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明1566解说文案(5)

 ccugbb 2023-09-04 发布于北京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典出冯梦龙《三言两拍》中
《警世通言》
里的《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这首诗的上下半阙是拼凑而成的
上半阙是王安石所写
下半阙是苏轼所补
意思很简单
王安石描写了秋风吹过
一地菊花的场景
苏轼认为这个场景是王安石的想当然
菊花是干枯枝头
而不似春红满地
所以让王安石“仔细吟”
而事实上黄州的秋天确实“菊花残满地伤”
苏轼以为王安石在第一层
王安石在第三层
生活里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受限于阅历和信息
也常常乃至普遍的出现“想当然”
“想当然”固然不对
但我们细想一下
到底什么程度的了解
才可以称作“不想当然”
我们知道的就是真的吗
我们知道的“我们知道的真的”就是真的吗
当然一直套娃下去可能就陷入了病态的“解构主义”
信息和认知的不足是客观而不可避免的存在
导致了我们判断和决定的偏差
当我们用这些七扭八歪的客观缺陷去组成群落的时候
是否一开始就埋下了摇摇欲坠的病根
当然《三言二拍》某个角度可以看成是
东方的《一千零一夜》
所言的东西不宜看做史实
一个故事的意义绝不在于它是不是真的
一部好剧的意义亦是如此


大家好我是谢玄
一个克莱登大学毕业的up

我们今天来讲第五集
()
如果仅仅是河堤失修
那就谈不上“政”对民的“宽严亦误”
只有改稻为桑的国策本身有问题
才切得中嘉靖的这番话
但严嵩手头上的信息不足以让他下判断
我们要知道可能性和必然性的差异
也就是数学上所谓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
很多人常常误把必要条件看做是充分条件
得出的结论就南辕北辙
很多的影视作品喜欢描写主角根据一点点线索
就抓住了整条线的脉络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想当然”
例如我之前的视频留言里
就有观众根据我的视频猜测我的学历专业
我当然不是指责谁
我只是说这种思维现象很常见
在这种细枝末节上随便想想当然没关系
但是我们如果习惯了这样的思维
那必然会对工作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说回剧里
罗龙文的判断是知道内情的人都利益相关
不会出卖自己
利益无关的人又不知道证据
唯一的变数就是胡宗宪谭纶
这个判断听上去很合理
却偏偏是错的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最大差异在于
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都是绝对客观的
而人类却都不是理性人
我们用理性逻辑套用在非理性人的身上
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判
对人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没有1+1=2式的无可争议
而是仅仅源于人对人的神棍式的预测
大明王朝里
越高明的人
就越能猜到人心
严世番在这里就落了下成
()
胡宗宪如果不来
说明胡宗宪真的已经下决心脱离严党
那毫无疑问
毁堤淹田的事确实是胡宗宪捅上去的
他手里也真的握有了一份可以掀起波澜的供状
注意此时严嵩的表情
这不是对下属背叛的愤恨和失望
是一种落寞和茫然
我们不要把大明王朝里的严嵩去等于历史上的严嵩
要重新去认识剧本所塑造的这个人物
严党摸不清全貌
清流照样摸不清
高拱的判断有依据
但是依据不能成为事实
裕王府这段戏里
(6:22三人戏份都放进去)
高拱陷入了“做贼心虚”的下风
张居正则看得更透彻
李妃不但在格局上站得高
还在“术”这种手腕上不逊清流
浙江发生了这么大的事
找谭纶问问本就是正常不过的事
不问显得心虚
叫冯保去找谭纶
就是光明正大的告诉所有人
裕王见了谭纶
有见不得人的勾当才隐瞒
不隐瞒自然就没说不得的事
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
冯保在裕王府基本上是明牌的“内奸”
大家都认为派他来就是监视裕王
可偏偏冯保进裕王府的目的不是
这就是认知的意料之外
短短几分钟的戏
几乎所有人都出现了判断失误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判断都合情合理
人之谜也其日固久
诚如斯言矣

杨金水说胡宗宪对严世番做的事不以为然
从胡宗宪见严世番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来
低头看卷
显然是对人的一种不耐烦的态度
今夜的闭门羹胡宗宪并没有猜到是严世番的欺上瞒下
在胡宗宪的心理会认为是严世番的三人成虎
而让严嵩拒绝了见面
所以胡宗宪今晚对严世番的厌恶之情
必然又多三分
我之前就说过
我们要分清楚因为一个人的行为而讨厌他
还是讨厌他以后找到一切理由合理化这样的讨厌
严世番就是如此
他因为胡宗宪没有遵从改稻为桑而厌弃胡宗宪
之后带着主观敌视的曲解胡宗宪的行为
把胡宗宪的每一步都认为是进身之阶
如果把胡宗宪换做另一个人
是不是就可能在严世番这种意气用事之下
也意气用事
索性真的背弃严嵩
把毁堤淹田捅了上去呢
严世番的自以为是
堪称反向操作
(8:30)
这里注意一个细节
原著里胡宗宪这句话有个称谓“世番兄”
这里则没有
很明显
“小阁老”的称呼是职场里的公事公办
“世番兄”则带有套近乎的私人感情
小说里这样写
显然是胡宗宪的苦口婆心
但剧里这句话带有这一种傲然的不客气
到了这个地步
胡宗宪还去叫一声“世番兄”
未免就太软了些
(9:10  9:34)
严世番一番精神病人似的狂躁症表演
可以看做是未经挫折的官二代被宠坏的结果
(10:10)
当然结合这几句话
我们也可以揣测其实严世番的狂躁发言
就是在故意激胡宗宪说出辞职的话来
但我个人认为不是
这只是一种凑巧
至于理由
就是我个人代入这个场景里的一种体会
当我们把自己代入一个场景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大家出现各种不一的判断
真相有时候会被抓住真正线索的人发现
有时候就和石头剪子布一样并无据可依

裕王让冯保回去告诉吕芳
冯保从他的角度出发
当然以为裕王说得是反话
可偏偏裕王说得是真话
我们站在全局看
裕王的动机前面已经说过了
可如果我们站在冯保的视角看
要转多少个弯才能想到这一点
问题在于
生活中我们是不是常常处于冯保的视角
经历的却是裕王的要求呢

(12:30-12:44)
严嵩的等待落空
透出了一种衰朽的悲哀
人心似水
民动如烟
这上下句也是拼凑而出
人心似水是一句谚语
而民动如烟出自陆机的陇西行
听起来两句话其实意思一样
就是指人心变幻无常
但实际上我认人心似水的第二层意思
要远比字面深远
水虽无常形
却非无迹可寻
把水放在杯子里
它就是杯子的形状
把水放到桶里
它就是桶的形状
倘若疏浚河道
水可载舟行船
假如兴修水利
水可灌溉两岸
但如果对水不善加利用
便可能巨浪滔天
轻则毁堤淹田
重则泽国万里
人心既然似水
便要看施政者如何引导
水不争而利万物
却偏偏要被扣上一个无常形的帽子
水往哪去
不取决于水
取决于用水的人
(13:32)
胡宗宪拜见裕王和严嵩的这幕戏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底
只是一个见面
却要演出不言中的那些情绪来
裕王此时的情绪的希望尽量抚慰却又不能显出亲密之意
抚慰是出于裕王的政治倾向
这样公忠体国又肩抗江浙的大臣
裕王自然是怜惜的
但封疆重臣是皇储绝对的禁区
尤其是嘉靖这样多疑的皇帝
所以裕王要保持克制
我觉得这里裕王的表演不够到位
没有体现这两种交织的心思
而胡宗宪见严嵩
带有浓烈的个人情感
严嵩则被伤透了心后
所以颇有“君心似铁”之感
这一幕胡宗宪和苏大强就拿捏得非常好



穿着厚厚的淞江棉布便衣用冰块降温
这一幕小说里没有
嘉靖这么做
就是为了在官员面前
维护自己神仙之体的名头
精舍里这场最高领导主持的非常务会议
人人都知道真相
却偏偏不知道胡宗宪手里的牌到底是什么
朝堂之上
一般只能讲明面的东西
但言外之意
意在言外
嘉靖上来发问
意思就是这些都不算小人物
你胡宗宪怎么敢说杀就杀
胡宗宪见招拆招
说我按规程办事
有理由有权利杀
嘉靖再问
你胡宗宪按规程杀人可以
但按规程请奏朝廷不是更符合你胡宗宪的谨慎风格
(16:30)
这几句话本就不该放在明面上说了
但嘉靖是个人情练达的皇帝
既通透又随性
直接点了出来
其实意思还是胡宗宪你不对劲
(16:41)
严嵩这句装糊涂是真糊涂了
皇帝都把水下的事情拿到台上说了
严嵩还打这样的马虎眼
嘉靖就很不爽
(16:56)
嘉靖这话含蓄
说得却还是水面下的事情
再次感叹刘和平的编剧功底
这般台词
如何想来
(17:50)
嘉靖找完了严嵩胡宗宪的晦气
又开始找裕王的不是
嘉靖喜欢说反话
可谓老阴阳人的开山鼻祖
这里有个细节
小说里背后墙上写得是道德经六十七章的内容
既嘉靖所说的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
而电视剧后面的墙上写的是道德经第二十二章的内容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所谓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不要处处出头锋芒太露
刚强易折物极必反
谭纶去浙江算不上什么敢为天下先
嘉靖的意思是你裕王还敢在我背后搞小动作
我搞改稻为桑
你让谭纶掣肘
儿子算计老子
真是敢为天下先
(18:30)
这已经是第N次胡宗宪表明自己的心迹了
偏偏就是没人信
胡宗宪说得是真话不假
替裕王说话也是真
胡宗宪谁都要顾着
这就叫宝宝心里苦宝宝还不能说
注意镜头里胡宗宪背后严阁老幽怨的小眼神
胡宗宪递上辞呈
小说里嘉靖没开口
吕芳就没去接
电视剧中吕芳接了
给嘉靖的时候让嘉靖翻了个白眼
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镜头我觉得很好笑
(19:25)
话谈到这里
嘉靖也困惑了起来
于是他开始逼胡宗宪亮底牌
嘉靖越疾言厉色
嘉靖的“毫不知情”就越真
(20:34)
胡宗宪呈供状的这一刻
背景音乐虽然是响了一声锣
但在众人的心里肯定是炸了一颗雷
这里注意细节
小说中是吕芳取的供状
电视剧中是嘉靖
很显然嘉靖去取表达的是
这份供状的重要性
几乎要决定未来的朝局
而电视比小说多加了一个镜头
供状第一页嘉靖几乎没看就扔了
因为第一页肯定是认罪的场面话
这一扔既体现了嘉靖的心急和不拘常理
更是导演对细节的精细体现
一部剧妙到这个份上
如何想来的
这里再再注意一个细节
小说中嘉靖看供状的表情是先意外后沉思最后冷静
这符合人物心理
可电视剧中的嘉靖表情是逐渐暴躁
这个改动我觉得很奇怪
如果非要解释的话
大概是体现嘉靖发现自己被胡宗宪骗了的不爽
电视剧这个改动我个人认为不太好
容易让人误会
嘉靖叫严嵩
严嵩没反应
因为此时严嵩并不知道供状的内容
所以严嵩有意装衰老
想先博得嘉靖的怜悯
嘉靖告诉吕芳供状内容
小说里吕芳毫不掩饰的松了一口气
电视剧里则没有
这个删减
少即是多
马宁远的供状
就是严党的赦书
对严党吕芳嘉靖来讲
这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至于百姓
不值一提
嘉靖问严嵩胡宗宪辞呈的事情
严嵩又打起了太极
(23:52)
这个太极显然打得非常不是时候而且犯忌讳
擢黜之恩都是嘉靖的
那擢马宁远这干人的锅岂不都是嘉靖的
你严党搞出了事还说是我嘉靖用的人
意思要我嘉靖背锅吗
胡宗宪这个裱糊匠不得不又出来揽责任
敲打了一番严嵩
再问严嵩
严嵩自然就反应过来
严嵩的“老成谋国”又是典型的阳谋
胡宗宪不肯改稻为桑
坐在浙江巡抚的位置只会掣肘严党干活
所以把巡抚换成更听话的人
既符合嘉靖不让胡宗宪撂挑子的要求
又为严党改稻为桑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面上看还解了胡宗宪之困
谁都挑不出理
(27:03)
嘉靖这段话
既有体恤臣下之意
也有对严党闹出这么大动静逼得自己要来演戏的不爽
注意陈宝国老师此时的表情
笑得勉强
随即敛容皱眉
这和小说里的叹气不同
我个人认为小说中嘉靖的心态确实是知道人人不易
算是动了真情
电视剧中嘉靖则厚黑到底
抚慰不过是一种手段
小说电视剧的情感各有倾向性
我个人是喜欢电视剧的这个处理
有些好奇到电视剧中的呈现
到底是陈宝国老师的自我体会
还是导演编剧修改
(28:00)
注意细节
吕芳往嘉靖的药罐里添柴用的是檀木
自古以来
就有特供的说法
可悲的不是自古
是以来
开完了会
嘉靖还和吕芳还来了个复盘
嘉靖所谓绕进去
其实意思就是胡宗宪既然也认了河堤失修
非要闹这么大干嘛
这个答案一点不难回答
因为胡宗宪要利用闹大逼郑何杨上疏三年不改
也要利用这个机会进谏和严嵩嘉靖好好谈一谈改稻为桑的事情
这是这位真正爱国爱民者的一片公心
可每个人都不相信他想得真如他表面做得
这正是所谓的假作真时真亦假
所有人都是私心
那么公心者
公也不公
(28:33)
吕芳站在胡宗宪的角度
说得话很公道
整部剧至此
吕芳从未表露过对胡宗宪的动机得个人推测
吕芳应该不能被称为为公的人
但我愿意把他称为不带入自我利益的人
“一句苦日子还在后头呢”
不知道有没有知乎用户
想起另一个表情包
(29:23-29:50)
很多人批评嘉靖
停留在了批判他玩手段耍心机上
甚至有人认为嘉靖如果把心用在治国上
能把国家治理好
我觉得这样的认知未免浅了些
属于把表象当病根
这段话其实阐述的是嘉靖的真正理由
为什么嘉靖要玩手段
因为要用严党捞银子供自己享受
代价就是严党要和嘉靖37乃至46开
用清流的目的
是防止严党未来会和自己55开乃是倒46开
所以嘉靖的本质不是耍心机
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把心用在治国上的本质是什么
是割舍掉自己的家国不分
是舍弃掉自己的奢靡浪费
这和嘉靖的诉求是冲突的
无论嘉靖怎么用心治国
都做不到既保留现有的享受
又不鱼肉百姓对天下敲骨吸髓
我之前强调过
有些事注定是没有解的
这里再提一个细节
小说里嘉靖是说两分归严党
八分归国库
电视剧是四钱归严党
十钱归国库
古时候一两是十六进制
所以一两等于十六前
那么问题来了
什么时候一两等于十分呢

这幕戏又是电视剧加的
注意细节
李妃已经亲切的叫冯保大伴
一句话就点出了冯保的现状的变化
张居正和李妃的小眼神
相信大家都懂
我不知道这原本是为第二部埋下的伏笔
还是算导演一个小小的市井趣味
( 32:05)
你们呢
这句话不仅仅是裕王想问
自古的百姓其实都想问
(32:25)
裕王是个好人
但在这样的政治旋涡里
主客观上他都没有改变的力量
裕王所谓的户部不能给他调粮
意思是户部也在严党控制之下
当然也没法调粮
我们第一集就讲过了
户部虽然明面是归清流管
其实清流对户部压根没有控制力
(34:15)
之前在胡宗宪分洪的时候
我就谈过了集体主义下的电车难题
清流的策略某种程度上讲
也可以看做是电车难题
当然电车难题的选项简单
非此即彼
但利用改稻为桑让浙江乱起来并不是唯二的选择
我们固然可以批判清流
但还是如我之前所说
已到此时的局面
又何来的双全法
我们挣扎如果是因为做错了
那还留有希望
如果是因为做不对
那是何等绝望
(35:36)
李妃这段话受限于时长
我就不全部放出来了
马宁远也好
清流也罢
乃至网络上沉迷宏大叙事的键委们
都没有把视角真正的平视到百姓中
已识乾坤大固然是一种开悟
犹怜草木青才是真正的看山还是山
这里注意细节
在李妃的光照之下
清流是神色黯淡
心下有愧的
这部剧的清流固然不是传统戏剧里的那种
神一般无暇的圣人
但我认为也绝不应该把清流等同于严党的一体两面
清流固然有自己的局限性
但更多时候他们参与了时代
也卷入了时代
(37:00)
高翰文上辈子做了回项羽
大概觉得自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
这辈子又当起了翰林
这大概是全剧严世番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说话这么温柔了
 一开口就关心传宗接代的事情
可见亲戚朋友逼婚这种习俗的源远流长
高翰文见了笔
眼睛自然瞪大
小说里也说高翰文眼睛都亮了
我个人觉得小说中的高翰文更多是受宠若惊
电视剧里则更多的加入了惊疑不安的成分
(41:52)
严世番逗哏
罗鄢捧哏
郭德纲于谦都要直呼内行
美人一去再无芳草
听起来是典
实际上是编剧自己的手笔
美人实际上是一种借代的手法
在楚辞中大量出现
美人的意象既可以真的指美人
也可以指理想政治抱负等等
草木和美人类似
美人一去
我认为有化用“自古名将如美人”
美人一去再无芳草有互文之感
罗龙文以此自嘲
说人话就是“从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牛夫人”
这里再提个细节
小说里对罗龙文外貌的描述是儒雅没有随和
这里罗龙文又以美人自喻
我绝无意攻击演员老师的长相
但如果说罗龙文选角符合小说中的儒雅
那我和导演的审美肯定有一个出现了偏差
“三人团”的忽悠显然奏了效
高翰文让人卖了还打算替人数钱
自己人还没开始冲锋
严世番就已经惦记上了遮挡
常凯申会心的笑了


人人的刀都打算捅向浙江
那个人也终于要出场了
小说中被嘉靖视为乾下
实际上是乾上的人
到底有着怎样的至刚至阳
我将在下期继续解读
喜欢这个视频请为我点赞投币
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