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民族之母华胥氏女儿,伏羲妻子

 快乐老年435 2023-09-03 发布于山东

《陇城县志》记载:“农历三月十二,在龙泉井举行迎取圣水仪式。上午9时,锣鼓齐鸣,华盖依仗,乡老们手捧祭祀贡品从女娲祠缓缓走出,来到龙泉井,上香、奠酒、恭读祭文。

随后,三位祭祀长老在唢呐和爆竹声中,用彩陶尖底瓶迎取龙泉圣水,并将圣水盛入圣物彩陶盆。迎取队伍又穿城游行,经关帝庙到女娲祠,将迎取的龙泉圣水供奉于女娲圣像前,以备十五日祭祀时洒水祈福。”

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又称娲皇、女阴,史记女娲氏,是华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古人云:“雨不霁,祭女娲。”《论衡·顺鼓篇》亦云:“久雨不霁,则攻社,祭女娲。”《说文解字》对“霁”的解释是“雨止也”。古人的这句话,点明了祭祀女娲的缘由,即大雨不停止,天不放晴,久雨成灾,此时就需要祭祀女娲,因为女娲能够补天;娲字本义亦为阴阳之阳的表征。

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女娲的故事,像是女娲造人、女娲补天,更有以女娲补天为背景而诞生的古典名著《红楼梦》。

那么,我们在谈论的女娲,到底是谁呢?

一、北方说

北方女娲神话重在补天,《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这是关于女娲形象最早的文献记载。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通过实际的地理考察结合当地地理风物写出《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一书,又结合考古实物材料考察黄土高原的“女娲崇拜”,指出山西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祖先“女娲氏”的主要活动舞台。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涂平等根据传世文献材料,并列举《楚帛书》探讨伏羲女娲神话在豫东及楚地和南方的流传,认为女娲神话早期在黄河中上游流传。

中国神话学会副会长刘亚虎在中华民族文学关系史(南方卷)中所指的伏羲女娲神话之流传范围则相对宽泛,认为女娲伏羲神话较早时期各自独立叙述,女娲神话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

二、南方说

与汉族女娲神话中的女娲补天相比 ,在南方女始祖神话中 , 女神的功能更倾向于造天,南方女始祖神话对女神开天辟地的描述更为丰富多彩, 并体现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民族和地域特色, 反映了南方少数民族的生存背景与生活方式 ,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与认识方式 。

汉族女娲神话与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在人类起源方面认识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方面 ,与汉族女娲神话中人类女始祖用泥土造人不同,南方许多民族女始祖神话认为人类是人类始祖运用其他材料做成的和一些南方少数民族女始祖神话坚持人类的来源起源于 “怀孕”或 “孕育” 。

我国第一个用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神话传说的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中认为在古代典籍中女娲较为晚出,或许并非汉族原有之神话。中山大学教授曾宪通则指出《楚帛书》与《天问》关于女娲的记载应属同源,《楚辞·天问》 中有云:“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产生于战国中晚期的《楚帛书》以伏羲、女娲为始祖神开启创世活动,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方神话的影响。

关于女娲,被我们所较为接受的一种说法是,她只是人们虚构的一个神话人物并不真实存在。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她是和三皇五帝同时期的一个真实人物。其实这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事情。女娲娘娘所处的洪荒时代,跟我们现在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夏虫不可语冰,我们也不能站在现在的角度,批判前人的做法,哪怕只是一个神话人物。如果要探索这件事情,就只能从真实人物出发。

那么女娲在历史上仅仅只是神话传说吗?其实也不一定,可能因为他们在当时的人们心中的地位太高了,也太重了,一些他们所做的事情慢慢就被后人神化然后流传至今。据历史资料史记的记载,女娲姓凤,父亲是燧人氏,母亲是华胥氏,出生在凤州,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宝鸡市凤县。女娲16岁时为了繁衍后代,与哥哥伏羲成亲,生儿育女,其中一个女儿,淹死于洛河之中,后成为洛神,有四个儿子,成为代表四时的四神。与伏羲结成了夫妻,先后养育了四个儿子。女娲53岁时伏羲去世,她被氏族联盟推举为帝,建都于汝阳,帝号女皇。

女娲兼具神性和人性于其身,女娲的神性,体现在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之上,而其人性,又流传于伏羲女娲兄妹兼夫妻的各种传说中。

那么,女娲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对女娲记载早而较全面的,是《帝王世纪》中的文字:

“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以水岙木,非行次,故《易》不载。”

和伏羲氏一样,女娲亦是风姓、蛇身人首,同时在统治权上与伏羲氏有延续继承关系。这也为后世伏羲女娲兄妹说、夫妇说等传说提供了土壤。

然而通读所有先秦时期的典籍,甚至是宋代《太平御览》之前所有收录的典籍,都没有发现任何伏羲与女娲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记载,伏羲、女娲所谓联姻造人的传说,可以认定作民间传说演绎的产物。

《帝王世纪》中说女娲是“女皇”,这在古代典籍中是个很罕见的称呼,甚至在武则天登基称帝前,女娲是人世间女性权力的至高无上者。

但女娲氏曾担任中原大地上的共主,这个事实大体上是确凿的。在古书《归藏》中,就有关于女娲卜筮天下吉凶的记载:

“昔女娲筮,张云幕,枚占之曰:'吉。昭昭九州,日月代极;平均土地,和合四国。”

在女娲所在的时代,卜筮是只有部落中的统治者或是大巫才有权力进行的仪式,而占卜九州、日月、土地、四国的吉凶,显然只有部落联盟的首领才能为之。女娲的权势可见一斑,配得上“女皇”的称号。

那么,女娲的“娲”字作何解释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娲”字是如此解释的:

“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中国古代神话领域专家袁珂先生认为,这里的“化”字,应当作“化育”“化生”解,女娲就是化育、化生万物的人。

女娲做为上古之神,也是中国神话史上最为人歌功颂德的女神,她的主要功绩就在于造人和补天。

女娲神话的第一批古书籍记载例如先秦时期的《山海经》和《楚辞》(虽然《说文解字》记载西周末年的周宣王太史籀所作著作中有娲字,但已亡佚,仅作传言)。尽管二书中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但今人多肯定其以造人为职能的始母神神格意向。现代学者袁珂就将

《楚辞·天问》中的“女娲有体,孰能匠之”理解为“女娲作成了别人的身体,她的身体又是谁作成的”。现代学者丁山则更为明确地认为这两句话说明:“(至少)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固已盛传女娲造人的故事了。”

《风俗通义》载:“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剧,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太平御览》引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絙(huan)人也。”

《太平御览》说女娲不仅造了人,还造了很多生物。她在正月初一创造出鸡,初二创造狗,初三创造猪,初四创造羊,初五创造牛,初六创造马,初七这一天创造了人。所以民间传说,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日,正月初一为鸡的生日,初二是狗的生日,以此顺序,初七是人的生日。这一天是“人胜节”,也称人日、人庆、七元等。

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女娲是“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由此确定了女娲始母神的身份。“女娲造人”神话是中国创世神话史上的一次飞跃,因为天地之间有了人,才出现了人类文明,才有了流淌几千年的华夏文明。

《淮南子·说林训》: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娲所以七十化也。(东汉高诱注:“黄帝,古天神也,始造人之时,化生阴阳;上骈、桑林,皆神名;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

同时,女娲还是人类得以延续的婚姻之神。《风俗通》云:“女娲祷祠神,祈而为女媒。因置昏姻。”罗泌认为:“以其载媒,是以后世有国,是祀为皋禖之神,因典祠焉。”这应该是人类进入婚姻制度之后所赋予女娲造婚神话的痕迹。

女娲造人的神话,并非空穴来风的纯粹杜撰,而正是早期血缘时代之母系社会中女性占据人口生产主导地位的反映。

这些传说是由于当时受到母系社会的影响,从而来编造这么一个英雌,体现出了当时的母系社会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况。众所周知,人类历史上存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子女只认自己的母亲,无父无夫的国度。女娲造人的神话正是含有母系社会的影子。

对于女性而言,男性在一开始处于劣势。男性对于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来得太晚。女娲为什么人首蛇身,蛇因为在神话传说中的神秘性、尊贵性、魔力性,还有其本身具有的顽强生命力和旺盛生殖 能力,是永恒生命的象征。而作为女神这一性别神祗,女娲的生殖能力是被特别赋予的功能。

古籍中最早明面提出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义》,这则故事虽然正面描写了女娲造人的事迹,显示出女娲始祖母神格的地位,但毫无疑问,其中已经烙上人类社会变迁的影子。“抟黄土作人”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制陶技术的发明在神话中的投影,而所造人类产生富贵贫贱之分则是人类进入等级社会的反映。

《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夫妇,又自羞耻。兄即与妹上昆仑山,咒曰∶「天若遗我兄妹二人为夫妇,而烟悉合,若不,使烟散。」於烟即合,二人即结为夫妇。

这些传说则是反映母系社会过渡父系社会,男性权力的增大与对社会的掌控,越来越多的人不能接受人类的造物主与至高神为女性的说法,即女神中心神话向男神中心神话转换,最后以男神权力取代女神为终结。女娲造人的降格,随着父系社会对女神的削弱,不一产生了黄帝、伏羲、盘古等,与女娲共同造人或繁衍人类或取而代之。

随着父系社会的确立,主要并不是因为男性终于认识了自己在人口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地位;而是因为当物资生产(包括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工具的生产)取代人口生产而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过程中,男性比之女性,具有特殊的有利条件。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人口生产、物资生产、信息生产这三种社会生产,不断地变换着主导与被控的地位;随着三种社会生产之主导与被控地位的变换,女性社会地位,也在不断地变换。

女性因此,由血缘时代之女神,到物缘时代之女奴,再到信缘时代之女人,逐渐完成了自己的历史生成。女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再复返;女奴的时代,正在一去不再复返;女人的时代,业已揭开历史帷幕。这将是真正女人诞生的时代。

女娲造人的另一传说,三生石传说:相传女娲在补天之后,开始用泥造人,每造一人,取一粒沙作计,终而成一硕石,女娲将其立于西天灵河畔。此石因其始于天地初开,受日月精华,灵性渐通。不知过了几载春秋,只听天际一声巨响,一石直插宵,顶于天洞,似有破天而出之意。女娲放眼望去,大惊失色,只见此石吸收日月精华以后,头重脚轻,直立不倒,大可顶天,长相奇幻,竟生出两条神纹,将石隔成三段,纵有吞噬天、地、人三界之意。

女娲急施魄灵符,将石封住,心想自造人后,独缺姻缘轮回神位,便封它为三生石,赐它法力三生决,将其三段命名为前世、今生、来世,并在其身添上一笔姻缘线,从今生一直延续到来世。为了更好的约束其邪性,女娲思虑再三,最终将其放于鬼门关忘川河边,掌管三世姻缘轮回。当此石直立后,神力大照天下,跪求姻缘轮回者更是络绎不绝。

《风俗通》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故事的基础上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瑰丽的色彩。

《太平御览》、《神话故事新编》等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人类自身来源的好奇、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

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造人的手段、方法体现了“神”的威力,而在细节的处理上,后世文人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想像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

广阔的天地,莽莽榛榛的原野,死寂的气氛,使神通广大的女神,感到了寂寞孤独,造人的愿望就显得自然而真实;水中映出的或“喜”或“生气”的面容,诱发了她的“灵机”,想像巧妙而富于人类经验;“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晚霞里,星光下。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聪慧、伟大的身影。这正是这篇神话真实感人的地方。(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