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客家人的祭祖习俗,你知道多少?

 一葉一如来 2023-09-03 发布于广东
(来源:赣南日报)


中国人自古就有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饮水思源、不忘根本。客家先民为避战乱,从中原一带辗转南迁赣、闽、粤,开基立业、开枝散叶,进而衍播四海。筚路蓝缕中,他们聚族为群、守望相助,始终固守着慎终追远、报本反始的初心美德。祭祖,就成为客家人凝聚亲情、追思祖德的最重要礼仪习俗。

图片

家族长者带领家族成员在祠堂祭祖

图片

供奉三牲、米酒和果品,行跪拜礼


赣南客家人的祭祀分私祭和公祭两种。私祭,也叫家祭,指单家祭祀;公祭指合族、合祠或合房拜祭。

图片

祭祖前请出祖先灵牌


“草鞋脚上,灵牌背上”。客家人的崇先报本之心分外虔诚和执着,即使在飘泊不定的迁徙路上,也要背着祖宗的灵牌随时供奉。为了方便家祭,客家人居住的堂上必设神龛,龛中用红纸或木牌书写:某某(指郡望名)堂上历代考妣一脉宗亲神位。家祭习俗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初一十五、逢年过节、红白喜事乃至宰猪酿酒等等,但遇重大时节和事项,都要在祖宗灵位前焚香叩拜、告慰祈愿。

图片

添丁人家在祠堂祭祖报喜


家祭除一般祭祀外,每逢清明、中元、过年三节,还要举行隆重祀奉仪式。清明节,一家人带上祭祀物品,一起前往祖先墓地。到达之后,先将周边杂草清除干净,将祭品奉上,然后点烛燃香祭拜。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客家人不仅要在家中举行家祭,傍晚时分还要到三岔路口烧纸焚包,祭奉先人。农历小年日上午,各家鸣放鞭炮,用香烛、三牲、米酒供奉祖宗,直到新年正月初七为止。除夕那天,堂上要点燃大红烛,供奉全鸡、大块熟猪肉和一甑插满筷子的熟饭。

图片

2013年8月,台湾客属宗亲在赣县客家文化城举行祭祖大典


公祭场面更盛大、仪式更隆重。赣南客家各姓氏都建有宗祠,也称家庙,是思亲奉祖、祭祀祈福的场所。宗祠分上下厅,祭祀活动在上厅举行,正中设有神龛,把历代祖先的灵牌安放在上;下厅,则可搭台演戏。一般每年清明、冬至在宗祠举行宗族祭祖。祭祖仪式由本族有名望的长者主持,率领众人在祠堂大厅向祖宗灵位行跪拜礼。此外,还要请人诵敬文,吹唢呐,敲锣打鼓,气氛庄重而热烈。

图片

把祠堂装扮得红红火火,为祭祖活动营造喜庆氛围


赣南客家祭祖习俗历经千年绵延至今,它完整的仪程仪式中,保存了客家民系迁徙流播、族群分布、繁衍生息、生存状态等诸多方面的重要历史信息,蕴涵着客家先民在崇祖信仰、道德追求、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方面的“遗传基因”。

图片

家家户户将果品、米酒等拿到祠堂祭祖,然后让族人分享,凝聚亲情


赣南客家祭祖以“敦亲睦族、弘扬祖德”为宗旨,有着崇先报本、爱国爱乡、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感恩图强等丰富内涵,是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这些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光辉,如今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图片

祭祖礼毕,在宗祠前举行宗亲盛宴


同宗同祖同心声,隔山隔水不隔情。客家人的祭祖活动,号召力强,影响深远,通过这一桥梁和纽带,可以大大增强客家人的归属感,有助于保持和加强与海外华人及港、澳、台同胞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不忘原乡、不忘祖德、不忘根源的朴素情怀,这对增强华夏同胞凝聚力、共襄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赖联明 杨遵贤 刘青林 肖远明  记者李传材 文/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