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法规指引,助力“残老”无障碍出行

 黄齐超 2023-09-03 发布于河南

让法规指引,助力“残老”无障碍出行

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亿,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面临出行不便、“数字鸿沟”“服务赤字”等问题。9月1日开始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对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群体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保障。

( 8月31日               《工人日报》)

每一个残障人士都和正常人一样热爱生活,渴望无障碍出行,积极地融入社会。能否满足残障人士无障碍出行,也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参数。如何更高效地建设无障碍环境?需要一部专门性的法规来指导。基于此,我们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并于9月1日开始实施。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6亿。其中,不少人因为出行不便,而无法充分地融入社会,无法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必定给其个人和家庭带来困惑。无论如何,善待老人,善待残障人士,都是文明社会的必然,也凸显了出台法规的必要性。

当然,在法规出台之前,我国在无障碍出行上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比如盲道建设、无障碍公交、导盲犬一路亮绿灯、公共场所的扶手坡道、老旧小区的加装电梯,等等。这些措施,让残障人士放心出行,走得更远。可是,社会的发展,让老人、残障人士的出行面临一些新的难题,比如,助力大家出行的智能手机,可能就会成为老人及残障人士的阻力。因此,我们需要在法规的指导下,找到新的“解药”。

众所周知,移动互联网时代,携带一部手机即可走遍天下。然而,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他们带来了未必是便利,可能是智能手机“不会用、不好用”的窘境。如果不进行适老化改造,智能手机为老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时,就无法施展拳脚。我们期待互联网发展推动老残人群的无障碍出行,就应将“适老”、“适残”纳入智能手机的改进中。

改进智能手机的功能,让其无障碍地服务老人和残障人士,这仅是其中一个方面。事实上,要想让科技进步助力老残人群出行,还需要更多的人、机构、企业参与进来,搭建无障碍信息交流,弥合“数字鸿沟”。就拿手机导航来说,它的功能对于正常人当然很便利,但对于残障人士呢?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残障人士想去的地方,是否有盲道?无障碍建设是否完备?途中是否可以搭乘无障碍公交?让残障、盲人避开陡坡台阶等等,这些信息,手机导航并不能提供。

专门性的法规已经出台且开始实施,接下来,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依法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老残人群的无障碍出行,提供无障碍社会服务,填平“服务赤字”,温暖他们一路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