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2023-29

 初丹德月 2023-09-03 发布于四川

《爱的艺术》

日益明显的消除差别的倾向是与平等观念和平等经历密切相关的,这一点在先进的工业国家正在发展。在宗教的教义里,平等的含义就是:我们都是上帝的子孙,我们同样分享着人与神的财务,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它也意味着必须尊重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别。我们大家同属一体,这固然是真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实体的自身的宇宙体,这也是真的。
性别的截然对立正在消失,建立在此之上的性爱也随着消失。男性和女性变得雷同了,而不是平等的相对两极。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鼓吹这种没有个性差别的平等思想,因为这个社会需要人成为原子,个个同一,以便使他们的作用在一个群体中没有阻力地充分利用;需要所有人都服从同一命令,而同时使每个人坚信他所遵从的是自身的意愿。正像现代大生产要求标准化一样,社会过程也要求人们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则美其名曰为“平等”。
这种对人与人之间融为一体的渴求,是人类最强有力的奋斗的动力。它是最基本的激情,它是一种保存人类种族、家庭、社会的力量。不能实现它意味着愚蠢或毁灭——自我毁灭或他人的毁灭。没有爱,人类便不能存在。
与共生性结合相反,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而不是“坠入情网”。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不可分的。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童稚的爱遵循这一原则:“我因被爱而爱。”成熟的爱遵循“我因爱而被爱”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爱本质上应是一种意志行为,是用自己的生命完成承诺另一个生命的决心。
爱上某人不只是一种强烈感情,还是一种决定、一种判断、一种承诺。如果爱仅是一种感情,便没有那种永远互爱的诺言的基础。感情可生亦可灭。当我们的行为不能囊括判断和决定时,怎么可能判断它将永驻呢?
生命除了人自己赋予它的意义之外没有任何意义;人是完全孤单的,除非互相帮助。
认为人们在思维中能发现真理的观点不仅导致了教条,也导致了科学。在科学的思维中,正确的思维对知识真实性和科学思想运用的实践性两个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
多数人的“冲突”实际上是试图避免真正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在本就不易澄清和解决的小事和表面事情上的争执。两个人之间的真正冲突——不是为了掩盖或投射,是内心真实的坦率表露——是没有破坏性的。它可导致澄清事实,可产生精神净化,二人会从中吸取更多知识和力量。
只有发自两个人存在的核心的相互交流,两个人都从核心感受欧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这种“核心的感受”中,这里是活生生的,这里才是爱的基础。因为感知到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供歇息的地方,而是一起行动、一起发展、一起工作;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伤,都从属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双方从生存的本质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成为自己,而非逃离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对方合一。爱的存在只有一条证据: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各具的活力和力量;这是爱的果实,能识辨爱。
在这种条件下,上帝的观念意味着什么呢?它从原来的宗教意义转化为适应追求成功的文化。近来宗教的复兴,对上帝的信仰转化为了让人们更好地适应竞争的心理学手段。
客观的思考本领是理智,理智后面的情感态度是谦卑。要客观,要使自己理智,就只有采取谦恭的态度才可能做到,只有在人们从孩子般的对大千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梦幻中清醒过来以后才能做到。
理性的信仰并非主要是对某事的信奉,而是我们的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信仰是人的全部人格中的性格特性,而不是一种特殊的信念。
要有信仰就需要勇气和冒险的能力,甚至准备迎接厄运和挫折。谁若坚持把安全和保障视为生活的基本条件,那他就不可能有信仰;谁若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系统中——在这里疏远和占有是他的保险工具——便会把自己变为囚犯。被爱和爱都需要勇气,需要判明作为最终关系的一定价值的勇气,并需要采取果断措施,为这些价值牺牲一切的勇气。
当你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你害怕的是爱(尽管着常是不自觉的)。爱意味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承诺自己,奉献自己,希望我们的爱能记起爱人心中的爱。爱是信心的行为,谁没有信心谁便没有爱。
如果要使爱变成一种社会现象,而非极个别的罕见现象,那么,我们的社会结构就需要有重大而合理的变革。
一直想看《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次到朋友家刚好翻到,就花了半天的时间把它看完了。爱是我们人类终极的归宿,生命存活的每一天,似乎都是在靠爱支撑着,对生命本身的爱、对群体的爱、对单独个体的爱、对物质的爱、对自然的爱等等,没有爱,我们就和机器人一样,只是一个看起来像人的人。
长到三十而立的岁数,发现很多小时候觉得理所当然的观念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比如小时候觉着大部分成年人都懂如何去爱,但长大后发现,恰恰相反,几乎很少有人真的懂怎么去爱别人,大部分成年人只是在模仿怎么去爱。大家通过影视作品、小说、身边人的描绘等等去捕风捉影的学习爱的“正确”方式,然后通过这些学到的“正确”方式去尝试爱别人,一旦爱的过程中出现与他学的“正确”方式不同的情况,就毅然决然的下判断:我不爱他了,或者他不爱我了。然后悲伤一段时间,继续寻觅下一个实践爱的“正确”方式的对象,继续试探,继续失望,继续离开,继续重新开始。
我到这个两年才明白绝大部分的人都不会爱这件事,甚至我自己也是这样一个不善表达爱的人,但好在我一直在努力了解自己,了解世界和了解如何去爱。《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出现似乎给我过往对爱的探索过程做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作者在书里说爱的四大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发现基本吻合了我自己通过实践和学习得到的总结。也就是说,我和作者通过不同的探索方式,最终对爱的主要要素有了相对共同的认识。
知道了理论,但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被自己内在的情绪和外界各种复杂的信息包裹时,很多爱的行为是打折的,甚至可能走向反面。好在有这种觉悟,能在出现错误后通过反思,找到问题所在,至于之后有没有勇气去面对这个错误,不仅关乎爱,也关乎作为个人本身需要突破的很多性格、认知障碍。不过我始终相信,如果足够爱,就能找到足够的勇气去克服恐惧,如果足够爱自己,就能生出勇气去做爱的行为。
爱是艺术,也是能力,我们要拿出最大的决心去探索它,学习它,掌握它。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爱,力量在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