患者,亦有良效。他们还发现“《千金》所载小续命汤方有三:两方治脑卒中、偏枯,一方“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语无所不及”,该方较前二者少生姜,而其治迥异,可推测,小续命汤治疗脑卒中,生姜似不可少且方中其用量最大,五两。然而却没能理解加用生姜而取效的原因。我观《经方心得》所载,这两个小续命汤方中虽然生姜量大,麻桂用量则偏少,而再看大续命汤以及西州续命汤数方中未用生姜者,方中麻黄等解表药的量则会多于用生姜者,可见生姜不是必不可少,小续命汤两方中生姜的大量应用,不单代表生姜本身,更是代表了方中解表药(麻黄、桂枝、防风、生姜等)这一整体。有时候,不应单从一味药的使用以及用量上总结经验,更应该从这味药所属分类的高度去理解,或许就可以看透用药本质。  郝万山讲到:“曾治一产后身痛不休的病人,因其产后多汗,担心生姜量大会增加汗出,于是初用本方生姜用量极小,药后身痛不见减轻,复诊加大生姜剂量,则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刘渡舟总结:本方最妙之处在于加重生姜的剂量,借其辛散之力而走于外,使全方的益气养血作用达于体表,补而不滞,专治营卫气血不足所引起的身体疼痛。…黄芪桂枝五物汤也重用了生姜,与本方之义同。”以上两人的经验既说明了生姜具有较强的解表作用,也说明了有表证必用足量解表药方能起效。  时医多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属气虚血瘀者,我亦曾亲见父亲用大剂补阳还五汤治疗一例中风后遗症患者,效果尚可。然而,我认为运用此方而使患者的偏瘫症状好转,取效的关键在于黄芪,而黄芪取效的关键在于固表(而固表亦即解表,用以治疗表虚证),如若不用黄芪,单纯活血,或者换用人参等其他补气而不达表之药,断然难以取得疗效。毛进军老师运用续命汤加减治疗周期性瘫痪病人一例、脑梗塞病人两例,在一诊已获效的情况下,每到二诊或三诊时即加黄芪60g,“以加强温里达表,益气通络的力量”,效果很好。而三例病人纯粹的活血药使用很少,作为补气药的党参也是正常用量,没有加量,可见黄芪益气通络不是重点,达表固表之力方为关键。     总之,解表是中风治疗的重要一环,中风初期多表实,表实为主者可选用续命汤类方加减,故而续命汤方多在中风初期服用效佳,后期多表虚,表虚为主可以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多在中风后期服用,至于表实、表虚兼夹者,可参考《经方心得》在续命汤基础上加重剂黄芪。补阳还五汤活血有余,而达表之力不足,故而我建议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桂枝茯苓丸替代之。     小续命汤三方中有两个方,生姜都用到五两,而相对的麻黄、桂枝用量减少,同时,其中一方说: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一方说:偏宜产后失血,并老人小儿。可见,生姜的解表作用很值得重视,我想或许与它温胃解表有关,可惜我对生姜认识很不足,还是最近上金匮课时师兄提及生姜的解表作用,引起了我的重视。

小续命汤、振作汤、补阳还五汤、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

小续命汤(《伤寒杂病论》):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当归,人参,石膏,干姜,川芎

振废汤(《医学衷中参西录》):黄芪,知母,白术,人参,当归,乳香,没药,威灵仙,山萸肉,干姜,牛七,桂枝,菟丝子,续断

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黄芪,当归,川芎,芍药,桃仁,红花,地龙

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黄芪,人参,当归,桂枝,甘草,生姜,大枣,葛根,半夏,红花,白术

读方笔记之一:小续命汤治中风,推崇者为老中医李可、毛进林等。据李可老中医说,他的中风证就是用这个方子治好的。我的一个朋友,曾用此方治疗他的两个亲戚,均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并没有太大的进展。我也把此方介绍给我的一个朋友,用来治疗他的父亲,半个月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可惜也没有进一步治愈。

读方笔记之二:振废汤是用来治疗肢体偏枯的,我曾以此方赠与友人,取得很好的效果,但是否能治疗半身不遂,尚不可得知。

读方笔记之三: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中最有名的一个药方,我也曾以此赠予友人,治疗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没有小续命汤那样的效果,况且也难有进一步的发展。

读方笔记之四: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据傅青主所言,效果相当好,但我没试过,不知其可也。

读方笔记之五:分析这些方子,可以看出它们的特点。小续命汤是针对风邪入侵所引起的中风,故用麻黄汤解表去风邪。以归、参、芎行气活血。即以解风邪为主,以行气活血为辅。振废汤以补足中气为主,故以黄芪为君药;兼以补气血,故用人参、当归;辅以通经络,故用乳滑、威灵仙、桂枝;又兼以引血下行,故用牛七;又照顾先天,故用山萸肉、菟丝子、续断。此方也,以补为主,可谓先天后天并补,气血双补,又以通络为辅,以引血下行为辅。补阳还五汤则以补气为主,去瘀为辅,重在补气去瘀。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以桂枝汤调和阴阳营卫,以桂枝加葛根汤去风解肌,以黄芪、人参补气,以白术补脾胃,以半夏、桂枝降逆化痰,以红花去瘀。调和阴阳营卫、解表解肌、补中益气、化痰通瘀,可胃功效甚大。

读方笔记之六:对比分析,则可知其各有不同之侧重。小续命汤重于解表去风邪,兼以补血通瘀,然其补中去前瘀之效差;振废汤以补中气为主,兼以补气血,先天后天并补,兼以通络去瘀,然其解表去风邪、去瘀之力较差;补阳还五汤重在补气补血去瘀,然其先天后天、解表去风之力较差;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补气补血、解肌去风之力较强,然其先天后天、活血化瘀之办较弱。

读方笔记之七:综合上述诸方,我们可以取长补短,自创一方,即四方相合成一方,以傅青主治半身不遂方为主,其它方为辅。且命之为半身不遂方:

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葛根,麻黄,杏仁,石膏,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地龙,半夏,黄芪,白术,防风,枳实,干姜,丹参,乳香,没药,知母,威灵仙,牛七,肾四味,续断,山萸肉,人参,茯苓

其方之组成:葛根汤、麻黄汤、桃红四物汤、四奇汤、通络效灵汤、肾五味、四君子汤

可以简称为:葛根加杏仁汤、桃红十全汤、四奇五味汤、通络效灵汤

诗云:葛根加杏仁,桃红十全汤。四奇合五味,通络效灵丹。紧紧抓两端,一阴和一阳。先天与后天,气血为大方。通络和去瘀,身体保健康。黄芪和知母,附子与大黄。白术与茯苓,人参与生姜。不论贵与平,对症为最上。虚要补其虚,实则泻其恙。表里并热寒,万病皆八纲。

中风、脑卒中

中风又叫脑卒中中者伤也,如箭伤人般迅速。风者邪也,谓善行而数变,病情变化多端。

中风症见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语言謇涩或失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为主症,起病急,变化快,死亡度较高的一类疾患。

西医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中医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缺血性中风就是脑血管栓塞了,脑供血不足。

出血性中风就是脑血管破裂了,脑充血,脑溢血。

中经络主要病因是外因,病情较轻,病位浅。

中脏腑主要病因为内因,病情重,病位深。中经络:脉络空虚为邪所中,口眼歪斜或半身不遂,并无跌仆昏迷状态,因邪着身体浅表经络之故。中脏腑:猝然仆跌,不省人事,口噤不开,面色潮红,二便阻闭,属于实而闭者,脉多滑而劲。如见鼾呼痰鸣,面色苍白,多汗,撒手,遗尿,属于虚而脱者,脉多细而弱。

中经:起局不慎,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乘虚入袭经脉与气血相搏,风胜化热为淤则手足弛缓,寒胜痹闭则疼痛,风热血燥则筋急,湿重则体重,手足浮肿。

症见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有口眼歪斜,关节疼痛,手足拘急,肢端浮肿。中络:当风露卧,外邪中阳经肌表,痹阻化热则筋驰,或寒凝脉道而筋急,而致口眼歪斜,目痛,耳下垂,头痛项强等。症见初起耳下、耳后疼痛,患侧颊红耳鸣,听觉障碍,口歪,面颊动作不灵,表情丧失,前额无皱纹,眼裂扩大,流泪,鼻唇沟平坦,笑或露齿,进食咀嚼食物常留滞于患侧齿颊间,流涎,鼓气口唇不能闭合,苔薄白或微黄,脉弦。中脏:阳虚痰盛,体肥多湿,兼性燥多火,怒则气上,痰即随之,此痰气为标,阳虚为本。阴虚火亢,肾精肝血两亏,水不涵木,浮阳内风暴起莫制,此浮阳为标,阴虚为本。症见跌仆昏迷,声如曳ye锯,半身不遂,面赤,脉弦劲或浮促。重则目合口开,手撒遗溺,汗如油珠,面色黄白,手足逆冷,脉虚大无力。中腑:一般以风湿痰为主因。湿胜胃热则生痰,痰热生风,风木妄动,痰浊夹胆木相火上冲则气闭神明,横逆则遏阻经脉,气血不得往返而为患。症见跌仆昏迷,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舌伸歪斜,口臭便燥,苔腻脉滑。重则牙关紧闭,双手握固,脉弦滑。

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中风”的范畴,主要是由于肝、肾、心、脾功能失调,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衡所致。其中以肝火亢盛和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多见。辩证有:肝火上炎、阴虚阳亢、痰浊内蕴、瘀血内阻、冲任失调、心肾不交、 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肝风内动、虚风等。

症同脉不同  凭脉用药

脑血栓:皆80多岁,皆为舌僵硬、言语不清、右侧身不利。卢姓:左寸关脉浮而略数,浮者风也,师小续命汤意,以风药为主,徐徐以进,3剂而愈,观察1年多未复发。

李姓:脉沉弱,右手脉尤甚,此气虚重症,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用至150g,亦3剂而效,又服3剂以巩固,观察2年未复发。

小续命汤临床应用体会

小续命汤是古人治疗中风从外风立论的代表方,汪昂《医方集解》祛风之剂首列此方,称其为“六经中风通剂”。在唐宋以前是治疗中风病的常用方剂,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由于内风立论的出现,如刘完素的“火热论”、李东垣的“气虚论”、朱丹溪的“湿痰论”,中风的论治从此改观,小续命汤的使用便受到冷落,尤其是近代小续命汤几乎被弃用。笔者在诊治1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及1例头痛、耳鸣患者的过程中运用该方加味,效如桴鼓,因此对该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结合病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案例1:患者,女,70岁,2010年10月8日就诊。以“头痛、视物模糊、双下肢麻木、乏力4年”为主诉,诉4年前冬天可能因劳累感受风寒,出现“感冒”伴头痛、头重,经治疗好转,但头痛无明显改善。头痛以右眼眶周围至头顶如披荆棘,全头如有人用劲扯拔头发,遇冷风或时有深夜时加重,发作时如帽紧缚或如刀劈,自觉头在缩小,惊恐不已,后出现视物模糊,复视,虽行平地却如走下台阶。给予中西药物治疗(西比灵、镇脑宁等)症状无改善,至当地医院检查血尿粪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B超等均正常,行鼻咽镜检查未发现异常,颅脑MRI提示:脑白质、胼胝体处脱髓鞘病变。诊断为多发性硬化。予以激素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症状好转,曾于3年前有大约2个月的缓解期,当时除偶有轻微头痛外,其余症状消失,亦停用激素。后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上述症状,予以激素及甘露醇等对症处理,此后症状反复,停激素后复发,且先后出现尿频、尿急,尤以夜尿频多(起夜3~6次),腰痛及双下肢麻木,全身乏力。于是用小剂量激素加芬必得、正天丸、维生素B12或银杏叶片等维持至今。现除以上症状外,自觉右侧面部皮肤增厚变粗糙,伴有虫行感。查体:神志清楚,黄胖体质,精神差,对答切题,步态不稳,右眼裂稍小于左眼,额纹存在,伸舌居中无偏斜。神经系统检查:垂直复视,右眼外展稍受限,双下肢浅感觉减弱,双下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及腱反射稍亢,巴氏征(-)。视力左4.8,右4.6,余无特殊。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候:神疲,少气懒言,四肢不温,面色黯黄,黄胖体质,舌质黯淡,苔薄白润,脉弦细。中医诊断:中风。根据六经辨证乃太阳、少阳、少阴合病;证属肾阳虚损,阴寒内盛。治则:辛温发散以祛风通络,益气活血以温阳扶正。予小续命汤加味:炙麻黄6 g,制附子20 g,细辛6 g,党参15 g,黄芩6 g,桂枝10 g,白芍12 g,杏仁10 g,防风10 g,生姜10 g,甘草6 g,黄芪20 g,葛根20 g,柴胡12 g,法半夏10 g,大枣2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自感头痛已愈十之八九,自行停激素及其他药物,因外出可能感风寒,出现恶心欲吐,自服红糖生姜汤一碗,遍身微汗后觉精神爽快,无其他不适。嘱甘草、柴胡、大枣的量减半,继续服药。服药4剂后,出现口唇起水泡,不痛,偶有干咳,无口干、咽痛、口渴、欲饮冷等热象,精神、睡眠、饮食均佳,大便正常,考虑为阳药入阴引起的排病反应[1],嘱继续服药。服6剂药后,除尿频外诸症释除,口唇水泡也消失。嘱其隔日服药1次,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并嘱自服右归丸或参茸卫生丸调理月余,尿频症状缓解。随访1年,无复发。

案例2:患者,女,55岁,2011年5月18日就诊。诉2年前春天,因“感冒”出现畏寒、流涕、咳嗽,伴头痛、头重,经治疗好转,头痛也有所改善,随后出现耳鸣,在当地医院予复方丹参、西比灵、尼莫地平等治疗,无明显效果,每遇劳累后症状加重,近半年来出现听力下降。至当地医院检查血尿粪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B超等均正常,颅脑CT提示:未见异常。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差,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神经性耳鸣。中医证候:神疲,面色黯黄,四肢不温,偏瘦,舌质黯淡,苔薄白润,脉浮紧。中医诊断:头痛,耳鸣;证属脾肾阳虚,瘀阻耳窍。治则:辛温发散以祛风通络,益气温阳兼顾扶正。予小续命汤加味:炙麻黄6 g,制附子20 g,细辛6 g,党参15 g,黄芩6 g,桂枝10 g,白芍12 g,杏仁10 g,防风10 g,川芎10 g,生姜10 g,甘草6 g,黄芪20 g,葛根20 g,柴胡6 g,法半夏12 g,大枣20 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3剂后,自感头痛、耳鸣减轻。效不更方,继服7剂,诸证尽除。随访半年,无复发。

2 讨论笔者在诊治该例多发性硬化的患者时,因其头痛、复视症状特别突出,运用六经辨证,参考《舒驰远伤寒集注》对头痛的诊治,拟用麻黄汤开门逐寇,桂枝加附子汤调和营卫、温经复阳、固表止汗以防麻黄汤发汗太过,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祛邪护正、畅通枢机时,发现三方组合后竟与小续命汤相似,遂在小续命汤的基础上加味。因考虑患者病情日久,予以细辛破陈寒、黄芪补气,竟又如加入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黄芪桂枝五物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与少阴中寒引起的头痛相对应,黄芪桂枝五物汤更适合气虚血痹中老年人使用。方中麻黄、防风、杏仁、生姜辛温散寒祛除外风;党参、附子、桂枝、甘草益气助阳;加葛根解肌生津、升阳以助麻黄解表;加黄芪补气,助党参扶正固本;黄芩清上焦之热,助半夏、柴胡和解少阳。全方寒热并用,攻邪而不伤正,补虚而不留邪,乃攻补兼施之法。小续命汤中麻、桂辛温发表,姜、附温里,今日临床绝无疑义。后人以为古人用它治中风,只是外去风寒的意图,才会有外风、内风的争论。笔者以为本方意图远不止这些,正如《神农本草经》谓麻黄“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附子“破?坚积聚,血瘕,寒湿痿?,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本经疏证》:“凡药须究其体用,桂枝能利关节,温经通脉,此其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辛以散结,甘可补虚。’故能调和腠理,下气散逆,止痛除烦,此其用也。盖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刘河间在阐述玄府郁闭的治疗时说:“盖辛热之药能开发郁结,使气液宣通,流湿润燥,气和而已。”可见,小续命汤的作用除解表散寒外,还能深入经脉驱逐风、寒、湿、痰邪,疏畅经络,宣通表里,通腑开结,调畅气机,疏通血气,涤荡瘀滞,起到温阳、活血、化瘀、通脉作用,同时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热象。因此,只要是素体阳气不足、脾肾阳虚损,复受风、寒、湿邪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邪正相搏、正虚邪恋、气机枢机不利、痰浊瘀阻等证候,均可在小续命汤基础上随证加减,不必拘于后世“内风”、“外风”、“真中”、“类中”之争,总以临床见证为依据。

另外,小续命汤加味可以拆解成小续命汤和小柴胡汤。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小续命汤有改善脑部血液供应、降低脂质过氧化的活性,阻止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以控制、减轻脑水肿,对缺血的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小柴胡汤可解热、抗炎;抗自由基氧化,减轻自由基损伤而发挥抗衰老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血压,镇静及对中枢神经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可能有激活作用[2]。小续命汤加味还隐含有黄芪桂枝五物汤、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有抗炎、镇痛、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活血化瘀、增强免疫、促进细胞代谢等作用;葛根汤有抗炎、抗疲劳、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抗血栓、抑制血小板凝聚、镇痛等作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使心脏兴奋、心率加快、传导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及镇痛、抗炎、抗变态反应等作用[3]。因此,将小续命汤加味应用拓展到脑血管疾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的治疗领域,值得做进一步的理论及实践上的探索与研究。

针灸治疗脑梗塞脑出血的深层窍门  近年来,本来是中老年人易患的脑梗和脑出血病,越来越年轻化,多少个生龙活虎的青壮年人一不小心转眼之间就住进了医院,多少个生龙活虎的壮老年人一不小心拄起了双拐,多少个生龙活虎的青壮老年人一不小心撒手人寰,触目惊心啊!!!  脑梗塞和脑出血病症的原因很多,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患者刚刚一出现脑梗塞脑出血的症候,大多都是赶紧上大医院急救,这样做是很对的,因为毕竟大医院既能做核磁迅速查明病灶部位,二能具有各种高级的输液药物,三能及时开颅取出脑内部的淤血积水,这样,对于患者的及时救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我今天要说的是:针灸治疗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的深层窍门---

因为,许多患者在大医院经过及时抢救和手术治疗,一小部分患者都收到了很好的救治效果,那就是,急诊而去,满意而归,大家都欢天喜地,可是还有一大部分患者,急诊而去,活命而归,落个残疾,老泪横飞,双拐一拄,半身不遂。没办法,后半生只好苟延残喘,虚度残年。

  难道这种情况就没办法了吗?眼看着我们的同胞兄弟姐妹就这样虚度残年吗?我不甘心眼看着患者们过着生不如死的痛苦残年,于是,我这几十年来,不断摸索探讨,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找出了针灸治愈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的好办法,这个办法太好学好掌握了,今天,我就斗胆公布于众,以解救更多的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的苦难同胞。

  治疗方案:因为找到了治疗脑梗塞脑出血后遗症的共性矛盾的深层窍门,所以,几乎不需要再分型医治,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  第一阶段:按照一个月一个疗程计算,前十天,以单纯针灸为主,取穴:百会穴、四神聪穴、印堂穴、太阳穴、阳白穴,头针法的颞线区穴、风池穴、风府穴、天柱穴、大椎穴、膈俞穴、再分别加上四肢穴,不感觉凉的穴位可以不灸疗,患者感觉怕凉的穴位可以配合灸疗,如此守穴治疗,没特殊变化不要随便更换穴位,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阶段:按照一个月一个疗程计算,中间的十天,以单纯针灸为主穴位不变再配合打火罐,打火罐的穴位是,患者感觉那个部位不舒服,就在那个部位打火罐,最明显的不舒服部位,还要先用三棱针点刺后拔火罐拔出积痰脓血效果最佳,如果患者没有很明显的不舒服部位怎么办?就按常规,在风池穴、太阳穴、阳白穴、肩头部位、环跳穴、承山穴、太冲穴、百会穴等部位轮换着打火罐,百会穴因为有头发不好打火罐,可以适当把百会局部剪掉一片头发以利于打火罐,如果患者处于不好看感到为难,就不必要强人所难,在百会穴三棱针点刺后挤出数滴淤血即可。需要强调一点的是,患者有左右偏瘫的不同,我们取穴时,首先取穴患侧部位,几天后,可以患侧健侧交替取穴,以利于平衡左右经络,达到阴阳平衡,贫富均等,不留后遗症。  第三阶段:按照一个月一个疗程计算,到了后十天了,这后十天最关键啊!!!这十天,很多患者感觉出现某个或者某几个手指头不舒服,这就到了紧关节要的阶段了,怎么办???那个手指头出现不舒服,就在那个手指头下手!怎么下手?把不舒服的手指头中部,用止血带或者橡皮筋或者普通细线绳缠绕固定,在这个手指头的井穴点刺挤出瘀血数滴,此时,患者即刻感到手指头舒服许多,就这样循环往复的,那个手指头不舒服,就在那个手指头如此轮番点刺放血。逐步的,患者的手指头舒服了,头也同时舒服了,手指头和头部舒服了,整个全身也平衡不拐了。您说邪门不?  治疗案例:2011年2月,邻村患者王某某,男。67岁,于2010年突患脑梗塞,略微出血,在大医院治疗脱离危险后,遂出院来要求针灸治疗,来的时候,走路东倒西晃,语言不遂,手指握拳无力,舌苔白厚腻,血压偏高,我就按照我自己多年来自创的上述治法,治疗一个月整,诸症痊愈,能到田地干农活,生活完全自理,今年二月又来复诊,我经过四诊八纲辨证后,感觉各项指标都很好,不需要针灸治疗,遂为患者开具一般标准的活血化瘀汤药九付,以巩固疗效。

  探讨:为什么针灸治疗当中出现某个或某几个手指头不舒服?我的观点是,手三阴经络是从胸走手的,手三阳经络是从手走头的,既然能从手走头,那么也可以再从头返回手指头,头部有淤血造成脑梗塞,严重一些的造成脑出血,经过数十天的针灸火罐治疗,经络比较畅通了,头部的淤血就从头部回流到手指头,此时,及时的在手指头井穴放血,就把脑淤血的淤血从这里排出了。许多患者经过如此治疗,都能几乎痊愈,重返工作岗位,即使不能正常工作,至少也能自己料理自己大小便和吃饭穿衣等基本的活动,给家人减轻了许多负担。

治中风必学的10首续命汤

续命汤被唐宋医家奉为治风的准绳,在唐宋以前辨治真中风,主要就是用这些续命汤来加减化裁,治愈率是很高的。本文总结了共10首续命汤,对于我们探索中风病的治疗,很有意义。

一、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准绳

古代治疗中风,盛行应用续命汤。

续命汤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医生治疗中风的重要方剂,如大、小续命汤,收录在《古今录验》里。

这些方子流传的时间很长,《金匮要略》中也有收录,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收录更全,是古代五脏偏枯中风的通治方,也就是中风的专病专方。

这些方子被唐宋医家奉为治风的准绳,在唐宋以前辨治真中风,主要就是用这些续命汤来加减化裁,治愈率是很高的。孙思邈深有体会,认为“以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续命汤……效如神”,“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千金要方》

明末清初医家汪昂在《汤头歌诀》中小续命汤下的按语里说“此方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说明续命汤是古代治风的根本方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风第二》中对续命汤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简要:“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闭与脱,大不同,开邪闭,续命雄。”

然而到了金元时期,对中风的认识便开始转变了,逐渐抛弃了中风从风论治的大法。

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张从正等医家各持一说,刘河间主心火暴盛;张从正主肝风内动;李东垣主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湿痰生热。

后世大都效法这些学说,以为中风是心火、痰热、肝风内动等所致,治之多用平肝潜阳、清火化痰等药,而将自古辨治中风的良方续命汤弃而不用,这实在是舍本逐末。

二、续命汤用途广泛,亟待广发潜力

对于中风,唐代医家孙思邈从临床特征上将中风分为偏枯、风痱、风懿、风痹四种类型,主要病因就是风邪。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风痹”不能算作中风病一类的病证,而应该属于风湿痹证的范畴。

对于中风的治疗,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八·治诸风方》中说:“夫诸急卒病多是风,初得轻微,人所不悟,宜速与续命汤。”并在《千金要方》中收录了不少以治风为主的大、小续命汤等古方。

中风,不仅古代有,现代也是发病率非常高的大病、重病,如果得了中风,也就是现在的脑卒中,就可以据证应用续命汤,应用续命汤最好在24小时之内就开始服药,这样疗效是最好的。

大家在临床上也都看到了,西医治疗中风的方法就是大量地输液,这样的治疗,我个人认为大多数会留下偏瘫的后遗症,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也是非常多见的。

中风就是一个寒热错杂的病证,得病后血瘀水饮互结痹阻不通。病人罹患中风,原本就因真阳虚损,气不化水饮为津液,瘀血水饮互结,而大量的输液,实际上就是增加了体内的水饮,加重了气机的不通、脉络的瘀凝,病邪不能祛除而滞留了,怎么能没有后遗症呢?

因此,得病后要通表透里,开门祛邪,以活血祛痰逐饮为治,不能太过增加水饮。

自古治疗中风盛行续命汤,而现今鲜有会用者。

由于续命汤被人忘却太久,现今,明白续命汤的奥旨、会用或善于应用续命汤的医生极少。中医辨治中风的有效率也大为下降,治疗中风的阵地现在竟主要是以西医为主了。

续命汤方药囊括多首经方,扶正祛邪,内通外透,寒热并用,攻补兼施,不仅治疗中风,而且可以治疗外感、内伤、皮肤等临床各科病证,应用范围很广,潜力很大,有待挖掘和发扬光大。

三、《千金》续命方 各自有特长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孙思邈列出了系列续命汤的方药和主治,非常重要。

我归纳了一下,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有9首方子,在《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中有1首方子,总共有10首续命汤方。

这十首方子虽大都治疗中风,但在方药配伍主治上也有各自的特色。

现在简单来谈谈这些方子的功能主治,这些续命系列方除注明者外,都是《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中的方子。

1、小续命汤系列方

(一)小续命汤之一

主治:治猝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诸风服之皆验,不令人虚。

药物:麻黄、防己(崔氏《外台》不用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取汗随人风轻重虚实也。有人脚弱,服此方至六七剂得瘥。有风疹家,天阴节变,辄合服之,可以防喑。

加减: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远志。如骨节烦疼,本有热者,去附子倍芍药。

(二)小续命汤之二

主治: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失便利,此与大续命汤同,偏宜产后失血,并老小人方。

药物: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白术、附子、防己、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三)小续命汤之三

主治:治风历年岁,或歌,或哭,或大笑,言语无所不及,宜服小续命汤方。

药物:麻黄三两,人参、桂心、白术各二两,芍药、甘草、防己、黄芩、川芎、当归各一两。

用法:上十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覆取汗。

2、小续命汤还可治疗痹证

小续命汤的用途很广,不仅能治疗中风,还可以治疗痹证。

清代医家汪昂在《医方集解》中说:“小续命汤(六经中风通剂)治中风不省人事,神气溃乱,半身不遂,筋急拘挛,口眼喎斜,语言蹇涩,风湿腰痛,痰火并多,六经中风,及刚柔二痉。

……按中风有解表攻里行中道三法。……此治冬月直中风寒之方。亦麻黄桂枝之变法……昂按:此方为治风套剂,今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本方去防风、防己、附子、白芍,加当归、石膏,即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不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录验方去人参,加干姜、黄芩、荆沥,即千金大续命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

清代名医魏之琇在《续名医类案·卷十三·痛痹》中举了一个痛痹的病案:“陈良甫治一妇人,先自两足踝骨痛不可忍,次日流上于膝,一二日流于髀骨,甚至流于肩,肩流于肘,肘流于后溪。或如锤锻,或如虫啮,痛不可忍,昼静夜剧,服诸药无效。陈诊之,六脉紧,曰∶此真历节症也,非解散之药不能愈。但用小续命汤一剂而效。”

从这个病案可以看出,小续命汤还可以治疗痹证,也就是现在的风湿热多关节炎。

3、大续命汤系列方

(一)大续命汤之一

主治:治肝疠风,猝然喑哑。依古法用大小续命二汤通治五脏偏枯贼风方。

药物:麻黄八两,石膏四两,桂心、干姜、川芎各二两,当归、黄芩各一两,杏仁七十枚,荆沥一升。《千金翼》有甘草。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两沸,掠去沫,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又下荆沥煮数沸,分四服。能言未瘥,后服小续命汤。旧无荆沥,今增之,效如神。

(二)大续命汤之二

主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方。

药物:独活、麻黄各三两,川芎、防风、当归、葛根、生姜、桂心、茯苓、附子、细辛、甘草各一两。

用法:上十二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四升,分五服,老小半之。若初得病便自大汗者减麻黄,不汗者依方。

上气者,加吴茱萸二两,厚朴一两。干呕者,倍加附子一两。啘者,加橘皮二两。若胸中吸吸少气者,加大枣十二枚。心下惊悸者,加茯苓一两。若热者,可除生姜加葛根。初得风未须加减,便且作三剂,停四五日以后,更候视病虚实平论之行汤,行针依穴灸之。

(三)大续命汤之三

主治:治与前大续命汤同(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宜产妇及老小等方。

药物:麻黄、川芎各三两,干姜、石膏、人参、当归、桂心、甘草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外台》名续命汤,范汪同云,是张仲景方,本欠两味。

4、西州续命汤系列方

(一)西州续命汤之一

主治:治中风痱(一作入脏),身体不知自收,口不能言语,冒昧不识人,拘急背痛,不得转侧方。

药物:麻黄六两,石膏四两,桂心二两,甘草、川芎、干姜、黄芩、当归各一两,杏仁三十枚。

用法:上九味咀,以水一斗二升煮麻黄,再沸掠去上沫,后下诸药,煮取四升。初服一升,犹能自觉者,勿熟眠也。可卧,厚覆小小汗出已,渐减衣,勿复大覆,可眠矣。前服不汗者,后服一升汗,后稍稍五合一服,安稳乃服,勿顿服也。汗出则愈,勿复服。饮食如常,无禁忌,勿见风。

并治上气咳逆。若面目大肿,但得卧,服之大善。

凡服此汤不下者,人口嘘其背,汤则下过矣,病人先患冷汗者,不可服此汤。若虚羸人,但当稍与五合为佳。有辄行此汤与产妇及羸人,多有死者,皆为顿服三升,伤多且汤浊不清故也。但清澄而稍稍服,微取汗者,皆无害也。

(二)西州续命汤之二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肉极第四》

主治:肉极,虚热,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开泄,或痹不仁,四肢急痛。

药物:麻黄、生姜各三两,当归、石膏各二两,川芎、桂心、甘草、黄芩、防风、芍药各一两,杏仁四十枚。

用法:上十一味咀,以水九升先煮麻黄除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日再。

“日再”就是说,白天服用两次,夜晚服用两次。治疗中风,病如果不好,服药不要间断,也可以每天两剂药,药力不能间断。 

这个方子,疑似仲景《古今录验》续命汤,这比刚才说到的《古今录验》续命汤多了防风和黄芩,加了这两味药,疗效会更好。

大、小、西州续命汤都是古方,《外台》称小续命汤出自《小品方》,这些续命汤在一些古方书中的收载互有出入,如《千金》所载的大续命汤中有石膏、黄芩、荆沥等,都可以据证选用,不影响疗效。

5、续命散系列方

(一)大续命散

主治:八风十二痹,偏枯不仁,手足拘急,疼痛不得伸屈,头眩不能自举,起止颠倒,或卧苦惊如堕状,盗汗,临事不起。妇人带下无子。风入五脏,甚者恐怖,鬼来收摄,或与鬼神交通,悲愁哭泣,忽忽欲走。

药物:麻黄、乌头、防风、桂心、甘草、蜀椒、杏仁、石膏、人参、芍药、当归、竹茹(《千金翼方》作川芎)、黄芩、茯苓、干姜各一两。

用法:上十五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再。稍加,以知为度。

(二)续命煮散

主治:主风无轻重,皆治之方。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

药物: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桂心、附子、茯苓、升麻、细辛、人参、防风各二两,石膏五两,白术四两。

用法:上十五味粗筛下,以五方寸匕,纳小绢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姜三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绝,慎风冷。

吾尝中风,言语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三)李可老中医的加味续命煮散

说到了这个续命煮散,谈谈李可老中医的加味续命煮散。

2007年12月23日在广西南宁召开的首届扶阳论坛上,李可老中医介绍了他在这个《千金》续命煮散的基础上创制的加味续命煮散,加味续命煮散曾治好了他自己的中风。

主治:李可老中医说,加味续命煮散“主治诸风无分轻重,节至则发,这个方子比大小续命汤(应用)更广泛,可以治急中风、慢中风、中风后遗症都有很好的效果……出现中风的预兆,或者手指麻木,或者某个地方肌肉跳动抽搐,或者出现比较重的麻木,就可以用它预防”。

药物: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肉桂(用紫油桂较好)、附子(生附子比较好)、茯苓、升麻、辽细辛(辽细辛力量比普通的细辛效果好)、人参、防风各二两,生石膏五两,白术四两(一两按15g计算)。

用法:上药一并打成粉,混匀备用。一天服14g,用两层纱布包。

14g药粉加生姜45g,1000mL水煮到500mL左右,一天分4次服,3小时一次,如果病很重,就可以加倍,24小时不要断药,就是孙思邈说的“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

李可老中医说,急性期用这个方子也有效。

急性期先用三生饮(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加150g生蜂蜜,加适量水煮好后加九节菖蒲30g,麝香0.5g),分次服,把病人救醒以后再用这个方子(加味续命煮散)来纠正四肢偏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