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用船模凝固远去的水乡时光

 苏迷 2023-09-03 发布于上海
“我希望苏州的船、苏州的水乡文化不要被城市遗忘”
他用船模凝固远去的水乡时光
《姑苏晚报》2023年09月03日 A04版

  本报记者 李渊

  相城区太平街道地处阳澄湖流域,境内河港纵横交错,有大大小小113条河;而紧临阳澄湖的蚬山村(现沈桥村),更是河网密布。在蚬山村,船不仅是人们离不开的交通工具,更是大家赖以生存的生产农具。于是,蚬山人的造船、修船技艺世代相传,闻名吴地——近日,相城太平的传统木船制作技艺(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正式入选第五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5只蚬山船模型订单

  来自1000公里之外

  蚬山村位于太平街道南部阳澄湖西湖畔,俗称蚬山。数千年前,吴地先民在阳澄湖畔聚居,靠水吃水,丰富的鱼虾蚌蚬等水产资源哺育了他们;数百年前,一种叫蚬山船的江南捕蚬小船的出现,让这里逐渐形成了渔耕文化。千百年的文化传承,让今天的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传承人徐海林,接到了远在一千公里之外来自华北平原的订单——制作五只蚬山船模型。

  在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徐海林正用一个小型精巧的刨具对木材进行粗磨,他沿着纸板做的模板对木料定位、定型,再小心翼翼地锯出粗略的形状。

  做了三十年的船,徐海林对每艘船的结构、样式都了然于胸。然而三十年的时光也在他身上留下了刻痕,他的视力逐渐退化,尽管戴上了300度的老花眼镜,依然要把每个模型零件推到手臂能够得到的最远处,才能进行组装、拼接。

  “我们这里靠近阳澄湖,湖里盛产蚬子,船头做蚬斗,船开过就能装一斗。”徐海林指着模型船头的一个倒三角形状蚬斗告诉记者,这就是蚬山船和普通江南渔船最大不同的地方,“古代开始,阳澄湖蚬的产量就很大,蚬肉可以自己吃,村民还要摇着船到娄门,卖给苏州城内的人;另外,蚬子还可以作肥料沃土,还能当作禽类的饲料。整个蚬山村的人,都靠着蚬子生活。”

  村民以蚬为生,剥蚬肉剩下的蚬壳,就堆在阳澄湖岸边,日久成山——这就是“蚬山村”名字的由来。

  而在一次展览会上,华北平原的客商看见了苏州相城蚬山村徐海林的蚬山船,这一眼便结下了缘。“他们北方水少,对于这样的船只非常感兴趣,就来询问我们江南的船。”徐海林继续打磨着这艘比巴掌略大的小船模型,向记者介绍,“这艘船看着小,但是并不比做大船容易,工艺工序一个都不少,甚至小船做起来更难,一艘船要做半个月。”

  做了200多只船模

  最远的被德国船迷收藏

  徐海林今年66岁,从17岁开始学木工,至今和木作已经打了近半个世纪的交道。从一开始做家具,到后来打船,再到现在做船模,他一直在雕琢着自己的手艺。“你不去钻研,就淘汰了。”徐海林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时的木船水路运输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有水泥船,之后九十年代出现玻璃钢、树脂材料的船,老法头的木船已经没有了生存空间。”

  而徐海林却依然热爱着船。

  “一个是,我要靠着这个手艺吃饭,另外我本身也喜欢这些船。我们苏州的船有几千年历史,太湖船、小河船、船拳,我们苏州人的生活是离不开船的呀,婚丧喜事、郊游赏春,甚至旧时出门买菜都要撑船。”

  徐海林从造船木匠,“转行”到制作船模的手工艺人。他把河道里的真船等比例缩小,还原各种船只的样式、功能,以及每一艘船的文化内涵。

  在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有徐海林制作的一百多艘不同的船模。徐海林视若珍宝,逐一向记者介绍——

  “这是太湖三帆船,它的特点是没有橹,完全靠帆。因为在太湖湖面大,撑开帆后,到处都能走。它是一种渔船,船帮比较高,这样放鱼的时候,水不会进舱里。”

  “这艘是漕湖船拳用船,是旧时农船改的,装饰了门楼,上面一边写着'国泰民安’,另一边是'风调雨顺’,祈福平安用。这个船相当于戏台,江南的戏台在水里,打拳师傅在船上表演,这就是我们江南水乡文化的精妙——船沿着河道走,戏也顺着水流传。”

  “这艘是苏州婚船。就像现在结婚要用婚车,旧时苏州的大户人家,结婚就要租赁航船,装扮上'囍’字,挂上红绿布、灯笼,就去迎亲了;在春秋两季,大户人家也会用这艘船去出游、烧香。这种船,船身比较大,而且豪华,里面可以打牌、娱乐。”

  徐海林不仅对江南的各种船都非常熟悉,他还研究了福建的海船、郑和的远洋船、南湖的红船……他设计制作了100余种仿真船模,其中“郑和宝船”获得了中国文联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被香港海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南湖红船”“渡江第一船”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

  “我一共打了两百多只船模,在我们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有一百多艘。其余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馆藏和个人收藏。”徐海林说,他的船模有港澳台的同胞前来收藏,最远的被一位德国的船迷收藏着。

  城市快速发展,蚬山村易名沈桥村。蚬山船已经从村民们的谋生工具变成了当代工艺品,而阳澄湖畔的蚬山也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被慢慢推平。残存的蚬壳,在苏州阳澄湖舟船文化馆被铺设成了一条载满历史印记的路。徐海林走在“蚬壳大道”上说:“我希望苏州的船、苏州的水乡文化不要被城市遗忘。所以我要趁着做得动,多做几艘船模,让更多的人看见阳澄湖畔的蚬山、蚬山船以及世代在蚬山村勤劳耕作的蚬山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