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教父(十一)—— 红军卫国

 [南国风] 2023-09-0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前期相关内容:

红色教父(一)

红色教父(二)

红色教父(三)

红色教父——日俄战争(四)

红色教父(五)—— 革命开始了

红色教父(六)—— 流浪,流浪

红色教父(七)—— 一战契机

红色教父(八)—— 二月革命

红色教父(九)—— 四月提纲

红色教父(十)—— 十月惊雷


1917年11月8日,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后,立即着手筹建管理国家的组织机构。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以及粉碎克伦斯基和士官生的反扑,极大地鼓舞了各地的人民群众,革命迅速向全国发展。从1917年10月至1918年3月,革命进入了被列宁称为“凯歌行进”的时期,苏维埃政权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
为打击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和破坏,1918年1月28日,列宁亲自批准颁布了关于建立工农红军的法令。2月11日,颁布了建立工农海军的法令。3月1日,最高军事委员会成立,托洛茨基任主席,负责建立正规军。经过三年的努力,到1920年,苏俄已建立起一支拥有300万人的正规部队,成为捍卫新生苏维埃政权的钢铁长城。
1918年3月3日,经过内部激烈而复杂的争论后,《布列斯特条约》正式签订。按照和约,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部分地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德军占领;俄军应完全复员;苏俄要向德国支付赔款60亿马克等。《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使苏维埃俄国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终于摆脱了帝国主义战争,争得了一段恢复整顿国民经济、建立红军、加强工农联盟的宝贵时间。列宁后来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这的确是同帝国主义的妥协,但这种妥协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恰恰是必要的,是以空间换时间。”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俄国战败,苏维埃政府于1918年11月13日宣布废除掠夺性的《布列斯特和约》,取消赔款,收回了被德国占领的领土。
《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列宁领导苏俄人民利用来之不易的喘息时机,积极组建红军,及时把工作重心转向恢复经济和发展经济,从而使苏维埃政权逐步巩固。这引起了西方帝国主义的极大恐慌,他们视苏俄社会主义制度为洪水猛兽,害怕各国无产阶级仿效十月革命成功之路。同时,他们也不甘心失去在俄国的各项投资和贷款,以及他们所拥有的银行、矿山、工厂等既得利益。国内被推翻的地主、资本家、反动分子更不甘心失去原来的“天堂”,企图东山再起。于是,国内外敌人里应外合,向苏维埃俄国发动了进攻。
外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国内反革命叛乱迫使苏俄放下刚刚开始的和平经济建设,把工作重心重新转向军事方面。在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下,苏俄人民进行了长达三年之久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整个卫国战争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18年春到年底,德国的战败;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春到1920年底,共粉碎了敌人三次大进攻。
1918年3月9日,第一批英国侵略军约200人在北方摩尔曼斯克登陆。此后,法、美、日等14个帝国主义国家无视苏俄政府的多次抗议,采取不宣而战的手段,把军队直接开到苏俄境内,并在许多地区颠覆苏维埃政权,实行白色恐怖。面对列强装备精良、组织严密的强大正规军的进攻,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加快了组建工农红军、工农海军的步伐。1918年3月13日,托洛茨基被任命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下,托洛茨基负责组建红军的任务。
列宁认为必须建立一支与旧军队完全不同的新军队。在红军的组成上,一是红军要由工人和农民中的优秀分子组成。这些人的思想觉悟较高,拥护党和社会主义政权,愿意为劳动人民的利益而流血牺牲,从而使红军有机地寓于人民群众之中,列宁把工农群众捍卫苏维埃政权的决心和行动看作为苏维埃政权不可战胜的主要源泉。二是红军要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党性。红军是维护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必须严格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党在各级军队中建立党组织,对军队实行监督领导。三是军队正规化,列宁十分注意通过普遍军训制度来为红军训练后备部队,并关心已经建立的各个师的武器装备情况,为了使红军组织严密、行动统一、领导和指挥集中,列宁亲自审查了第一本红军手册,规定了红军战士的职责。
当时建设红军的最大困难之一,是红军指挥人才匮乏。在列宁的支持下,托洛茨基大胆利用旧沙皇军官的技术和经验,让这些旧军官去负责新编的军、师和团的工作。但是由于一些旧军官不愿在红军军队中服役,加之他们在政治上不可靠,托洛茨基便采取了强迫他们服役的办法,并把他们的家属作为人质,同时还派去一些政治委员,把旧军官置于监督之下,每一个军事命令都必须由指挥员和政委共同签发。托洛茨基这一个新奇而大胆的试验,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列宁把这个行动描述为用已经崩溃的旧制度的残砖剩瓦来建设社会主义,并强调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建筑方法。实践证明,虽然那些自愿或被强迫参加红军的旧军官中出过叛徒,但他们中大多数是真诚地为新生政权服务的,涌现出许多著名的苏维埃军事家,在国内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列宁认为,囤积粮食、靠人民遭难而发国难财的富农是国内反革命运动的支柱,指示各地苏维埃政权要采取果敢行动,迅速镇压富农的叛乱和破坏活动,依靠贫农,没收参加叛乱的富农的粮食和财产。9月2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法令,宣布苏俄为军营,国内的一切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服从于战争的需要,所谓“战时共产主义”就此实行。到1918年10月,红军在各条战线上扼制住了帝国主义干涉军和白卫军的进攻,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1918年11月30日,苏俄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工农国防委员会,作为苏俄的非常最高机关,有动员一切人力、物力、财力保卫国家的全权,是组织共和国战时经济和编制计划的中心,安排并指导中央和地方军事和民政机关的活动,保证前线和后方的协调运转。从1918年12月1日到1920年2月27日,国防委员会召开了100多次会议,除两次会议外,其他会议均由列宁主持。
1919年,协约国支持并组织俄国的白卫分子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武装进攻。
第一次进攻是1919年3月到1919年底。协约国把主要精力用在武装傀儡高尔察克身上。高尔察克是原沙皇海军上将,自封为“俄国最高执政”,十月革命后一直盘踞在西伯利亚。1919年3月4日,高尔察克率领由协约国武装起来的25万白匪军,在西伯利亚长达2000公里的东方战线发动了全线进攻。4月,高尔察克占领了乌法,逼近喀山和辛比尔斯克,直取莫斯科。西方报刊宣称,几个星期后“俄国的救星”高尔察克将骑战马入主克里姆林宫。
8月,红军在敌后游击队的配合下,解放了乌拉尔全境,开始向西伯利亚挺进。8月24日,列宁写了《为战胜高尔察克告工农书》,号召红军、工人和群众彻底干净地消灭敌人,提醒人民群众不能掉以轻心,并从同高尔察克斗争中总结出五大经验教训:必须有强大的红军;建立大量的国家粮食储备;必须遵守极严格的革命秩序和苏维埃政权的法律与命令;不要忘记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是高尔察克的帮凶;最重要的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工农联盟。在列宁的指示下,党中央派了许多干部到西伯利亚,组织领导敌后游击活动。11月14日,高尔察克的老巢鄂木斯克被红军占领,高尔察克被红军抓获并被判处死刑。
同时,在1919年5月,正当高尔察克陷入溃败后,沙俄将军、白匪西北军总司令尤登尼奇又奉协约国之令向彼得格勒发动攻击,企图牵引东线红军的力量。列宁亲自督促、调兵支援彼得格勒。根据列宁提议,国防委员会派斯大林作为特派员直接领导彼得格勒的防卫工作。列宁指示斯大林,无论如何要保住彼得格勒,把彼得格勒作为当时的“首要”战线。在指挥战斗的实际进程中,列宁获悉在彼得格勒城中和前线上,叛徒和间谍的活动十分猖獗,他很快致电斯大林,要求采取措施打击敌人的阴谋和破坏活动。同时,列宁立即和捷尔任斯基在《真理报》上联名发表宣言,号召所有觉悟的工人、群众“谨防间谍”。6月中旬,工人、水兵从资产阶级的住宅搜查出了大量的枪支弹药,逮捕了一批反动分子。8月,红军在工人和革命水兵的支援下,粉碎了尤登尼奇的进攻。9月初,尤登尼奇逃往爱沙尼亚。
第二次是从1919年7月到1920年1月,协约国和白匪军把战线重心转移到南方,向苏俄发动了第二次进攻。这次进攻的主力是盘踞在南方的白匪军将领邓尼金的三个集团军。这次进攻的主力是盘踞在南方的白匪军将领邓尼金的三个集团军。这支白军是由协约国供养的,美国向邓尼金提供可装备10万人军队的军援,并派了以海军上将麦科利为首的美国军事代表团。英国不仅运送了大批武器,而且派出了200名军事顾问、教官和为数众多的飞行员。因共有14个国家给予邓尼金以帮助,所以英国大臣丘吉尔说这是“14国的进攻”。
1919年7月初,邓尼金发布了“向莫斯科进军”的命令,很快占领顿巴斯、格罗兹内、巴库、察里津。到10月中旬,白军占领了整个乌克兰,逼近供应红军枪炮弹药的图拉城,离莫斯科只有200公里,首都遭到严重威胁。一些资本家乘机跳了出来,许下诺言,以百万巨款悬赏给第一个冲进莫斯科的白军。
列宁亲自参加制订了南线红军同邓尼金作战的战略计划。为提高党的质量和战斗性,列宁领导了党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党员重新登记,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纯洁了党组织,改造和建立了一些领导机构,并建立严格的集中制,实行了铁的纪律,同时吸收觉悟高、忠诚于革命的士兵、工人、农民入党。自1919年8月开始,在各城市、农村和军队中开展了征收党员周工作,从优秀战士和群众中吸收了大批党员入党,有20万人入党。列宁指出,我们党不要徒具虚名的党员,应当把那些贪生怕死、牟取私利而不愿为社会主义忘我工作的人清洗出去。1万名团员被派往前线,许多共青团委员会的门上写着:“全体团员上了战场,团委停止工作。”
1919年10月,红军转入反攻。1920年3月27日,红军直捣邓尼金的最后巢穴——诺沃罗西斯克,邓尼金军队被彻底击败,邓尼金本人逃亡国外,其残部逃往克里木。红军又获得了短暂的喘息时机。
1920年4月至11月,协约国又发动了第三次进攻。波兰地主资产阶级和盘踞在克里木的弗兰格尔白匪军是其中的主力。1920年春,仅法国就供给波兰大炮1500门、步枪30万支、机枪3万挺、飞机350架、载重汽车800辆及其他物资无数,还派去了军事教官。美国也于1920年上半年运去了坦克200辆、飞机300架、机枪2万挺及1.76亿美元贷款。波兰军队依靠协约国的支持,于4月25日拒绝苏俄和谈建议,向苏俄发动了大规模进攻。5月,波兰军队先后占领了基辅和第聂伯河西岸的广大地区。弗兰格尔白匪军从克里木也发动了进攻。
5月11日,列宁宣布全国进入战争状态。列宁号召大家一切为了战争,为前线作出一切牺牲。广大共青团员积极响应列宁的伟大号召,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奔赴前线英勇杀敌,有的走上街头宣传。当时在大街上到处可见相关的宣传品,“你报名参加了志愿军没有”成为一句见面语。
1920年6月初,红军在乌克兰转入进攻,接着发展为全面进攻,把波兰军队赶出了国境,并逼近了波兰首都华沙城下。9月22日至25日,俄共(布)举行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列宁作了政治报告。根据列宁的建议,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向波兰提议停战的声明。10月,波兰和苏俄双方签订了停战的初步条约。之后,红军集中兵力追歼弗兰格尔军队。11月,红军挺进克里木,弗兰格尔军队被击溃。
经过三年的国内斗争,既锻炼了红军队伍,又让新的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这个帝国将开始自己新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