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匠人如何让明式家具在工艺美学上走向巅峰?

 走路once 2023-09-04 发布于辽宁

引言

“匠,木工也。”——《说文·匚部》

“匠”的偏旁“匚”,象征的是木工的工具箱 ;“斤”在古代指斧头,所以“匠”的本意是木工。

到元朝时期,“匠籍”建立,从此工与匠不分家。“匠”也逐渐成为具有专门手工技艺的人的代称,只要是巧手的手工艺人都被称为“匠”。

内容图片

而在上期《古代文人躬身入局,明式家具熠熠生辉》一文中说到,明代文人喜欢与工匠一起合力制作家具,就生活与艺术的承载而言,文人参与明式家具的设计使明式家具走向了传统家具的巅峰,可属“意匠”。

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工匠”是如何让明式家具在工艺美学上走向巅峰。

I. 匠人精神之自我修行

自古,匠人的执着与坚持,早就有迹可循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大学》有曰: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不得不说,中国人对于学习和修行,喜欢“为难自己”。例如,古人用软笔写字,秉持的是“以柔克刚”的策略,竖写、左行,不仅要小臂腾空还要避免剐蹭,这种一点一滴磨练出来的娴熟的技巧,是由内化外的好心境、好功夫。

内容图片

【九九消寒图】

古人在写字上都如此琢之磨之,就更不用说工匠们在制作家具上的切而复磋之。

如今,我们走进博物馆就能看到,在大量传世的明式家具上,杆件、 构件、 线角、 铜什件等与人体有接触的部位,都做得非常圆润、柔婉,真可谓精雕细琢,耐心备至。

都说龙喜欢沉甸甸、亮晶晶的东西,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对于“纯粹”、“有分量”、“有光泽”的东西也颇感兴趣。因此,当大量硬木进入中国市场,不出意外受到了欢迎,这也是明式家具的制作大多采用硬木的原因。

内容图片

【深圳伍氏兴隆展厅-越南黄花梨大料】

硬质木材,顾名思义就是一个“硬”字。因此,硬木家具的制作,对古时匠人们来说,是一场关于工艺技法的巨大考验。

而且一张精美的硬木家具制作周期,通常以年甚至以十年计,堪称一场修行。

例如,明朝时期,工匠们想把一节很粗很硬的木材开成木板,需要使用一件形似窗户的 “窗锯”,在若干人上下拉锯框架的情况下,分解一块板都需要好几天,甚至一个星期。

内容图片

“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辩民器,谓之百工”。匠人们不仅克服了施工所要面临的巨大困难,更是在与这些硬木经年累月的交手中,摸透了它们的脾性,将它们的美发扬到了极致。

譬如,紫檀纤维细腻,“横向走刀不阻”,适合精雕细琢,有如冲压刻模之感;

黄花梨内应力非常小,纤维极韧百年难断,产出家具稳固坚实,纹路精美绝伦;

红木敦实质朴饱含蜡质,轻微摩擦打蜡,即可平整润滑,光泽耐久。

由此可见,古代匠人能十分娴熟地掌握工艺、运用材料,是多么了不得的事。

II. 匠人精神之精益求精

正所谓反复琢磨才能出精品。除了匠人的执着与坚持,精益求精的精神也必不可少,因为匠人的精神和状态会直接反应在器物上,例如榫卯结构。

内容图片

【木框嵌板结构及面板与腿架的接合】

明朝时期,东林学派在思想文化领域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儒家思想从宋明理学中重新提倡“积极入世”的实用轨道,两者促进明式家具制作技术迅猛发展,各种工具创新不断,榫卯结构更是达到了我国古代家具制作工艺发展的最高水平。

王世襄先生就曾说过:“就算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也时常遇到打开一件家具,其中的结构是未曾见过的情况,需细细品鉴才能体会到匠心所在。”可见样式之多。

更重要的是,榫卯必须做得松紧得宜、科学合理。可以说,明式家具圆熟精绝的榫卯结构,是明式家具坚固耐用的保证。

内容图片

如果榫大眼小,装榫时稍微用点力就容易开裂,如果榫小眼大,则容易脱落,因此这个分寸需要把握的十分得当。

但古代匠人却谙熟其道,在明式家具上将榫卯运用到了极致。例如粽角榫,多用于桌子、柜子、书架等家具上,形状为三根木材相交于一个点,不仅十分牢固,还简洁美观。

因而,从明式家具“不施楔钉,不覆鱼胶”,全凭榫卯便能做到板材构件上下、左右、粗细斜直连接合理,面面俱到,就可看出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衔接之浑然天成。

内容图片

【伍炳亮大师作品-《黄花梨小炕几》局部】

III. 匠人精神之以人为本

不仅如此,明式家具的 “实用之美”也堪称一绝,匠人们的能工巧思,在物品交互体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圆角柜,一款自动关门的柜子,与方角柜区别于柜顶转角的形状而得名。

圆角柜的柜帽通常是在它上面设臼窝以容纳门轴,其造型因上小下大,四足也做明显的“侧脚收分”,国外常称它为“A字柜”,南方则多称之为“大小头”。

这种造型设计,可使柜门上窄下宽呈斜线开合,在重力势能的牵引下,只要松手,柜子便会缓慢地自动关上,所以人们在手中持物的情况下是极其便利的。

内容图片

伍炳亮大师作品《黄花梨素身圆角柜》

且明式家具独特的实用匠心除了体现在以人为本、物用其极的工程科学中,还体现在家具微妙细节的处理上。

例如桌子的线脚通常是做装饰用,但桌面边缘上做出的高于面心的一道 “拦水线”却是用以防止汤水流下桌沿;又如翘头案面板两端上翘的造型,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是古人为了避免堆积的卷轴往两端滚落。

内容图片

伍炳亮大师作品《明黄花梨翘头案》

总结

由上可知,匠人感受自我的过程,也是感受自然的过程。“匠人在生产过程中与材料直接接触,作品中留下了每位匠人独有的痕迹。” 当然留存下来也不仅仅是工艺技术,更是“匠人精神”的传递。

有学者总结:“中国手工,匠门意象,依天工而开物,观物象而抒臆,法自然以为师,毕纤毫而传神。”

因此,匠人用“为难自己” 进而总结得出的智慧,是自我突破的过程;是与自然论道的成果;亦是工匠精神的凝结,是中华民族之传统。

而将“以人为本”的思想,置于人工巧思上,体现了中国工匠格物至诚的探索,是在中式家具礼仪尊严的要求框架之内,对工艺美学与使用体验的极致追求。

文献来源:

1. 论“匠人精神”与当代设计的融合_刘海琪

2. 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_吴学忠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头条文章养成计划##明式家具##红木家具##伍炳亮##伍氏兴隆##工匠##匠人精神##传统家具##艺术##传统文化##历史##榫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